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时间:2022-07-01 16: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供大家参考。

X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X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XX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XX市第XX届委员会第XX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X届XX次全会精神,分析发展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就制定XX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超过XXXX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XXX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XXX亿元,均比201X年翻一番以上;
粮食产量达到XX亿斤以上,省社科院刚刚发布的《XX经济蓝皮书》显示,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三位。创新驱动迸发新活力。成功摘得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在XX三市高新区内率先开展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三制改革”,出台“新八条”推动科技创新“主体侧改革”,带动全市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十三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XX.X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XX.X倍。高校院所XX科技成果博览会成为XX市科技创新的新名片。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速XX%以上,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复评成功,中国XX(XX)动力电池回收与创新中心成立,获批省MEMS(微机电)中试基地;
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XX县丰产示范方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XX.X%,XX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XX获批全国5A级景区。三大攻坚谱写新篇章。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XX县、XX县提前一年实现摘帽,XX滩区居民迁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绝对贫困问题在牧野大地历史性画上句号;
国土绿化行动提质加速,沿黄生态廊道加快建设,PM10、PM2.5平均浓度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XX.X%、XX.X%,X个国省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X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XXX%,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非法集资、问题楼盘、新晋高速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取得重大进展,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XX个村镇入选全国、全省文明村镇;
XX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郑济高铁XX段、XX东移改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XXXX大桥竣工通车,豫北地区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完成总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土地收储、湖体开挖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全市“全光网改造”基本完成,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
XX成功撤县设市;
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XX.X%,高于全省X.X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工作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XX电器经过重整实现涅槃重生,农村综合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XX(XX号)、XX海联运常态化运营,招商引资“六大要素”保障和“三带三联动”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一招四引”“六大专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民生保障获得新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XX年翻一番目标,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3.8万人,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XXXX张,中小学课后服务受到中央媒体点赞,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积分养老”模式成为全国典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七连冠”,成功战胜20XX年“X.X”“X.XX”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党内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五学联动”深化运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心走实;
XX先进群体精神持续弘扬,基层基础更加扎实,基层党建“四个五”和积分管理制做法受到省委肯定;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拓展,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干部带头、依靠群众、全面排查、堵塞漏洞、集中救治贯穿始终,把外防输入与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有机结合,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同时充分发挥XX市医用耗材及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作用,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抗疫作出积极贡献,彰显了服务大局的XX力量,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XX风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奋斗目标聚焦到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上,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补齐了一系列发展短板,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实现了一系列重要跨越,推动牧野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我们注重政治统领、思想引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实际制定思路、细化措施、推动落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注重抢抓机遇、融入大局。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抢抓中部地区崛起、X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XX一体化、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以及各类政策机遇、试点机遇,超前谋划,主动承接,确定了实施“五大战略”、突出“六大抓手”、主攻“六大专项”、构建“六大体系”等工作思路,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完成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及专项规划,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推动自身发展。注重项目带动、基础支撑。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用好“四比四看”指挥棒,坚持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全年总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举办重点项目月集中开工活动,突出大项目带动、大园区承载、大企业引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重人民至上、民生优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力度,推进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强化公共服务,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注重加强党建、强化保障。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鲜明导向,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先锋作用,弘扬XX先进群体精神,深入开展“敢转争”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狠抓落实,凝聚争先进位的强大正能量,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五个注重”是过去实践的有益探索,也需要在未来发展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时与势、危与机。从机遇和条件看,一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我市不仅地处中原,而且又在XX都市圈内,区域范围内人口多、市场规模大、需求潜力大,同时我市也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全国重要的加工工业城市和商品粮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势必向内陆地区加快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高水平扩大开放。二是推动X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随着X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XX流域的重视程度将更高、支持力度将更大、摆布项目将更多,有利于我市在生态保护、水网体系、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等领域争取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XX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XX作为XX都市圈“1+4”核心城市之一,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等方面与XX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我市更好接受XX辐射带动,打造XX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四是加快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期间,中央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X片区建设,发挥其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有利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科技成果等各类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我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农业科技、改革先发等突出优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困难和挑战看,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
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仍然偏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
县域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平衡;
农业农村仍存在不少短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治理效能还不够高,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有待破解;
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区域竞相发展的比拼期、经济蓄势跃升的突破期,全市党员干部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赢得主动、在积势蓄势谋势中厚植优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现代化XX建设新局面。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XX远景目标。未来十五年,我市将坚持“两个高质量”,朝着“六个XX”的奋斗目标迈进,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XX。在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作用更加彰显,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在创新XX建设上,强化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将XX片区打造成为XX都市圈创新驱动发展标杆,带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新氛围愈发浓厚,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中西部地区先进行列。在富裕XX建设上,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数字XX建设上,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标杆企业,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在文明XX建设上,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建设,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城市更加舒适宜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美丽XX建设上,生态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让XX成为城乡居民的美好家园。在平安XX建设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开好局、起好步,整体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XX绚丽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XX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所需所急所盼的民生实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在XX各领域实践中得到精准、高效落实,推动XX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敢于向改革要活力、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向开放要空间、坚决破除一切隐性壁垒,勇于向创新要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发展制约。

——坚持系统观念。站位全局推动XX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项目支撑。突出项目建设这一总抓手,坚持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补齐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保持我市发展优势。

——坚持务实重干。树牢干的导向,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积势蓄势谋势的事,多干抓机遇用机遇、应变局开新局的事,多干解民忧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争创一流,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环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X片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校院所XX科技成果博览会影响力和要素吸引力不断扩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活力持续激发,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成效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类市场主体更有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域协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欧班列(XX号)、新日韩铁海联运国际班列运营效益和区域辐射能力大幅提升,“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方位、全要素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走在全省前列,美丽XX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XX先进群体精神影响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中原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民生福祉保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迈向更高水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社会治理效能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全面塑造XX高质量发展创新优势。

7.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强市行动,抢抓国家、省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鼓励支持中电科XX所、XX师范大学、XX医学院、XX科技学院等驻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XX实验室、XX实验室、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鼓励驻新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联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育种、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一区四园四集群”建设,高标准建设电波科技城,建成功能齐全的XX市科技大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

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中电科二十二所、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XX电池研究院、新航集团、华兰生物等企业和院所承担“卡脖子”工程,实现在生物育种、物联网无线传输、5G天线、信息安全模组、超晶格正极电池材料、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实施研发投入提升工程,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围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实施“人才强新”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建设高校实训基地。树立柔性引才理念,持续探索在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引才聚才载体。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高水平对接中国·XX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载体平台,落实好各项人才保障激励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10.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深入落实“新八条”等政策;
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持续完善科技信贷制度、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制度,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XX设立分支机构,打造永不落幕的高博盛会。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设立XX生物技术研究院和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以新兴产业提速、优势产业提质、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三提工程”为目标,着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XX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绿色产业带、长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XX文旅康养带为骨架的“王”字形产业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分行业做优做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标志性产业链;
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推进创新产品的迭代开发和规模应用,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以“三大改造”为抓手,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持续深化标准、质量、品牌战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载体能级。持续开展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十年内打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X个千亿级以及纺织服装、现代家居X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同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震天撼地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1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XX高新区以及心连心、XX、XX集团、XX等企业试点示范作用,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服务型制造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抢抓获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机遇,加快产业与金融合作,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提升市商务中心区、XX省检验检测产业园、XX现代公铁物流园等发展载体,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专业园区,促进专业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和创新发展。推进家政、育幼、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3.加快数字XX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发展,加快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利用数字技术,带动产能增长和效率提升;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和农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化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5G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落地,构建数据产业生态链,持续引进培育数字产业头部企业,推进鲲鹏产业生态建设,做强做优软件服务业,全方位开放应用场景,促进数字产品应用创新融合发展,建设场景应用强市;
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培养数字经济技能人才,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省数字经济高地。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以建设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强化政府数据资源供给,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文旅康养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政务服务渠道通、数据通、服务通、流程通、监管通,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激发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建设豫北地区消费型中心城市,努力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XX新优势。

14.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产业、要素、交通等比较优势,聚焦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着力提高产业、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动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增强供给适配性,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促进内需和外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提升区域物流枢纽建设水平。

15.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结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处理好投资和消费、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优势和短板的关系,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改造,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抢抓国家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力度,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机制,提升项目支撑投资增长能力,确保“十四五”期间投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16.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构建传统和新兴、线上和线下、城镇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消费格局。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强化文旅便民惠民,打造特色文旅餐饮住宿等消费品牌。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打造各县(市、区)消费聚集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扭住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7.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稳妥推进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行动。实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实施“登顶XX”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18.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进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畅通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持续实施“招商引金”计划,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19.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鼓励各级各部门探索差异化改革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条件。坚持和完善营商环境“四挂钩”制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重点领域和核心指标攻坚提升行动,推动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宜居宜业环境等不断改善,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

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重大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造乡村振兴的“XX样板”。

20.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机制衔接、工作衔接。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借鉴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21.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XX粮食主产区战略地位,粮食产量稳定在XX亿斤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快大功灌区、XX灌区、XX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小麦种子基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长效运行。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2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围绕XX滩区、XX山地、XX故道区、XX山山前XX区四个重点区域,建设优质小麦基地、优质育种基地、优质果蔬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四大基地,构建优势农产品发展新格局。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优化调整畜牧养殖业格局,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绿色化发展,支持卫辉市畜牧机械专业园区建设。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培育打造“XX小麦”“XX大米”等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质量兴农工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路网、林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垃圾、厕所革命、清洁取暖改造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农村服务功能、环境面貌整体提升。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深化“五个一批”,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24.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等改革任务,发挥土地储备功能,挖掘土地市场潜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确保村集体“三资”管好用好。巩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XX年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抓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有序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体系,推进成熟地块入市。推广“党建+金融”模式,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八、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落实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XX一体、主副引领、多点支撑,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25.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发展成为体现XX竞争力的主要空间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发展成为保障XX农产品安全的主体空间、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因地制宜发展不影响生态功能的文化旅游、适量农牧业、特色产业等,发展成为保障XX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

26.加快XX一体化发展。按照“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思路,积极融入XX都市圈建设,强化XX作为XX都市圈的北部门户与豫北区域中心功能。推动铁路、高速、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交通与高快路网有机衔接的XX复合型交通廊道,提升XX之间通行效率。推动XX产业协同、功能互补,打造XX共同发展区。加快XX两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完善和扩大XX一体化日常生活圈。

27.坚持主副引领、多点支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XX市为副中心,XX县、XX示范区为XX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其他县城和重点镇为重要节点,构建“一核一副多组团”发展格局。强化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东扩、南融、西提、北治、中优”,加大高铁片区、大东区片区、生态城片区、铁西片区等区域建设力度,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XX市副中心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与XX县城联动发展的民营经济示范区。提升县城、重点镇重要节点支撑功能,打造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创建一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规划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28.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四横九纵”多层次铁路网、“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打造快速铁路对接周边、高速公路外畅内联、干线公路覆盖全面、农村公路畅达乡村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持续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煤电机组优化升级,巩固壮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豫北沿黄百万风电基地,加快能源转型发展。推动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饮用水水源地表化,实现南水北调市域供水全覆盖,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5G网络全覆盖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以“四城联创”为抓手,抢抓中央、省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机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增强城市减灾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九、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四路”协同联动发展,进一步增加开放平台、拓宽开放领域,壮大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30.提升开放招商水平。强化开放招商,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力度,持续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招商方式,持续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返乡创业招商等,积极推进数字化招商,提高招商实效。持续推进“六大要素”招商条件建设,提高招商承载能力。

31.加强开放平台建设。融入“四路”协同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中欧班列(XX号)、新日韩铁海联运国际班列延线带面、常态化运行,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积极争取纳入中国——新加坡陆海贸易新通道,高标准建设“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支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提质增效,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申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指定口岸申建,完善口岸体系,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32.拓展对外开放空间。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加强与经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投资交流合作。引导企业有效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海外仓”,提升“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改造提升传统外贸产业,培育一批出口企业品牌,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

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文化软实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XX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3.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XX先进群体精神,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3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农家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XX,加快图书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文化馆、融媒体中心“四馆一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版权保护。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文旅+”新业态发展和品牌形象提升。加快建设XX文化旅游带、XX文化旅游带、XX河文化旅游带,支持X县市、XX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度假胜地、当代中国先进群体精神传承高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

35.保护传承弘扬XX文化。深入挖掘提炼XX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打造XX文化传承轴。围绕“一山两河三城四镇”大文旅发展格局,办好XX保护与发展论坛,讲好XX故事。保护固态,实施XX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历史文化精品。传承活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推动XX流域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培育业态,发挥XX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价值的文旅项目。谋划推进XX境内XX河旅游通航。

十一、加强XX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污染治理精细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效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XX生态新格局,打造XX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36.确保XX岁岁安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筑牢XX安澜“三条防线”,实施XX下游贯孟堤扩建工程,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防洪能力。健全水沙调控机制,深入推进“二级悬河”和游荡性河道治理,确保XXXX段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持续抓好XX“清四乱”,畅通行洪通道,因滩施策、综合推进滩区治理,完善“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模式,确保XX长治久安。

37.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XX建设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生态城建设,推进矿山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滩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打造XX都市圈的“后花园、菜篮子、大厨房”,构建滩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空间格局。优化湿地空间布局,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进一步擦亮XX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片。持续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和大型水生态保护工程,构建“旱引涝排、上灌下补、内连外通、丰蓄枯补、调洪防灾”的现代水网体系。

38.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京津冀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高标要求,依法、科学、精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彻底扭转部分地区空气污染治理全省落后被动局面。推进水污染全域系统治理,完善污雨水管网建设,加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治理,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塑料污染和固废治理,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39.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实施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全面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行动,强化资源刚性约束。以XX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为引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化工、电力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创建心连心集团等一批低碳试点。加快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提升XX县、辉县市、XX市等静脉产业园功能。

十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开拓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0.促进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41.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长效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应用全省统一的“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4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面向新高考的综合教学改革,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争取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打造全省技术技能人才高地。支持XX师范大学、XX医学院、XX科技学院、XX学院、XX工学院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高校,加快XX示范区大学城建设,吸引更多高校来新布局。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继续教育统筹管理,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43.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优抚安置政策。

44.增进人民卫生健康福祉。深入实施健康XX行动,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支持XX市国家医用防护用品及医疗器械“三基地、三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市县乡村医疗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打造豫北区域医疗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强化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能力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全民健身。

45.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养老、托育支持政策。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养老服务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支持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惠性托育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为婴幼儿家庭提供价格合理、质量有保障、方便可及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46.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打造第二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XX”

认真落实国家、省安全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完善平安建设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推动“平安XX”建设达到新水平。

47.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发挥XX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巩固“双拥”成果,推动军政军民团结。

48.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49.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县一体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打造XX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持续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提高防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50.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多元化解工作,强化“法官前出、调解员全程跟进”,充分发挥“一办五中心”作用,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XX版。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分包制度,切实做到“三到位一处理”。做好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整治黄赌毒,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改进作风和为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2.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促进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奋进局面。

53.加快法治化建设进程。扎实推进省法治建设考核试点城市工作,增强法治核心竞争力。加强权限内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本次全会精神,按照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定XX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XX绚丽篇章而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远景 目标 规划 X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x市 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