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委办讲话(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市委办讲话3篇
【篇1】市委办讲话
市委办机关党委书记在市委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办机关党委书记在市委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年党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根据机关党委××年的工作安排,我补充两点。 (一)在机关中继续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在开展这项活动中,我想主要是抓好学习、培训、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我着重讲学习和培训两个方面。学习方面主要开展三个专题的学习。第一个专题是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重点学习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章节,请专家、教授或者是老领导给我们作专题报告。结合惠州发展状况,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来讲,这对我们为惠州建设作出贡献有促进。第二个专题是《中同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学习。这是比较新的,是××年月日召开的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是我国建党年、执政年来制定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因此,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掌握条例,运用条例,认清中央、、市的要求。另外还要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加强支部“六有”达标工作。第三个专题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里我们要选部分章节,就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是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安排。这三个专题是我们今年机关党委学习的重点内容,采取请专家授课、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之外,在我们机关里面还要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个是市委办领导成员中心组的学习。要求在学习当中写出心得体会文章,提高认识。还可以通过《学习与交流》这个刊物刊登,这是对每个干部一种促进,大家都可以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另一个是组织党委成员进行学习有关的条例和理论文章的重点章节。再一个是以支部为单位,要把握好市委领导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月份各个支部要进行自查,看看××年市委领导参加各支部的学习活动情况怎么样,过双重组织生活情况怎么样,还有支部“六有”达标的情况怎么样,市直工委和组织部将进行检查。
培训方面要按照中央和提出的大培训、大提高的要求,机关干部在年内要全部培训一次。我们主要抓三个方面。⒈组织好市一级和各部门的培训。比如组织部培训计划内的中青班,处级干部学习班,科级以下的轮训班,普法学习班和普法考试,以及政治理论专题报告等。⒉加强干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训。从去年“七个一”工程落实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很好。今年各部门要面对新的形势,根据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需要,要有所创新,要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业务大练兵,推动“七个一”工程的落实。三是组织负责干部人事工作部门,认真学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纲要》和《干部任用条例》。管干部人事的同志要掌握、领会纲要条例精神。还要求秘书二科的同志采取多种形式熟练掌握“七会”,提高各方面的水平,使各位干部成为党务的政策通,人事干部的活字典和业务工作的多面手。
(二)深入开展“保先”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央提出来的,中央决定今年的第四季度将在全国开展这项活动。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我们要以支部为单位,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调研活动。包括几个课题:第一个是掌握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第二个是摸清党员队伍存在的思想状况;
第三个是当前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先做好宣传、引导、调查和摸底,熟悉情况,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安排好活动,与中央保持一致。
二是配合“保先”教育,抓好支部“六有”达标的同时,要继续做好联系点的工作。我们市委办和市直工委、组织部的联系点是信访局支部和保健办支部。
三是计划在月左右召开党委成员会议,把各项工作布置下去。今年月份还有一个党建工作总结会,先进党组织和先进党员表彰会。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多少人,关注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也关注提高土地生产率。原因很简单: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既依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应的持续增长,也依赖从农业向其他部门转移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因而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同时,过去由于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农产品供应不足,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增加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就能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农业、农民、农村(简称“三农”)问题是统一的,与农业部门被赋予的“基础”地位或职能也是统一的。
但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突然”发现,农产品供应的日益丰富实际上导致农民务农收入的相对甚至绝对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达成这样的共识,即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三农’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今后究竟“应当”有多少农民?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一、“基础”的本来含义及其转化
“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曾经是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部门甚至唯一部门。只有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特别是食品超出自身及家庭成员需要之后的剩余稳定增长,其他部门才得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部分农民才能够转入其他部门,整个经济和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农业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一词及其含义,在这里无疑具有人类生存的生理学依据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学依据,描述了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但是,如果将“基础”一词的含义引申、扩大到经济学领域,并且赋予它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判断的内容,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毫无疑问,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其它部门,农业也不例外。没有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现代机械、化工和能源等工业提供的设备和投入品,没有现代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没有现代金融、信息和市场等中介服务业,农业只能倒退回自然经济时代;
如果再没有手工业,农业更要倒退到刀耕火种甚至更原始的时代。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要不是被迫在沙漠中比较水和黄金的价值,各部门之间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说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的关系。
如果将这一条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规律应用到任何一个局部地区,要求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建立在自身的农业基础之上,要求每一个地区都实现农业或食品生产的自给自足,也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吃饭,却没必要自己生产粮食,也没必要自己生产各种日用消费品。同样的道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绝大多数产品,包括粮食等生存必需的农产品。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就是一个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上海等工商业中心的发展也不依赖当地的农业部门。
在政策层面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论断,却可能表现为字面上重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将农业放在从属、附属地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农业的基础地位实际上就是从属地位,农业的功能就是为重工业的发展服务,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及源源不断的追加投资。如果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没有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或者,如果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不需要农业的支撑,农业似乎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农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似乎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甚至似乎不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政策上的更大问题是对人的定位,即根据原有的居住地、职业以至父母的居住地和职业分类,将人划归特定的部门,甚至将人作为履行其所从属部门职能的工具。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在农业以外建立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部门,那么,农业就负责提供各种物质资源,而农民则只能留在农业部门,完成农业部门必须完成的任务;
工业发展需要时从农村招工,而城市经济遇到困难时则向农村遣散劳动力,限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结果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者分享不断减少的资源和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的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制度、措施和事实上的差别却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可以说,在许多情况下,农民并没有真正被当作社会主体和平等的一员,而仅仅是农业劳动者,甚至仅仅是履行农业部门职责的工具。
作为农民的个人,受制于“农民”这一身份,其收入受到双重约束:不断相对下降的农业gdp和不断绝对增长的具有“农民”身份的人数。这一事实在20世纪最后几年里已经凸现在人们面前,其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将逐渐显示出日益增长的严重性,迫切需要认真对待。
二、“三农”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到目前为止,似乎人们仍然认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者是统一的或基本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解决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同时解决了其它两个方面的问题,至少可以大大改善其它两个方面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或在政策层面上,农业问题实际上被当作主导方面,即通常认为农业的增长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前增加农产品产量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认识有所变化,农业净产值的增长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在许多地方逐渐代替总产量和总产值而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目标,似乎只要农业问题解决了就能纲举目张,农民和农村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28.
1%下降到15.
2%,减少近一半,而同期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从
70.
5%下降到50.0%,减少不到30%;
加上1996年以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近年来农民收入特别是务农收入增长减缓、停滞不前甚至绝对下降。
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就是以牺牲农民的方式来解决农业问题。不仅将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且将农业作为发展重工业的“基础”。1978年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有所改变,严格限制消费的方针也有所改变。在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农民问题与农业问题暂时取得了高度一致,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连年大幅度提高。但是,一旦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固有矛盾立刻显现,表现为城乡收入的差距自1985年起就重新拉大;
而1996年农产品明显供过于求以后,两者的矛盾更日益尖锐。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谷贱伤农”的说法,只是我们没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三农”问题的内在矛盾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而已。
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应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市场条件下,只有务农收入得到保障,农民才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动机,农产品的供应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如果不打算或没有能力大量补贴农业生产,那么,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就必须下降到大体上与农业gdp相应的水平,才能保证务农可以得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相当的收入,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的积极性。
三、“适当”的农民数量如何估计? 讨论我们能“养活”多少农民,正如讨论我们能“养”多少军队或多少官员一样,不但不是贬低农民及其劳动,恰恰相反,正是把农民当作和我们一样的劳动者,讨论我们需要农民提供多少服务,我们愿意为接受这种服务支付多少代价,以及这些代价可以保证多少农民享受和我们一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我们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讨论问题:首先考察不同行业收入水平相同时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可能是多少,然后再讨论各种可能的调整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结果。
如果实际上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给予农民的“国民待遇”,并且形成了城乡统一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必然导致各行各业大体上同工同酬,因而农民的数量将取决于国民收入中有多大份额支付给初级农产品生产者以及非农行业同类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有多高。农民生产的产品可以大体上分解为食品和非食品,后者主要是纤维产品和其它用于非食品加工的工业原料,这些产品的出售和自我消费构成农民务农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们首先考察封闭经济中的食品生产及其收入分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为
37.5%。这就是说,如果城乡居民家庭结构相同,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全部归农民所得,而且农民仅仅从事食品生产,要保证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同,农民就应当大体上占社会总人口的37.5%。但是,现实中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并没有全部归农民所得,加工和流通部门在食品销售总额中所获得的份额越来越大,即使在农村也不例外。如果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仅仅得到食品销售总额的50%,那么,农民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必须下降到19%以下才能保证获得平均收入。
然后我们逐步放松上面的限制条件,考察非食品生产、开放经济和非农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统计口径,水果生产属于种植业,因此,林产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非食品,而畜牧业和渔业产品则可以基本上作为食品对待。目前,我国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4%,加上种植业中纤维生产大约占3%,农业总产值中大体上
6%是非食品,其他
94%的产品则直接、间接作为食品进入消费。因此,在保持平均收入相同的条件下,农民的数量可以增加大约6%,即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强。近年来,我国活动物和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食品饮料酒醋和烟草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净出口额大约每年为55亿美元,如果农民获得70%的份额即约
40亿美元,折合
320亿元,按城镇人口人均收入
7000元标准计算,可以增加大约
450万农民,不到全国总人口的
0.
4%。
因此,如果要保持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体相同,现阶段务农劳动力应当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
20%左右。如果苗木、花卉等非食品生产的份额显著上升,务农劳动力的数量可以相应增加而不影响其平均收入;
加上在非农部门的兼业,农村总劳动力可以保持在全国总量的25%到30%之间,农村人口的比重可以再高一些。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将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和农民人数也应当随之减少。如果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均收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甚至更低,务农劳动力就只能维持在总劳动力的10%左右,加上兼业,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应当下降到
20%甚至更低。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人力资本的差异,乡村生活的环境、文化和社会价值,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成本。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因而劳动力的报酬自然相对较低。与大城市相比,农村生活的自然环境价值、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都可以部分补偿经济收入的低下。同时,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退出成本和搜寻成本都可能使城乡收入之间保持一定差距。因此,即使实现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农民可以自由迁徙和选择职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城乡收入水平仍然可能保持一定差距。与此相反的一个可能是若干年后也许农民的收入将超过城镇居民。正如欧美的大农业表明的那样,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资,除了劳动报酬以外,农民还应当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
从长远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当劳动者能够得到大体上与从事其它行业相同的报酬时,他们才可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农产品。这就是说,我们即将面临这样的转变时期,即我们已经无法以牺牲农民的方式来解决农业问题,而必将主动或“被迫”地以解决农民问题为前提来解决农业问题。
四、政府在人口和劳动力转换过程中的职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已经在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明显下降,而城乡居民收人的差距则不断扩大,农民务农收人甚至绝对下降,不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面临不断增长的潜在威胁,就是农业生产本身也可以感受到日益严重的危机。在目前情况下,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显然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完成,政府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目前的城乡就业结构是政府长期政策实施的结果。因此,首先,政府应当采取行动取消对人口迁徙和就业的种种限制。除了户口等成文的正式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逐步消除住房、医疗卫生、劳保、养老和子女就学等方面事实上对人口迁徙和移动就业的阻碍,真正形成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以至消除妨碍人口迁徙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成本。其次,政府应当将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产业政策应当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放在核心地位,科技政策应当将鼓励开发劳动力密集型技术放在首位,教育政策也应当将农村国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的培训放在首位;
同时,所有这些政策都应当有相应的财政拨款和其它公共资源的分配作保证,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也许有人认为信息和生物等高新技术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且事关国力的增强和国家的地位,应当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我们不要忘记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教训。现在对高新技术所说的一切,基本上与当初对重工业所说的没什么区别,而我国资源禀赋的基本态势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我们集中有限的资源(人力除外),完全可以在落后的农业和其它非重点行业的汪洋大海中筑起有限的鹤立鸡群的重工业或高新技术“高台”,但未必能真正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长远来看,也未必能真正加快重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整体发展。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各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全部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需求,归根结底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
我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大的潜在优势也是人口和劳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将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很显然,最有效的政策,或者说唯一有效的政策,只能是以扩大就业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
(一)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量,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农村城市化需要资金,农民市民化需要资金。
例如,推广农业科技、加深农业机械化、更加精耕细作和实行农业企业化等等,需要资金。发展农工商一体化、兴办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需要资金。建立和健全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发展和完善各类乡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取消农村-城市二元户口制度,为转化成市民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与劳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保险,扩充相应的市政建设与服务,需要资金。
没有足够资金,一切均无从谈起、无法进行! 但是,目前三农手中的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困难,更不同说满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所需。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量,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发展。
三农从哪里筹措组稿足够的资金呢?或者说,从哪里或怎样向三农注入资金呢?
(二)应该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
三农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初始资本从哪里来呢?
首先,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尽管必需、可行,但显然幅度有限。在一个半农业半工业半现代化的经济下,农产品价格过高,会伤及经济的平衡与发展。
其次,从政府的各种直接财政补贴与拨款来?尽管必需、可行,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钱的方面太多,财政支持非常有限,远远不够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再次,从减免三农税费来。三农税费,的确应该减免,同时减免过多的县乡镇职能机构,使其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但是,目前三农税费数额,即使完全免除,与三农发展所需相比,远远微不足道。
最后,从银行或民间对“三农”的投资和贷款来?在目前的各种相关体制下,由于投资“三农”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各类银行和投资者对“三农”不仅望而止步、而且不断地抽离。
但是,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无论与提高农产品价格相比,还是与财政直接补贴拨款相比,或是与减免三农税费相比,不仅大得多,活得多,而且副作用较小,在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相当发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民间资本,投向国际资本,投向银行贷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财政的直接补贴和直接拨款。我们应该根据经济杠杠原理,运用少量的财政花费拨动几倍、甚至十几倍或几十倍的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三)把投资和贷款引向三农,关键在于创造风险低、收益高的三农投资环境
然而,如何才能把民间投资和银行贷款引向三农呢?
与城市工商项目相比,三农项目的现金收入流量一般比较小,但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与城市工商项目相比,三农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尽管比较稳定,但很低。所以,不仅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各种社会资金涌向城市,而且三农的民间资本和各种资金也纷纷抽离三农、涌向城市。那么,怎样才能不仅把三农的各种储蓄和资金留在三农,而且吸引城市的各种储蓄和资金投向三农呢?
各类相关的专家、学者、政要,均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办法、体制、措施和政策。总括起来,大多数不是围绕着如何健全和完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体系,就是如何从政策、监管上使银行金融系统为三农服务。毫无疑问,这些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储蓄和资金就不会流向三农。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全的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只是引导储蓄和资金流向三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什么是引导储蓄和资金流向三农的充分条件呢?就是贷款和投资的利益动机,即低风险和高回报率。就是说,如果与城市项目投资相比,投资给三农的风险高、回报率低,则无论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怎么健全和完善,储蓄和资金也不会自觉流向三农。反过来,如果与城市项目投资相比,投资给三农的风险低、回报率高,则无论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怎么不健全和不完善,储蓄和资金也会千方百计地流向三农。
所以,要让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经由市场自觉地流向三农,除了健全和完善的服务三农的银行金融系统,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有根本性的具体举措,一者降低投资和贷款给三农的风险,二者提高投资和贷款给三农的收益率。
本文所出的三招,国土永用、减税贴息、逐年付租,其根本宗旨,就在于创造一个投资三农的市场条件,也就是创造一个风险低、收益高的三农投资环境,不仅把三农的各种储蓄和资金留在三农,而且吸引城市的各种储蓄和资金主动地、千方百计地投向三农。
(四)实行国土永用制,盘活和赋予三农近30万亿的经济资源
农民变市民所需的大量资本究竟从哪里来呢?除了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加强财政补贴,自然只有从“三农”本身来,从“三农”自己可以利用的的经济资源来。哪些是“三农”可以利用的的经济资源呢?回答自然是除了土地,还是土地。土地、只有土地,才是“三农”唯一可资利用的的经济资源。那么,就让“三农”凭借土地来取得现代化所需的大量初始资本。
要让“三农”凭借土地来取得现代化所需的大量初始资本,根本大法就是,实行国土永用制,以“国家所有、农户永用”代替“集体所有、家庭承包”。
国土永用制,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农户永用,自由流转”等三个方面。首先,所谓“国家所有”,就是一切土地、包括农业用地,永远属于国家代表全体公民共同所有。政府规定国有土地的用途、性质,非经政府批准,土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更改所用土地的性质与用途。其次,所谓“农户永用”,就是政府赋予农户对现在所承包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并颁给农户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土永用权证。某块土地的国土永用权证,是该证持有者拥有永久使用该块土地之权利的法律凭证。国家保护国土永用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再次,所谓“自由流转”,就是以国土永用权证为载体,国土永用权以继承、赠送、转让、租赁、抵押和买卖等各种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按照相关的法规、经过正当的程序和支付合理的价格,任何合法的主体均可取得国有土地的永用权。法律保护国土永用权的自由、平等和有偿流转不受任何侵犯。
从本质上讲,国土永用制,就是国家把农村的国土使用权交给农户个人所有和自由处置,实际上等于把土地这个农民唯一可能拥有的财产赋予了农民,从而使农田自由流转、“三农”凭农田取得必要资金成为可能。
其一,以土地使用权担保换贷款,降低银行贷款三农的风险。就是说,以拥有的土地永久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农户或农业企业从各种银行金融机构取得农业经营所需贷款。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不愿向“三农”贷款,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其他诸种因素,在于“三农”没有任何信用担保。尽管新的土地承包准许土地承包权用于抵押,可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期的有限、农户承包权的不完全确定性、以及农户不能独立自主处置土地承包权等原因,农户不能直接以个人名义抵押或出让自己的土地承包权,也没有任何银行、法人和机构会接受。在国土永用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首先永久地交给农户,农户从而能够直接以个人名义抵押或出让自己的土地永久使用权。既然农户能独立自主处置土地的永用权,如继承、赠送、转让、租赁、抵押和买卖等,而且国土永用权具有市场价格,任何银行、法人和机构都会接受国土永用权作为贷款等各种融资方式的信用担保。有了融资的信用担保,农民就能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和贷款。
其二,出卖国土永用权换取从事农、工、商经营所需资本。或者自愿个人或组织起来从事农业企业经营,或者自愿在县乡镇从事工业或商业经营,农民就需要原始资本。拥有了国家赋予的、可自由买卖、转让的国土使用权证,农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用来筹集一定数量的初始经营资金。
其三,用土地使用权卖价买保障,
(五)减税贴息,即让三农获低息贷款、又使三农投资获平均收益
水流,需要水势,由高向低流动。电流,需要电势,从高压流向低压。资金流动,需要收益率或利率落差,从低利率流向高利率。
三农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贷款。要使资金和贷款自觉地经过市场流向三农,三农投资的利率至少不得低于城市各类项目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但是,三农项目、尤其农业企业项目,不仅单位占用资本的收益率低,而且三农企业付不起较高的贷款利息。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矛盾。一方面,投给三农的资金和贷款至少需要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率;
另一方面,三农企业既无较高收益率、又付不起较高的贷款利率。要解决这个两难矛盾,需要政府财政的帮助。
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减税,即减少或免去三农企业的各类与收入相关的税费,减少或免除三农投资收益的税收。这样,其它条件不变,与城市企业相比,三农企业的税后净收入会增加10%-30%左右,投向三农的资金或贷款利率也会增加10%-30%左右。
第二件事,贴息,即政府为三农企业支付部分贷款利息。这样,即使三农贷款利率保持较高水平,有了政府的贴息,三农所实际支付的利率却来得低一些。
(六)逐年付租,降低投资三农的初始资本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
三农就是三农。无论三农的农业生产项目、或是县乡工业项目、还是乡镇商业项目,其收益现金流量,与城市的各类工商项目相比,都会相当地低。那么,给定相对低的收益现金流量,是否有办法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呢?
我们从经典的或基本的计算投资回报率的公式出发来讨论。这个公式的最简形式是:投资回报率=净现金收入流量/资本投资量。请注意,在这个公式中,作为分母的,不是每一经营时期的资金占用量或资金成本,而是资金投资量,或曰垫支资本的数量。
上述公式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投资常识:在每期现金净收入流量给定的条件下,初期的投资量越少,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越高、投资回收期限也就越短;
反之,初期的投资量越多,资本的投资汇报率越低、投资回收期限也就越长。
就是说,如果有办法在不减少未来收入流量的前提下减少初期的原始资本投资,就能在收入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三农投资的收益率。
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逐年付租”。具体地讲,在进行农业企业改制时,在涉及需要大量土地从事经营的农工商项目时,与土地相关和其它资产的价款,不必要求一次付清,初期只要支付20%左右既可,其余的价款可以列为租金逐年偿付。这就象贷款买房子一样,因为有房子作为抵押,头期付款或投资只要能抵消变卖损失即可。
不难看出,根据所谓“逐年付租”的办法,由于三农项目的投资者,在购买相关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时,不必在初期缴付太多的价款,从而不必投资太多的原始资本,这样,在不影响项目未来的收入流量的同时,既能降低三农项目的风险投资,又使其收益率相应提高。
总之,要破解三农融资难题,除了从三农银行金融体系上着手,除了从财政拨款、财政信贷、减免农业税费等直接财政支持上着手,除了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或补贴上着手,更重要的,必须从降低三农投资和贷款风险、提高三农投资和贷款收益率着手。只有三农投资和贷款能够至少获得平均收益率,才能解决三农的融资难题
【篇2】市委办讲话
市委办秘书长在与市委办公室中层以上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王宁书记和光辉副书记百忙之中抽时间与大家座谈,直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早在去年初,王书记到XX工作不久,便利用在仪陇召开市委常委会的间隙,连夜与办公室人员交心谈心,给大家极大的鼓舞。今天,王书记又用一下午时间看望大家,与大家面对面交谈,听大家表达心中的苦与乐。这充分说明市委对市委办公室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对市委办公室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厚爱。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王书记、杜副书记的讲话,承关怀而奋起,以实绩相回报,干好本职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新的作风,作出新的贡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一定要以市委领导同志的关怀为强大动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一要加强修养,练好内功。一个人的差别主要是素质的差异。一个人的成长也取决于素质。因为,素质决定水平,素质决定能力,决定想事的角度、谋事的高度和干事的力度。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办公室工作能干、会写、善讲是素质,不能做到兼备,也要具备其一。人员的本事就是要会写,后勤服务人员就是要会办事。这就是基本功。 二要满怀激情,干好本行。每一位副秘书长、副主任,都联系了某一方面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在为市委领导同志服务。大家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尤其是要干好本职工作。要关心大局、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既要在大局下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又要满怀激情、扎实干好本职工作;
讲落实,首先我们要落实;
讲服务,首先我们要搞好服务;
讲质量,首先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 三要弘扬正气,做好表率。市委是全市的首脑机关。 大家在首脑机关工作,要有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市委机关干部的形象、正气、素质,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成为全市各级机关、全市所有公务员的表率。 二、坚持“三用心”,着力“三服务”办公室工作,既有超前的工作,也有跟进的工作;
既有智力服务,也有后勤服务。一定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三用心”、搞好“三服务”,就要做到“五有”: 一要有政治意识。党委办公室首先要讲党性。讲党性是讲政治的体现。讲政治是党委机关的生命线,是灵魂。 无论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文稿审核,还是接待群众、迎来送往、文处理、机要保密,都要讲政治。大家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三个维护”,维护市委领导核心、维护市委班子整体形象、维护四大班子的步调一致和团结协调。 二要有超前思维。谋划全局、当好参谋是办公室工作的“第一要务”。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凡事要替领导着想,做到与领导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积极想领导关注而未及想之事,谋领导已思而未完善之策,供领导欲用而未言明之需,做到服务超前、参谋超前。 三要有创新理念。新思维、新理念是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基础。办公室工作唯有坚持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常做常新,推陈出新。只有把思路创新与工作创新、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全局,才能不断把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要有过细作风。办公室是承上启下的枢纽,要不怕麻烦、不怕吃苦、不怕繁琐。办公室工作又有系统性,一环扣一环,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善,因此大而化之是不行的,要注重细节,亲力亲行,注重关键环节,注重薄弱环节,主动、规范、优质、高效地服务。 五要有奉献精神。办公室是清水衙门,工作辛苦,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多奉献,少攀比;
多付出,少索取。 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权位,正确对待组织。 三、加强自身建设,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王书记到XX工作以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办公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整体上说,领导班子团结,人际关系融洽,服务工作规范,后勤保障有力。 特别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省交流经验,连续几年被评为最满意单位。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大家为干好工作,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工作负荷很重,但无怨无悔。有的同志家庭十分困难,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同志爱人没有工作,负担很重,但从不叫苦,忘我工作。目标办、信访办、接待办、机要局、保密办、处法办、党史办以及市委机关其他单位的同志也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着眼全局、以文辅政方面,在接待工作、后勤管理方面,在目标管理、督查督办方面,在信访、保密、机要工作方面,都为市委分了忧,为群众、为基层服了务,社会反映是好的。但是,决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自找差距,自加压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市委机关各单位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要创建文明机关、塑造优秀团队、培养杰出员工,大力倡导扬正气、树新风,讲奉献、做表率的风气,使市委机关在效能建设中带好头,在全市机关中带好头。一要在办公室系统并扩大到市委机关传达学习王书记、杜副书记今天的讲话,认真组织讨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王书记讲话精神上来;
二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三要在市委机关开展“扬正气、树新风、讲奉献、做表率”竞赛活动;
四要抓好各自工作,为完成今年市委确立的五大重点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代表市委机关、市委办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向市委,向王书记、杜副书记的关怀、厚爱表示感谢!
【篇3】市委办讲话
市委办公室职责
市委办公室是市委的中枢机关,承担着参谋服务、督导协调和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责,发挥着联络上下、沟通左右和协调内外的重要作用。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
不是大局,但关系大局。要发挥好以下八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参谋部”。既要当好助手,更要当好参谋;
既要做好一般性决策参谋工作,更要做好非常规性决策参谋工作;
既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实现“由有到好”,更要善于用心动脑创造性工作实现“由无到有”。要努力改变“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式被动应付的做法,树立主动出击、出大主意、谋大思路的大参谋观,各项工作每年要有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创造新业绩。
二是发挥执行落实作用,当好“作战部”。既要抓市委、市政府决策的贯彻执行,更要抓由谁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对市委文件、领导讲话、会议议定事项等,要及时进行责任分解,建立专门台帐,明确责任领导、承办单位、形象进度和完成时限。并进行跟踪督查,动态管理,督促相关部门、乡镇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三是发挥宣传舆论作用,当好“扩音器”。对广大干部群众要多做正面宣传引导和解疑释惑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领导的新思路、新观念、新理念,要善于挖掘、提炼、总结、升华,宣传出去;
对全市工作亮点、典型经验,要及时向上报送,争取在上级内刊、报纸上发表;
对省、石家庄市重大会议部署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党委办公厅和有关部门进行反馈,树立XX的良好形象。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典型,而是没有发现;
不是没有发现,而是没有总结;
不是没有总结,而是没有宣传;
不是没有宣传,而是没有宣传到位。
四是发挥拾遗补缺作用,当好“保全工”。要善于超前谋划,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领导想到的,我们要想到;
领导没有想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市委工作部署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落实决策,对领导在履行公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有些工作疏漏时,要及时予以弥补;
对于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要及时处置、完善和补救,确保工作不脱档、不落空。
五是发挥对外窗口作用,当好“代言人”。老百姓直接接触领导的机会很少,而办公室贴近领导,性质特殊,位置突出,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目标。作为办公室的一员,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影响,从穿衣戴帽、待人接物等点滴之处做起,举止文明,品行端正,谨言慎行,维护市委办公室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就维护了市委对外的形象。
六是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当好“领头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整个水面就会泛起层层波纹,逐渐向外扩散出去,这就是“水波纹”效应。市委办公室作为市委的办事服务机关,承担着督促检查市委决策落实的重要职责,对于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都应当义不容辞的带头执行。要率先垂范,做出成绩,从而带动全市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七是发挥后勤保障作用,当好“后勤部”。“办公室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精心做好行政、值班、接待、车辆、会议安排、机要、保密等方面的工作。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切实抓好每一环节、每一区域、每一部位的后勤服务项目,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万无一失。
八是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当好“润滑剂”。要着力协调领导交办的任务,既努力体现上级要求,又兼顾各方需要;
要主动协调部门、乡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发挥市委中心作用的角度出发,搞好各单位之间的衔接、上下环节的衔接;
要耐心协调群众反映的问题,对合情合理的要尽快督促落实,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理解接受。同时,还要加强与方方面面的联系,妥善处理好各方关系,确保周全细致,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