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5篇)

时间:2024-09-10 14:0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及实践检验

  作者:闫燕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8年第12期

  本文为2018年度河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2018-025)成果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以新的高度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写入党章总纲。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来自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实践检验是来自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弯路教训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检验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写入党章总纲,以新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是关于发展问题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其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来自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检验是来自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弯路教训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不平衡,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出现的“短板”严重牵制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此积累的社会稳定风险不断加大。因此,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打破改革发展的“中阻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迫在眉睫。

  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新的时代催生新的发展理论,面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前景光明,但是挑战严峻,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因此,要全面认识、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并通过社会进步增强经济创新的动力。在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其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其三,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1、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的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贯立场,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给予了精辟的概括。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在《神圣家族(节选)》中他又进一步表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展望出人民力量发展的未来前景。在标志唯物史观创立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自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着眼于现实,从批判的视角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阐释。首先,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的存在是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其次,人民主体思想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如何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坚持落实和发展,一方面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把一切发展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以人民为中心上,强调历史发展的成果应该由创造历史的人民享有。另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当下,与时俱进,依据当前社会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人民的主体地位作出了新的阐释。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改革的主体,也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身份。他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改革依靠的中坚力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成功突破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2、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打牢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思想根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人民观,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进行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了人民观的内容。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执政为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综述

  作者:李春梅

  徐苗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13期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群众史观的本质遵循,是统领“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明确发展目标、获取发展动力、实现发展价值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术界基于不同角度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科学内涵、时代价值、践行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研究中也存在基础性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逻辑建构研究薄弱、切入点不具体等问题,仍需拓展视野,对其发展路径、逻辑建构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04-04科学的发展思想是明确发展目标、获取发展动力及实现发展价值的重要保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已近四载,学术界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观点,有效拓展和加深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为学者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研究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郑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来,针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阐述了颇多新思路、新论断、新路径,内容具体而丰富,内涵深刻而耐人寻味,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这一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主客观条件的交互影响进行探索。

  一是“三重逻辑”说。内蒙古大学陈智(2018)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周良书、沈珊珊(2018)基于历史传统和习近平同志个人经历的视角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有的生成逻辑,即“特有的生活体验、特有的思维方法和特有的表达方式”。

  二是“四个维度”说。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张洪春、井小林(2018)从理论、历史、现实、未来四个维度论述其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维度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

  追求;从历史角度看,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时代体现;从现实问题看,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从未来发展看,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三是“五种政治”说。苏州大学方世南、罗志勇(2018)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习近平个人“艰苦砥砺的政治锤炼、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心中有民的政治情怀、以民为本的政治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政治信念”。

  此外,还有学者专门从群众史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传统民本思想、党的根本宗旨等层面阐明了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有学者针对其实践基础进行了分析。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研究

  鉴于系统整理分析学术界的研究文献获悉,国内学者们虽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但是可以发现在核心观点上,诸多学者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基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视角。清华大学胡鞍钢(2017)从目的、实质、主体和动力四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予以明确界定:“发展之目的旨在促进并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之实质是人民的现代化,并非仅仅停留于物质层面;发展之主体是人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视角分析。南开大学纪亚光教授、张凯(2017)认为这一思想包含以下三层意蕴:“以发展为了人民为根本取向,以发展依靠人民为核心思路,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根本目的。”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楚向红则将其扩充为五个方面,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

  三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徐龙建(2017)阐释了“五民”发展内涵,强调“经济上兴民、政治上重民、社会上惠民、文化上安民、生态上利民”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容的五个方面。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角度,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开了详细深刻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但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命题,而且是动态发展着的实践问题,准确定位其时代价值能够更好地将其付诸实践。吉林大学聂雨晴(2018)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角度分析了其价值意蕴,指出“这一思想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兰州理工大学饶旭鹏、何芳芳(2018)、浙江省委党校亢安毅(2018)等学者则从传承性、创新性、方向性等维度展开研究,他们明确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传承,乃人民主体价值取向的本质遵循,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也有學者从“立场的鲜明性、现实的针对性、布局的系统性、行动的具体性、制度的优越性”等立足点探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实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助推作用。

  还有学者从理论、实践、方法论的维度对其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湖南商学院彭焕才(2018)在其论文中强调:“从理论价值维度考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了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从实践价值维度考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领航导向;从方法论价值维度考量,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行动依据和方法指引。”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行路径研究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精神的力量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在中国发展的机遇性和挑战性并驾齐驱的形势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重任,怎样在新时代发展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贯彻实施这一重要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与发展成果的双丰收才是至关重要的。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散见于科学内涵及其在各领域的具体运用的研究当中,专题研究较少。

  苏州大学陆树程、李双雁(2018)在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时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路径,强调“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就能实现各方面均衡发展,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复旦大学包炜杰、吴海江(2018)提出了“三个以”的践行途径:“以理念为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为基点,创立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治理结构;以民生为重点,优化社会治理。”中央财经大学何艳玲、李志军(2017)从核心引领、顶层设计、主体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即“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由党来掌握发展方向盘;变革发展战略与理念,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无穷智慧与力量,共建发展”。

  也有学者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寻找路径。甘肃省委党校魏立平(2016)通过梳理发展思想与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魂,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正确路径,并强调通过共享发展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最直接、最准确、最全面的体现。”

  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鉴于上述分析可见,学术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产生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更加系统深刻地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意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遵循。但需要辩证看待的是,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相关领域尚未开发,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首先,研究内容尚需深化。虽然学术界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但对其形成条件、科学内涵等一些基础性内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总体性阐释与逻辑建构研究薄弱,对其发展路径的研究涉猎较少。其次,研究方法亟待创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式解读,缺乏实证研究。再次,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现有研究缺乏纵深的历史考察及与国际学界的对话交流。例如,系统考察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实践,分析国外政党秉承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总结古今中外所有相关经验和教训,探索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能够为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借鉴遵循。最后,时代价值仍需挖掘。对于这一理念如何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如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皆需学者们不断突破。唯有坚持不懈地探索,方能全面深刻地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哲学底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理论教化和实践指导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2).[2]周良书,沈珊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个维度[J].学术界,2018,(6).[3]张洪春,井小林.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18,(3).[4]方世南,罗志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源[J].学习论坛,2018,(3).[5]胡鞍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何值得关注[J].老区建设,2017,(11).[6]纪亚光,张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理论与现代化,2017,(5).[7]楚向红.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微[J].学习论坛,2019,(1).[8]徐龙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论析[J].实事求是,2017,(6).[9]聂雨晴.探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10]饶旭鹏,何芳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现实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12]彭焕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维度考量[J].湖湘论坛,2018,(1).[13]陆树程,李双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J].唯实(现代管理),2018,(3).[14]包炜杰,吴海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重维度[J].上海黨史与党建,2018,(5).[15]何艳玲,李志军.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J].湖湘论坛,2017,(2).[16]魏立平.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之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8).

  【作者简介】李春梅,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徐苗,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篇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

  作者:邵翠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1期

  摘

  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在人类社会无数次发展奋进历程中,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主体力量,称之为真正的英雄。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伟大历史,才能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特色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符合新时代国情发展,并且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理论内涵、信仰内涵。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国情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我党始终坚持的宗旨,于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取向,使得党能够更加有底气变强变富。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除了要继续满足人民的多样需求,更要将重心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面,随着社会翻天地覆的变化,人民的需要已經从已经从吃饱穿暖上升到自尊的需要,美感的获得,自我的发展这些层面上。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更加全方位更加高层次,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更为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人民中心”还体现在科学发展观这种。在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政治方面,政治的发展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在文化方面,文化的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社会方面,社会发展是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共出现了84次“人民”,他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利益而奋斗的信念,哪里不满意哪里就要党员干部,可见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最高价值的体现,是最高精神意义所在。所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号召下,为人民服务这个信仰必须要坚持,并且要深刻感受到它非常强大存在感和吸引力,避免流于形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可以说,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纵观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每一次认识与实践,每一次突破与进展,每个方面经验成果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从本质上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社会实践。人民的立场不是抽象的,而是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本质,也是包括做学问在内的人类社会认识活动的根源所在,是检验人类社会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切实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泉和动力,将自身的研究行为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从人民群众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提炼问题,并通过理论研究予以解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突出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因此,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泉。只有听清问题,回应问题的影响方面,才能准确定位、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络,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推动理论创新。为人民做学问,必然要求学问为人民所需、为人民所用。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我们就要研究如何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利益,这才是大写的学问、真正的学问。反观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却存在有效知识供给不足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经验,更不能指导中国实践。解决有效知识供给不足的问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研究的问题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立学之本和生命力所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鲁志美,杨凯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2]潘宁,周毅.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邵翠(1984年11月——)女,汉族,安徽怀远,单位:西昌学院,研究生,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篇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6/2020“以人民为中心力的发展思想研究:

  逻辑、内涵与实践李巍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诠释。党

  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治国理政经验不断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

  “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前提,充分展现了中

  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立场。从逻辑依据、深刻内涵及现实实践三个层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

  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关键词: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者简介:李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部讲师(邮政编码264003)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2020)

  06-0060-0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为基本前提,提出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

  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

  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始终

  展战略和发展思想中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宗旨和信念就是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与其他政党相比我们党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共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高度统一,这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中

  产党和人民群众要保持密切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

  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

  发,而非注重小集团利益或者个人利益”。⑴邓小

  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逻辑依据平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经指出:中国

  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全心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的提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

  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

  的最高准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明确历史的创造者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

  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活工作经历与党的为人民服务宗

  是人民群众,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紧

  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伟业。在十三届全

  旨相结合的产物。(-)历史依据国人大代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就是人民性,6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

  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

  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

  出来的!”

  [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为人民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前进的初心和

  使命。中国共产党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唯

  —和最高利益。(二)

  现实逻辑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环境复

  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

  速增长,能否在新一轮世界技术革命变革中抢占制

  高点与主动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而

  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决发展手段

  与动力、明确发展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发展

  生产力,重点解决的是把蛋糕做大的问题,并逐渐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矛盾问

  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前后,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

  已变得较为突出,诸如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矛盾凸

  显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等作风问题凸显,实质上都是没能正确处理好党和

  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继

  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共产党长期执

  政地位有重要意义。(三)

  主观条件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

  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

  正站稳群众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人

  民,有着强烈的人民情怀,他经常去老少边穷地区

  考察,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

  在梁家河插队劳动磨炼了7年,他不仅了解了中国

  的基本国情,也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

  7年的插队工作生活经历是习近平思想、觉悟、感

  情的出发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

  联大会议并访问美国期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发表演讲,坦陈40多年前自己的质朴心愿:“我很

  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

  常吃上肉。”冈习近平总书记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

  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相结合,形成了

  “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深刻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是发展目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要以什么为目的,也就是解决发展

  “为了谁”的问题;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要以什么作为依据和根本,也就是解决发展

  “依靠谁”的问题;第三是关于谁才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也就是解决发展成

  果“由谁享”的问题。(―)发展为了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

  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內这

  一论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就是要

  为人民谋幸福,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百姓心

  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从根本上回

  答了

  “为了谁”的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作为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在思想上站稳人民立

  场,行动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二)发展依靠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要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

  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做到这一点关键

  是要在思想上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

  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

  情,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

  61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

  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强

  大的人民力量和人民支持是我们党执政最坚实的基

  础和底气。共产党人要将时代答卷做得令人民满

  意,必须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发展成果由谁享——朝着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强调要正

  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

  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

  人民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

  的一个基本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绘出了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及蓝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决胜期。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迈出坚实

  步伐;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人民届时将享有

  更加富裕、更加公平、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就

  是发展成果由谁享的答案一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当前的集中体现就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

  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全面小康目标能否

  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如期打赢。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

  指标,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我们的发展

  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的集中体现。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现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和思想,这一理念并不是抽象难懂的,也不是

  多么高深的,需要从思想和行为上落实,不要将其

  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要将其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和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62总书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和

  领域,都提出了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和实

  践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发

  展和运用。(一)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政治,维护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中国共产党

  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

  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

  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干部要怀着

  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

  装着父老乡亲”。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引

  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从人

  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立法为民和以民

  为本的理念,同时强调要严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我国的每一项立法都要求反映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立法过程更加强调科学和民主,完善公民参与途径,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

  立法内容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保

  障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的是

  要从法律上全面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十三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

  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二)

  供给结构优化改革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是经济工作的重心经济上,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

  展,更强调发展质量和水平,调整经济结构,生产

  上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群众消费需

  要,生产人民所需的高质量产品,发展方式更加强

  调绿色环保,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

  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o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不再

  处于物质短缺时期,而是在质量上没有办法满足

  老百姓的需求,这种短缺不是量的短缺,而是产

  品内部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短缺。要从供给结构

  的优化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入手,使人民生活品

  质得以提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

  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

  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针对当前人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

  进行分析,对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供

  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围绕人民

  需求展开的改革,通过生产力提升、供给结构调

  整来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

  增长已经转向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已经转向更多

  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带动,已经转向更

  多依靠创新驱动和引领带动。与2018年相比,201年经济增长率为6.1%,这一比率和全球经济增长

  速率相比是较高的。而且我国经济总量以99万亿元

  居于全球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

  关,实现了新的跨越。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

  最足的火车头。我国人民更加富裕,人均可支配收

  入超过3万元,完成了十八大确立的2020年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我国有世界最多

  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

  元至50万元之间。(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

  富裕在社会方面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社会

  保障、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确保人民需求得到

  满足,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幸福感增强。保

  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

  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

  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

  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

  际问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

  在2012年末为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

  2019年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为551万人

  和0.6%,在短短7年的时间内贫困人口数量减少

  9000多万。2020年末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减

  贫速度和数量上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上的佼佼者。教育更加公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

  阶,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普及程

  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正在由大

  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毛入学率已达

  51.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

  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目标。就业保持平稳。2012—2017年,这5年当中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最高的,有1351万人,2017年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9%。2018年、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是1361万人、1352万人,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8%、3.62%,整

  体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保障范围扩增、质量提升。我国城镇居民医

  保和农村人口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在13亿人以上。从

  保障质量上看,全国提高医疗保障财政补贴标准,201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是每人240元,2017年这一补助提高到每人450元。包括基本医

  保、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在内的综合医疗保障体

  系逐步建成。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3岁,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4.4岁。医疗负担降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

  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制

  度建设逐步推进,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

  的分级诊疗制度。2018年以暂定税率方式将包括抗

  63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

  类药品及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四)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了改变我们国家刚建

  国时一穷二白的局面,我们快速发展经济,大力

  发展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00万亿

  元,居于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百

  姓追求的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希望环境更

  加优美,可以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喝到更健康的水。资源就是财富,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也

  包括环境的改善,任何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

  境作为代价。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一

  是天更蓝。“大气十条”各项任务顺利完成。201年,我国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年超过82%的天

  数空气质量为优良,PM10和PM2.5的年平均浓度分

  别是每立方米63微克和36微克。二是山更绿。201年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

  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

  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球2000年到

  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当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

  比例居全球首位。三是水更清。全国902个正在使

  用的集中生活饮用水的水源监测断面中有830个全

  年都达标,占比92%。I-III类优良水质断面占比为

  74.9%,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3.4%。2018年我国的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5.8%,为全球

  的环境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执政

  价值追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生

  64动体现,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

  结。民者,万世之本也。只要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

  中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服务群

  众,人民就会更加幸福,国家就会更加强盛。参考文献:[1]

  苏超莉.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l/2016/0322/cll7092-

  28218425.html.2016-07-0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20.139.[3]

  习近平的小康故事[EB/OL].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5/c_l

  126655432.

  htm.2020-10-25[4]

  习近平.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EB/

  OL]

  .http://cpc.people.com.cn/nl/2017/123l/c64094-

  29738076.html.2017-10-25.[5]

  姜淑萍.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

  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l/2017/0616/

  c40531-29343293.html.[6]

  习近平.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

  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9-03/02/

  c_137862639.html.[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7.11.(责任编辑马树颜)

推荐访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思想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