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时间:2022-06-22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6篇

第一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学习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回忆精神,使我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思想上有进一步提升、认识上更加清晰,对于做好今后工作,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落实总目标充满信心和决心。

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祖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为我们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抵御并反击外界意识形态攻击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下,《纪要》无疑是有力的思想武器。

我将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指导行动,更加主动自觉的把握并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上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在组织的带领下,认真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始终确保立场不变、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同时,立足本职岗位更加坚定的树立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意识,深刻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努力向身边人、向全社会宣讲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自身做起,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纪要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有力解答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纪要的发布,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正确判断和高瞻远瞩。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全面回顾了我们伟大祖国过去五年走过的不平凡之路,更加细致全面的勾勒出未来祖国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听完报告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从十四个方面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设计。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新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而光明。




第二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俞正声这样说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各项工作。

俞正声指出,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我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

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切实坚持正确处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的重要遵循,结合实际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坚持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动摇,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不懈怠,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正本清源,努力清除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错误思想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俞正声强调,新疆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宣传教育群众,确保领导责任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谋划好下一步工作。各地要加大对纪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着眼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要认真总结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张春贤、栗战书、杜青林、杨晶、郭声琨出席会议。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9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各项工作。
俞正声指出,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我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
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切实坚持正确处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的重要遵循,结合实际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要坚持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动摇,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不懈怠,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正本清源,努力清除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错误思想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俞正声强调,新疆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宣传教育群众,确保领导责任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谋划好下一步工作。各地要加大对纪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着眼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要认真总结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张春贤、栗战书、杜青林、杨晶、郭声琨出席会议。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我校党支部召开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集中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宋主任向我们传达了贵政教201213号文件的精神,指出推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同民族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当前,青海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维护和加强青海各民族的大团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犯罪活动。这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是青海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我国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

青海各族人民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是青海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青海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加快青海发展,造福青海各族人民,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局面。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做为教育工作者,我要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谋利益,义不容辞投身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

第三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

  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以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为落脚点,立足工作实际,精心科学谋划,合理分期培训,深化理论学习,确保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上。

  着力培训对象,合理分期分类。落实上级要求,提前认真谋划,合理系统分类。对社区157名干部职工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务能力等基本情况综合摸底,针对当前社区干部理论不够、能力不强、业务不清的现状,街道党工委多次召开会议探讨集中轮训方案,结合培训内容、社区干部特点,对干部分期分类,针对不同主体的对象进行培训。

  着力培训重点,突出学习特色。抓住干部思想上缺什么、行为上缺什么、能力上缺什么,对症下药,不盲目灌输,有针对性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突出对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内容的学习;突出对干部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当前群众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再次对包户住户工作、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规范。

  着力培训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为保证干部对政治理论知识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把学习内容做到如脑入心,街道党工委采用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领导干部讲,五名党工委成员结合辖区实际,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深入浅出地向干部讲清其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专业人士讲,重点讲发展党员的程序、规范和模板,同时结合党员档案,明确了发展党员材料的填写注意事项;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组织干部阅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相关读物,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个人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集中轮训是深化社区干部思想建设的表现,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新疆稳定工作总目标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培训期间,授课人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培训效果显著,社区干部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包户住户更加规范,服务居民更加高效,党员档案更加完善,加快推进了纳尔巴格街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相关阅读: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5篇

第四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若干历史问题的总结

一、民主与法制

1.民主代替专制,法制取代人治是进步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

2.民主和法制具有阶级性、阶段性、艰巨曲折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3.民主和法制是相互关联的,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建立健全法制,只有健全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的民主权力。

4民主法制建设应当依据国情,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捍卫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应当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道路。

5.民主法制建设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正确的指导思想、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胜利。民主政治的建设要做到制度化、法律化。

6.古代“家天下”当中的一些“公天下”因素:朝议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的实质。明清之际出现带有启蒙色彩的民主思想。

7.雅典民主和法治:少数奴隶主的民主(成年男子的民主),多数人的暴政。既有积极性,又有局限性。

8.罗马的民主和法治:罗马早期的共和国和法制建设。

9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两种政体,两种程度,权力的制衡。建立和完善的原因。

10.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存在的问题:“肃反”扩大化和“大清洗”,党群关系紧张等。

11.中国近代曾三次出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机遇,但都在中外反动派的破坏下失败了。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战胜利后)它说明了: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帝国主义根本反对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阶级力量比较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难以战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1.中国现代的民主:建国前的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和“宪法大纲”。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专政和“三三制原则”。解放区的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后的“三大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农村和城市)

1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二、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实业救国”的理想

中国近代的两大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这两大主题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近代化;
只有大力进行近代化建设,才能为争取民族独立创造更好的条件。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但封建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是失败的。

2.中国资本主义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遇到机会就能发展。

3.从清政府到民国、到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前期、到建国初期,民族工业都曾遇到过发展的机遇,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张謇就发展民族工业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但当时难以实现。

4.史实证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两大障碍,只有推翻三座大山,民族工业才有真正的春天。实业救国的理想才能实现。

5. 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后期的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及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6.若干金融问题:古代的货币演变,宋代的交子,元代曾出现通货膨胀。鸦片战争前世界白银的流向。中国的白银外流。荷兰的金融、英国的金融、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

三、经济发展的若干认识

1.发展经济要依据国情,对任何外国成功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盲从。

2.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变革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

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犯急躁冒进的错误。不能让阶级斗争干扰取代了经济建设。

5.经济发展模式或体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要顺应形势及时改革旧的模式,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活力。

6.大力发展科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走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的道路。

7.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就有保护环境的思想。

8.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姓“资”姓“社” 的标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

9.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0.若干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模式: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克林顿主义、撒切尔主义。列宁模式、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模式、德日的法西斯模式、邓小平模式。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区别。

四、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1.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四个步骤,西方列强主导,强力推进资本输出。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两个体系和两大金融支柱。美国主导。双重影响。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扩张,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利益的失衡。他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也是全球性的。

4.发展中国家对待全球化既不能一味地抵制反对,也不能一味地逃避,也不能不加防范地融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政策,在积极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5.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经济增长,以求在全球化中争取有利的地位。

6.当今人类面临着新一轮的威胁和挑战: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泛滥、人口膨胀……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良影响等。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两个国家的努力,而是要求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携手建立一个美好地球村。

7.全球化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此造成的风险、危害也在蔓延。面对风险,各国应当携起手来,共商良策,共同应对,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地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反对以邻为壑的关税壁垒政策,遵循世贸组织的规则,尊重世贸组织的公正裁决。世贸组织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切实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尤其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艰难谈判,降低关税,制定与世贸相适应的法规。影响……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五、国际关系问题

1.国家利益是决定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是由综合国力的决定的。

2.在国际交往中,国际利益至上,为了应对共同的威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又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争。

3.外交政策或意图能否得到实现,除了看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外,还有其他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整个的国际形势好坏(是列强主导还是正义的力量主导)、外交场合的力量对比、外交家个人的风范与才能、民众的参与程度等。(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

4.国际格局是指力量对比相对稳定的一种状况,力量对比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而引起力量对比变化的因素是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尚没有一个稳定的力量对比,所以一个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出现,当今的国际格局只能叫“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不是美国能一手遮天的,很多问题也不是单纯靠美国的军事打击就能解决得了的。

5.“弱国无外交”,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并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确实是“弱国无外交”。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捍卫主权的斗争往往失败。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为大国强权政治、肮脏外交的牺牲品。所以只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捍卫自身的主权利益。

6.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他们的正义要求理应得到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联合团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共建和谐、和平的世界,是当今的正义呼声。

8.中国是维护和平的力量,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是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古到今都为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郑和精神”“万隆精神”)

六、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民族和解、国家统一是进步是历史潮流。

2.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造成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是国与国的关系。

3.朝鲜与韩国、前东德与西德是二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产物。德国的两度统一。

4.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属于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国际势力插足干预台湾问题,坚决反对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台湾问题应当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同解决。

5.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岛内的台独势力和某些国际反华势力。

6.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力因素:“一国两制”的方针、港澳回归的成功经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情感、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两岸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等。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7.历史上的“一国两制”与区域自治:辽朝的“双轨政治”。陕甘宁特区和经济特区。港澳台特别行政区。

8.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领海权遭破坏,洋务派建设近代化的海军。

七、发展中美(英、法、日、俄罗斯等国的关系)

1.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近代侵略中国(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抗战时支持中国。抗战后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敌视中国。70年代关系正常化。之后时好时坏,一波三折。原因是……

2.英美的创新与崛起:英国引领17—19世纪中期的时代潮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
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为扩张过度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英、美比较典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时代”来临了,美国人的创新能力非常突出,如政治体制、科技、经济运行模式等。

3.从英美看大国崛起的启示: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对外交流、重视科技、建立强大军队等。

4相关认识:中美两国都是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于两国间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两国应当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妥善加以解决,以推动中美关系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

双方应当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不做有害两国人民感情、有损两国人民利益的事。

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涉及到彼此重大利益、核心利益的问题时,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要建立两国间的正常交往机制,保持密切联系或对话。

5.中日关系:古代日本学习中国。近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学习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为何不及德国深刻的原因:战后对日本战犯惩办不彻底、美国的扶植、国际社会的过于宽容、日本的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的神道信仰等。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爱国。

6.中俄关系:沙俄割占和分裂中国的领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良的影响)。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十分友好,涉及政治、经济、外交、风俗、文化等。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苏对抗,甚至爆发边境冲突。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重归正常化。中俄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在各个方面展开友好合作与交流。

八、社会改革与发展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

2.改革成败的若干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措施是否符合国情民情、是否有稳定的内外环境、改革者自身的能力与品质等。

3.苏联改革给我国的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要正确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要把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防止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

4.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处理好各方厉害关系,防止树敌太多,阻碍了改革。妥协也是一门政治艺术。

5.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的,必然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措施,给利益受损者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6.改革的类型: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推进的封建化运动、少数民族汉化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7.在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一味崇洋,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实际,择善而从之。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处理好传承、创新发展的关系。

九、科技发展是双刃剑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则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发展,谁占领了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3.应当坚定不移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以造福于人类。

5.中国发展核技术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在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防止反对核扩散、核灾难,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不向无核国家传授核技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有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

6.科技发展与应用取决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中国古代科技在推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不及西方和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态度)

十、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任授、监督机制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曾建立过一套人才的培养、选拔、任授、监督机制,为营造盛世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称赞,也为后代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御史大夫、通判、刺史、按察司、御史台等监察官。

2.因为地主阶级剥削本性决定了他们难以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保持一种制度积极性的长效发挥,以致一些制度后来被扭曲了,由积极作用转变为消极作用了。如察举制度、刺史制度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从隋炀帝正式建立到1905年废除,其作用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了人的知识、道德和智慧,理学家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的修炼。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4.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任授、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品德化建设,拒腐防变,维护社会稳定。

5.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了人的基本权利,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捍卫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一、文学艺术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素材。

2.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一定特色的文学艺术也反映了、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关注唐宋以来的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

3.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思想性、多样性、时代性、教化性、交融性。

4.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指导方针能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政治环境险恶,就会极大地破坏文学艺术的发展。

5.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变化的精神需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6.注重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进步文化。在尊重、包容、理解、欣赏其他民族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捍卫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7.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天地。

十二、重视教育,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1.中国古代重视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

2.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是恩威并用、赏罚并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有重要影响。

3.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曾经有过:“士”、小资产阶级、“右派”、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

4.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宋代的书院学术讨论的风气较浓厚。洋务派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清末新式教育得到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6.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德才兼并的科技大军。

7.切实关心知识分子,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8.要依据国情发展教育。

9.留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曾是亚洲各国留学的中心,由此带来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洋务派派出了近代首批官派留学生,留学方向为欧美。19世纪末去日本留学的人多了。十月革命后到苏俄(后为苏联)留学的人多了。建国后的留学……新时期的留学……

十三、社会风俗的变化

1.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风俗。社会风俗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时代性、阶级性、变化性、交融性。(汉人、少数民族、外国)

2.一种风俗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期的甚至伴随着剧烈的阵痛的,如汉人留辫子和剪辫子。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风俗变化的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和个性解放。名人效应等。

4.良好的社会风俗有利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社会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的主流社会风尚……新时期的社会风尚……

5.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要养成健康向上社会风俗,抵制封建的腐朽的风俗,扬正气,促和谐。促进科学发展,反对封建迷信。

6.要加强对传统优良文化风俗的保护、传承,使其绵延不绝,以飨人类。

十四、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关系

1.此四者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点都能影响其他三点的发展。
2.分析重大历史问题时,要把这四者综合起来考察。

3.古代经济发展的若干原因:国家统一、修养生息的政策、科技进步、各地交流、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4.商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基础、交通的改善、货币的统一、生活生存的需要、人口的增加使得消费市场扩大等。

5.思想解放的若干背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新的阶级力量壮大、科技进步、媒体的大力宣传、前人进步思想的基础等。

6.科技进步的若干原因: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交流促进、科学家的努力等

十五、儒家文化的影响

1.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诸子百家”心中的“中国梦”。近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对待儒家思想或孔子采取的了不同的态度:洪秀全、康有为、袁世凯、陈独秀、“红卫兵”、当今的孔子学院等。

2.西方学者曾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因为儒家文化倡导德政、宽容、统一、和谐、公正、民本。而西方当时存在着宗教迫害、封建特权、等级制度、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等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所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借助中国的儒家文化来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3.中国形象在西方世界曾经是很高大的:他统一、德政、和谐、发展等。但随着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加深,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暴政、愚昧、反动……鸦片战争前,西方资产阶级除了看到中国的愚昧腐朽以外,更看好的是中国的辽阔富裕、资源丰饶,是他们理想的市场,于是发动了侵略战争。所以中国并非是落后了才挨打,而是太富了才引起强盗的垂涎。

4.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出现诸多的问题与弊端,如科技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缺失、贫富分化加剧等。人们在力图解决这些问题时,想到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如果儒家的理念:和谐、关爱、有道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将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出现。可见,中国需要儒家思想,世界也需要儒家思想。

5.中外思想家对人的品德修养的追求:孔子的仁和礼,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人性善,要用仁政来恢复和扩冲人的善性。

荀子:因为人性恶,所以要用礼乐教化使人向善。

董仲舒:“天人感应”,要遵守“三纲五常”。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心学:“反省内心”、“致良知”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十六、城市化问题

1.城市自古有之。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就出现了作为地主阶级政治中心的城市。

2.唐宋以来,城市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功能增强,城市自身的功能也日益增强,“三级市场”也形成了,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城市化进程是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开始的。他表现为:城市的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等。

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移动情况:50年代农村向城市、60—70年代城市向农村、80年代以来农村再向城市。原因……

5.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城市中就曾经出现过“次生社会群”问题。现代的住房、交通、就业、医疗、环境、上学等,农村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请你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十七、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

1.中国古代家庭是养老的基本单位,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2.封建政府也曾有过防灾、救灾的措施,但往往落实不到位,小农的自救能力较弱,加之贪官污吏的盘剥,每遇到大灾大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3.资产阶级从马克思主义中得到启发,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福利国家”制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有人说资产阶级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受益者。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办法……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

5.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当:

依据国情,量力而行。

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覆盖面广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政策。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防止过高过好的福利政策带来负面的影响。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减轻国家的负担。

要加强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物资、资金使用的监管监察,保障救灾物品及时、足额地发放到灾民手中。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养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

6.关注民生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孔孟的思想、墨家的思想、林肯的“三民”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中共的“三个代表”思想(从许多方面关注民生:政治、经济、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心理等)。

十八、不同文明的交融

1.文明交融的方式:战争与和平

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战争、和亲、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等。影响是双方的。

3.中国古代与西方文明交融:“中学西传”(四大发明与儒家文化)、“丝路贸易”、相互游历游学、侵略与反侵略、宗教的交流、迁移定居、物产交流、明清时期有限的“西学东渐”等。其影响也是双方的。

4.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撞击和交融: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了寻求广阔的海外市场,对落后的东方农业文明国发起了有力的冲击,把东方世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农耕文明国在痛苦中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5.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接受方式有:被迫接受(如不平等条约)、被动接受(如有些风俗)、主动接受(科技和思想)。中国眼中的西方文明:天朝梦呓:“老子天下第一”——迷蒙初醒:“独火器不能及”(林则徐到李鸿章)——迷蒙终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康梁严)——遇到新问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新文化运动)。可见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始终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6.当今全球化不断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广,影响也日益加深。

7.对待其他文明的正确态度应是:……在全球化潮流日益迅猛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提防,既要避免狂妄的自高自大,也有避免那种最没用出息的自卑自贱;
既要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

十九、若干历史观

1.文明史观:从纵向分为“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横向可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风俗文明等。

2.近代化史观:强调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的上层建筑和其他领域里的变化。探讨西方的近代化主要关注:政治民主化、经济科技化、国防现代化、扩张全球化、观念人文化、冲突国际化等。研究中国的近代化则主要关注:器物近代化(封建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制度近代化(民主政治的建设)、思想近代化。

3.全球史观:不要孤立地看待问题,更不能割裂历史,强调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研究,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大环境中来考查,从中找到历史的必然性。中世纪人类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联系也是有限的,时断时续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新航路开辟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整体化进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历史的全球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4.社会生活史观:近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能反映时代的变化,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关注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近代和当代变化的不同特点。如中国人学习外语……(英语、俄语、世界语等)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直接的物资资料的生产,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符合唯物史观,但要防止简单袭用、机械套用,把唯物史观绝对化。人类历史是复杂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也是复杂的,不能以生产力标准来解释衡量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

6.阶级斗争和英雄史观:……

二十、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1.史料的选择和甄别:区分好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区分好历史的记载、历史的解释、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把握历史资料的价值。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当事人的回忆录或著述也未必就是真实的,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事人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了后人对历史的研究,所以应当旁征博引,多渠道地搜集史料,以求论证有力。

3.对待同一历史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这是由于研究者的阶级、立场、角度等……

4.史学研究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影响很大,史学研究必须服务于政治活动。长期以来苏联史学、阶级斗争论、“左”的思想影响了我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

5.进化论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历史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要善于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又要从顺境中看到隐患,注意调整政策,与时俱进。

6.史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研究的视野角度不断出新,史学研究摆脱了政治因素的左右,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第五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个历史问题纪要》发声亮剑

  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美好新疆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为什么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呈现共生的形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与国家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分不开的。其次,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需要。第三,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共性是和谐的民族关系存在的重要基础,目前很多研究在强调民族关系中差异性而非相似性,仿佛差异越大,理论似乎更靠谱,其实居住在一个社区里面的跨文化交际是很常见的。此外,各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愿望、处理涉及“族”的问题的经验与智慧、互通的语言和人性中善的一面,都是新疆地区民族关系呈现和谐、共生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通过学习达到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的目的。宣传文化系统党员干部集体发声亮剑宣誓会议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每一个门类和每一个单位都是党的意识形态阵地,每个人都是党的意识形态卫士。

第六篇: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学习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回忆精神,使我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思想上有进一步提升、认识上更加清晰,对于做好今后工作,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落实总目标充满信心和决心。
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从祖国历史发展全局界定和研究新疆区域历史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认真回答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明确阐明: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统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共识,为掌握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思路。为我们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抵御并反击外界意识形态攻击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下,《纪要》无疑是有力的思想武器。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

我将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指导行动,更加主动自觉的把握并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求,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和历史领域现实问题上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在组织的带领下,认真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始终确保立场不变、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同时,立足本职岗位更加坚定的树立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意识,深刻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坚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基本遵循,坚持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偏移,坚持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鲜明态度不含糊。努力向身边人、向全社会宣讲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自身做起,打牢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纪要使广大群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
有力解答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纪要的发布,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正确判断和高瞻远瞩。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全面回顾了我们伟大祖国过去五年走过的不平凡之路,更加细致全面的勾勒出未来祖国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听完报告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从国际国内实际出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纪要学习心得体会
发,从十四个方面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设计。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新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而光明。


推荐访问:新疆 若干 体会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找问题、明方向。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 找问题 明方向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