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5 13: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法制观念心得体会3篇

【篇1】法制观念心得体会

增强法制观念,共建和谐校园

——法制教育工作报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增强法制观念,共建和谐校园》。

当前,我国正逐步走向法治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正逐步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一件大事。大家都知道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我们每位公民不能置身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同学们通过老师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让法制进入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做个学法,用法,守法的合格小学生。

学校有决心、有信心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质的人文环境,同时对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一、学法。我们广大青少年只有学习了法制知识,才能学会明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是规范我们行为,提高我们素质的最好教材,如果能完全按照《规范》来做,就一定是一位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大有用处的栋梁之材。

二、用法。法律是一把双刃剑,他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不能跨越法律一步,不能违法。同时也是我们的保护伞,法律也是武器,它可以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法制法规无处不在,它像是我们身旁的骑士,时刻保护着我们。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三、守法。青少年充满朝气,思维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但又思想单纯、幼稚,思想防线薄弱,容易染上不良习气。青少年就是这么一个易染的群体,青少年一旦染上恶劣习性,人生观和品德就会向坏的方面发展,到头来只有走向变质和堕落,成为社会的渣滓。因此,拒邪恶,永不沾,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应该是我们青少年共同严肃的课题。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而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的少年儿童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依法办事,远离犯罪边缘线。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我们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就应该时刻不忘纪律这一"阶梯",做遵守纪律的模范,将遵守纪律的道德观念落在行动上,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希望全体同学以他们为标准,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追求健康高尚的生活,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为自己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的伟大复兴中,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新世纪的学法、用法、守法的合格小学生,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

  最后祝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安全、健康、快乐的渡过每一天!

【篇2】法制观念心得体会

三、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因此,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对我们自身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引导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了家庭的教育,即使是在孩子进入学校逐步接受学校的教育以后,每天仍然有不少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学习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家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必然有着浓厚的家庭烙印。因此,家庭表现出来的种种生活习惯给中学生的影响是相独特和重要的。在今天的家庭中一般是独生子女的多,有些家长舍不得孩子做家务,宠爱至极,是孩子从小为所欲为,娇生惯养、蛮横无理。有些家长孩子想要什么都满足,对孩子百依百顺,更危险的是放任自流,最终无法管束。还有些经商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更不闻不问。有些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不懂如何跟孩子沟通,法制教育更谈不上了。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治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的现象。有的家长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重视,使孩子承受着期望的重压,心理负荷极其沉重,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迫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主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一些法律常识和生活常识,为孩子做出来那个好的榜样。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家长的行为习惯、思想作用、法治观念、监护力度和管教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有的能够左右孩子的前途命运。家长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行为,如:过马路时,要让孩子红灯停、绿灯行。在外出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紧随父母,不能私自乱跑,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在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可以向路人或者警察说明原因或者站在原地别走,等待父母来找自己。孩子一个人在家时,教育孩子千万倍给陌生人开门,如果有陌生人硬要撬门时,立即给父母打电话,并打开窗户向外面大声呼救。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坐公车时要懂给老幼病残让座,在家里要孝顺老人、父母。懂得与别人分享东西,做错事要勇敢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经常放一些正能量的影视告诫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值得学习,哪些不能做,如果做了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看完后问孩子,如果换做是你,你怎样去做呢?让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然后家长对孩子的做法进行说明点评和改正,增强孩子树立法治观念。家长要配合学校,与学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配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及时实施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不良的影响。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有些学校教育只注重德育教育,在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缺少了关爱,重分数、知识的传授而轻宣传、传授法治意识。甚至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还经常冷落,讽刺,导致学生心理自尊受伤。学校只注重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做不到权利与义务平等。学校中中学生违法犯罪除极个别是偶然的突发的以外,一般都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例如: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旷课、凌强欺弱、横蛮霸气、不诚实守信、不尊重师长,在社会上经常去公共娱乐场所玩游戏、溜冰、看录像、经常与社会上行为不端者在一起,穿着举止与学生身份不相称,随意损坏公物。尤其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带有反抗、逆反的心理,学校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不到管理,使某些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少学校仍未走出注重分数的阴影,重智轻德,德育在教育中地位不高,以学生成绩评选优差生、评选各种奖项,而不是以综合能力评选的。许多学生尤其是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人格得不到尊重,无法找到成就感。思想品德不是主科,不重视,不能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大多数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犯罪以及对犯罪概念不清楚。学校不重视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因此,引导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师必须做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进行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加强学校管理,要求学们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严格作息制度。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元,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把握德育的度,探索现代学校中学生管理模式,多鼓励、少批评,注重知识分数也注重学生的德育方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各高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有用的人才做铺垫。学校可创造条件,通过实践增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如:让学生参观监狱,把民警、少年法庭的法官请进课堂,让学生演练模拟法庭,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内心发出心声,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加大力度宣传法制观念。结合“文明大行动”送交通安全进校园。通过在学校门口现场疏导,执法、宣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明法治的认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治教育。学校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可以开展心理课,每周一节,让学生的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和谐的人际关系。多设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关于法律的案例和法律知识,向学生多讲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让学生经常学习到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铺相成,权利和义务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权力与义务平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劳动中知道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中有义务,义务中也有权利。告诉学生,我国法律规定,10岁以下的人属于无行为能力人,10岁以上至18岁以下的人属于限制能力人,有些时候可不负法律责任,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干,他们实施的行为由他们的监护人或父母承担责任。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的资料和短片,让学生看一看,写感后感,加深印象,提高法律意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建立学校、社会网络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支柱。可以开辟网络聊天室,让师生对某一件法律事件进行网上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道德、纪律的遵守和执行

有句俗话说得好“道德是法律的底线”,在生活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要比法律广泛的多,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道德的要求下进行的。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观念。因此,要教育学生出行要靠路的右边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交车上应主动让座给老病残幼,在家要孝顺老人和父母。出门要团结他人,要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损害公共财产、要保护公共财产、不所害他人、不做对国家危害的事。使学生在心理形成一个潜在的约束,好的行为会受到表扬和赞美,不好的行为会受到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为法治观念做铺垫,这样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肯定不差。

(四)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个人的因素

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是提高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一的重要性。学校纪律是学生睦相处、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的管制和约束,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手段。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有较强的荣誉感、乐于助人、与同学和睦相处、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热爱祖国、尊敬师长、不迟到、不旷课,按时完成作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自己完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思想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了解自身的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许多中学生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一些孩子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分阶段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还有些孩子不愿意讲自己的心理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家长和老师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中学生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都生活中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中学生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磨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就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认为老师、家长、同学处事不公平。因为别人伤害过自尊,而对别人产生怨恨,导致暴力的发生。孤僻、自卑而在班里受到排挤。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早恋的失败,导致了一些中学生有轻生的念头。被拒绝后,经常会想:我对她(他)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迫使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选择了轻生。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因此,要培养中学生严格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素。

在学校里,纪律就像法律一样,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殊情况可言,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义务,必须做到。良好的纪律,不仅能增强班级的团结力、凝聚力,而且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并能为树立法治观念提供狼嚎的基础。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逐渐摆脱依赖,能够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保护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精力充沛、意志力较强、不怕困难、喜欢冒险、心胸豁达、胆大勇为、富有同情心、做事勤快、勇于承担责任。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落落大方,在学习上和生活中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言行,争做一名好子女、好学生、好少年、好公民。

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社会对中学生犯罪具有重要性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抵御的能力。影响还不是很大。目前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KTV、台球室、游戏厅、网吧,尤其是网吧和电脑游戏,中学生乐此不疲。某些游戏网吧老板还投中学生所好,进行通宵营业,或者设有休息的铺位。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也给我国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都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有些足额生不分昼夜的上网,第二天早上没精神,上课睡觉、打瞌睡,严重则不去上课。近几年来,上网和玩游戏引发的抢劫、盗窃、诈骗的案件猛增。所以政府部门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中学生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禁止传播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坚决网吧老板唯利是图,让中学生进网吧、游戏厅通宵。坚决取缔游戏厅、KTV、网吧等,净化网络,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网吧,让中学生远离暴力、远离淫秽,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风气。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给中学生提供更多健康、积极向上、阳光的文化和娱乐场所。引导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传授健康、积极阳光的思想和文化,净化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其次,加强法律的宣传、辅导作用。

司法部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维护、执行和宣传机关,而其工作人员则具体负责着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实施,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外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法律法规的象征。因此,如果让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给学生现身说法的话,或者经常到法院去进行模拟法庭的演习,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司法人员经常走进校园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讲述的大都是自己亲手办理的案子,从犯罪动机到实施犯罪,从犯罪危害到受到法律惩处后的悔恨,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让其感觉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从心理建立起法律的防线,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对此,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学习教育,学校和司法部门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法制教育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建立起自身的法律意识。

第三,增强法制教育实践,在活动中树立法律意识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在日常宣传活动中,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海报、校园报纸、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班级板报等等,宣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宣传、模拟实践、法律讲座的学习,是中学生法治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让司法、公安部门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上法制教育课”,“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等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在活动中,了解到许多实用的法律、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法律知识进一步丰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可以利用“世界禁毒日”,“全国消防日”,“世界卫生日”,“世界读书日”,开展征文比赛、出黑板报,增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中学生了解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出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知法、学法、用法的能力。学校还可以评出优秀作品,登校报、作品展览,这样学生既受到法制教育,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进行普法教育,激发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功能,在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时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针对、有成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中学生接触到实实在在的案例,是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更形象生动。

第四,倡导中学生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时刻注意培养自己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遵守法律的道德观念落在行动上,遵守纪律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在实际行动上。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以言行而不遵。要做到学法、懂法,中学生就像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要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每天进步一点,成为最好的自己。要做到不吸烟、不旷课、不夜不归宿、不打架斗殴、不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不予品行不良的人交友、不早恋、少玩手机、不赌博;
不占别人便宜、拾到物品要交、不自高自大、自满、不自以为是。热爱生活、积极对待生活、生活要有良好的规律习惯,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制定学习计划,生活计划,要充实;
要树立纪律、法治观念明确的规范。树立起超越他人的信心、主动交流、抒发感情、心胸宽广、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从旁边做起,做一个21世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好榜样。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变化,把握外部环境条件对中学生的作用、影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整合全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做好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为法治社会的人才引导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法制观念心得体会

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矿业学院地质工程13级1班

姓名:田爽

学号:1301050121

引言: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是时下法制观念普及的重点。

调查地点、时间、方式和对象:

调查地点:辽宁省阜新市

调查时间:2016年11月10日 至2016年11月12日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对象:百度辽宁程程技术大学贴吧网民

一、社会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较低,因缺乏了解渠道和普法途径造成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同时群众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以及法律成为某些人的工具,这些现象导致许多群众对法治整体意识的偏见。当他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其中不乏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的可能,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多数人在不了解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行为而触犯了法律,这也是由于法制观念不足,对相关法规未能做到查阅、参考的情况下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

因此在法制建设为大环境的今天,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已是问题的核心,在健全法制机制、提高法律推广宣传力度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法制观念在群众中的地位才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二、法制观念的推广

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有着较为长远的目光和开放的思想,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
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法律基础已作为必修科目在大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 社会的需要。2002年发生的北京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2003年发生的周一超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等。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漠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司法机关应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 不断暴露的司法处理问题,司法腐败现象,让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因而加强对公检、法机关的规范化整治,以及律师等法律工作者行为作风的整治也越显重要。普法的基础是信仰法,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制进程的关键一环,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单位要立足全局,努力克服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改变立法工作方法,完善政府立法的听证、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新闻发布会等制度, 使政府立法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法制类节目、公益广告等各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将其作为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理念的普法方法,在群众能接受的最大范围类完成法制观念的普及工作。

三、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显示,虽然受访者的法律素质总体较好,但是呈现“意识先行,基础薄弱”的势态。由此可见,法律基础知识是群众法律素质中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人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99.5%的受访者在购物受骗时会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90%的受访者在受到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时,会选择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看出,多数受访者已经具备了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的义务调查结果如下:89%的人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其他涉及到我国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机制等基础法律知识的认识上,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在已经学习基本法律基础的高校校园中,这种对于我国法律基础的基本认识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调查同时反映出来,虽然大家表现出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只有少数人有过运用法律 的经历,绝大多数人不是没有遇到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而是感到“费时费力、成本太高, 不划算”,对于关乎自身重大权益的问题方面,受访者普遍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对于小问题,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消极处理不了了之的情绪出现。

对于执法机关缺乏信任问题。多数的人表示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打交道,还有少数的人表示持有异议,极少数的人也只是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仅有很少的人对执法机关 “充分信任”。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1.作为未于社会有太多接触的大学生,对于执法机关并没有太多了解。2.对于执法机关开展的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在进行相关部门职务的了解后这种情况有较大改观。3.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事件的偏颇看待。

根据调查整体来看,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虽然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但整体水准不是太高,分析其原因,应有历史和现实两种因素。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尤其根深,对民主法制建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我们又不能摒弃它们,我们不可能丢掉四大名著,不可能不让人知道什么是三纲五常,更抹灭不了人们对皇权贵族的崇拜,很多很多。如果人不能从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中自拔出来,对其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可想而知。现实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和国家具体民主法制执行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公民民主法制意识也越低,经济越发达,公民民主法制意识越高。教育水平对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也是如此。当然,经济发展水平又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而那些负面的民主法制执行情况,如人情势力,权力滥用,甚至贪赃枉法,权钱交易,都极大地动摇着人们对民主法制的信心,使人们不相信民主法制的公正性,公平性,不相信民主法制能为其做主,还其公道。这些不但阻碍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甚至影响民主法制意识在其心中的确立。

对于此次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而言,法制观念在群众中是有相当广泛的基础的,同时也因为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各个方面有着较大的认知不同。其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有着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义务自觉性,但群众中的其他群体在相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凸显了推广法制观念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四、结语

在此次法制观念调查中,在对各个方面群体的调查之后,使得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步骤,不论在何时都应将次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进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对于社会法制观念的认知不足,在今后的生活中,全面了解自身健全自身法律意识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标,在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上,与法制观念为伍,在法制社会中前行。

附:调查报告问题列表

1.您对我国的法律知识了解如何:
A.了解 B.一般 C.不太清楚

2.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法律:
A.电视广播 B.网络 C.报纸书刊 D.学校、单位教育 E.家庭教育 F.其他

3.您认为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有困难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 B.一般,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C.作用不大

4. 您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
A.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B.略有不平等 C.非常不平等 D.不知道

5.您认为法院适用法律是公正的么:
A.一定是 B.大体上是 C.一般 D.不是

6.您觉得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了吗? A.是的 B.一般 C.基本没有 D.完全没有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A.知道 B.大体知道 C.只要不犯法就行 D.凭自己良心做就行了

8.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法律很公正 B.不能,有钱人和有权人都不受法律约束 C.不确定

9.您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A.会 B.不会

10.您认为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对您意义如何? A.非常重大,这是我的基本政治权利 B.比较重要,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利 C.一般,选谁都一样,只是一个形式 D.没用,并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了选举

11.您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 A. 相信 B.不相信,程序很复杂,而且一般家庭负担不起高额的费用 C.只能解决某些事情 D.不清楚

12.您认为打官司的时候找律师重要吗? A.很重要,律师有专业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B.还可以,我自己也可以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而且律师费太贵 C.先参加诉讼,败诉之后才会去找 D.不会去找,

我相信法院是公正的

13.您觉得正当合理的程序对于实现实体法律规定的平等正义的作用 A.非常重要,没有正当的程序不能保证实体的正义 B.一般,关键还是民法那样的法律要公平 C.没用,程序只是形式 D.不知道 14.有人说“党和国家的权利是有限的,应当受到人民和法律的限制”您认为对吗? A 对 B不对

15.. 对您来说最重要的权利是什么 A 经济权利 B政治权利 C自由权利 D平等权利 E人身权利 F其他权利

16.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A.经常 B.很少 C.没有

17. 如果您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品,您会怎么做? A.只能怨自己倒霉 B.到商店与售货员协商解决 C.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18. 甲乙是很亲密的好友,甲因买车向乙借款三万块,说是五年后还,你认为乙是否应该要求甲写一份欠条 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19.在赶时间或车辆较少时你会闯红灯么 A.会 B.不会 C.看情况

20.您购物是否会主动索要发票? A.会 B.不会 C.给就要,不给就不要

21. 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什么时候 A.3月15日 B.12月1日 C.12月4日 D.12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E.不知道

22.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23.现在社会城管打人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您认为应如何解决? A.城管局自身加强建设,服务人民 B.商贩集结到一起反抗城管,打他们一顿就不敢再管了 C.政府加强监督和管理 D.社会各界加对城管局的监督,媒体加大对城管违规执法的曝光

24.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A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 B在立法及法律上人人平等 C官民平等,官员无特权

D关键是政府与民间法人及公民的平等

25.下列说法中你同意的有哪些 A.

法制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B.从未听说过政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C.

现有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太单一 D.现有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与我们联系不够密切

E.法制宣传教育可有可无

26.你最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法律知识? A.经济建设 B.治安管理 C.劳动保护 D.权利义务 E.环境保护

推荐访问:法制观念 心得体会 法制观念心得体会 法制观念心得体会 增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