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共产党汇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共产党汇报3篇
第一篇: 共产党汇报
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思想汇报范文
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思想汇报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我对党章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对我们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党员义务权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从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崇高责任感。
十八大对党章进行了新的修改,修改后的新党章,对于我们每一名党员来说,就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学习新党章,践行新党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机关为了提升我们党员队伍的素质,更深刻的理解新党章的内容,对全体党员进行了学习、讲解。通过学习,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理解新党章的内涵 新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作出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决策和贡献。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
这个举动,不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提高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新党章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纯洁性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思想层面必须具有纯洁性,没有思想的清白,就不可能有作风上的廉洁,要从自省上提高自身修养。
二、深刻领会党员的义务 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这些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掌握了这些知识,给自己“输血”、“充电”,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服务于人民。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怕苦、不怕累,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为群众服好务,办好事。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新党章,并作出了阐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更要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的做起,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通过深刻学习,深知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也一样要坚持原则。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说实话,办实事。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要以党章的规程严格要求自己,永葆一名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做一名当下合格的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附送:
学习养成习惯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养成习惯教育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县组织的“养成习惯教育”后,我心颇动,久久不能平静,乱谈几句心得体会,请同流指导……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们知道: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方案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学生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我们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
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一些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师找家长理论时家长经常说:
"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
"所谓习惯就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和思维型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讲求科学。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如一年两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个月两个月,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讲点道理。由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以大组、小组的讨论方式探究式学习,围绕习惯做主题。
三是榜样示范。可以给孩子找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我们现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强教师身教。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深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敬爱哦于的同步性。
六是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八是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德形成发展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民办学校应利用其自主办学的有利条件,探索一条有效加强德育的新路子,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根据我几年来在民办学校政教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对民办学校德育教育几方面的看法:
一、明确德育目标,抓好常规德育工作。
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德育目标,让大目标具体化为小目标。对于中小学来说,目标要求贴近学生,易为学生接受。
德育要从常规教育抓起。常规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每天在校内外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应以常规教育为切入口,建设规范化的教育秩序。首先要对国家推行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进一步细化,对学生课堂常规,升旗要求,着装就餐、礼仪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使班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对学生的常规考核,可分三级进行:
每天由值勤班按规定的几项常规内容对各班级进行分值考评,每天公布考评结果,每月根据考核评出当月的文明班级,此为一级考核。由大队干部组成的干部值勤制,重点检查值勤班工作情况,此为二级考核。三级考核为个人考核,由班级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每月评出文明学生。这三级考核的结果均作评选优秀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依据。从集体到个人的目标考核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突出了个体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原则,对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学校除了抓好每日的常规教育外,还应针对学校学生带有共性的特点确定主题,进行性对一年或几年的长期活动,分阶段实施,采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开展,不断深化主题。使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根据家庭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育。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迫切希望他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好的物质条件。不希望他们在生活上受半点委屈。上学送,放学接,使他们的世界变得很安全但很封闭,一些学生不懂得关心他人,不会和人交往,缺乏吃苦精神与毅力。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民办学校有必要开展合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课堂上一个较难的问题,由几个同学共同协商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同学之间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要引导同学进行交流。组织同学们合作演课本剧,相互评议作文,进行小组预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辨别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
其次是在交往中合作。可以派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同学,到各低年级友谊班中进行辅导。在辅导活动中,小辅导员逐渐摆正自己的位置,渐渐能以一个懂事的“大哥哥”或“大姐姐”的形象出现在低年级的小朋友面前。低年级的班级在小辅导员的带领下,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小朋友,也会在“哥哥”“姐姐”的关心下,逐渐取得进步。
三、根据寄宿教育特点,抓好生活教育。
对寄宿制民办学校的学生,宿舍生活最能充分反映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特点。学生个性的弱点、行为的缺陷及思想上的总是容易在宿舍生活中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学生良好的道德作风及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又最容易从日常的生活中逐渐养成。所以,学校要把宿舍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有专门负责寄宿部的中层领导。要制定一整套寄宿管理制度,特别是做好三方沟通工作。
一是班主任。寄宿部学生没有家长每天督促学习,班主任要有代理家长的意见,要协调任课教师的作业布置,为学生补缺补差,与学生交心谈心,及时与寄宿部联系反馈。
二是寄宿部。寄宿部不仅要有良好的寄宿设施、合理的作息制度,负责的生活老师,还要配以优秀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在生活中教育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学习和心理上的偏差,及时帮助学生。同时通过三方联系与家长和班主任沟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宿舍部的表现与需要。
三是家长。家长把学生放在学校寄宿,往往是因为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工作任务的繁重。他们让孩子寄宿是不得已,往往有很多顾虑与愧疚。寄宿部要及时主动与家长联系,书面和口头反馈学生的情况,让家长放心。寄宿生活既要有纪律性,又要有一定自由度。所安排的活动,既要有学习,又要有娱乐,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住校生活。
综上所述民办学校德育教育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内涵发展教育。
第二篇: 共产党汇报
《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以及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而起草的纲领。里面的内容大概都是讲述有关共产主义是一个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大家共同的理想的一个国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不仅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而且成为美国等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生的必读书。
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不断的引领着无产阶级战士们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次读《宣言》,一方面是老师布置了作业,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确实很想读。通过这次阅读,也真正的收获了许多东西,虽不至于完完全全的读懂了这部文献,但一些感性的以及理性的认识总还是有的。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机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而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开篇序言就论述了德文版、波兰文版、俄文版以及意大利文版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缘由,过程以及影响。由此而知,《共产党宣言》对这些国家,或者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文件。“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句前言中所讲的,正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情况,所以正文的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对“资产者和无产者”进行了分析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而理性的分析,任何的时代都有对立阶级的存在: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不论时代差异和阶级差别,他们都有共同的属性——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各阶层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的实地考察和详细分析,向后人展现了一幅清晰真实的社会现状图。所以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立志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人而言,了解它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问题的客观性研究和描述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所学习到的一个重要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对长期以来对共产党人的曲解等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解释了共产党人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是一种国际性的政党,他有自己的革命纲领和原则,领导着广大的无产者,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并且共产党人要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联合行动,加快剥削、私有制的灭亡。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共产党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共产党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是各国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削和压迫,走上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灯塔。正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所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光辉的指引,才可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才可能诞生社会主义中国,使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容置疑,《共产党宣言》中的光辉思想,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源泉。《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也就成为世界上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生存的救命药。《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共产党宣言》还指出,“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忠告,显然强烈地警示资产阶级统治者们,只有不断改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只有不断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使之与其经济基础相调和相适应,才能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寿命,才能延缓资本主义社会“外壳”的过早被炸毁。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三篇: 共产党汇报
印度共产党,1920年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33年12月建立全国性政党。1934年被宣布为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1942年获得合法地位。战后积极参加议会选举。1946年7月在安得拉邦特仑甘纳地区开始了持续5年的农民武装斗争。1951年10月全国代表会议决定采取合法的议会斗争。1964年公开分裂,以南布迪里巴德、孙达拉雅为首的一派另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以党主席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度共产党”名称。目前,印共(马)现有党员104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
罗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时,正是印度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时候,这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印度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土壤,一些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成员和国大党内的少数激进青年成为最早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人。这些人,有的在印度国外,有的在印度国内。在国外的,最重要的是罗易。
罗易曾是孟加拉秘密革命组织成员,在大战中曾多次被派往国外购买军火,后因种种原因逃到墨西哥,参加了墨西哥社会党,并与党内的共产主义者创建了墨西哥共产党。1920年,罗易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任命为共产国际中亚局主要负责人之一。1920年10月17日,罗易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创立了侨民共产党,开始在侨民中并向国内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阐述印度民族斗争的形势和任务。
这个罗易,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也有干系。1927年,罗易作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到中国指导工作。他未经许可,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五月指示”泄露给了汪精卫,直接导致了国共分裂。毛泽东曾说:谁促成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分裂?“到头来还是罗易本人”。斯大林出于党内斗争需要没有马上处分罗易,但到了1930年前后,还是把罗易开除出了共产国际。
活动
罗易创立印度侨民共产党的同时,在印度国内,也有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1-1922年间,印度的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马德拉斯和康浦尔等地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小组。罗易派回国的一些侨民共产党党员也成为这些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创建人。这些小组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办了很多刊物,如孟加拉语的《人民之声》、英语的《社会主义者》和乌尔都语的《革命》等等。共产主义小组的兴起,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不安。在“粉碎布尔什维克阴谋“的叫嚣中,印度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活动遭到了严厉的打击。
1925年,印度康浦尔的一个报纸编辑萨提亚·巴克塔宣布要建立一个合法的共产党。在得到当局允许后,于12月26日召开了印度共产主义者第一次全国会议。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为防止共产主义旗帜被人利用,只得派人参加会议。会上成立了印度共产党,各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都被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一天,被认为是印度共产党诞生的日子,标志着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印度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加入共产国际,而是继续接受罗易的指导。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共产党的外围掩护组织即工农党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33年12月,全印共产党会议在加尔各答召开,印度共产党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2分裂编辑
路线之争
从1920年印度侨民共产党成立之后,印度的共产党内部就存在着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战略策略之争。党内斗争频繁激烈,外部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也非常严厉,党的命运多舛。印度独立后,党时而提出要采取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时而提出采取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政权,时而与宣称要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国大党左翼结成统一战线。但是,印度共产党还是参加了历次的国会选举,其政策也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着调整,成为印度政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印度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别和斗争。1962年,印共总书记高士去世,加之彼时炙热的中苏论战,以及不幸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党内对印度社会性质的认识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令印共内部原有的两派路线之争激化。
1964年4月,印度共产党的全国会议出现分裂。
当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以党的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等为首的一派单独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孔达拉亚为总书记,改党的名称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随后,以党的主席丹吉为首的另一派在孟买又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丹吉为党的总书记,继续沿用印度共产党的名称。至此,印度共产党一分为二。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党旗
此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前后,受当时中、苏两党两国的影响,印度还出现了一些极左的共产党组织,如印度共产党(马列)等,但这些组织影响都不大。
印度共产党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是新独立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先进的,但在农业中残存着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印度政府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府,实行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印度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就是联合反帝反封建反垄断资本的力量,组成包括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民主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族革命,建立由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的和相对和平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对外政策上,印共强调支持国大党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主张大力加强与苏联的合作,认为苏联是不结盟国家“最可靠的盟友”,是“世界和平的堡垒”。
印共(马)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认为,印度国家是大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机器,印度社会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与种姓、教派、部落制度的特殊混合体,反对印度共产党关于印度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认为印度面临的革命的性质是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争取民主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道路应是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组成广泛的人民民主战线,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议会斗争,通过合法途径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革,但也必须准备“应付一切突然事变”。在对外政策上,支持政府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赞同同苏联亲近。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印共(马)的很多党员因为拒绝污蔑中国为“侵略者”而遭到政府迫害,约有1300多名党员干部被逮捕。
3执政之路
由于先天环境适宜,印度共产党从其进入体制之初就显露勃勃生机。1952年参加首次大选,印共所获议席即列第二,成为国大党在国会中的最大反对派。5年后,在喀拉拉邦的地方议会选举中,印共又成功开启执政生涯。在国大党一统天下的1950年代,共产党人能这么快取得自己的一块地盘,成就不算太小。由于刚进入体制就获得丰厚报偿,这无疑极大鼓励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与不切实际的武装革命道路相比,他们很显然愿意以这种低代价的体制内革命方式进入政坛,并施展其改造社会的宏大计划。
1957年,印度喀拉拉邦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邦政权,南布迪里巴德担任邦首席部长。他宣布,他的政府不是要在喀拉拉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要实现国大党中央政府提出或允诺过但没有彻底实行的改革主张。新政府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行了比较激进的政策,释放了所有的政治犯,把所有的私立学校和学校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特别重要的是,新政府把国家拥有的适于耕种的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实现了租佃法,使广大佃农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然而,南布迪里巴德关于新政府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讲话并没有消除印度全国、喀拉拉邦内部和国大党对共产党政权的敌视态度,反对派势力不断地挑起各种事端,而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和国大党中央总书记的英迪拉·甘地对此实际上是赞同的,中央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稳定措施。由于形势动荡不断升级,1959年7月31日,印度总统以喀拉拉邦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政府失去民心为由,接管了邦政权,实行总统治理。印度第一个合法的邦级的共产党执政的政权就这样夭折了。
历经磨难的印度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力量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气馁。相反,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结成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通过合法的斗争,争取掌握政权。
1977年,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趁国大党内乱,接连成功抢夺了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两地的执政权。此后,这两块位于孟加拉国两侧的邦成为印度最为巩固的红色堡垒。迄今为止,共产党只在1988年的特里普拉邦选举中失守过一次;
在西孟加拉邦,则连续执政了34年,是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究其原因,与印共(马)在拥有8000万人口的农业大邦西孟加拉大力推行土改有关。土改重心有两方面:租佃改革与土地的重新分配。通过合法的土地改革,有超过150万佃农在主管部门登记后获得租地耕种,其永久、可继承租赁权受到宪法修正案保障;
根据联邦制定的《土地最高限额法》,邦政府从地主和富农手中征收超限额土地,分配给250多万农户。土改使西孟加拉过半数农户直接受益。小农、贫农、中农拥有该邦84%的土地,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土改充分释放了农村的活力和农民的积极性,1981年到1991年,西孟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5%,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仅为2.7%。
左翼阵线还着手建立县、乡、村三级自治体制,使印度传统的评议会即潘查雅特(Panchayat)制度焕发新活力。邦将50%的职权下放充实到三级潘查雅特,而各级机构每5年改选一次。选举过程从候选人酝酿到政策宣传再到最终投票和计票,均自由、公开、透明,包容反对派别,具有充分竞争性。邦政府特别规定,妇女席位要占1/3,落后地区、低收入者、贱民和土著民,也须予以充分照顾。如此重组之后,无地和贫苦农民在各自治机构中的代表比例高达70%以上。通过这种方式,原本由地方精英垄断的权力结构被摧垮了,地方治理结构大为改善。如今,这种模式已成为印度各邦效仿的典范。
4强势在野
1980年代以来,印度国大党(英·甘地)领导的中央政府在推行私有化、自由化经济政策方面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共产党更坚定地将自己打造成工农等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对国大党的右倾化予以猛烈抨击。1998年,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浓厚教派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后,共产党又开始着力维护穆斯林、基督教等宗教和世俗团体的利益。在此过程中,其政治空间和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对于人民党,共产党对国大党(英)抱有更多好感,毕竟两者有维护世俗政治和国家统一的共同目标。
2004年,印共(马)和印共在人民院选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共(马)甚至获得了史无前例的43席。两者所获的席位及其他左翼力量所获席位之和达到了61席。这个数目虽然还不足以组织政府,但却对欲组成政府的政党联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阻止信奉印度教至上的印度人民党继续执政,以印共(马)和印共为首的左翼力量决定从外部支持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其基础是双方达成的《最低共同纲领》,从而为其执政奠定了政治基础,印共(马)和印共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其影响力最大、地位最高的阶段。作为交换,共产党人索姆纳特·查特吉首次坐上人民院议长宝座。
由于不赞同曼莫汉·辛格政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左翼四党没有参加政府,而是采用印度特色的外围支持方式。不过,双方这种合作没有进行到底,2006年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签署之后,共产党出于“反帝”的本能和维护不结盟政策的考虑,坚决反对批准该协议。辛格总理的不妥协立场最终导致左翼四党宣布撤回对政府的支持。辛格政府在随后的信任投票中成功争取到社会公民党等中间势力的支持,惊险过关。
5遭受重创
2009年5月落幕的印度人民院第15届选举中,印共两大主流派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在543个议席的竞争当中,印共(马)只分得区区16席,与上届相比,剧减了27席,甚至比1967年首次参选时还少了3席。在全国性政党排名中,印共(马)从第三大幅下滑至第八。印共也损失惨重,2004年时还有10席,这次只得4席,角色更显微不足道。
共产党的三大据点,除小邦特里普拉的两个人民院议席继续被印共(马)包揽外,喀拉拉和西孟加拉两邦都颜色大变。西孟加拉邦总计42席,印共(马)这次只夺得9席,与上届26席的辉煌战绩形成强烈对比,而其主要对手草根大会党则由1席猛蹿至19席。在喀拉拉邦,印共上次3席全部沦陷,印共(马)也只斩获4席,相当于上届的1/3。
此次选战,为何共产党突然间黯然失色,国会议席大幅萎缩?印共(马)在2009年6月的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中认为,参选时组建“第三阵线”,明确提出建立不切实际的“非国大党、非印人党”政府,是患了策略性失误。的确,此举将左翼政党逼入墙角,促使不希望政策发生巨变的民众起来阻止共产党上台。不过,从选举结果看,参加“第三阵线”的比久人民党、泰卢固之乡党,议席不但未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而上次大选一席未得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此次竟将9席收入囊中。比较起来,只有左翼四党遭遇滑铁卢,尤以其中两支共产党队伍为甚。这说明,失利原因主要还在于共产党自身表现。
喀拉拉邦大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印共(马)在该邦陷入了内讧。邦首席部长阿诸善南丹和党委书记维亚原相互攻击,激烈的权力斗争甚至一度导致两人抛开对方,各自组建自己的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
假如说喀拉拉邦的矛盾性质属于共产党内部党政区隔不清、党务书记权限过大引发的老问题,那么在西孟加拉邦,共产党遇到的则是新挑战。
一直以来,西孟加拉邦的工业化步伐就被视为落后于印度整体发展,以至于昔日号称印度经济中心西孟加拉邦的综合实力排名已落到印度各邦中间靠后。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罢工不利于吸引外资,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首府加尔各答工作。即使是近几年,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仍然每隔一两个月就全城罢工一次,不仅公共交通瘫痪,工人纠察队还停止私人交通服务,甚至飞机都停飞。
印共(马)意识到必须实现工业化,因此在2006年西孟加拉邦大选中以此为核心议题,强调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却因为政策执行中的急躁,尤其是工业征地问题处理不当,引起农民的不满——塔塔集团推出的世界最廉价小车NANO的生产厂,因为在西孟加拉邦征地遭遇农民和反对党的抗议,不得不搬迁厂址;
另一吸引外资设立化工厂的标志性项目也由于强制征地,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
此外,印共(马)执政多年也出现官僚主义和缺乏活力的弊病,加上过去相互抵制的两大主要反对党首次联手,使得尚未成功找到工业化道路的印共(马)最终在2011年邦议会选举中落败,其连续执政34年的奇迹亦就此终结。
2011年5月结束的邦议会选举中,左翼阵线也在喀拉拉邦以微小差距失去执政地位,印度左翼30年来首次同时失去两大邦的政权,印度仅有东北部的特里普拉邦仍为共产党执政,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印共未来的政治前景。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众多贫困人口使得左翼思潮在印度仍有很大市场。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印度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有约4.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2%,有8.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占其人口总数的75.6%,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例如有“印度北大”之称的尼赫鲁大学,直到今天仍然有学生为学校学费增长2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而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允许雀巢咖啡等商业化的咖啡馆在校园开店。在印度,仍然有不少年轻人习惯于享受政府补贴的长期为穷人提供的低价、但同时也是低质的服务。
此外,印度共产党(马)毕竟在西孟加拉邦还有较为完整的机构和组织,这都让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相信,共产党很可能还有翻身再执政的一天。
6思想风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印共(马)和印共都进行了反思,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有关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歪曲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印度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党的政策出现了趋同的倾向。
尽管丢掉了枪杆子,长期浸润在体制内,印度共产党人却能始终保持革命激情,既没有像欧洲同僚们那样变色,一步步“社会党”化,也没有像亚洲多数共产党那样“群众党”化。这支具有超过90年光辉历史的共产党队伍,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抗拒体制化的能力。
2012年4月上旬,印共(马)召开第20届党代会,该党政治局委员亚秋里提交了“关于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的议案,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分析了拉丁美洲、朝鲜、古巴和越南模式,并得出结论认为,印共必须从这些国家的经验中“正确地吸取教训”,根据印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路线图。
据《印度时报》报道,会上参加讨论的多数代表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模式“更注重培养亿万富翁而轻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在印共(马)党代会上,不少代表提出了中国模式的各种问题,包括贪污腐败、不平等和失业率上升等。代表们认为,中 国出现的新资本家、贫富之间差距的加大和中国工人微薄的工资,都显示中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来自印度北部的一些代表建议印共(马)效仿拉丁美洲的左翼政府,而不是学中国。但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的代表明确支持中国模式里好的元素,并建议在印度模式中采纳。舆论认为,印共(马)在2011年的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此次“思想风暴”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并不明朗。[1]
7发展现状
1964年印度共产党分裂时,印共的力量大于印共(马)。但由于两者不同的政策,印共的威信曾一度下降,印共(马)成为印度最大的左翼力量。印共(马)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政治局。设有县级委员会和地方基层组织。印共(马)现有党员104万,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超过3000万。现任总书记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印共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现有党员约60万左右,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约600万。现任总书记巴尔丹(A. B. Bardan)。
印共(马)1964年从印度共产党中分裂出来,据称现有104万党员,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印共(马)领导着印度各邦和国民议会中左翼政党的左翼阵线联盟,在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影响力很大,并曾在这些邦长期执政。但在2011年地方选举中,该党遭遇惨败,只剩下在特里普拉邦执政。印共(马)具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和反美帝国主义情绪,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
2012年4月上旬的印共(马)第20届党代会上,该党政治局委员亚秋里否认该党就模式问题产生分歧,“印度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进口中国、古巴或俄罗斯模式。我们不评论他们的道路是对还是错,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采纳适合印度条件的做法”。舆论称,正处于最困难时期的印共(马)希望借此次会议向其全体党员发出信息,通过“关于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的决议显示其思想的正确性,提高士气。该决议案在承认资本主义秩序在21世纪全球占上风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认为资本主义方式不能克服经济危机,只是从一场危机到另一场危机,全球化的结果是不平等,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解放和解脱的灵验药方。亚秋里说,该党的目标是改变世界现状,找到一种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