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公务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乡镇公务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前几日,曾多次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摘要)》,受益匪浅。结合当前精准乡村振兴“户户到”、大数据及联村工作开展情况,就基层干部如何做好贫困户帮扶及联村工作,浅谈几点个人感受如下:
。
一是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意见》指出,未来 3 年,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乡村振兴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的确,自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以来,发现我镇乡村振兴人口的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因残、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中,因病、因残占到大半以上。仅此次我们组负责的大数据核查工作中,涉及贫困户问题线索 17 条,全部为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 101%;涉及农村低保的 8 条线索中,7 条都是因病纳入,占比达到 87.5%。疾病已经成为老百姓乡村振兴致富路上最大的一块“石头”,如何打碎这块“石头”,使乡村振兴人口早乡村振兴、真乡村振兴、不返贫,确保到 2020 年紧跟步伐不掉队,真正过上小康生活,是我接下来在联村工作尤其是精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
二是因户制宜,对症 下药, 乡村振兴。
先扶志。《意见》把着力激发乡村振兴人口内生动力作为指导思想,指出了乡
村振兴工作的根本所在。能否乡村振兴摘帽,贫困户自身的求发展欲望十分重要。俗话说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我们也不能扶起一个不愿挪出穷窝的懒汉。随着当前各项精准乡村振兴、惠农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农村确实存在一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乡村振兴人口,给乡村振兴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对此,帮扶干部要因户制宜,对症下药,首要任务是让其转变思想、帮助其自主乡村振兴。毛主席曾在革命年代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现在虽然今非昔比,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绝不能丢。
结合自身,我想到我所包联的贫困户 XX,家住 XX 村 4组,今年已 66 岁,因单身无子女,为五保集中供养人员。他虽家庭条件困难,但他不等不靠,每天早出晚归,在几亩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年也能获得好几千元的收入。每次抽空去他家走访,他总是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激镇、村的领导干部对他的关心帮助。在他 20 余平简朴的保障房内,墙上贴着一大幅习总书记笑盈盈的画像,显眼而温馨。他说,这是他专门从镇上买来的,感谢习大大现在的好政策,还有党和国家对贫困户已经照顾得够多了,他只要能动就得自己干,老了也得争口气,不能光靠上面,不能拖后腿。我想,如果我们进村入户,都能与贫困户交心谈心,了解其发展难处,帮其分析发展路子,加以鼓励,给以信心,做好群众思
想工作。同时,宣传政策,帮其找到惠农政策,积极动员,发动邻里,在贫困户中更多地激发这种自力更生、自主乡村振兴的思想,那我们的乡村振兴胆子就会轻很多了。
三是精准施策,发展产业,谋长远发展。有些贫困户有乡村振兴欲望,但无乡村振兴门路,或缺资金,或少技术,或者无力承担失败风险,不敢做事情,搞产业。对此,如何发展到户产业,寻找增收途径,帮助其真乡村振兴、不返贫,不仅需要集体谋划,镇村户多方合力,还需结合村情户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所包联的 XX 村,全村 370 户,1428人,其中,贫困户 120 户,345 人,人口占比 10.4%。因该村土壤气候适合蔬菜生长,按照年初镇政府安排部署,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种植蔬菜 150 余亩,吸纳 30 余户贫困户在家就业,带动了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也有望促进村级产业发展。
基层,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无数基层干部工作的沃土,只有走进她,真正了解、热爱,甘于奉献这片土地,才能想民所想,做己想做,真正为百姓谋福利,让自己有价值。愿我在上津这片沃土上,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