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5篇
【篇1】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五大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为什么必须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日益强劲。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竞争力、高吸引力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里不仅需要掌握核心科技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精通现代职业技能、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产业工人和能工巧匠,从而真正为我省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动十二个重点产业成形成势,构建海南特色产业体系,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无论是高水平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还是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在拥有一支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基础上。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产业工人队伍尽快成长起来,与产业发展同步,是实现我省经济繁荣的重要人才保障。
缓解我省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海南省促进就业规划》预测,我省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5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然存在,而劳动者素质与新兴产业、技术性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面临哪些问题
——海南重点产业发展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五大薄弱环节亟待破题
调查显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高技能工人缺口大。据统计,全省现有职工255.13万人,有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工人46.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37%(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工人总量为6.36万人,仅占技能人才的13.56%)。“技工荒”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据调研组对园区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感到技术人才储备不够,一边是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一边是技术工人“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人才流失严重。
整体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我省产业工人中,创新型、开拓型的中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不少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还处于普通工和熟练工层次。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5年对全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推算:海南农民工总量达到112.3万人,农民工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6.5%,他们普遍缺少专业技能,接受过农业和非农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7%和14.7%。
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工人比重偏低,另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人才的年龄偏大,在调研的园区企业中,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平均年龄超过46岁。技术工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比非公企业高,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微企业,传统产业好于新兴产业。
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消极对待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片面认为职工参加这些活动,影响企业生产;
担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高了,翅膀硬了,容易出现跳槽现象。部分企业对技术人才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相较于耗时耗力培养人才,他们更愿意直接从外界招收技术工、熟练工。
技术工人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相当部分企业只把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列为企业核心成员,把技术工人的劳动视为简单劳动,在各项福利待遇上不能对技术工人“一视同仁”。另外,产业工人上升空间相对较小,很多接受调查的技术工人抱怨“工资低,劳动累,没前途”。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从哪里着手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海南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推动责任落实,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持续稳步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立体网络。一是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紧扣海南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摇篮。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培训,打造大职教平台。建议成立专门的职工技能培养工程工作机构或以职教联合会形式,对分散于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如项目、资金、师资等,进行协调整合,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鉴于我省小微企业多,生存压力大,无暇顾及职工教育培训,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承担起对小微企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任务。
丰富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一是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全省职工积极参与,把导游、酒店餐饮、海洋交通、海洋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作为技能比赛的重点,并组织优秀职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新兴工种技能比武,使广大职工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不断成长成才。二是鼓励行业和企业建立“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制度。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结对帮扶、师傅带徒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叫响做实“天涯工匠”品牌,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三是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和工会等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进特色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组织开展网上文化建设、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以及网上练兵等活动,拓宽产业工人培养渠道。
破解制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积极推荐产业工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将产业工人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地方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干部的选拔范围,让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起来。二是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向上流动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要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管理。三是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要加大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合格产业工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要将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推荐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劳动模范”“天涯工匠”等荣誉称号的评选。隆重表彰优秀产业工人典型,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无上荣光。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引导创作更多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家喻户晓的 “能人”“红人”“名人”,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三是组织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报告团进厂矿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主旋律。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确保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篇2】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倡导员工队伍的和谐,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下面是求学网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渠县、宣汉、通川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xxxxx人,其中、文广系统xxxx人、社会科学界会员xxxxx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xxxx人;本科以上学历占xx.x%,副高职称以上占x.x%;xx岁及以下人员占xx.x%,xx岁以上人员占xx.x%;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xx余名,民间艺术大师x人(其中国家级x人、省级x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xxx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xxx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xx人,省级会员xxx人,市级会员xxxx人,县级会员xxxx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x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xx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xx岁以上的占比达xx%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xx.x%。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xxx名,目前只到位xx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xx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xxxx〕xx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xx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篇3】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五大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为什么必须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日益强劲。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竞争力、高吸引力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里不仅需要掌握核心科技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精通现代职业技能、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产业工人和能工巧匠,从而真正为我省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动十二个重点产业成形成势,构建海南特色产业体系,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无论是高水平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还是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在拥有一支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基础上。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产业工人队伍尽快成长起来,与产业发展同步,是实现我省经济繁荣的重要人才保障。
缓解我省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海南省促进就业规划》预测,我省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5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然存在,而劳动者素质与新兴产业、技术性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面临哪些问题
——海南重点产业发展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五大薄弱环节亟待破题
调查显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高技能工人缺口大。据统计,全省现有职工255.13万人,有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工人46.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37%(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工人总量为6.36万人,仅占技能人才的13.56%)。“技工荒”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据调研组对园区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感到技术人才储备不够,一边是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一边是技术工人“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人才流失严重。
整体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我省产业工人中,创新型、开拓型的中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不少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还处于普通工和熟练工层次。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5年对全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推算:海南农民工总量达到112.3万人,农民工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6.5%,他们普遍缺少专业技能,接受过农业和非农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7%和14.7%。
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工人比重偏低,另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人才的年龄偏大,在调研的园区企业中,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平均年龄超过46岁。技术工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比非公企业高,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微企业,传统产业好于新兴产业。
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消极对待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片面认为职工参加这些活动,影响企业生产;
担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高了,翅膀硬了,容易出现跳槽现象。部分企业对技术人才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相较于耗时耗力培养人才,他们更愿意直接从外界招收技术工、熟练工。
技术工人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相当部分企业只把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列为企业核心成员,把技术工人的劳动视为简单劳动,在各项福利待遇上不能对技术工人“一视同仁”。另外,产业工人上升空间相对较小,很多接受调查的技术工人抱怨“工资低,劳动累,没前途”。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从哪里着手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海南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推动责任落实,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持续稳步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立体网络。一是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紧扣海南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摇篮。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培训,打造大职教平台。建议成立专门的职工技能培养工程工作机构或以职教联合会形式,对分散于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如项目、资金、师资等,进行协调整合,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鉴于我省小微企业多,生存压力大,无暇顾及职工教育培训,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承担起对小微企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任务。
丰富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一是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全省职工积极参与,把导游、酒店餐饮、海洋交通、海洋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作为技能比赛的重点,并组织优秀职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新兴工种技能比武,使广大职工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不断成长成才。二是鼓励行业和企业建立“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制度。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结对帮扶、师傅带徒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叫响做实“天涯工匠”品牌,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三是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和工会等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进特色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组织开展网上文化建设、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以及网上练兵等活动,拓宽产业工人培养渠道。
破解制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积极推荐产业工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将产业工人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地方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干部的选拔范围,让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起来。二是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向上流动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要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管理。三是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要加大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合格产业工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要将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推荐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劳动模范”“天涯工匠”等荣誉称号的评选。隆重表彰优秀产业工人典型,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无上荣光。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引导创作更多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家喻户晓的 “能人”“红人”“名人”,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三是组织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报告团进厂矿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主旋律。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确保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篇4】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李玉赋:推进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中国教工
ISSN:1004-1362
年:2017
卷:000
期:009
页码:P.27-27
页数:1
中图分类:D412.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业;李玉;党组书记;全国总工会;决策部署;履行职责
摘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7月25日在京召开。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组长李玉赋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上来,以勇于担当的事业心、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奋发有为的主动性,切实履行职责,推进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政治任务。
【篇5】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五大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为什么必须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就无从谈起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日益强劲。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竞争力、高吸引力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里不但需要掌握核心科技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精通现代职业技能、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产业工人和能工巧匠,从而真正为我省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动十二个重点产业成形成势,构建海南特色产业体系,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无论是高水平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还是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在拥有一支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基础上。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产业工人队伍尽快成长起来,与产业发展同步,是实现我省经济繁荣的重要人才保障。
缓解我省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海南省促进就业规划》预测,我省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5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而劳动者素质与新兴产业、技术性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面临哪些问题
——海南重点产业发展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五大薄弱环节亟待破题
调查显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高技能工人缺口大。据统计,全省现有职工255.13万人,有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工人46.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37%(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工人总量为6.36万人,仅占技能人才的13.56%)。“技工荒”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据调研组对园区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感到技术人才储备不够,一边是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一边是技术工人“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人才流失严重。
整体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我省产业工人中,创新型、开拓型的中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不少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还处于普通工和熟练工层次。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 对全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推算:海南农民工总量达到112.3万人,农民工已成为我省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6.5%,她们普遍缺少专业技能,接受过农业和非农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7%和14.7%。
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工人比重偏低,另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人才的年龄偏大,在调研的园区企业中,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平均年龄超过46岁。技术工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比非公企业高,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微企业,传统产业好于新兴产业。
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消极对待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片面认为职工参加这些活动,影响企业生产;
担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高了,翅膀硬了,容易出现跳槽现象。部分企业对技术人才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相较于耗时耗力培养人才,她们更愿意直接从外界招收技术工、熟练工。
技术工人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相当部分企业只把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列为企业核心成员,把技术工人的劳动视为简单劳动,在各项福利待遇上不能对技术工人“一视同仁”。另外,产业工人上升空间相对较小,很多接受调查的技术工人抱怨“工资低,劳动累,没前途”。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从哪里着手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海南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推动责任落实,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持续稳步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立体网络。一是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紧扣海南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摇篮。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培训,打造大职教平台。建议成立专门的职工技能培养工程工作机构或以职教联合会形式,对分散于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如项目、资金、师资等,进行协调整合,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鉴于我省小微企业多,生存压力大,无暇顾及职工教育培训,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承担起对小微企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任务。
丰富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一是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全省职工积极参与,把导游、酒店餐饮、海洋交通、海洋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作为技能比赛的重点,并组织优秀职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新兴工种技能比武,使广大职工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不断成长成才。二是鼓励行业和企业建立“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制度。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经过结对帮扶、师傅带徒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叫响做实“天涯工匠”品牌,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三是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和工会等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进特色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组织开展网上文化建设、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以及网上练兵等活动,拓宽产业工人培养渠道。
破解制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积极推荐产业工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将产业工人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地方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干部的选拔范围,让她们的社会地位高起来。二是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向上流动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要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管理。三是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要加大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合格产业工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要将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推荐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劳动模范”“天涯工匠”等荣誉称号的评选。隆重表彰优秀产业工人典型,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无上荣光。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引导创作更多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家喻户晓的 “能人”“红人”“名人”,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三是组织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报告团进厂矿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主旋律。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确保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推荐访问:产业工人 站在 队伍建设 站在上级工会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2年站在上级工会的角度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