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时间:2022-06-30 13: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4篇

【篇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2018届二轮:第6讲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7·长春市模拟)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法律保障 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D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且宪法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与材料中的“政治法律学会”不符,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可知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法律不健全,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
“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2.(2017·山东省模拟)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等信息可判断周恩来是针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的讲话,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题干中时间,可联系所学得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A项正确;
初步发展是在1956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
“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因为1954年人大的召开,故C项排除;
题干阐释的是政党制度,而不是基层民主,故D项排除。

3.(2017·浙江省模拟)袁隆平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时树立了“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的梦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让这一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籼型杂交水稻诞生的那一年(  )

A.安徽凤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

D.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文革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197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C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一致,正确;
包产到户也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最先开始实行,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开始运营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所以选C项。

4.(2017·天津市模拟)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
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
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C.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据题干材料“停止批邓”“冤狱一理”都是拨乱反正的体现;
此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国家物资供给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故“生产狠狠抓”,也是拨乱反正,B项正确;
A、D两项说法都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题干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C项排除;
故选B项。

5.(2017·长沙一中模拟)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篇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如何正确看待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历史中的失误?

作者机构:无

来源:当代社科视野

年:2010

卷:000

期:002

页码:P.50-51

页数:2

中图分类:G322.2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答记者问;朱佳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总第113期答记者问中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有过不少失误和错误,有的错误甚至是全局性、长时期的,给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过严重损失。我们说新中国60年是光辉的60年.当然不等于说那些错误也是光辉的。

【篇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式教学论文: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工业化成就、外交成就及科技教育等成就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建国初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三大制度)。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外交方面: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初期的“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再到70年代的重大突破。

经济方面:1949-1952年底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科技文化方面:受世界环境影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
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

社会生活方面: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政治制度建设

1、新中国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54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革期间

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

1、初期的外交(50年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

建国初这一方针具体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中苏建交,并于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新中国免于孤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5)万隆会议

1955年,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是五项原则的一次运用。

2、70年代,中国外交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

(1)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国内社会运动不断 国际陷入越南泥潭 战略全面收缩 需要更多国际支持;

中国:由建国初年中苏关系转向后来的论战、破裂乃至对抗,同样需要寻求国际支持;
自身力量增长,特别是六十年代末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国际地位提升。)

(3)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标志中日关系正常化,并随即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经济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起步

一五计划(53年---57年,特点:建设与改造、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1)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56年---66年)

(1)中共八大: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 。(八大内容知道吗?)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曲折和失误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3)调整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

3、劫难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损失巨大。其间73年周恩来和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经济各有一次好转和回升。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1949年9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作了初步探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两个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到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比较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2、交通

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上架设了多座公路大桥。

3、传媒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科技、文化、教育

1、主要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导弹技术);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 1973年,袁隆平 杂交水稻“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文化方面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但是在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3、教育

(1)建国初期,人民教育奠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社会主义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文革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非常明显,在各方面都能反映出阶段性,过渡时期,成就突出,失误较少;
全面建设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
文革时期,错误是主要的,成就是次要的。决定新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巨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族独立;
一个是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篇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作者:周良书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理论视野 页码:39-41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1期
主题词:改革开放;历史故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摘要:讲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故事,关键是要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故事,讲好当代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史故事,讲好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故事。而要讲好这些故事,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运用合理的叙事方式,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人觉得历史的“故事”真实可信,故事中的“人物”和蔼可亲。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