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委工作总结【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抢抓发展机遇 奋力建设“四镇” 曾 都区何店镇政府工作总结 2011 年 9 月 26 日
自 建区以来, 何店镇委、 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镇委、 镇政府制定的奋斗目 标,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项目 建设为支撑, 以增强实力为目 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持续推进何店“工业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大镇、 生态宜居美镇、 平安文明新镇”建设, 取得了 较好成绩。
这三年, 是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的三年, 是明确定位、 发展提速的三年, 是开拓创新、 负重奋进的三年, 是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的三年。
2010 年全镇完成总产值 16.4 亿元, 财政收入 1670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9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6273 元, 分别比 2006 年 8.4亿元、 430 万元、 0.75 亿元、 4159 元, 增长了 95%、 288%、 420%、51.8%, 经济社会实现了 又好又快发展, 步入了 曾都区先进镇( 办)行列。
2008 年被省安监局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合格乡 镇、 省委、 省政府授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乡 镇, 省综治委授予全省综治先进集体; 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被区委、 区政府授予十佳镇( 办)
。2009 年被区委、 区政府评为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宣传、 信访、交通、 工业经济、 农民负担管理等先进单位。
2010 年获全市交通工作先进单位、 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三农工作先进单位、 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和谐舆情优胜单位、 党建先进单位; 同时, 何店镇福利院被评为全省农村模范福利院等荣誉称号。现将五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 以园区为平台,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虽然何店具有地理、 交通、 人力资源优势, 但是企业落户 的硬件不硬, 软件不优。
想要项目 落地何店, 必须加强和改善基础条件和环境。
我们紧紧依托原来的浪河食品工业园和杜家畈工业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拓展延伸园区范围, 配套完善园区功能, 打造成了 现在的浪河工业园和何店工业园, 提升了 园区建设档次,
增强了 园区吸引 力。
政府先后投入 958 万元, 为两个园区做规划, 搞配套, 保证三通一平。
三年来, 先后引 进项目 19 个, 正式投产见效的 10 个。
其中, 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2 个, 2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5个。
2010 年全镇累计完成中小企业总产值 15.04 亿元, 完成中小企业增加值 5.26 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 14.58 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 1.77 亿元。分别比 2006 年的 6.1 亿元、 1.96 亿元、 5.79 亿元、 0.66 亿元, 增长了146.6%、 168.4%、 151.8%、 168.2%。
今年 1—6 月 , 完成招商引 资项目 11 个, 共续建、 扩建、 新建项目 15 个, 其中投资 200 万元以上的生产性工业项目 13 个;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 0.864 亿元。
先后引 进向阳汽配、 随南家具、 光发家具、 鑫动力改装套车、 同星农业种鸡孵化、散装颗粒货物运输防冻液、 148 自 动造型生产线、 鸿远珠光粉、 易德汽车空调、 金龙集团移动式软体厢式车材料。
这些项目 全部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 9.45 亿元, 实现利税 1.2 亿元, 可新增就业人员 2000人以上。
二、 以农业增效为抓手,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一)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涉及粮食补贴、 种子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 退耕还林补贴、 水稻保险补贴、 家电补贴、 农机补贴、 新农合补贴、 新农保补贴、 计划生育奖扶补贴、 就业技能培训补贴等 11 项, 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分项组织落实, 不打任何折扣, 让党的政策真正惠及群众,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年共发放惠农资金 1580 万元, 人均400 元。
既解决了 农民生产投入问题, 又相应增加了 农民收入, 充分调动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
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全面启动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近 3000 万元, 用于白果河、 乔麦河、 椒藤河、 天星沟 4座水库除险加固, 目 前已基本完工; 二是实施“三小”( 小泵站、 小堰塘、 小渠道)
工程建设, 争取省级财政资金 800 万元, 对浪河、 金花岭、 乔麦河 3 个村农田排灌沟渠、 堰塘进行了 规划调整, 清理整治,全面硬化, 形象美观, 水流畅通, 大大节约了 灌溉用水, 提高了 渍害排涝效果。
同时, 各村组自 主组织堰塘改造, 三年共计改造堰塘近千
口 , 占全镇 6933 口 堰塘的七分之一, 提升了 蓄水能力。
维修兴建泵站 60 个, 打大口 水井 11 个, 为抵御旱灾和解决人畜饮水提供了 有力保障, 提升了 农业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启动了 水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目 的是摸清掌握水利资源, 为科学规划水利建设蓝图做好准备。
(三)开展科普进农家活动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农机服务中心、 水利水产服务中心作用, 根据农业季节性特点, 针对性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推广普及农业新科技,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每年开展农技、 农机、 水产养殖培训, 不少于 8 场次, 培训农民群众 1500 余人, 下发各类科普资料 10000 余份。
同时, 推广水稻、 棉花、 杂粮、 芝麻、 花生、 马铃薯优良品种。
引 进水稻高产类、 优质类品种 40 个进行对比试验,选出适应我镇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品种。
不断扩大小麦、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范围。
大力推行水稻机械插秧。
积极探索水稻免耕直播、 水稻旱育保姆抛秧技术。
(四)
大力发展林木业 一是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2009 年, 全镇上下一心, 步调一致, 齐心协力, 全面完成了 林权制度改革, 明确了 农民的山场经营范围、 时间, 确保了 农民山场经营权, 让农民投资山场、 开发经营有了 一种安塆全感。
二是狠抓子林建设。
全镇每年植树 40 万余棵, 实现“村村绿,村村美”。
三是发展木本油料。
响应上级号召, 开发荒山种植油茶,到目 前为止, 已建成木本油料基地 4 个, 面积 3000 余亩。
四是引 进发展核桃。
金花岭已建成 2 个核桃基地, 面积近千亩, 现已开始投产,兼售核桃苗, 年售核桃苗 20 万株以上。
再过两年, 将进入丰产期,经济社会效益将倍增, 必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产业。
(五)
大力发展养殖业 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 的养殖模式, 引 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兴农业公司, 在浪河、 桂华、 金花岭、 贯庄村已建成投产 4 个基地, 谌家岭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在公司的带领下, 带动了 周边农户养鸡、 养猪, 全镇共有养鸡专业户 26 个, 年收入 8000 万元, 50 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 83 户 , 年收入 3800 万元, 同时, 全镇有效养殖水面7210 亩, 科学投放, 立体养殖, 亩收入 850 元。
每年仅养殖方面的收入可为农民人均增加 400 元以上。
(六)
全面彻底进行“三资”清理 2010 年, 全镇分两批对 19 个村( 居委会)
资金、 资产、 资源进行了 清理, 进一步摸清了 家底, 为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打下了 基础。全镇村级债务 2441 万元, 债权 1009 万元, 有村级经济积累的村 3 个。
三、 以改善民生为己任, 以构建和谐为目标, 推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宜居美镇”、 “平安文明新镇”既是我们的梦想, 又是我们的追求。
在集镇建设管理上。
始终坚持“完善功能、 优化环境、 提高品位”的原则, 以文明创建为动力, 以执行规划、 强化管理为重点, 以保“编钟杯”、 争“神农杯”为目 标, 大力整合镇村资源, 包装改造矮小低档 房, 主动融入随州中等城市, 不断推进我镇城镇化建设。
打通阻隔何店南北的水塔包子。
采取政府拿一点、 部门集资一点、 在外能人赞助一点的方式, 筹集资金 120 余万元, 拆迁民房, 劈山改路, 硬化路面,方便了 人们出行。
扩宽加固何店大桥、 王家河大桥。
完成了 集镇中心地段的原供销社旧房改造, 建起了 层次相同、 色调相近的楼房。
投资830 万元包装改造响堂街 400 户 , 包装迎宾大道两侧民房 89 户 , 建筑面积 17800m2, 现已通过验收, 二期工程正在实施之中。
包装的民房既体现了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地域文化和编钟古乐之乡 特色, 又展现了美观大方的现代文明气息。
恢复了 “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强化了 集镇管理职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
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村容整洁、 乡 风文明、 管理民主”的方针,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村民自 主自 愿”的原则, 先办试点, 以点带面, 逐步拓展, 不断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
浪河村作为省级“百镇千村的”示范村, 作为曾都区新农村的样板村, 在区委、 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生态良好、 环境优美、 经济发展、 民生改善”的要求,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组建了 工作专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行街道包装, 旧村改造, 徽派风格, 防震结构, 绿化配套, 农村新貌初步展现。截止目 前, 浪河新农村建设已经投入 915.5 万元, 新建一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含卫生室、 农资超市)
, 休闲广场一个, 篮球场一个, 街道两旁民房包装 28 户 , 下水道清整 2300 米, 三组旧村改造拆迁 26户 , 新建民房 28 户 , 包装民房 19 户 , 硬化道路 4 千米 , 改造清洁
堰塘 7 口 。
引 导农户 改厨 90 户 , 改厕 150 个, 改圈 180 个。
在抓好浪河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将桂华村、 荞麦河村、 王店村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 都作了 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 一定成效, 大大改善了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交通建设方面。
我们充分挖掘自 身潜力和优势, 有效利用国家的村村通政策, 不断延伸通村通组公路。
近三年, 完成通村通组公路80 公里硬化任务, 从而使我镇硬化的通村通组公路达到 110 公里。
在移民工作方面。
一方面落实原迁移民政策, 不折不扣地兑现原迁移民人年均 600 元的补助, 并合理使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科学编制实施项目 , 真正让移民和本地群众共享项目 成果。
另 一方面接受安置南水北调新移民。
何店镇承担了 曾都区的 25 户 109 人的移民安置任务, 安置好与坏不仅体现何店干部的执行力和办事能力, 还事关曾都区的形象, 任务紧迫, 责任重大。
自 2009 年接受任务后, 党委组建专班, 安营扎寨, 宣传政策, 调山调地, 整理宅基地, 放线建房,加班加点, 日 战夜突, 克服所有困难, 用 8 个月 时间建起了 整齐划一,徽派风格, 防震结构的 25 套移民安置房。
2010 年 6 月 19 日 , 移民搬迁对接日 , 郧县的领导深情致辞相送, 热泪盈眶, 市区领导热情洋溢讲话欢迎, 关怀备至, 移民们喜接钥匙, 喜迁新居, 心潮澎湃。
入住后, 专班人员 及时分田到户 , 保证了 人均 1·5 亩农田。
为让移民“搬得来、 留得住、 能致富”, 镇委成立了 25 个对接包保专班, 与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帮助移民尽快适应新环境, 尽快转变生产方式, 尽快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尽快科技勤劳致富。
深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在社会保障方面。
新农保参保人员 已达 20819 人, 参保率 96%,60 岁以上已享受农保金的人有 6624 人。
根据省、 市、 区要求, 对农村低保对象、 城镇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限期脱保。
目 前, 我镇共有农村低保对象 1341 户 1421 人, 城镇低保对象 135 户 620 人。
每年发放临时救济款物 10.8 万元, 惠及 1890 余人。
全镇有五保老人 310人, 其中福利院集中供养 98 人。
为让五保老人真正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我们对全镇 4 所福利院进行了 整合, 关闭了 贯庄、 王店、 浪河福利院, 将椒藤河福利院进行了 扩建包装, 强化管理, 改进服务, 提档升级, 现已被评为省级模范福利院。
殡改火化工作日 趋正常, 文明新风日 渐形成。
在计划生育方面。
始终把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 素质放在首位, 坚持依法管理, 坚持国策教育, 坚持“三结合、 三为主”的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引 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实行“五位一体包保”责任制, 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加强计生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开展优质服务, 落实避孕节育; 加强孕情监管,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 性别比, 狠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严厉打击违法生育, 确保完成每年计划生育责任目 标。
自 2009 年 10 月 1 日 始, 至今年 6 月 30 日 ,全镇共计出生人口 805人, 政策外生育 31 人, 符合政策生育率 96.15%,出生人口 性别比为 108.97%, 统计准确率为 98.2%。
累计征收社会抚养费 65 万元。
在文教卫方面。
文化事业蒸蒸日 上, 农家书屋村村开, 电影下乡月 月 有。
教育事业喜报频传, 素质教育有声有色, 中考成绩名 列全区前列。
卫生事业卓有成效,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100%, 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基本得到了 保障。
在综治维稳信访方面。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网络, 建立维稳机制, 坚持分线负责,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原则, 坚持开门接访, 主动约访, 带案下访, 上门回访, 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镇村两级每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近百件, 调处成功率 98%以上, 融洽了干群关系, 促进了 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 维护了 社会大局稳定。
为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政府投资近 10 万元购买技防设施, 集镇主干道上安装电子监控, 有效震慑了 违法犯罪。
四、 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载体, 以“十个全覆盖”为保障,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方针 “五个基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