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个人汇报材料3篇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个人汇报材料篇1
基辛格曾在《论中国》中说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疫情刚爆发,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主动请缨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投入抗疫一线。03年非典爆发,在病毒蔓延时,他向广东省卫生厅申请:把最危险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如今,他又再次站了出来,呼吁人们不要前往武汉,自己却早已抵达。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博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而钟南山院士正是这根无私无惧,敢为人先的中国脊梁。
有人说,医护人员都是白衣天使。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使,他们也不过是一群孩子,穿着白大褂,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但也正是这群“孩子”,发出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风雪逆行,同舟共济,援驰武汉。《东周列国志》中有言:“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这场病毒之战,非一人之功也,是万千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光,不必等待炬火。”疫情爆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方的中华儿女各自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普通百姓听取专家建议,闭不出门;无数企业为之捐赠物资和钱财。68岁的拾荒老人将五年积蓄放在政府办公大楼便转身离开,河南村支书在五吨蔬菜援助武汉,回家后自觉自我隔离。海外华侨到处筹集口罩等物资。或许我并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是为了谁!
建造一所医院需要多久?中国的回答是十天十夜。一所科学设计,设施完善的医院,在千万网友的云监督下,世界的注视下,拔地而起。国外节目感叹道:“在美国像装个有线电视都不止十天。”中国速度再一次震撼世界。但,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无数中国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辞辛劳的付出罢了。正如冰心所说:“创造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华民族更是英雄的民族。请谨记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我们的名字是炎黄。当万千炎黄子孙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之时,也正是疫情退散,光耀大地之日。
我相信,当初春的暖风吹遍神州大地,疾病和灾难都将成为岁月的尘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会听到歇斯底里的哭喊,不再会忍受绝望和黑暗,在这片病毒肆虐的冰冷土地上,樱花会再次开放,春天也会破土而出。
永夜将逝,黎明终至。愿祖国四海清平,江山依旧,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个人汇报材料篇2
_,自治区统计局二级主任科员,自参加工作以来,_一直在企业和机关工作。作为一名自治区统计局工作人员,他觉得与群众接触还是不多,希望能有机会直接将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带给群众。2018年初,接到单位人事处的征求意见,他克服困难,主动请缨前往_县_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18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_县小江街道_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临行前,单位主要领导殷切关怀、加油鼓劲。他暗自下定决心“下来后,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_村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577户21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54人,是_县小江街道贫困户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非贫困村。近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_已经从机关干部蜕变为_村村民,村民们朴素的热情就是对_工作最好的认可。
谋定思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
初到_村,现实的生活、工作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差,没有像样的厨房和宿舍,只能到村干部家同吃同住。村民大多讲白话和本地话,作为江西人_一时还适应不了。为了尽快转变角色,找到扶贫工作的思路,他白天奔走于村屯小道,晚上及时梳理村情民意,不到一个月_就将全村12个村小组、34户贫困户走了个遍,摸清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深入了解贫困群众脱贫愿望。如今他已能和村民熟练交流,“曾仔,吃了没有,中午到我家喝粥啊。”“这是我们家种的甘蔗,砍两根你啊。”记者随驻村工作队走访的过程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_深知扶贫不仅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这么简单的事,推动村内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规模是扶贫工作的重点。_通过广泛的走访和调研了解到,村内有大小建筑队40余支,村内年轻人普遍认同“外出务工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村内闲置了一部分土地,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推动_村产业发展,产业如何转型升级?_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生了“依托土地流转,推动产业扶贫”的念头。
2018年5月_提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村产业。先后组织村两委多次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并达成一致。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少村民有抵触情绪,认为租金偏低、不愿签订流转合同。甚至有村民认为村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公正不公开,_就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跟村民算清土地流转的收入账“一亩地一年种水稻得1800斤,收入2000多元,除去化肥、农药、翻地、机收等成本以外,收入只1000元多一点,不如直接流转得600,还省了一年的人工,更何况你还不种地,为什么不流转呢?”,有的农户_自己也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经过_反复解释做工作与积极动员,_村共流转110亩水田、10亩工业用地和180亩山地,土地流转租金惠及112户农户。依托土地流转的实施,一是引进柑普茶种植企业一家,发展小青柑种植110亩,建成后可带动村民和贫困人员就业50余人。二是引进采砂厂一个,由村两委组织人员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收取服务费作为后集体经济收入。三是流转的180亩山地引进花岗岩开采企业一家,盘活了大量闲置山地。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百香果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_多次到贫困户家宣传发动,邀请百香果种植技术人员到村指导,为贫困户发放免费的百香果树苗,5户贫困户在自家的农田种上了百香果,走上了产业致富道路。此外,全村共有19户贫困户利用_县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各类农业产业,除全家外出务工的外,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4.12%。在贫困户通过扩大生产经营提高稳定收入的同时,_还向上级申请“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共计6.53万元。通过产业帮扶,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贫困户对_和驻村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
真心扶贫,真抓实干解难题暖民心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驻村以来,_时刻要求自己要把心贴近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_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黝黑的脸、满腿的泥和满身的汗,逐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好驻村工作队员职责,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做好贫困户各项保障工作,有效解决农民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
“扶贫政策好比一场春雨,我们驻村工作队员就是要把这场雨滴灌到产业发展的项目上,更要滴入贫困户的心里。”_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_在遍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他了解到贫困户冯广才长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和四个子女,根本无法接送身体残疾的儿子冯远康上下学,导致冯远康辍学在家。为解决这一问题,_到_县第三中学协调沟通,第三中学安排老师给冯远康进行送教上门,解决了上学困难。贫困户冯时侃,向_反应患有冠心病,每年医疗费支出不少,家里负担比较重。通过交谈,_了解到冯时侃仍然没有办理门诊慢性病医疗卡后,立即带冯时侃到_县人民医院协调,进行了体检并办卡。万梅芳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丈夫已去世,儿女都还在上学,基本没有生活来源,住着危房,_知道情况后,立刻向上级申请了危房改造,找来施工队为其修建房屋,起早贪黑跟进施工情况,不到两个月就建好了新房。在搬新房时,万梅芳激动地说“虽然我一直想危房改造,但我实在没钱,政府的政策就是好”。
_脚踏实地、真情真干,通过各项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帮扶,在住房保障方面:向上级申请住房保障资金12万元,对3户危房户进行了危改,2户人均面积不足的贫困户进行了加建。医疗保障方面: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100%,仅2019年1-10月,全村贫困人员住院报销47次,惠及贫困人员23人,共计报销金额29.96万元。门诊慢性病报销64次,惠及贫困人员9人,共计报销金额1.00万元。教育保障方面:无贫困生辍学,为21人次申请“雨露计划”教育资助,合计3.5万元;为8人申请义务寄宿生补贴,合计5000元。
精心组织,积极奔走完善基础设施
_村要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设施。_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计民生问题加以落实。_村进村小桥已修建近30年,年久失修,桥面不宽,已经不能适用当前村民群众出行的需要。村民迫切希望修建一座新桥,解决出行困难。为此,_村向上级申请了70万元财政资金资金用于_大桥的建设。但大桥的总体预算为91万元,仍缺资金21万元。_自己带头捐款1000元,并与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中募捐,共收到村民群众捐款资金18.4万元。同时,_还积极发动社会捐款,共收到社会爱心人士捐款达3.2万元,最终于2018年10月完成了_大桥及护坡建设。_村有个别村民夜晚出行发生了意外,_听说后带头到村民间募集资金6800元,并通过申请财政资金为村主干道安装2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群众夜晚出行。
通过_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协调,_村通过“一事一议”修建河堤100米,保障了村民人身财产安全,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资金8.79万元在大罗坪西角开展硬底化场地1100平方米,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村民居住质量;协调县水利局,新建小农水项目三面光渠道2.7公里,解决了部分村民农田灌溉问题。募集资金6.5万元修建新村村标一个。
如今,_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桥、渠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土地流转初见规模。“这两年,我们村发生了很多变化,_大桥建起来了,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闲置的土地都承包出去了,很多贫困户都脱贫了。”_村村民介绍说道。
经过两年的脱贫攻坚,_村2018年脱贫贫困户7户34人,2019年脱贫贫困户14户6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5.3%降至0.7%,依托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2019年村集体经济实现4.1万元,彻底摆脱了空壳村面貌。这与_的真心真情帮扶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_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和贫困户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加以解决;始终坚持协助好村支部开展好党建工作,培养好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始终坚持深度参与村两委其他中心工作。“能成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这两年的驻村经历是我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一辈子骄傲。”_信心满满地说道。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个人汇报材料篇3
_,自治区统计局二级主任科员,自参加工作以来,_一直在企业和机关工作。作为一名自治区统计局工作人员,他觉得与群众接触还是不多,希望能有机会直接将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带给群众。2018年初,接到单位人事处的征求意见,他克服困难,主动请缨前往_县_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18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_县小江街道_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临行前,单位主要领导殷切关怀、加油鼓劲。他暗自下定决心“下来后,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_村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577户21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54人,是_县小江街道贫困户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非贫困村。近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_已经从机关干部蜕变为_村村民,村民们朴素的热情就是对_工作最好的认可。
谋定思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
初到_村,现实的生活、工作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差,没有像样的厨房和宿舍,只能到村干部家同吃同住。村民大多讲白话和本地话,作为江西人_一时还适应不了。为了尽快转变角色,找到扶贫工作的思路,他白天奔走于村屯小道,晚上及时梳理村情民意,不到一个月_就将全村12个村小组、34户贫困户走了个遍,摸清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深入了解贫困群众脱贫愿望。如今他已能和村民熟练交流,“曾仔,吃了没有,中午到我家喝粥啊。”“这是我们家种的甘蔗,砍两根你啊。”记者随驻村工作队走访的过程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_深知扶贫不仅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这么简单的事,推动村内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规模是扶贫工作的重点。_通过广泛的走访和调研了解到,村内有大小建筑队40余支,村内年轻人普遍认同“外出务工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村内闲置了一部分土地,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推动_村产业发展,产业如何转型升级?_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生了“依托土地流转,推动产业扶贫”的念头。
2018年5月_提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村产业。先后组织村两委多次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并达成一致。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少村民有抵触情绪,认为租金偏低、不愿签订流转合同。甚至有村民认为村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公正不公开,_就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跟村民算清土地流转的收入账“一亩地一年种水稻得1800斤,收入2000多元,除去化肥、农药、翻地、机收等成本以外,收入只1000元多一点,不如直接流转得600,还省了一年的人工,更何况你还不种地,为什么不流转呢?”,有的农户_自己也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经过_反复解释做工作与积极动员,_村共流转110亩水田、10亩工业用地和180亩山地,土地流转租金惠及112户农户。依托土地流转的实施,一是引进柑普茶种植企业一家,发展小青柑种植110亩,建成后可带动村民和贫困人员就业50余人。二是引进采砂厂一个,由村两委组织人员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收取服务费作为后集体经济收入。三是流转的180亩山地引进花岗岩开采企业一家,盘活了大量闲置山地。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百香果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_多次到贫困户家宣传发动,邀请百香果种植技术人员到村指导,为贫困户发放免费的百香果树苗,5户贫困户在自家的农田种上了百香果,走上了产业致富道路。此外,全村共有19户贫困户利用_县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各类农业产业,除全家外出务工的外,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4.12%。在贫困户通过扩大生产经营提高稳定收入的同时,_还向上级申请“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共计6.53万元。通过产业帮扶,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贫困户对_和驻村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
真心扶贫,真抓实干解难题暖民心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驻村以来,_时刻要求自己要把心贴近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_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黝黑的脸、满腿的泥和满身的汗,逐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好驻村工作队员职责,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做好贫困户各项保障工作,有效解决农民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
“扶贫政策好比一场春雨,我们驻村工作队员就是要把这场雨滴灌到产业发展的项目上,更要滴入贫困户的心里。”_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_在遍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他了解到贫困户冯广才长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和四个子女,根本无法接送身体残疾的儿子冯远康上下学,导致冯远康辍学在家。为解决这一问题,_到_县第三中学协调沟通,第三中学安排老师给冯远康进行送教上门,解决了上学困难。贫困户冯时侃,向_反应患有冠心病,每年医疗费支出不少,家里负担比较重。通过交谈,_了解到冯时侃仍然没有办理门诊慢性病医疗卡后,立即带冯时侃到_县人民医院协调,进行了体检并办卡。万梅芳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丈夫已去世,儿女都还在上学,基本没有生活来源,住着危房,_知道情况后,立刻向上级申请了危房改造,找来施工队为其修建房屋,起早贪黑跟进施工情况,不到两个月就建好了新房。在搬新房时,万梅芳激动地说“虽然我一直想危房改造,但我实在没钱,政府的政策就是好”。
_脚踏实地、真情真干,通过各项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帮扶,在住房保障方面:向上级申请住房保障资金12万元,对3户危房户进行了危改,2户人均面积不足的贫困户进行了加建。医疗保障方面: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100%,仅2019年1-10月,全村贫困人员住院报销47次,惠及贫困人员23人,共计报销金额29.96万元。门诊慢性病报销64次,惠及贫困人员9人,共计报销金额1.00万元。教育保障方面:无贫困生辍学,为21人次申请“雨露计划”教育资助,合计3.5万元;为8人申请义务寄宿生补贴,合计5000元。
精心组织,积极奔走完善基础设施
_村要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设施。_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计民生问题加以落实。_村进村小桥已修建近30年,年久失修,桥面不宽,已经不能适用当前村民群众出行的需要。村民迫切希望修建一座新桥,解决出行困难。为此,_村向上级申请了70万元财政资金资金用于_大桥的建设。但大桥的总体预算为91万元,仍缺资金21万元。_自己带头捐款1000元,并与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中募捐,共收到村民群众捐款资金18.4万元。同时,_还积极发动社会捐款,共收到社会爱心人士捐款达3.2万元,最终于2018年10月完成了_大桥及护坡建设。_村有个别村民夜晚出行发生了意外,_听说后带头到村民间募集资金6800元,并通过申请财政资金为村主干道安装2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群众夜晚出行。
通过_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协调,_村通过“一事一议”修建河堤100米,保障了村民人身财产安全,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资金8.79万元在大罗坪西角开展硬底化场地1100平方米,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村民居住质量;协调县水利局,新建小农水项目三面光渠道2.7公里,解决了部分村民农田灌溉问题。募集资金6.5万元修建新村村标一个。
如今,_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桥、渠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土地流转初见规模。“这两年,我们村发生了很多变化,_大桥建起来了,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闲置的土地都承包出去了,很多贫困户都脱贫了。”_村村民介绍说道。
经过两年的脱贫攻坚,_村2018年脱贫贫困户7户34人,2019年脱贫贫困户14户6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5.3%降至0.7%,依托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2019年村集体经济实现4.1万元,彻底摆脱了空壳村面貌。这与_的真心真情帮扶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_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和贫困户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加以解决;始终坚持协助好村支部开展好党建工作,培养好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始终坚持深度参与村两委其他中心工作。“能成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这两年的驻村经历是我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一辈子骄傲。”_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