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史学习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中国史学习报告3篇
【篇1】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陈其泰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举世公认。西周初年,就产生了内容极其珍贵、编纂体例高明的经典史籍《尚书》。此后,经过历代史家不懈努力,史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发达的学术门类,不但鸿篇巨制不断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多样、编纂形式各擅其长、体裁种类琳琅满目。与西方史学相比,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特色之所在。
历史编纂决非简单技术问题
《四库全书总目》将历代史籍区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梁启超《新史学》则将史书体裁区分为10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学、附庸。风格各异的历史著作形式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书体裁的丰富多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巨大创造力。客观历史是复杂丰富、多维度演进的。古代史家所创立的每一种重要史书体裁,都表明史家是采用某一独特视角去观察和记载历史。如,编年体主要从时间维度、按年代先后记载历史;
纪传体主要从人物活动维度、以众多历史人物的参与和成效记载历史;
纪事本末体主要从事件维度记载历史;
典志体主要从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记载历史。如此等等,最终形成体裁多样、繁花竞放的局面。每一种体裁都有成功之作世代流传。这些名著是史家呕心沥血著成的,其成功体现了进步的史识、渊博的学识、高明的治史方法、合理严密的编纂方法。
以往一般认为,史书的体裁体例似乎只关乎技术问题,其实决非如此。史书的体裁体例与其内容、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组织形式的运用、结构体例的处理体现出史家的史才、史学、史识,包含着多方面的思想价值和深刻的哲理。白寿彝先生曾说:“史书的编纂,是史学成果最便于集中体现的所在,也是传播史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理论的运用,史料的掌握和处理,史实的组织和再现,都可以在这里见个高低。刘知几所谓才、学、识,章学诚所谓史德,都可以在这里有所体现。”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有深刻启发。我们应当对历史编纂学的内涵和意义重新给予恰当定位:历史编纂学是一个时代史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史家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达到何种水平的有效尺度。史家再现历史的能力如何?其史著传播历史知识的效果如何?在这里都直接受到检验。历史编纂学既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研究史学发展的新颖视角和重要方面。通过研究历史编纂学,可以拓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因而是新的学术增长点。
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史学名著成功的真谛
我们对多部传统史学名著作深入个案研究后发现:历史编纂每一项卓有成效的改进和每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的创立,都是因为史家对于客观历史进程有了新认识,而后才在史书结构或叙述范式上采取了新的表述方法;
都是因为编纂思想更加进步、合理、严密而带来的成果;
都是史家在哲理上获得新灵感的体现。研究历史编纂学,探讨史家编纂思想的成就是关键环节,研究史家在体裁运用、体例处理上的具体做法也只有结合其思想观点上的创获才能有恰当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我们应把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史学名著成功的真谛,作为推进历史编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编纂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史家著史的立意,最著名者如司马迁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之“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二是史家对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并在史著中努力加以凸显的。三是史家为了达到再现客观历史的复杂进程,如何精心运用体裁形式、进行体例上的处理。四是史家的编纂思想如何与社会环境、时代条件息息相关。以下,不妨以《史记》和《汉书》为例进行探讨。尽管这两部名著以往的研究成果都很可观,但如果从编纂思想入手揭示其成功的真谛,仍能得出许多新认识。
《史记》中设有《秦始皇本纪》,其前面又设有《秦本纪》,这本是司马迁的精心安排。可是以往有的评论家却不理解,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如刘知几根据“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的标准,批评《周本纪》记文王以前和《秦本纪》设立不当。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也有类似指摘:“秦虽嬴政之祖,本西戎附庸之君,岂以诸侯之邦,而与五帝三王同称‘本纪’,斯必不可。可降为《秦世家》。”刘知几、司马贞等拘于“本纪”只能用于天子、表示至尊这一“史例”,要求削足适履,让内容去迁就形式。司马迁创立“本纪”,固然用以代表帝王处于封建政治等级结构的顶端,而更重要的是,“本纪”在全书中起到史事总纲的作用。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论《秦本纪》撰述义旨时说:“维秦之先,伯翳佐禹;
穆公思义,悼豪之旅;
以人为殉,诗歌《黄鸟》;
昭襄业帝。作《秦本纪》”。这就点明昭襄王时秦之帝业已成,这是作《秦本纪》的原因所在。
到底是让史例服从史实,还是让史实适应史例,二者的分歧实则在于能否透过表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实质性内容,能否把握到历史发展的趋向。今天我们细心分析《秦本纪》在反映历史发展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较前人的认识又会有所推进。一是在编纂思想上,司马迁是要以《秦本纪》担负起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历史总纲的作用。二是《秦本纪》又一撰著意图,是以秦逐步奠定统一中国的雄厚基础为主线,这正预示着中国历史由各国并立向实现统一方向发展的客观趋势。总之,在《秦始皇本纪》之前设《秦本纪》,是司马迁基于认识历史进程复杂性和确切把握历史发展走向而独具匠心的安排,是根据表达实质性内容的需要而对体例的有意突破,决非“自乱体例”。在十二本纪中,秦占了两篇,唯有这样做,才与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称。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通史著作中如何体现“通古今之变”,对于认识《史记》是卓越史识和完善体例的有机统一体,以及了解历史思想与编纂体例的辩证关系,都是极有意义的。
再以《汉书·刑法志》为例。此篇是班固所新创,是《汉书》的成功篇章。在《汉书》十篇志的排序中,列于《律历》《礼乐》二篇之后,居于《食货》《郊祀》等七篇之前,可见对其重视程度。本篇突出的编纂思想,是肯定汉代刑法的进步。篇中详载汉初约法省刑,法律简明;
汉文帝除肉刑;
汉宣帝慎于刑罚,亲自决狱。而同时,班固又据实记载社会进程中互相悖反的演变趋势,即揭示出一再从皇帝诏令、大臣奏议中反映出来的减轻酷刑、删定律令的客观要求,与一些人主张过刑之谬论和竭力维持严酷旧制之间的直接矛盾。班固在篇末深刻地表达出史家强烈要求删定律令、公正审案、解救民众痛苦的著述目的,其高尚的史德跃然纸上。以往有的研究者为了凸显司马迁,有意贬抑班固的史学地位。我们从编纂思想来分析《刑法志》,证明实际上班固从总体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并加以推进。这就为正确评价《汉书》的成就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历史编纂在与时俱进中体现中华文化创造力
中国历史编纂是与时俱进的,几种主要的史书体裁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譬如,司马迁创立的容量广阔、诸体配合的史书形式为班固所继承,而班固又根据时代需要“断汉为史”,恰恰适应了历代封建王朝周期性更迭的特点。班固又创立了《百官公卿表》《刑法志》《地理志》《五行志》《艺文志》等,以后都为历代正史修纂者所沿用,被称为后世修史者“不祧之宗”。《三国志》从记述三个地方政权并立的需要出发,创立了既有分又有合的特殊格局。其他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等也都经历了各自的演进过程。几种主要史书体裁又不是互相孤立、彼此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史记》以记人物为中心,但本纪各篇又都采用编年的形式记事,其“八书”又开创了典志体之先河。而且书中许多篇章记述史事也明显具备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基本要素。再如《资治通鉴》是发展了的编年体,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其中就有大量记载人物活动和典章制度的内容。它虽然按年记事,但每一复杂事件在书中都原原本本载明来龙去脉。正因为这样,袁枢才有可能以事目为纲重新编纂成为《通鉴纪事本末》,虽是新纂之书,体裁独创,而内容却全部采用《资治通鉴》。至明清两朝,新出现的纪事本末体越来越受重视,编纂成果蔚为大观,产生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均为陈邦瞻撰)、《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撰)、《圣武记》(魏源撰)等名著。
至清代中叶,历史编纂又酝酿着进一步重大变革。此时,一方面,由于先前陈邦瞻、谷应泰等一批史家的努力,晚出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点已备受学者关注。另一方面,沿用近两千年的“正史”纪传体,由于官府设局修史制度下史臣互相掣肘、互相推诿,严重妨碍修史者独到见解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因而出现严重弊病。乾嘉时期著名史学评论家章学诚总结两千年历史编纂的演变,既高度评价司马迁、班固等杰出史家的别识心裁和纪传体容量广阔、诸体配合的优点,又分析后出的纪事本末体有“因事命篇,不为常格”“决断去取,体圆用神”的优点,正好弥补纪传体不利于反映历史大势的缺陷,因而提出“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的主张,作为改革历史编纂的方向。由于章学诚善于把握“编纂思想”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以往历史编纂的经验与教训,并将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这两种原本似乎互不相干的体裁打通起来考察,各取其长处而互相补充,因而预示了历史编纂演进的大方向。近代著名史家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作出了贡献。此后白寿彝先生主张以“新综合体”编纂《中国通史》,继承了传统纪传体的优点,又加以改造,融合纪事本末体和章节体的长处,创立了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体综合的新体裁。
当前,认真总结和阐释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是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历史编纂学是一个内涵丰富、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我们应认真进行总结、阐释,对其精华作出新概括,向世人展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独特魅力,为推动当今史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篇2】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专题党课
同志们:
按照XX单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学习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党史、新中国史,为大家进行专题党课授课。应该说,通过对于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自学和集中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我们党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发展过程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如红军在长征前后的两次重大挫折:一个是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后只剩下3万多人;
再比如,张国焘错误路线,不贯彻党中央确定的北上抗日方针,另立中央,执意南下,导致红四方面军遭受残重损失;
同样,“文革”给中国带来的残痛教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也在想,长征两万五千里是怎么走向胜利的,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理想信念,当时并不知道要走到延安,可能也不知道走到延安会是什么结果,也不知道几万人会走成什么样,但就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红军走到延安,从延安换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此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到今天强起来,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更为重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总书记的新思想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证明,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的、非常正确的,大家从十八大以来的成果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理论上、战略上、经济上、政治上、反腐倡廉上、军事外交上以及中国智慧推动世界上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瞻目的重大成就,干成了过去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所以我们每名共产党人都要真学真信真用,入心入脑,不断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作为党员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回顾我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精神支柱,才激励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为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事业发展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共产党人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如李大钊、王进喜、焦裕录等一大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这些人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复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过上了好生活,但绝对不能忘记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更不能忘记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大家都要深刻思考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官、为什么来干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想清楚了,才能干好工作。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三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立身之本行动之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核心要义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为关键的是要认同、跟随、捍卫领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这是历史的和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全党的共同心声。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体现在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凝心聚力、聚精会神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
以上,我粗浅地谈了几点个人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就是推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走深走实学出成效。要把“四史”教育融会贯通,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知,以知促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推动XX系统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我的授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3】新中国史学习报告
《中国史学入门》读后笔记这两天在看“大家小书”系列里《中国史学入门》一书。这本书是顾颉刚先生
所著,何启君先生整理的。看书名就知道此书并不以学术性为主的,事实上,这本书是谈话笔记,是两位先生在北京香山疗养院,顾老与何先生讲中国史时,何先生所记的的笔记。但是,书虽然精简,却包含很多精髓,书中的很多观点顾老都能用各种史料来证明。
说是笔记,却很有纲有目,条理分明。顾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虽然于我们年轻一辈来说并不熟知其名,可是,从何先生所做的序言跟书中每章开始的小记中就能看出,顾老的知识渊博和何先生对顾老的敬佩。我非常羡慕何先生的这段经历,能亲自聆听大家思想的机会不知能不能在今生降临在我身上。除去上述感慨之外,今天我读了此书的前五章,共131页。第一章讲中国民族史概要。刚开篇,就是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一个讲三皇五帝并不是统一的,不是封建帝王世代相传下来的,其实是许多少数民族在远古时代不同的神,是后人把这些神联系起来,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神。另一个讲我们把东方的少数民族叫做夷,西方的称为戎,南方的叫蛮,北方的呼为狄其实并不正确。古时,夷人,狄人各方都有,夷、狄、戎、蛮并没有固定的地域分配。后来,讲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与发展。简单地介绍了从商到清朝各个朝代的疆土开拓情况跟主要民族矛盾。接着,就介绍了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他们的起源与继承。其实,我原本对三皇五帝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当初也只是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那时只当神话传说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后来,在一些小说,影视作品里记住了一些上古神的名字跟传说其事。不过,我却不知道原来有对神话传说的考据的,只是记得之前借过一本《希腊神学与神话两大系统对话》(书名记不清了,大致是这样的,惭愧!),粗看过一些,知道西方有专门的神学。倒是没听说过国内有专门研究我国神话的学者与著作,可能还是我读的少,阅历有限的原因。现在,从这本书里,了解了我们民族史的概况和神话中的先祖,对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又多了些认识。出身于中原大地最古老的一片土地上,是汉人中的一员,可是,还不曾了解过自己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己姓这一族究竟是土生土长的还是迁过来的。这个问题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弄清楚,不能太钻牛角尖了。知道自己是泱泱华夏民族中的一员,知道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一点就好了。第二章讲经书、子书与战国古书。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高中时候培养了对国学的求知欲。还是好奇心强,对我们过去的历史抱有很强的探究欲。之前读过《史记》,不过是白话翻译过的,那时,纯当了解历史故事看的,知道人物多一点,就多一点写作素材。后来,读《古文观止》《诗经》《庄子》《论语》《金刚经》,总之,有段时间对国学非常痴迷,一部分是好奇心,一部分是为了放松心情,那时候因为考试,自己有点压抑,就借读书排解一些郁闷。说起来,对这些也是浅尝辄止,读《古文观止》的时候,我是因着欣赏欧阳修,柳宗元,苏轼等的一些文章;
读《诗经》的时候,我是比较喜欢《诗经》中诗的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和了解诗中所记录的战国时候人们的生活;
读《庄子》的时候,就很佩服庄子超然的想象力跟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读《论语》的时候,就很赞同孔子为人处世的方式;
读《金刚经》的时候,觉得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用一种新的态度去理解。而《入门》第二章则把经书,子书,战国古书系统地讲了一
遍。各种书籍的作者,主要内容,在历史考究中的地位也讲了一些。当然更少不了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政治思想。这部分会对我在以后重读各种子书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第三章讲中国史书,有《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这些都是正史,就是在朝廷允许下,由专门的史官记载的。这部分史书价值很不平均,因为少不了有些是造假的。第四章讲杂史,除朝廷正史外,也有个人记录的,它们的表现形式多是文学作品,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常常会记录着在正史中不曾出现的一些生活小事,非常有助于后人了解当时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第五章讲经学、汉学,主要讲了在封建统治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这部分对想要研究儒学的人又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只是读到前五章而已。虽然是一本入门书,但其包含的内容却并不简单,而且,在重要的地方,顾老都给予专门的解释,很直接地对各种史料和人物进行中肯的评价。作为一本导读书是很有意义的。
这本书无形中纠正了我在以往的认知中的许多错误,比如,我通常会更重视这些书的文学价值跟思想价值,不能顾及作者自身的局限而做出一些错误评价跟认定。同时也让我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重读《诗经》等文学作品的时候,希望自己会站在另一种高度上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