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5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篇1
参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欧 娴
参加《台江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学习, 江苏省教育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示范课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教育专家和名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讨论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示范老师的课从各个方面详细地搜课,学员们个个认真地听和做好笔记,在课堂里激烈地交流。使我感觉受益良多,让我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培训,开始教师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可是一天下来,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学习积极性突然提高,真奇怪!我曾参加过不少的培训,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更喜欢听现场的观摩课,一旦轮到理论讲座,往往是人数会大减,就是不走的教师也往往是在私下里窃窃私语。这次的培训就大不一样,不但现场教学观摩课,大家很认真听讲,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还是教育教学新观念新知识的学习,所有参训的老师同样很认真听讲,以前常见私下里接听电话、聊天或睡觉之类的场面没有出现,提前退场的现象也没有了。老师们的参训热情很高,个个认真倾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一直都非常好,真是少见,看来,这次培训确实与以往的培训不一样。
二、不一样的时间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一套全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但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过10多年的课改实践,我们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有很多的实践体会,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和不解,许多地方的老师还进行了课堂到底该怎样上的大讨论。
参加以来,我经常从网上下载来学习,但自学终归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都盼望能有机会早点得到专家的分析和讲解。正在渴盼之时,县领导及教育局及时地牵头组织了这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培训,这次培训就犹如炎热的夏日突然吹来了一股清凉的风,让人顿感欣慰,真是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三、不一样的模式
专家讲座+教师互动模式是这次培训的又一个特点,这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主讲人,由教学经验丰富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研究的资深江苏省教育专家和名师担任,他们是具有一线丰富教学经验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研究的资深专家,他们不但江苏省教育专家和名师,有的担任教材编写工作,出版了许多的专业论著,有的还是“国培计划”的项目的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现场培训讲学,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
专家老师一上讲台,没有大谈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重要性,而是聊天式地进入讲座,给大家展示了这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几个内容以及分工情况,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给老师们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每一个部分讲完都会给出时间和大家互动,也许因为他们不像一些以前培训时遇到的大家、名家给人高不可攀的感觉,许多老师很快地和他们进行互动,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徐老师现场都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进行解答,几度使现场气氛很活跃。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家和名师们利用多媒体采用比较法、数字法等多种方法讲解,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这样能让参训教师更好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一些关键的部分则结合他们所听或所上的课例来逐一剖析,使大家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专家和名师们反复提出,中小学教师们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同时希望中小学老师们要让自己的精神不断成长,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与此同时专家和名师们还介绍了他们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让大家收获很大。这与专家和名师们丰富教学经验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
四、不一样的平台
这次培训,专家和名师们为了提高培训效率,真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采用课堂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
并且在每一次活动前,专家和名师们都活动所涉及的理论进行深入透切的解读,比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和参加培训的老师交流,然后授课教师再根据专家的指导对课题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方法。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后,及时组织专家和受训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真正实现教学实施者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缩小了教学实施者和专家的距离,提高了受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我觉得高素质的主讲人和灵活多变的互动模式是这次培训成功的关键。这样的互动平台在我县培训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创举。
五、培训后的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亟待提高;
不加强学习,自己就像井底之蛙,天天在坐井观天,我们自己的文化知识积淀不厚实,又没有进行很好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今后教育教学中,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作为一位教师的责任。因此,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这就需要今后自己在上课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
总之,“四个不一样”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深刻体会,它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县教育局精心组织以及江苏省教育专家和名师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回去以后,将不辜负领导的重望,以苏省教育专家和名师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精神为榜样,把这次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我相信,江苏省教育专家和同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理念等将对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篇2
《新课程标准》读书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启动,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如何迎接新课程新挑战,实施有效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教学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对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一)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素养培养。新教材采用研究型学习法。如学习“元素化合物”一节,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即: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贯穿始终。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收集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使教学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体现特色。
(三)化学生活化特点突出。化学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灵活运用、养成、具有、树立等要求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四)图文并茂,信息量含量丰富。教材中的图示、图表丰富,如,在教学“物质的量”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时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等数据,提出讨论题,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这样的实例很多,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研讨,领会新课程意图
(一)深入学习研讨,树立教学新理念
通过课程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转变教学观念,在集体备课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在教学上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和教学深度,在教学方式上体现特色, 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 如,学习“氯气相关性质”时,为弄清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几种试剂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并用有关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出现的现象。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不公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点拨、适时给予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谈想法,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学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从被动学习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二)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兴趣化教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渴望对新问题探究和解决。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 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 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下去。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对教材使用的困惑
在课改化学教材中,一些内容过浅,知识点较零散,新教材一学年的内容基本把原来教材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很多内容不容易讲透,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知识体系,加之高考改革方案还未出台,因此,实际教学定位很难把握。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旧教材用了六章的篇幅,分布在两册教材中,而新教材两章就讲完了。很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新教材上只介绍了部分。如,SO2的化学性质,新教材只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漂白性,而未涉及还原性和氧化性,如果只作了解就行,但问题是相关知识又在各种配套练习中大量出现,如果不在教学中加深讲,学生就不会做题,并且大量的方程式在练习中会经常出现,学生记不住,写不来,使学生觉得学化学很难。
(二)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困惑
以活动探究进行教学的形式很好,但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完成后,接着是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在此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不知所措。二是探究实验过多过频,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不过来。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活动探究13个、观察与思考12个;化学必修2中,活动探究17个、观察与思考9个。要完成这些探究内容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不允许,所以,很多探究就只有由老师代劳,很难全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对化学科评价体系的困惑
目前,针对新教材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也不配套,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度”上很难把握。虽然我们化学教研上作了研讨交流,但还是不放心,因为高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因此,在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都难免套用以前的高考模式,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偏离正常轨道。因此,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方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篇3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示了一些与新课程想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的线索。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心得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我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描绘或制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取得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提出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的要求,但示范过度,以致学生模仿范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的老师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却不指导或必要的示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创造能力同样难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一个主题竞赛性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易投入,但比赛环节时间压力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理解、感受和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内容却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学成效。
1.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C ) 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C ) 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 D.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3.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C )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乙__,水的温度是__42_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5.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B ) A.120 ℃ B.100 ℃ C.90 ℃ D.80 ℃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B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7.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D )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 ℃~100 ℃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 ℃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_固__态、__液__态和__气__态。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_铁_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_氢气__。11.把①糖、②醋、③白雾、④碗、⑤勺子、⑥味精、⑦水蒸气、⑧二氧化碳、⑨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_⑦⑧__;
属于液态的是__②③__;
属于固态的是__①④⑤⑥⑨__。(均填序号)12.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5 ℃__,最低气温是__-2 ℃__,一天的温差为__7 ℃__,平均气温是__1.25 ℃__。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冰的上表面为-10 ℃,下表面是0 ℃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 D.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 ℃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C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B.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C.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乙__;
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3℃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_38__℃和__38.6_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气体_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0_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
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20 ℃_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 ℃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40 ℃__。第四节 地球上的水循1.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 A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C.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源丰富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2.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 C ) A.霜、雾、“白气” B.霜、露、“白气” C.露、雾、“白气” D.露、雾、冰3.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__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_。4.有下列物态变化:①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
②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③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④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_③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①②_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C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D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C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C )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
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凝华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液化__;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升华__,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凝华_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熔化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_凝华_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吸_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_汽化__成水蒸气;
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_液化_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_凝华_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_内侧__(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
碘的沸点是184.4 ℃;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干冰升华吸热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水蒸气遇冷液化__形成的17.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__水蒸气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凝华__。(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和__气温在0 ℃以下__。(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 汽化和液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D )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给湿头发吹热风2.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 C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B.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
C.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D.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3.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_保持不变__。第3题图题图4.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液化_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_放__(选填“吸”或“放”)热。5.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 C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B.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C.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D.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C.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图线a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B.图线b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C.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D.到100 ℃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 B.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 C.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 D.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篇4
学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学习了2020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仔细比对2017和2020两个版本,我发现:
1、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以全国教育大会为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强调了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2、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加强了劳动教育,将劳动单独设置为一个课程,并记为6学分。
3、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锤炼了文本表述,修正了细节错误,做到更加规范。
4、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看,在“课程性质”中删除了“有个性的发展”,增加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使得课程性质更为体现国家意志。
5、在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更加清晰地表达了学习内容,即不单单是革命时期的人物,还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英雄模范的事迹,使得这个学习任务群涵盖的范围更加全面。
在认真研读的过程中,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内容进入了视野。比如在修订基本原则(此基本原则为2017年撰写,针对03标准)中,表述为“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法治意识”,与之对应的是每年宪法宣传日的工作,“国家安全”,与之对应的是国家安全日的工作,其他如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海洋权益,在以前提到的不多,但中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这一点不得不引起重视。
又如学分和学时的规定,是一个整体的框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可能并不是非常关注这个框架,关心的是教学内容。其实,学分和学时的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仅仅对学生而言,就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每一个学分和每一个学时对应起来,更有规划性和任务感,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的学分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如果能够再多开设一些任务群,那么学生根据兴趣有不同的选择,那就好了。
对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乃至选修),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五册,上到高三上就完成了,剩下高三下做什么?对于完全不需要高考的学生,是不是要学“选择性必修”?是不是可以将前五册乃至前两册的内容适当拉长一些?
在阅读部编教材之后,我认为,应该按照部编教材的要求,逐项落实,教学内容宁可缓,不能急,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教学,但是在写作教学上,建议有所反复。本来的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每个写作只是进行一个方面的训练,恐怕学生还没有练会,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这样是不能完成写作教学的目标的。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多进行反复。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篇5
小学道徳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 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 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 践能力。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 也是儿 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
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 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 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 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 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 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 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 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 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 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活动 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 促进,实现生活、、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 断调整;
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 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 而弹性地延展;
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 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学会热 爱生活、创造生活;
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做人;
在与 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 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 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 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 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 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扎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 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 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必须与 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 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 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 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 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 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爱社会主义的公民 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 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
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
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 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 .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 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 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 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 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 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 体。在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作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 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
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 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
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 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 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 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的支持者;
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 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 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4)把了解儿童作为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 为基础。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
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见图1)
(5)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 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 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 等多种方式进行,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 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6)过程的注意点 1.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 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
(2)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 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可计划在一 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 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 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的新成果、儿童 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活动,保持课程内 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 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 解本课程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 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方式等,切忌脱离 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 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 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 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 动等结合起来;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不断扩展和深化儿 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 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 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 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 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 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 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 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 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方式与特点等比较 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 的,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 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 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 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中需要 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咼活动的质量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 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 经历活动过程,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 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 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 绘画、、动作、表演、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 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 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 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 进。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 能力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 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 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 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 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的生动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 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形式是单元主题。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 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 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 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 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 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
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
“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 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
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 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 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并了解 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 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 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 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 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 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 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 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
尺度多元,不用一个 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
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 个性的发展;
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 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 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 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特点、发展 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
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 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 题,改善,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 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 神,根据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
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 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 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
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 活泼,时代感强。
3.理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 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 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 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 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 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 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 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 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 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 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 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 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 导材料、音像资料;
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
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 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
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 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
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 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
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 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 认真、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 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 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 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 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空间。
2.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 资源;
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 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 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 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 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有关 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与课程的整合。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法治 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