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心得(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的心得4篇
第一篇: 《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的心得
XX纪录片《镜子》心得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纪录片《镜子》心得,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XX纪录片《镜子》心得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XX纪录片《镜子》心得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XX纪录片《镜子》心得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XX纪录片《镜子》心得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第二篇: 《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的心得
影片观看心得
以前一直都不怎么关心国情,顶多上课时听老师讲一些,也只是稍微感叹一下罢了,好像这些都与自己无关一样。直到上周关于国情的影片资料,才正式了解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国家的发展。它让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进行了深思。
《国情备忘录》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等,它就当下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在看的过程中一直伴随我的是感叹、感慨与担忧的复杂心情,精简而深邃的解说和真实而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似乎麻痹的神经。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神经。我一直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忽略了第二集的人口大计中提到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得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的资源不但不富饶。而且相当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那样:应当尽快吧”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引用《国情备忘录》片尾所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资源的匮乏也应改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人们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当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也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国情备忘录》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的比例,农村农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的爱上这个国家!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多荆棘多曲折的生活。
很高兴能在老师的组织下看完了《国情备忘录》这部影片,我也从中领会了好多,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尽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为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做一个有激情,有理想,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热血青年。
2012/11/09
第三篇: 《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的心得
《英雄的信阳人民》:纪录片开山之作
《收租院》:影像纪录的历史与艺术
《沙漠散记》:草原文化的最初影像记录
《丝绸之路》:电视纪录,在大漠古道上牵手
《雕塑家刘焕章》:“教化与指导”的代表作
《话说长江》:为母亲河的第一次歌唱
《西藏的诱惑》:西藏的气息与虔诚的行走
《流浪北京》:一种生活状态和心态的复述
《望长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沙与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纪录片
《方荣翔》:时代人物的同期声
《最后的山神》:一个民族的心灵诠释
《回到凤凰桥》:女性视角与女性关注
《回家》:从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园
《半世纪的乡恋》:慰安妇,无处安放的心灵
《远山》:底层人生真实力量
《远去的村庄》:小村庄里的二元对立
《八廓南街16号》:藏地生活与藏地纪录
《周恩来外交风云》:鸿篇细语打造精品
《三节草》:最后的土司夫人
《泰福祥日记》:中国经济改革日记的一页
《最后的马帮》:马帮的精神与见证
《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感染艾滋病毒:生存,还是死亡
《海选》:大官村里的正在进行时
《北京的风很大》:镜头时代到来的预言
《老头》:长在墙根下的孤独与温暖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不快乐的不止一家
《远山的瑶歌》:站在诗意与资源的中间
《雪落伊犁》:简单的温暖和幸福
《下山》:草原深处的爱与承载
《厚街》:秩序与生存
《缘起》:记录导演的行走哲学
《平衡》:失衡与制衡,从高原走向心灵
《张博士》:与时间较劲的人
《俺爹俺娘》:模糊泪眼中最清晰的爱
《驼殇》:大漠中的深情与信仰
《姐妹》:一个时代光与景中的背影
《邝丹的秘密》:舒展的挣扎
《记忆的伤痕》:记住历史,告诉未来
《幼儿园》:碎片、网及茉莉花
《梦游》:游走于噩梦与现实之间
《故宫》:记录历史不必华服浓妆
《见证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再现与批判
《森林之歌》:让遥远如此贴近心灵
《水问》:一滴水的命运之旅
《长安街》:一条街与一个国家的记忆
《澳门十年》:真人、真事、真情映照下的盛世莲花
《劫后》:在废墟中寻找希望
《小人国》:孩子·教育·人生
《最后的代课教师》:聚焦社会转型期的伤痛
《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的乌托邦故事
《持摄像机的人》:魔幻般的戏中戏
《意志的胜利》:邪恶之花的法西斯美学
《夜与雾》:罪恶的警醒
《推销员》:物质与灵魂的较量
《旧世界群像》:黑白镜头里的老人世界
《可爱的动物》:一起寻找生活的乐趣
《愚公移山》:时代镜像
《浩劫》:说出血泪的历史
《天地玄黄》:重拾美丽心灵
《特写》:虚拟世界里的陶醉
《篮球梦》:让梦想照进现实
《微观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
《喜马拉雅》:来自雪域高原的信仰
《乐满哈瓦那》:浮生若梦
《裸体漂流记》:生命、美和艺术
《战地摄影师》:血与火的洗礼
《迁徙的鸟》:我心飞翔
《科伦拜恩的保龄》:繁华背后的悲哀
《是与有》:由孩子讲述的史诗
《史蒂夫》:十年后的邂逅
《水下印象》:一个传奇女人的最后宁静
《寻找阿富汗少女》:深邃的心灵之眼
《冰峰168小时》:叩问灵魂的抉择
《我的建筑师》:浮世中的永恒人生
《抓住弗雷德曼一家》:窥视家庭的力量
《哭泣的骆驼》:天籁之音锻造的神话
《生于妓院》:用相机点燃希望
《华氏911》:美丽谎言的背后
《尘与雪》:生死·时间·永恒
《灰熊人》:爱熊者的挽歌
《深海异形》:卡梅隆的纪录片情结
《地球众生》: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温情
《帝企鹅日记》:生命的奇迹,爱情的赞歌
《难以忽视的真相》:脆弱的地球“母亲”
《美国与列侬》:一代精神偶像
《永远》:永远的永远
《进退两难》:我决定我想要活下去
《在世界尽头相遇》:天地之大美
《听风的歌》:回归纯净的家园
《抢救切尔诺贝利》:人类科技的悲歌
《彼时,彼城》:来自一位老人的情书
《标准流程》:民主背后的真相
《亚洲之旅》:对和谐的探寻
《走钢丝的人》:追梦的空中舞者
《攀岩兄弟》:强大攀岩者的肖像照
《阿涅斯的海滩》:小老太那颗光影斑驳的心
《家园》:地球很美有赖你
《海豚湾》:皮斯霍斯的海豚情缘
《监守自盗》:贪婪的金钱游戏
[1]
第四篇: 《零容忍纪录片1-6》,撰写各自的心得
复习资料汇总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2007年,中央电视台出现了第一部以电脑手绘为主的纪录片《大唐西游记》,通过一幅幅手绘特效画面还原古老的历史,形象地再现真实。
A,《彼岸》 B,《自由的边缘》 C,《江湖》 D,《大唐西游记》
2.( )纪录电影学派中最杰出的导演弗莱•詹宁斯主张:纪录片应该淡化政治宣传的味道,没有说明、没有劝告,也不作热情的演说,只是观察。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3.主观表现式的纪录片代表作有:《西藏的诱惑》、《英与白》和(《 》)。
A,幼儿园 B,狙击手 C,望长城 D,龙脊
4.《定军山》是我国的第一部纪录电影,它是( )年拍摄的。
A,1895 B,1898 C,1905 D,1919
5.客观纪录式的纪录片代表作有:《望长城》、《潜伏行动》和(《 》)。
A,幼儿园 B,龙脊 C,英与白 D,复活的军团
6.1991年播出的( )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纪录普通人的生存状况,标志着我国纪录片创作观念的重大转变。
A,《话说长江》 B,《话说运河》 C,《望长城》 D,《丝绸之路》
7.第一部纪录片诞生于美国,( )被称为“纪录片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是《北方的纳努克》。
A,弗拉哈迪 B,维尔托夫 C,卢米埃尔兄弟 D,库里肖夫
8.二战之后,在法国产生了真实电影,同时在( )产生了直接电影,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如何处理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影响。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9.1993年央视的《东方时空》栏目开播,其中的( )板块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其平民化的口号,一时间成为纪录片和纪实风格的代名词。
A,《焦点访谈》 B,《影像志》 C,《生活空间》 D,《纪录》
10.王兵导演独自完成的DV作品( ),纪录了东北工业区由盛而衰的过程以及工人居住区内的生活细节。
A,《我不要你管》 B,《自由的边缘》 C,《江湖》 D,《铁西区》
11.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导演是孙曾田,( )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A,《夏天》 B,《沙与海》 C,《圆明园》 D,《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12.雅克•贝汉导演的“《天•地•人》三部曲”指的是以下三部纪录片:《迁徙的鸟》、《喜玛拉雅》和( )。
A,《澳洲动物探秘》 B,《钢铁鲨鱼》 C,《帝企鹅日记》 D,《微观世界》
13.纪录电影大师( )曾经在中国拍摄了一批纪录片,例如:《四万万人民》、《早春》、《愚公移山》。
A,安东尼奥尼 B,维尔托夫 C,格里逊 D,伊文思
14.( )是用人为的环境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暴露他们的想法。
A,真实电影 B,直接电影 C,蒙太奇学派 D,格里逊模式
15.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纪录片(《 》)。
A,望长城 B,一口菜饼子 C,红旗渠 D,英雄的信阳人民
16.( )被称为中国大陆新纪录运动的拓荒者,他于1990年完成的作品《流浪北京》讲述了几位流浪的艺术家在北京寻找艺术梦想的故事。
A,段锦川 B,蒋樾 C,陆川 D,吴文光
17.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 》)开播,这是我国的第一个纪录片专栏。
A,地方台50分钟 B,纪录片编辑室 C,纪录片 D,见证
18.纪录片《英与白》的导演是( ),作品中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存在。
A,孙曾田 B,陈晓卿 C,张以庆 D,吴文光
19.2007年,杨紫烨导演的纪录片( )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该片讲述了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国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
A,《平衡》 B,《八廓南街16号》 C,《阴阳》 D,《颍州的孩子》
20.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作品,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A,弗拉哈迪 B,维尔托夫 C,卢米埃尔兄弟 D,库里肖夫
21.《奥林匹亚》是( )的巅峰之作,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影像通过细致的剪辑和编辑,形成了特有的运动节奏,展现了纪录片影像的艺术魅力。
A,伊文思 B,维尔托夫 C,里芬斯塔尔 D,库里肖夫
22.( )被称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在论述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次使用“纪录片”这个名词。
A,爱森斯坦 B,库里肖夫 C,雅克•贝汉 D,格里逊
23.1965年摄制的( )纪录了桂林千奇百怪的溶洞景观,是我国第一部纯风光题材的纪录片。
A,《春到侗乡》 B,《芦笛岩》 C,《园林风光》 D,《美丽的橄榄坝》
24.1979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 )开机,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A,《话说长江》 B,《话说运河》 C,《望长城》 D,《丝绸之路》
25.《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都是( )的纪录片。
A,人物纪录片 B,事件纪录片 C,画面加解说式 D,访谈加解说式
26.1996年,段锦川导演的( ),把镜头对准拉萨的一个居委会,以冷眼旁观的手法进行拍摄,捕捉到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震撼力的东西。
A,《平衡》 B,《八廓南街16号》 C,《阴阳》 D,《彼岸》
27.( )的创作者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
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A,真实电影 B,直接电影 C,蒙太奇学派 D,格里逊模式
28.( )年开办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直致力于推动亚洲纪录片的发展。它的传统项目是“国际竞赛单元”和属于“亚洲纪录片人聚会”的“亚洲新浪潮”。
A,1956 B,1978 C,1989 D,1998
29.2004年,迈克尔•摩尔导演的政治纪录片(《 》),试图说明为什么美国会成为仇恨与恐怖活动的目标。
A,美丽新世界 B,1984 C,难以忽视的真相 D,华氏911
30.拍摄于1994年的纪录片《龙脊》,记录了广西山区一群小学生身上发生的故事。该作品的导演是( )。
A,孙曾田 B,陈晓卿 C,张以庆 D,吴文光
31.上海电视台1993年开办的纪录片栏目(《 》)曾经掀起收视热潮,创下过36%的收视奇迹。
A,纪录片之窗 B,纪录片编辑室 C,纪录片 D,见证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什么是纪录片?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客观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通常,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2,个人追述式纪录影片
个人追述式是19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纪录片风格。它把叙述者的议论混杂在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结合,来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观念。这种模式使纪录片不再成为观察现实的窗户,制片人本身就是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
个人追述式影片工作起来像个自主的整体,影片将各部分组织结构起来。一是吸收进来的人声、背景音响和画面;
二是电影片整体的风格讲出的“声音”,以及历史环境三个部分。
3,访谈式纪录影片
将被摄者或解说员、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讲话,并结合会见采访,这种访谈式手法首先在美国一些女权主义的纪录片中采用。访谈式纪录片的长镜头拍摄和实况效果声,体现了作品“照相”的本性和“摄影形象本体论”的美学原则。访谈式纪录片的当事人,直接向观众叙述,避免了编导的介入,作品使人感到公正、客观、可信。在访谈式纪录片中,语言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
4,什么是“真实电影”?
格里逊式纪录片之后,电影界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影片通篇不加一句解说,连记者对被访者的谈话都尽量避免。导演捕捉日常生活未经修饰的事件场面,拍成纪录片,“所见即所得”就是“真实电影”。美国的苏珊、阿兰•雪曼拍的《警察局录影带》就是范例。
二战后,便携式摄影机和录音机的发明,以及同期录音技术的普及,使得“真实电影”流行一时。
5,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拍摄剧本主要有哪些作用?
剧本作用:剧本是工作文件而不是文学作品。它是制定计划和演绎情节的基础,但不是最基本的必需品。剧本首要目的是表述片子的内容和提出体现主题的最佳途径的设想。(1)剧本是一种组织与构造工具,是制作过程中所必须的参考与指南;
(2)是片子制作中相互交流想法的途径,并能做到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和富有想象力。能让人更容易理解片子的内容以及进展。剧本对赞助人或者电视责任编辑特别重要,能告诉他们相关片子的细节,从而说服他们接受片子的想法。(3)对摄影师与导演也是必要的。剧本可以向摄影师传达片子的情绪、情节、其他摄影工作的问题处理方法。剧本可以帮助导演确定片子的进展与实现手法以及片子的逻辑性和连续性。(4)剧本也是安排摄制组作息时间所必须的。因为除了传达故事内容外,它还能有助于全剧组人员得到一系列问题的答案:片子的相应预算是多少?需要多少外景和拍摄时间?如何设置灯光?等一些列问题。(5)剧本也将指导编辑师的工作,说明片子设想的结构以及情节片断的连接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师可以阅读原始剧本,而进行编辑工作时则参照缩减后的不同文件,即编辑剧本。
6,简介“电影眼睛”理论及其影响。
7,简述纪录片作品构架上的“自然型结构”和“创造型结构”。
8,简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理念演变及其节目特点。
19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9, “格里逊模式”
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风格样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导演格里逊首先采用画外音解说来制作纪录片,打破了“默片”的沉闷局面。解说词大大加强了纪录片的影响力,通过画面与解说词、音乐相配合的形式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阐述明确的社会改良主张。但是,当时的画外音制作比较粗糙、灌得太多,也引来了非议和指责,批评“解说词明显压倒了画面”,纪录片成了“长篇说教”等等。二次大战中,德、意、日等国的独裁者利用纪录片灌输法西斯主义,更败坏了纪录片的名声。到了1950年代,格里逊式的纪录片失去观众的宠爱。
10,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采访之前的调研工作通常包括哪几个方面?
调研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与片子主题相关领域的专家。编导应该根据主题所圈定的范围,想方设法挖掘每一件有意思(戏剧性的、引人注目)的和有意义的事情。通常,调研可以分为4个部分:出版物,照片与档案,采访,外景地。
11,简介1990年代开始的中国大陆的新纪录运动。
“新纪录运动”是指关于“新纪录片”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新的“纪录片运动”(“运动”的提法在90年代以前的中国纪录片史上尚无先例)。“新纪录片”必定有一个先在的对立面,“新纪录片”概念的持有者称之为“专题片”(电视台制作播出),但却从来拒绝承认“专题片”也从属于纪录片,“新纪录运动”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成就即是将90年代的“纪录片”和此前以及此后的“专题片”对立并且区分开来。按照这样的区分,纪录片与“专题片”就是两个并列的、互无交叉的集合,似乎根本没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纪录片”的概念,因为在“新纪录片”之前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所谓“旧纪录片”存在。
12,库里肖夫效应:从旧片中特意选出的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面部+热汤=饥饿,面部+女人离世=悲伤,面部+孩子玩耍=幸福,这3段素材连接,得出的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差别称作“库里肖夫效应”,证实了观众的“完形心理”过程。
13,请简单介绍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或者《大国崛起》的艺术特色。
1.《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2.《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中外学术界合作的成果。中外百余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及前政要接受了本片的采访,使本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国家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
3.《大国崛起》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14,请简单介绍孙曾田的导演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最后的山神》《神鹿啊 我们的神鹿》
参考 孙曾田认为纪录片是人类自审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影像投射在里面,人类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审视自己,以调整自身,向未来走去。这就要求纪录片提供的生存之影像第一是真实的,不能是假面舞会,第二必须是深刻的,能看到形象之后的灵魂、事物发展的脉络。纪录片制作人,应该是人类生活境况的守望者。他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的品质:一是真诚,不说谎,不自欺;
二是明智,能透视到事物的内部,看到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影响。
15,弗拉哈迪的艺术贡献。
1)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来不带有优越感,不居高临下,因此适合不同的人群。他认为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大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重要。
2)非虚构搬演。他纪录片采用大量的搬演,这种方法与戏剧化的扮演有本质的不同。扮演给人造成错觉为目的,是虚拟行为。而搬演是非虚拟的,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恢复原状”。尽管搬演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但是不允许编造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事,不可干涉被拍摄者的原本生活。
3)摆拍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创作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发现的终点。他的电影用最质朴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去发现被拍摄对象的真实意义。
16,了解对中国纪录片影响最大的4个人:小川绅介,怀斯曼,格里尔逊,伊文思。
小川绅介 日本纪录片导演 1961年组建青之会
其作品《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为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
80年代,小川完成了他后期的两部重要作品:《日本国古屋敷村》(1982)和《牧野村千年物语》(1986)。这两部电影都以悠缓的、大跨度的时间尺度关注农村社会,民俗学想象力与对现代日本的历史批判意识在这部影片中交汇。
川一生除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外,还为推广纪录片不遗余力,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每制作完一部片子,都将携带作品到拍摄地和其它地方为人们免费放映。1989年,小川在其纪录片制作基地山形当地市政机构帮助下,创办了亚洲至今为止唯一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小川去世以后,小川的妻子找到彭小莲,希望她能够完成小川的未完成的遗作《满山红柿》的后期剪辑。小川生前对彭小莲的高度评价成为选中她的惟一理由。小川在世时看过彭小莲的《女人的故事》,小川认为彭小莲的电影语言很漂亮,懂得如何把握细节和营造氛围,将来会成为大导演。小川把《女人的故事》的录像带一边放一边告诉彭小莲哪里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小川的启发让彭小莲在后来创作《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的时候,把本能转换成自觉的意识。经过彭小莲剪辑的《满山红柿》后来获得日本十佳纪录片之一的称誉。与土本典昭并称为日本战后纪录片领域的两座丰碑。
格里尔逊
籍贯:
英国
职业: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898年 4月26日生于苏格兰迪恩斯顿,1972年2 月19日卒于巴斯。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在达勒姆大学讲学。1924年在美国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会钻研传播工具对舆论的影响。
3年中发表了许多论文。1926年他为纽约《太阳报》写影评。论述R.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首先用了纪录片这个名词。他以社会学家而不是以美学家的眼光来谈论电影对公众的影响。1927年回英国,次年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他拍摄第一部由他导演的影片《漂网渔船》(1929)。此片描写北海鲱鱼渔民的生活。1934年他导演了另一部影片《斯凯岛捕鱼堤》。他以更多的精力提倡纪录片运动,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参加进来在他的指导下,1930~1933年间他们拍出大约 100部纪录影片。1933年,他们并入英国邮政总局,得到的经费更多,技术和内容都有进步,拍出了有名的《锡兰之歌》(1935)和《夜邮》(1936)。1939年加拿大政府任命他为电影管理专员,他协助建立加拿大全国电影委员会。1941年为加拿大制作的纪录片《丘吉尔岛》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1945年他辞职去美国成立《世界今日》股份有限公司,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从1957年起他每周主持英国电视播映一次,选映世界各地的纪录影片。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伊文思
荷兰电影导演。1898年11月18日生于奈梅亨,1989年6月28日卒于巴黎。1927年创办荷兰第一个电影俱乐部。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他早期影片带有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如《桥》、《雨》等。1930年摄制了表现荷兰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纪录片《须德海》。此后,在世界各地拍摄纪录片,如纪录比利时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博里纳日》、反映西班牙战争的《西班牙的土地》、表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和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等。战后,在苏联、波兰、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马里、古巴、越南等国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如《和平一定在全世界胜利》、《世界青年联欢节》、《激流之歌》、《五支歌》、《塞纳河畔》、《天空、土地》、《愚公移山》等。由于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飞行的荷兰人”之称。1946年因拍摄澳大利亚工人拒绝为荷兰船只装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兰政府禁止出入荷兰,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销。1955年获得世界和平奖金,197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86年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有人说:纪录片适宜于传播精英文化,而国内的绝大多数观众层次较低,所以必然曲高和寡。你认为呢?
2,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某纪录片摄制组登山的途中,一位成员突发重病,留下医护人员后,大部队继续登山;
摄制组下山后,补拍了相关的抢救场面,并且编入片子里。——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引起广泛争论。你的看法呢?
3,纪录片创作中,如果大量运用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叙事方式,作品就会变成故事片了。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4,有论者指出:纪录片必须拍摄纪录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扮演,所以,像胡劲草编导的《幼童》一类的作品其实不能算作纪录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纪录片是可以情景再现的,
首先,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创作《英与白》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比如在拍摄熊猫与饲养员的相处过程中,很多镜头都是张以庆刻意捕捉的。另外,用一些有张力的镜头来表现世纪末人们内心的骚动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灵独白。但是,出发的动机都是源于纪录片的真实性。
其次,情景再现具有再现性。由于纪录对象不可复现,纪录片创作者常常要无奈地面对时光的背影与记录历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历史的“立体档案”,把已经逝去却被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片断纪录下来,而又不失“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而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就填补了这样一个遗憾。
最后,情景再现具有可编性。众所周知,电视画面是在原始无序的影像素材基础上,通过语义丰富的蒙太奇手段,将各种零散的“片段”集合成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整体。情景再现作为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剪辑”的影响。
5,始于1978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上的腾飞,主要是因为采编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有观点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之所以说说设备和技术解放生产力是片面的是因为,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
厌恶空谈、崇尚实际;
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人民群众对纪录片的需求越来越大,纪录片从此腾飞发展。
6,有论者指出:纪录片创作必须以摄录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像为素材,“用画面和同期声说话”,所以应该摒弃解说词。你认为呢?为什么?
参考:
1.文字与影像的关系:谁是主导?抑或二者并列?文字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与地位:解说词
关于纪录片中是否应该使用解说词,在电影史上历来存在分歧,当然许多大作家为纪录片撰写解说词,比如欧内斯特·海明威为《西班牙的土地》撰写并解说。包括弗拉哈迪、格里尔逊(后者可称是前者的学生)体制内的拥护者
反对派的代表就是李芬斯塔尔 《意志的胜利》反对使用解说词,但是片中从头到尾大量使用的音乐呢?
2. 实际上纪录片要不要解说词,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当画面语言能看懂的时候,的确不需要再解说。可是在画面语言并没有完全看懂的情况下,还是需要一些必要的解说。就纪录片创作而言,画面语言的确是纪录片创作的“本体”,解说词仅仅是一种补充形式。但这种补充,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这要看所拍纪录片的内容是否需要。一部通过画面语言就能看懂的片子,再写大量的解说词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从接触到的十几个国家的购片商来看,他们很少能看上我国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其它国家)的文化是有较大差异的,出口的纪录片必须有一定的文字解说,否则节目是卖不出去的。
四、论述题(20分)
1.试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追求戏剧化。请举例说明。
2.试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强化故事性。请举例说明。
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它也不是自我抒发的纳瑞斯,而是给人看的艺术品,也需要研究观众的心理结构,对故事性的要求并没什么两样,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欲求。谈到纪录片,美国纪录片制作者和理论家Michael Rabiger使用了“编剧”这一不可思议的概念:“戏剧感是从哪里来呢?我自己的感受是来自于集体潜意识,而这是恒久不变的人性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是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人性动力,我们对于一遍又一遍地说故事与听故事都很渴望,你可以想一下现存亚瑟王传奇故事的改编版本有多少种:故事本身是中世纪的产物,但是千年之后,它仍一直被改编与更新,也不断给予人们乐趣。”既然故事符合观众的心理结构,为何一定要把它屏弃在纪录片高墙之外?
故事的叙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纪录片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拍摄侦探故事的纪录片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生活的悬念。
生活故事中包含着生命最普遍、也最真切的情感形式,包含着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即使平凡的生活故事也会引起人们的情感振动,因为它投射了观众的情感。前不久《我们的留学生活》创造了纪录片的一个收视奇迹--对于某些唯文化马首是瞻的人来说,这也许算不上什么;
但对于我来说,好看是纪录片的第一原则。这部作品给人最深的触动是人物故事的鲜活与生动。它没有戏剧性的剧烈冲突和传奇变化,却以细节编织出情感的秘响,因为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而唯有触及这些人生根本元素才可能引发心灵震荡。不管是伟人高士还是凡夫俗子,感性的、肉体的、形象的对话远比文化交流来得更直接、更本质,更具有生命美学意义上的审美魅力。正是如此,《北方纳努克》里那些纯洁的目光以及目光里充溢的朴拙和童真依旧感动着今天的观众,《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浮躁的千年之交给市民麻木的情感器官里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在疯疯颠颠的格格、怪异魔幻的武林、好莱坞的悬念反复折磨之后,远在东京的留学生引起关注。
录片的叙事策略是成功讲述故事的要素,包括叙事方式、省略与铺垫、悬念设置、交叉叙事与平行叙事、节奏等,而故事的核心是情节与细节。现在许多纪录片展示人物状态,缺少情节,也就没有冲突和高潮,造成节奏拖沓,结构散漫,无法勾起观众的心理兴趣。不管多么高深的内涵,一部纪录片倘若没有审美魅力,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像作家池莉说的,“实质上小说就是小说,首先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3.试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请举例说明。
我在电脑视频上观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而我更以为,它的吸引力高于谍战片和007。它不仅有戏剧性,更重要的是,它的戏剧性包含着当代人类的思想新境界。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志愿者,若无很高的思想境界是难以从事,更难以完成这个拍摄的任务。他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捕杀者所设置的障碍,更大的难度是文化。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物质文化的常例。太地町的渔民捕杀海豚从17世纪已经开始,形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捕杀海豚和杀吃鸡、鸭、鹅、牛、羊、猪,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今天不能吃海豚,明天就不能吃金枪鱼了。所以日本并没有禁捕禁杀海豚的法律,而国际上有禁捕鲸鱼的协定,也没有涉及海豚。日本人对这部纪录片的不满和抱怨还牵出了民族感情。有日本人说,你们美国人当年丢下的原子弹,后果严重,至今未消,如今你们竟责备我们捕杀海豚了!于是,志愿者面对的是一场复杂的文化冲突。
所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志愿者,必须站在更高的文化基点上,去获得保护海豚的话语权。这个基点就是:人。因此,我不认为《海豚湾》仅仅是纪录了一次动物保护的行动。我以为,它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新思考,给了我们拓展“以人为本”新疆域的启迪。
五、项目建议书(30分)
1.设想由你来编导一部10~15分钟的客观纪录式的纪录片,拍摄你最近组织或者参与的一次集体活动。请向新影学院提交一份项目建议书。必须包括这些条目:片子说明,背景与需求,表现手法、形式与风格,拍摄进度,预算,观众、市场与发行。300~500字。
2.设想由你来编导一部10~15分钟的客观纪录式的纪录片,拍摄你熟悉的一处景观或者场所,例如岳麓书院。请向新影学院提交一份项目建议书,必须包括这些条目:片子说明,背景与需求,表现手法、形式与风格,拍摄进度,预算,观众、市场与发行。300~500字。
3.设想由你来编导一部10~15分钟的客观纪录式的纪录片,拍摄你感兴趣的一位同学或者朋友。请向新影学院提交一份项目建议书,必须包括这些条目:片子说明,背景与需求,表现手法、形式与风格,拍摄进度,预算,观众、市场与发行。300~500字。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