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名基层文字工作者8小时之外(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一名基层文字工作者的8小时之外
8小时之外,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可能是陪伴家人、休闲娱乐的时间,但对于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文字工作者来说,却常常变成工作的延伸。
8小时之外,压力照样不小
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写材料是个苦活、累活,是件压力大的差事,而且这种压力还是长期的,不论是
8小时之内还是之外,只要处于文字工作岗位,压力总是如影随形。
任务没完成时有压力。写材料难,把材料写好更难。一篇高质量的文字材料,既要紧扣上级精神,又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而且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一定要强。要想达到这个标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文字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一个好的写作状态。因为,如果不能保持较好的写作状态,哪怕一篇材料写得质量不过关,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使整个单位乃至一个地方形象受损。如何进入并保持好的状态?我们总结了一句话:上班有所思,下班有所想,苦思冥想才能进状态。因此在有任务时,我们常常想到半夜还翻来覆去睡不着。
没任务时想任务有压力。有工作任务时,尽管压力很大,但心里感觉很踏实,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而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后,难得有个短暂的“空窗期”,却会感觉浑身不自在,逼着自己主动去想点什么、干点什么。比如,前段时间领导对我们科室提出,要在做好亮点工作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问题导向,多开展一些建议类的调研,多进行一些政策类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
眼高手低有压力。随着从事文字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写作经验越来越多,许多人感觉起草文稿不是越来越容易,反而是要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稿件越来越难了。这其中有随着自身水平提高,要求标准、鉴赏能力也越来越高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知识面还不够广,眼界还不够宽,功夫还不够硬。特别是看到自己起草的文稿被领导修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是由于站位不高、思路不对,遭到全盘否定,需要推倒重来时,更是深感能力不足、“压力山大”。
8小时之外,激情照样不减
文字工作者之所以能做到在8小时之外激情不减,主要源自3个方面。
为领导服好务的职责所在。县委领导工作繁忙,经常很晚才能离开单位,因此我们在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也会坚持在单位多待会儿,以便领导有任务安排时能够尽快落实。有一天傍晚6点半左右,领导给我打电话,问目前我县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里一本以上大学生的人数是多少。因为当时我在单位还没走,所以连电话都没放,查到数据后立即汇报给了领导。事后仔细想想,如果当时自己没在单位,这个数据就不能及时提供给领导。说明天查了再跟领导说?说自己马上从家去单位查?恐怕都会耽误事儿。
自身习惯使然。单位对上下班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工作这几年,自己能力提高多少暂且不提,但是养成了一个早起的好习惯,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8点之前已到单位,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收拾办公室卫生,浏览三级党报,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我的影响下,今年刚上小学的孩子也经常勇拿两个“第一”,即早上第一个到教室帮着老师打扫卫生,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课后写作业的“小饭桌”。我在欣慰之余,又感慨良多。
工作惯性驱使。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可能都会有同感,如果对一个稿子突然有了思路,知道了应该怎么写、写哪些内容,就得马上写出来,根本不会顾及现在是什么时候、下班了没有,一定要立即着手,而且经常一上手就“刹不住车”,不写完不罢休,往往是写完材料早已过了下班时间。
8小时之外,学习照样不断
因为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就更加需要自己时刻想学习的事、谋提高的计。只有在
8小时之外下狠心去吃更多的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拿得起笔杆子”“真有两下子”,担得起领导交办的任务。
多看一些“大部头”,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在单位工作太忙,基本上就是用到什么学什么,知识比较零碎,不成系统。因此在家一有空闲,我就看上一两个小时的“大部头”,了解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多看一些专业书籍,拓宽知识面。试想,如果在起草政策性文件时,对某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就会发生“志大才疏,有话说不出”“脑中一片空白,什么都写不出来”的现象。文字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能冠军”,各专业的知识都需要涉猎和了解。
多做笔记,丰富素材库。平时,我兜里总装着一个记事本,将看材料时发现的好句子、思考问题时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甚至看电视时听到的经典广告词都随时记录下来,没事的时候便翻一翻,记得多了就分分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