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3篇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篇1
研究历史的几种历史观点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
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
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
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6、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由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倡导。1957年他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指出,生态学的“演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归纳出了动植物自然共同体的历史规律,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不是也同样可以用演替理论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总结出其规律吗”。作者认为“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念的。这一观点如果能够成立,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能够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梅氏试图将世界划分为两类地区,然后从生态条件的差异解释其文明发展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据称,生态史观在日本学术界被誉为“战后各国思想界相继提出的最重要的世界史模式之于”。实际上,就其基本观点来看,只是传统的地理环境学说的继续,有着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8、英雄史观,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9、人民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阶级斗争史观,认为各种阶级竞相出现、相互斗争的历史,他们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推动的;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篇2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11)班 赵林
指导教师 臧义娟(137********)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11)班 赵林
A文——历史再现
光 阴 的 故 事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姗姗来迟的通知书】
1959年的盛夏,真的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空气似乎静止了似的,大地热得发烫,知了不停地聒噪着,就像姥爷的心情一样烦躁不安。高考分数早下来了,全县第三名!于是,他在志愿书上郑重填上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中国北京政法学院”①,热切期盼通过读书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姥爷仍没得到任何消息。辗转得知有几个总分低于自己的同学已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姥爷实在按捺不住了,每天都跑到村大队部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无数次的失望使心情几近冰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多么盼望结束在村里低人一等的日子!可是……
当时,年轻的新中国正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建国后1950年6月3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展开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为实施本法,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把农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不同阶级成分,并明确指出地主、富农属于剥削阶级。
姥爷的祖父是个非常聪明、勤恳、节俭的人,一生辛勤劳作,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已拥有一百多亩土地、十几间平房,在小小的村子里也算是个数得着的殷实人家。土改时(1950-1953年)正值姥爷的父亲执掌家业。当时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拥有百十亩土地的人也就一两个,所以自然就被划成了“地主”。
从此,全家人成了“剥削阶级”。戴着“地主”高帽的几十年里,全家再也抬不起头来。历次大小运动都是村里拉出来斗争的对象,家里每个人都被周围贫下中农们歧视。甚至70年代初才出生的我的妈妈,身为家族第四代都作为“地富反坏右”黑五类的成员,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也要背负这无形的枷锁。妈妈说:小时候最不愿填写各种表格了,填“家庭成份”一栏时,看人家填“贫农”就羡慕不已,自己因身为“黑五类”而深深自卑,老觉得低人一等。
更可悲的是,被戴上高帽后全家才知道,其实家里的很多土地早已被姥爷的父亲偷偷赌博输掉了,只是他没敢为外人道而已。姥爷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也许由于家境富裕,从小娇惯,不事生产,成年后染上了赌博恶习,瞒着家人偷偷变卖了很多家产,到土改时其实真正自己拥有的土地已不多。以实际拥有的土地论,是根本划不成地主的。为此,姥爷常常感叹:真是造化弄人啊!是啊!要是能预知这高成份会祸及子孙几十年,谁会隐瞒实情呢?
酷热难耐的8月末,地主家的小儿子——我的姥爷,终于在8月底费劲周折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知此信经历了怎样的辗转,边缘已经有些残损。姥爷急切地、却又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封期盼已久的信函,看过之后,半晌无语。这么高的高考分数、中学时期各种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校学生会主席等等光鲜简历换来的却只是一个三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本想去北京读书的姥爷被调剂到了偏僻的鲁西南——曲阜师范学院。这是个1955年才建立的高校,当时的确名不见经传,姥爷的失望是很自然的。尽管如此,自此孔孟之道深深影响了姥爷,教书育人成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入党梦断】
九月,当时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的姥爷背着一床陈旧的单人棉被,搭乘火车来到人杰地灵的孔孟之乡,成为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大一新生。
很快,他出众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在大学里如鱼得水。顺利当选了学生会主席,是院里多个社团的活跃分子,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之外,琴棋书画方面也很出色。
“那时,由于家贫,常常连三块多钱的火车票都买不起,所以每到假期我只能一次次送别同学踏上返家旅程,自己留下来在图书馆、办公室等部门帮忙以赚取下学期的费用。”在校的姥爷虽常常挂念年迈体衰、眼睛几近失明的老母亲,无奈当时根本无力奉养。每每谈到此事,姥爷常常垂泪神伤。
当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姥爷当然更不例外。而在那个年代里,入党,是非常困难的。姥爷一次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终于在大三时通过了校内的各项组织考察,只剩下政审这最后一关了。学校为此专门派一个调查组到了姥爷所在的村庄。
结果可想而知。家庭阶级成份的黑帽子是明摆着的。而背后村干部们也没人给姥爷家说好话:什么大哥在民国时期曾捐任②青岛市政府小公务员,现为终日唱戏看曲不务正业的纨绔浪荡子,二哥曾因言论不当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等等。
所以,忐忑不安等待了半个多月之后,大学时代姥爷的入党之梦终告破灭……
看着系里个人表现远不如自己但“根红苗壮”的同学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年轻的姥爷再一次悲愤交加:“家庭出身?我自己能选择吗?”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入党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政治前途。而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奉为一生的追求,农家子弟更是期盼通过读书考试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姥爷少年起就产生的低人一等的感觉此时更强烈了:生在这样的家庭,无论我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勤奋都难以挣脱这枷锁。
姥爷虽然对此一直难以释怀,但精忠报国的理想却从未改变。教育子女时他常说:一个人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可以选择做一个正直、敬业、自强不息的人。
【乡村教师与乡村医生】
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们最熟悉的宣传口号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呼吁优秀青年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姥爷第一个报名去了当时属于烟台地区的即墨县一个偏僻乡村中学。而此时,27岁的姥爷已结婚三个月③,姥姥当时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邻村当乡村医生。自此,夫妻两地分居,相隔百里。这也是那个年代双职工家庭的常态。
几年过去了,三个孩子相继诞生,家庭重担都压在姥姥一个人身上。只有每个周日才是全家团聚的日子,那时的中国还非常落后,县际都少有公共交通更别提邻县村际了。姥爷只能骑着借来的自行车④往返百公里回家与妻儿短暂晤面。我妈妈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父亲奔波百里回到家,饭后让三个孩子站成一队背诵《毛主席诗词》的情景:“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啊!在乡村土路上,一日骑自行车进行百公里的远征,对妻女来说无异于过节,而对姥爷来说却是多么漫长的旅途啊!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次回家虽只短短一天,他都一刻不停忙于家务。那个年代连县城里都没有自来水,挑水吃是每个家庭最繁重的家务。所以姥爷每次回家必把家里的水缸和所有盆盆罐罐都挑满水以减轻姥姥的负担。
对此段生活,姥爷最常提及的是带女儿去学校小住的事儿。我的大姨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从小乖巧懂事。她两岁半的时候,姥姥奉命到外地学习,姥爷只能带她到自己学校驻地。胶即两县是被大沽河分隔开的,那时河上桥梁很少,姥爷从家乡到学校走桥的话得绕远40里地,所以河水少时都是扛着自行车趟过河去。那时的大沽河还非常宽阔,水产也很丰富,鱼虾蟹都多的极容易捉到。姥爷骑车带着小小的女儿来到大沽河边,捉鱼找蟹玩得非常开心。待到过河赶路时,姥爷犯了难,以他的力气是无法同时扛着笨重的大金鹿和女儿过河的。千叮咛万嘱咐之后,姥爷先把自行车扛过河去,又回来抱女儿过河。“我当时真是担心啊!万一她不听话跟着跑到河里……”还好,大姨非常听话,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大大的眼睛紧盯着父亲,直到轮到自己被接走。
于是,大姨从小懂事、听话成为一辈子的家庭美谈。而旷野中一个文弱的青年教师扛着借来的笨重自行车艰难渡河、不断回头望望蹲在对岸的小小女孩儿,大声叮嘱“千万别乱跑!坐在那儿等着我!”的画面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从小私家车代步的我只粗略体味到四十多年前中国普通人的艰辛,对比自己14年来所过的富足舒适的生活,只有感恩和珍惜!
【一个都不能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中国,五八年全民砸锅大炼钢铁的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以及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农村里各家各户挣工分领粮食,大多数家庭都吃不饱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的父母为了多挣工分补贴家用,不支持孩子读书学习,要求孩子辍学回到各自的村子里干农活。
为了让这些孩子重新回到校园,姥爷不得不在课余走家串户费尽心血说服学生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
学校建在几个村交界的旷野,住校的也只有姥爷和一位看门做饭的老大爷。那时中国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电灯。乡下的夜晚是漆黑的、超乎寻常的静谧。姥爷常常在放学后来不及吃饭,赶到一村又一村,进入一家又一家劝说失学孩子的父母:
“……我知道现在这个时期,大家的生活都非常困难,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只为了一时的生活状况让孩子辍学,却毁了他一生的前程,那不就因小失大了吗?我知道大家的日子都很辛苦,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一下,让孩子回去上学,比起干农活,孩子一定更渴望读书学知识。我能理解家长您的心情,我家也在农村,日子也很艰难,经常为筹三两块钱都得东拼西凑。但家人一直坚持让我读书,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分配到好工作,端上了铁饭碗⑤。他才十多岁的孩子,即使在家务农也挣不了几个工分。孩子很聪明好学,只要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帮着全家过上好日子……”
披星戴月回到宿舍之后,姥爷每天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常常工作到凌晨。
那些年,姥爷跑遍了周围所有的村子,有时还得从自己微薄的薪水里拿钱出来资助辍学孩子复学。其中有一个男生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嫂生活,因家境非常贫寒,嫂嫂动不动就不让他上学了,姥爷一次次上门劝说和帮扶,使他最终完成了学业,并如愿考上中专,后来分配到济南地区,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早年的学生其实仅比大学刚毕业的姥爷小几岁而已,但一直都对姥爷非常崇敬,他们很多人得以继续学业分配到了全国各地。其中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姥爷家拜年,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常说:“柳老师是我们的大恩人哪!没有他,我们现在还在家拉锄钩子呢!对俺柳老师,绝对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就这样姥爷在这生活虽艰苦却充满温暖的乡村中学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一待就是十四年。
【被打成了“右派”】
新中国建国初期风云变幻,几乎每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都充满未知数。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并以此为法律依据于8月3日在全国范围内对所谓民主资本主义理想的“右派”分子的劳动改造。许多民众都陆陆续续的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做着最屈辱最辛苦的工作,进行劳动改造。
1966年,文革开始了,中国进入10年浩劫。知识分子遭到空前的打压,被社会贬称为“臭老九”,许多知识精英都被种种莫须有的理由批斗。姥爷也没躲过这场浩劫,被划为“右派”分子,勒令离开教学岗位,每日在学校里打杂、清扫进行劳动改造。姥爷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被迫走下讲台,给全校师生掏粪的日子 ,那是我人生遭受的最大屈辱。不过后来知道连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都遭到非人折磨而死、那么多大学问家都残遭蹂躏,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臭老九’,带个右派帽子掏掏粪实在算不了什么了。十年浩劫啊!个人、国家的发展前途都被耽误了”。
一波又一波的造反派,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运动,学校教学秩序全乱了套。姥爷坚信这样的日子总不会长久的,所以,劳动之余仍不忘偷偷的读书研究,也常私下嘱咐几个信得过的学生千万别荒废了学业。事实证明,没有彻底丢掉书本的人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77年恢复高考以后,好几个学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知识就是力量】
1977年,是全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转机。
从1966年开始,十年文革中断了中国的高考制度,很多大学被关闭,很多学者文人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仅剩的几所大学也以政治成分和个人表现为衡量依据招收工农兵入学。“劳动越多越光荣,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当时的时代主旋律。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脑力劳动者中的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科技是生产力⑥”等,逐步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新推行“尊师重教”政策,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重用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因出色的教学能力在即墨教育界早就名闻遐迩的姥爷重新得到重用,调到高中辅导高考。79年又被家乡胶县⑦教育局挖到高考复习辅导班任教,姥爷终于感到有了奔头,自己的才干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所以,在教复习班的日子里,看着那些被文革耽搁、求知若渴的青年们,姥爷使出浑身解数,夜以继日扑到工作上,精心研究教学方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和同学们促膝谈心……,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他们顺利升入大学深造!
由于多年教育停滞,中国当时人才及其匮乏,所以老师们工作量都很大。
姥爷同时又兼班主任,每天工作常常超过14小时,最多时一天要讲7节课。“我的咽炎就是那时落下的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姥爷家的政治枷锁开始逐步打开,经济条件也随之日益改善。夫妻终于调在同城工作,全家人历时19年终于团聚!从两地分居到一家五口挤住一间单身宿舍,再到分到两间平房,过上了真正算是安居乐业的日子。姥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应该感谢邓小平!没有邓小平哪有我们家的安稳日子?
人到中年,怀着拳拳报国心、感恩心,姥爷觉得时不我予,更加饱含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课堂上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妙语连珠,朗朗之声使得所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侧耳倾听。每一年,姥爷班里的大学升学率都名列全县第一,最终赢得“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谈起这些担任普通教师的日子,姥爷每每非常兴奋,打开一个上锁的抽屉,里面满满的全是各种荣誉证书。“人,总是要有些追求的。”姥爷自豪的说,“自古真正的读书人都淡泊名利,知识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创建名校】
姥爷的出身、阅历使他养成外在谦和得体,而内心清高孤傲的品格。但由于他展现出来的卓越教学能力和超群教学成绩,在全县乃至全青岛市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名师。八十年代,全国已开始重建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学一线的优秀人才也陆续被选拔出来担任领导职务。姥爷也终于被吸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很快,姥爷作为多年的教学骨干也开始被任命担任行政职务。从自己的母校一中的教导主任,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后来还一度成为县教育局长的候选人。而这件事却又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氛围的复杂性。个人能力考查、组织谈话等进行得很顺利,很快进入政调环节。县组织部派人到即墨原工作单位、到家乡所在地村委等进行政治审查,结果可想而知: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提干黄了。另一位教学能力平平的老革命的儿子被提拔为县教育局长。此事又给姥爷很大的精神打击,多年后偶尔醉酒还多有怨声:工作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谁叫我生在这样的家庭?这紧箍咒难道要跟我一辈子吗?
1991年春天,时年54岁的姥爷意外被任命为一所新建高中的校长兼党委书记。这所学校建在县城的边上,离姥爷家很远,因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新建的学校,一切都没有进入正轨。因地处偏远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整体师资力量很差。硬件方面也只盖起了一栋多层教学楼,操场、食堂、甚至连围墙都还没有建好。新学校生源更是差得很。明摆着,这是个充满挑战的新职务。姥姥以及朋友们都说:这明摆着是让你去拉犁的。好事不找你,吃苦受累的活儿知道启用你了。别傻了,这个差事干坏了是你无能;
干好了也无非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你没几年就要退休了,用不着去出这个力。
但是,深思熟虑之后,一贯服从组织安排的姥爷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每天一大早,姥爷就骑上自行车去新单位上班,往往披星戴月地回来。师生大会上慷慨陈词激发大家的热情和干劲儿;
工地上和包工头们讨价还价、催工期、赶进度;
教研方面常常亲临教室听课,组织教研交流活动,发现、启用并培养有潜力的骨干教师;
还得常跑教育局要政策,申请借调优秀的教师、平分优秀生源等等。
一年以后,姥爷黑了、瘦了,学校基本步入了正轨。两年以后学校有了可观的大学升学率。第三年起,这所新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数居然在全市数一数二了!在姥爷的管理下,这所新高中自此成为胶州市最好的两所高中之一,在全青岛市也是响当当的名校!作为实至名归的名校的缔造者,姥爷却从不居功自傲,但对这个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学校充满了感情。
【退而不休】
时光荏苒,岁月在姥爷脸上刻出一道道皱纹,华发苍苍,姥爷退休了。而此时,我国很多人也实现了小康生活目标。
退休后,一生勤恳的姥爷当然闲不住。他又很高兴地受聘为市教育局的督学小组组长,带领几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到各学校督察工作,天天忙得不亦乐乎,真可谓老骥伏枥。下乡督查时往往会遇到家贫的孩子,接济他们的学习所需又成为姥爷的经常性开支。
中学时姥爷就养成对音体美的爱好,退休后终于有时间重新捡起来。家里常常传来姥爷拉二胡、姥姥唱歌的声音,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两鬓斑白的暮年时分终于品尝到琴瑟相和的幸福生活。姥爷也很爱运动,年届70时还健步如飞,是校老年门球队的队长,在市教育系统门球比赛中经常获奖。
姥爷的书法是自幼上私塾始修习的,硬笔字、毛笔字写得都很漂亮,在圈内也是小有名气的。退休后他重又拿起毛笔,享受翰墨芬芳。此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爷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房。草飞行走成为他退休生活的每日功课。每到逢年过节,姥爷都会挥笔写下几幅书法作品,请人装裱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桃李遍天下】
三十多年里姥爷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现在分散在国内外很多地方。他们大多数人有幸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政策扶持、百业待兴,只要努力耕耘者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可观的收获。有人成为中科院的院士,有人成为省部级、厅级官员,有人成为成功的商人,也有人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走上三尺讲坛,连一些高考失败回乡务农的学生也大有在农村宏图大展的人。姥爷在外面常常会遇到有人热情的招呼“柳老师!”,有时他已记不起对方的姓名,可是那浓浓的师生情谊化作灿烂的笑容久久地挂在脸上。像往常一样,姥爷无论贫富贵贱对学生们都一视同仁,真诚关爱。也许正因如此,姥爷一直深受爱戴,多年来家里经常宾客盈门,前来拜访的学生甚至家长络绎不绝,连退休后的十几年里也从未冷清过。
每年姥爷过生日都有学生张罗着给庆祝,中国人最重视的60大寿、70大寿他们提前一年就精心准备。我亲身参加过学生们为姥爷组织的70大寿,真的非常令人感动!连外省的学生都有特地赶来参加的,年龄最小的也比我妈妈大了。几百人祝寿场面就像现在流行的婚礼那么热闹、庄重又充满真挚的感情!姥爷被学生们簇拥着,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和祝福,高兴的热泪盈眶。正像他所常说的:“三十多年光阴里,我一心一意教书育人,虽然最终两袖清风,既无高官也无厚禄,但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生,夫复何求?”
附注:
①北京政法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
②捐官,曾在旧中国很多历史时期存在,“捐钱买官”,即捐一定数额的金钱给政府,购买到一个官位或职缺。一般是政府财政困难时期筹措经费的一种途径之一,往往伴随着吏治腐败。
③当时,很多人都是建国后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才有了上学机会,所以大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同班学生从20岁左右到30多岁的都有。自己在读大学、儿子在家读小学者也不鲜见。
④建国初期,我国几乎一穷二白,国民经济非常落后。连自行车都非常稀有,户均拥有率远比现在的家用轿车小,是当时绝对的奢侈品。
⑤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凡是大中专类院校毕业的人,都由政府分配工作,并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干部、正式教师、正式工人等等具有正式全民所有制属性工作的人,一切都有国家保障。有固定的按级别划分的工资、粮票等,有免费分配的住房和免费医疗保障等等,被民间称为端着“铁饭碗”的人。
⑥1988年又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进一步强调发展科技、准师重教的重要性。重视教育、尊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逐渐在国内蔚然成风。
⑦今胶州市,国务院于1987年2月12日(1987)26号文件公布“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B文——历史感悟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姥爷的故事写完了。我的眼睛定格在墙上挂着的姥爷亲笔写的卷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无疑是姥爷一生的写照。七十多年岁月,他一个平凡的人在时代大潮里载浮载沉,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何为历史?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伟人们的人生奋斗等等都是历史,这些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造就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品味。而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姥爷求学、教学的坎坷经历也写就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每一步都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我在暑假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访问了家里的很多人,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回忆了和我最亲爱的姥爷相处的点滴,通过姥爷个人的际遇,初步了解到过去50年里我国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深切感受到那些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普通人的悲欢。
在整个采访记录过程中,姥爷进行劳动改造的那一年艰苦的岁月使我大为吃惊。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才知道,那个年代里无数人肉体或精神遭受到一次次政治运动的非人折磨,包括老舍、傅雷等很多人不甘受辱愤而离世。姥爷也被批斗、被劳改、被歧视,一次次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但他最终坚强地坦然面对多舛的命运,最终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从谷底爬了起来,培育了成千上万个有为青年,共同创造着民富国强的新时代。所以,人,遇到再大的磨难,也必须选择坚强!相信风雨之后必现彩虹!
姥爷常说:时势造英雄。人,作为一个个体,在时代的大潮中真的是非常渺小的,特别是活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年代里,载浮载沉,往往身不由己。但是,不管身处何种逆境,只要内心保有向上、向善的信仰,相信正义的力量,持续努力,不断学习,总会迎来光明。
在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历史中,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无疑是最伟大的。改革开放的举措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还记得在我的小学课本中,改革开放就被提及。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到沿海经济特区,这些当时在我眼里只是白纸黑字的知识点,但在我亲自访谈、查阅、记录完姥爷走过的光阴之后,对比我自己十四年来的生活,真正感悟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体会到一个国家选择正确的方向是多么重要!同样地,我想,一个人,也将面对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去走,不同的选择,会造就大相径庭的未来。
邓小平爷爷曾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把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手段的错误路线彻底纠正过来,引导全民解放思想、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最近3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百十元一辆的自行车属于奢侈品发展到今天几十万一辆的私家车几乎普及;
使得我们这些红旗下成长的第三代,十几年来一直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通过历史调研,我们才知道祖辈经历了那么多的贫穷落后、悲欢离合、起起落落。所以,必须学会珍惜当前所拥有的,并努力充实自己,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新中国已写就了60多年的历史,姥爷的个人经历也化作我们家族一份难忘的回忆。时代的大潮,总有潮起潮落时,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细细的研究历史,品味人生,一定能在当今生活中得到启迪。正如梁启超所说过的一句话:“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为了通过一段客观存在的往事了解过去,借鉴历史,从而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
还记得姥爷常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姥爷教书生涯的巅峰其实都源自年轻时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热爱学习和探究。能力具备了,机会来临时就被发掘出来,最终缔造出晚年辉煌的成就。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与机会失之交臂而喟然长叹,其实,机会对我们每一个都是均等的,只有自己积极奋进,以饱满的精神克服眼前的困难,不断磨练自己,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成功的顶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过去的已被写成历史,上一秒的一颦一笑,下一秒就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又该如何缔造新的历史呢?伟大的时代会造就伟大的人物,而像邓小平那样伟大的人物又能够开创伟大的时代,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浪淘沙,潮起潮落,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努力提高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篇3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也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指明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现实路径。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在忆往昔中坚定信念,在看今朝中奋斗不止,在展未来中笃定前行,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远方。
慎终追远,在忆往昔中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1921年上海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承载着无数共产党员的革命理想,迎着历史、向着未来,一路扬帆、劈波远航,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伟绩,厚植了一代又一代红色基因,奏响了一首又一首时代华音。与历史相伴,和英雄共鸣,在学史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在办事中锤炼忠诚政治品格,在开局中汇聚顽强奋进力量。无论身处何方,所干何职,守担使命既是为人之要,更是为官之德,用无愧涵养耐心,用无畏战胜困难,用无悔践行己任,于一方乐土创一片未来。
登高望远,在看今朝中秉持“红军不怕远征难”。回顾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每一步都不轻松,更谈不上顺顺当当。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来的,是沉重压力和多重阻力,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讲“准备吃亏”时,更是列出了17条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敢吃亏、善吃亏、勤吃亏,于居安思危中增强高屋建瓴的眼界,以站得高、望得远的境界凝练务实肯干的本领,
在树立前瞻思维中提高担当斗争的能力,一步步将计划变蓝图,将蓝图变现实,将现实变美景。
宁静致远,在展未来中做到“乱花纷飞不迷眼”。聆听历史的深切回音,仿若置身革命年代,一个个伟岸身躯让人顾盼生辉,一声声冲锋号使人豪气满肠,一句句忧国忧民尽显爱国情怀。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英雄尽折腰,乱世现英雄,英雄创伟业,伟业造时代,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要从苦难辉煌的过去探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从千变万化的现在涵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眺望前方路,风景这边独好,以一份宁静聚蓬勃之力,于乱云飞渡中把舵领航,迎着风雨,顶着烈日,埋头干、辛苦干、全力干,以两袖清风的气概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不仅尽显了共产党人迈过如铁雄关,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带向一个个新高度的使命,也是对新时代青年们的谆谆教诲,提醒着我们不要安享满足于前辈们的成熟果实,而要在前辈们打下的牢固地基上建成新的殿堂楼阁!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前行养分,于拼搏创业中历练成长,在任重道远中行稳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学吾辈之楷模,尽青年之力,立大志、做大事、助伟业!
推荐访问:历史观 秉持 新时代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历史观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观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