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
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裙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就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探讨。
一、明确建设目标
1.为了提高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难场所设施的全面效能,应当制定明确可行的建设目标。
2.建立现代化的避难场所设施,配备先进的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3.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对避难场所进行分类建设,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人员避难需求。
二、强化场所设计
1.避难场所应选址安全、交通便利。建设场所周边应设有应急救援路线,确保车辆、物资迅速进出。
2.设计避难场所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特点,合理布置疏散通道、紧急救援设施等,提高避难场所的自救互救能力。
3.避难场所应设计有气密、防尘、防水、防震等性能,提高避难安全
性能。
三、规范设施建设
1.避难场所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设计施工,确保设施质量和安全性。
2.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确保每一项设施的功能完善,并且耐用可靠。
3.重点关注避难场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问题,及时进行设施检查和维修,确保设施长期保持完好状态。
四、加强管理运营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保障避难场所的日常运营管理。
2.避难场所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工作体系,确保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有序、高效。
3.避难场所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五、加强宣传教育
1.针对避难场所的使用规定和注意事项,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
民裙众的避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宣传避难场所的位置、设施和使用方法,提高人民裙众对避难场所的知晓和信赖程度。
3.打造避难场所“安全文化”,实施避难场所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提高避难场所的社会知名度和实用性。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科学的手段和理念进行建设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裙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家安全防范能力。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关于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强化防灾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服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xx标准GB21734-)确定的标准,根据《-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修订,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xx、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完善相关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切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5-10年的努力,我市xx城区常住人口人均容留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以xx城区为xx城区的城镇应急疏散和风险规避能力将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将显著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将显著提升。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
(一)统一xx。Xx各级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工作是在市xx的统一下,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牵头,市直属相关部门配合,并在各县(区)xx具体实施。
(2)布局合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布局应当突出地震灾害的预防。根据人口规模、建筑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用地面积、人均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等标准,充分考虑场所、周边环境和旅游城市特点,便于居民和游客快速疏散,组织抢险救灾,安置灾民,保障其基本生活。应急避难场所应尽可能规划在居民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员集中区域周围,同时应尽可能远离高楼、高压线、易燃易爆、化学品存放区、地下断层、易发洪水、滑坡、塌方等区域。在便于修建临时简易建筑等设施的地方,应当保证一定面积的平地。应设置2条以上连接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通道,宽度应满足消防要求,确保快速、畅通。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要严格控制相关标准,防止损坏。
(3)救灾与救灾相结合。现有或待建的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规划为集应急避难、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通常用作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场所。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时,作为避难和避风港,实现综合利用。
(4)多灾种共享。应急避难场所应突出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避难避险功能,兼顾其他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实现多灾种共用。配备救灾设备设施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考虑多灾种共享的特殊需求。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
(a)执行
(2)突出配套设施。在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当设置明显的标志,提醒居民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距离。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供水设施(水管、储水箱、自备水井等)。),应急供电设施、应急通讯设施、应急物资(粮食、救灾物资、油料等。)供应办公室、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挥(调度)部门、应急广播站、保卫办公室、消防部门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建造应急直升机停机坪。
(3)明确职责分工。针对所辖建成区,各县(区)xx要按计划逐一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标牌,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场地改造和应急设施配套工作。针对辖区未来发展区域,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xx建设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严格控制项目审批,业主单位应结合项目实施同步完成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功能建设及设施。市、县(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监督、检查和验收。
(4)分期完成。Xx市(含玉龙县)实行市级统一规划,并结合创建达标园区工作,由属地分级负责逐级实施。2008年5月31日前,首先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分布方案的编制和方向标志的设置。永胜、华坪、宁蒗三县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在县城完成了至少一个或多个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建设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各县(区)xx要在“十二五”规划内,实现所辖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建成一个一级或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等各类功能设施设备。具体任务见《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分解表》(附件)。
动词(verb的缩写)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
在市、县(区)xx的统一xx下,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工作程序、现场功能设置和应急宣传手册,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一旦发生地震、突发公共事件等自然灾害,将成立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按照应急预案组织群众避险,实施灾后应急救援、重建家园、复兴城市等相关救灾工作。为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各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相互配合。调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组织xx。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我市处于川滇交界地震危险区和高烈度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务院和省xx列为地震xx监视危险防御区,震情形势严峻而复杂,同时,我市也是全省自然灾害x严重的地区之一,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减灾也是生产力、减灾就是增效、防灾就是维稳”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xx、落实责任,形成xx统一xx、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切实形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工作合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任务紧迫、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注意借鉴和吸收相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使用的经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逐步完善,使现有的资源条件发挥x大效益。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知晓、爱护应急避难场所,支持建设、管理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到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按照“县(区)属地建设管理,市直加强指导督促”的原则,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具体由各县(区)xx结合实际负责组织实施。市直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工作分工如下:
1.应急避难场所分布规划图编制(督促单位:市规划局、地震局)。
2.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指向标识标牌(督促单位:市住建局、地震局)。
3.应急避难功能区域规划(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4.应急指挥(调度)办公场所(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5.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场所(督促单位:市规划局、民政局);食品、救灾用的手电、雨具、防寒防晒等物品、饮用水等应急物资(督促单位:市民政局、xx局);油料供应(督促单位:市工信委、商务局)。
6.应急避难医疗卫生防疫和卫生安全(督促单位:市卫生局)。
7.应急厕所和污水处理(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8.应急篷宿区篷宿用帐篷等(督促单位:市住建局、民政局)。
9.应急广播站(督促单位:市文广局)。
10.应急保卫处(督促单位:市公安局)。
11.应急消防处(督促单位:市消防支队)。
12.应急交通处(督促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13.应急气象服务(督促单位:市气象局)。
14.应急通讯设施(督促单位:市工信委)。
15.应急供电设施(督促单位:市工信委)。
16.应急供水设施(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17.应急照明设施(督促单位:市住建局、工信委)。
18.应急监控设施(督促单位:市公安局)。
19.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0.应急工作程序和应急宣传手册编制(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1.应急场地功能设置手册编制(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22.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编制(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3.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督促单位:市地震局、民政局)。
2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协调机构,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市、县(区)相关部门、单位参与。
25.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市、县(区)
相关部门、单位参与。
(三)切实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县(区)xx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xx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统筹安排、保障投入。要充分发挥xx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xx投入机制,实现投资多元化。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投入大,维护管理难度高,鉴于当前我市财力状况,各级各部门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建设,各级xx要保证必需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投入,使应急避难场所按规划逐步建成,并不断完善相应功能。
(四)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督促检查。在市、县(区)xx的统一xx下,由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组织,分级对各地、各部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预案的编制与修订;应急指挥、设备及物资储备情况;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建设及管理;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督查情况将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对措施不力,工作拖沓滞后的地方和部门,将严肃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篇三: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本文将对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群众提供短期生活保障和安全避难的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市加大了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在选址方面,经过科学规划和评估,确定了一批适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确保场所的战略位置和便捷性。其次,在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了环保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材料,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除此之外,我市还加强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了场所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我市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
然而,也需要看到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应急避难场所存在设计不合理和建设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需要及时整改和提升。其次,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水平,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场所建设的投入和支持,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性。二是加强对场所管理和运营的监督和评估,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的来说,我市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
产安全而共同奋斗。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
篇四: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关于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请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应急状态下,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上报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数据的通知》要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实施率应大于或等于百分之70,按市给任务我区今年10月15日前要完成首批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设施配置按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执行,经同区建设局沟通,暂选小区广场和公园2处,请领导定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依据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
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区、应急厕所、应急物资供应储备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通信、应急垃圾处理等。各功能区要设置醒目标志牌。现参照市局标准预算如下,请领导批示。
篇五: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精品文档★
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福建省地震局关于印发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的函》(闽震函[20**]287号)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通知》(泉政办〔20**〕48号)等文件精神,在上级地震部门关心指导下,我县认真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已完成4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现将我县防震减灾基本情况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防震减灾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东西向郊尾—漳平断裂带上,位于全国重点危险防御区内,全县抗震设防烈度均为6度。1990年11月9日在蓬壶发生级地震,2007年8月29日在一都发生级地震。我县现有桃东温泉地下流体观测点、铜埔山gps基准站、石鼓东安遥测台、玉斗地震烈度速报台等地震台站及张埔宏观前兆观测点。完成了“三网一员”建设,建设了“数字地震信息服务终端”和
“视频会商系统”。在地震监测方面,我县认真按上级要求做好监测及数据报送工作,桃东地下流体曾连续24年参加全省台站观测资料评比获得优秀,现在由于房子及仪器老化,常出现数据突跳及故障,将争取在今年对房子及仪器进行改造。在防震减灾宣传方面,建立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建立了永春侨中、五里街中心小学地震科学教育基地,创建了五里街中心小学“省防震减灾示范2016/5★精品文档★
校”,开通了XX县防震减灾网,组建了由13名教师组成的XX县“防震减灾知识讲师团”,全县各中小学做到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场大型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一次紧急避险演练。在地震应急方面,根据上级要求制订县、有关县直单位、乡镇、村居、学校、医院、重点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共323个并录入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了应急指挥中心,按上级要求依托消防大队组建了由25人组成的XX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并按上级要求投入42万元配备了专业救援设备。成立了XX县地震志愿者服务大队,组建了桃城地震志愿者服务中队和五里街地震志愿者中队,购买了服装及简易设备。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做法
我县十分重视避难场所建设工作,避灾点建设是全省示范,全省避灾点建设现场会于08年3月在我县召开,现在已建成避灾点301个。我县编制了《XX县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全县规划建设避难蔬散场所18个,面积52万平方米,现在已经完成4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效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为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我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地震办、规划建设局、财政局、民政局、文体局等单位领导成员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领导小组,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6/5★精品文档★
形成了县有关领导亲自抓、各业主单位负责建设、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明确责任。去年4月份由分管副县长召集财政、建设、民政、文体等有关部门召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协调分工会议,会议决定建设仓满体育场、展览城广场、永春第二中学、人民公园等4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永春第二中学和仓满体育场按国家iii类标准建设,分别由永春二中和文体局负责建设,其他2个应急避难场所由县地震办牵头负责建设。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三是加强督查。为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日常管理,我们做到人员、责任、制度、监督“四到位”,建立了每旬通报、逐月考核制度,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效有序推进。(二)强化措施,科学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制定方案。按照《福建省地震局关于印发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的函》(闽震函[2010]287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通知》(泉政办〔2011〕48号)以及XX市地震局《关于下发泉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示牌规格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XX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永政办[2010]164号),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目标要求、建设时间和工作措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效推进。二是科学规划。按照应急2016/5★精品文档★
避难场所建设应当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等原则,市地震局组织相关专家到我县进行实地指导,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并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宽敞的空地,确定了2011年建设仓满体育场、展览城广场、永春第二中学、人民公园等4个地方总有效面积达46000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三是规范设计。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db11/224—2004)及福建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我们委托具有资质的永春华景设计院对4个建设场所按照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形成施工图纸。四是落实资金。经设计单位设计,需建设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卫生、应急指挥、应急指示等设施,我县克服了财政困难问题落实了建设资金。
(三)坚持标准,严格施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各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按照规范要求,4个应急避难场所均合理划分功能区、完善相应设施,明确划分出指挥管理区、人员生活区、物资供应区等功能区,都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广播、应急棚宿2016/5★精品文档★
区、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应急物资供应、急医疗救护、应急机井、应急取水点、应急照明等应急配套设施及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应急标示牌等。仓满体育场应急避难场所新购置5kv应急移动照明车两部、应急广播器械一套、医疗设施一套,新建机井一口,安装水箱10个、水龙头90个。其他三个应急避难场所也都按建设标准新购置及建设了部分应急配套设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上级地震部门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还不够,分布还不够广。二是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施还不够完善,标准还不够高。比如仓满体育场只能用供电公司的移动发电机,还没配备固定发电机组。三是已建应急避难场所升级建设、应急设施日常维护和继续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资金投入,我县财政困难,资金缺乏。
四、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要按照已经制订的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及我县转发市政府办关于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的文件精神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启用工作;二是要多方争取资金投入对已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升级和建设新的应急避难场所;三是要适时在各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必要的应急演练,检验各个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应急能力。
2016/5
篇六: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XX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
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XX党工委、办事处对调研组莅临XX指导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各位多年来对XX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关心、支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以来,XX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XX是县委、政府等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46.95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1.4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辖泰和、秀麓、庆丰、滨湖4个城市社区及金山、长河、六一、大树、万家、黄龙、城郊、东村8个农村社区,共有38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常住总人口65792人,少数民族人口3434人。2011年办事处社会总产值
(现价)达2877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735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4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71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XX地处中心城区,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XX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XX成立了XX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9个应急工作组,即抗震救灾办公室、组织宣传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交通运输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预防灾害次生灾害监测组。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XX县XX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金山小学操场和金山蔬菜批发市场为金山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长河小学操场和长河农贸市场为长河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六一农贸市场和六一小学及六一幼儿园为六一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大树社区居委会和大树小学为大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万家社区居委会和秀山二小为万家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龙小学、黄龙居委会为黄龙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村小学、东村居委会和东麓中学为东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XX秀山中学、秀山一小、XX县一中、XX体育场、桑园中学、新城区广场为城郊和四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按照“就近疏散”的原则,八个农村社区的各个居民小组分别把本组的请客房作为本组的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入到防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为了进一步搞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近年以来我们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每年举办的XX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行宣传。其间,各社区认真筹备和积极组织宣传日活动,向每户居民发放了应急包和公众安全手册。为机关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相关单位播放地震知识读本,使大家对地震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人们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遇险自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和位置无明显标志牌,无应急设施位置图。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没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部分社区对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识淡薄,抗震防灾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抗震防灾工作认识不到位。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出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数量和规模,以及投入建设管理的经费来源等相关内容,便于各社区更好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是建议明确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与各公共场所的建设实行“三同时”,从而切实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三是建议投入应急避难场所维护和管理经费,制定相关的场所管理规定,明确指定相关的维护管理单位,及时更换场所标牌等。
五、下一步工作落实
1、我们将按照上级只能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加大推进XX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根据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人防工程和大型露天停车场设施,通过规划增设必要的应急设施,规范统一标牌、标识和平面图设置,使其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满足居民避难疏散需要。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关的联席制度,明确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内容,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科学制定城市避难场所的疏散方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居民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快速有序的到达指定场所,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通过学习和广播电视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各社区和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调研组的各位领导: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地震应急活动。继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积极认真地完成好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敬请调研组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XX县XX办事处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篇七: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5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76号)文件有关精神,根据苏建办〔20**〕《关于开展全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与市地震局、市人防局成立了我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检查领导小组,联合签发了相关文件,并于3月14号-15号对睢宁、新沂、邳州和XX区四个单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了对照检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贯彻落实省政府相关文件情况
县(市)、区先后多次组织召XX县(市)、区抗震工作座谈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55号,《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10〕76号等文件。研究制订县(市)、区抗震防灾工作计划明确抗震防灾工作重点,加大抗震管理工作步伐。将文件要求内容落实到实处,并将我市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内容列入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防震减灾目标责任书中,做到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拟文下发。
二、规划与年度计划
1、根据省厅《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通知》我市属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市政府十分重视抗震防灾规划工作,2006年市政府拨付专项
200万用于我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2006年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规划局委托北工大抗震减灾研究所,对原XX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了修编,2008年7月24日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国内专家在徐州召开了《XX市抗震防灾规划论证会》,2010年市政府以徐政复〔2010〕34号,批复了XX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前正在实施中,规划中完成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位置、规模服务范围等内容。根据苏政办发〔2010〕76号文件《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我局向市政府申请《关于申请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方案设计经费的请示报告》,待批。
同时,我市各县(市)、XX区、XX县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都在进行中,其中XX区、XX县抗震防灾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级组织论证。同时我市每年制订抗震防灾工作目标计划落实、考核。各单位都能针对本辖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际较好的完成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前期选址、明确了规模、标牌和平面图制作以及《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等工作,XX市先后投入经费用100万元用于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列入市重点工程,今年将完成市中心锦锈广场的改造,XX市政府已投入专项经费200万元力争建成我市首个一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此项工作的开展也为我市全面启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起到积极创新的作用。XX县2009年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先后投入经费1亿多元在建了三处应急避难场所(初具规模)(九月广场、天缘广场、云河广场),一个人防地下指挥中心。XX市针对市区人口集中的特点,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建成了一个标牌规范、标识清楚,图示清晰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并充分利用场所周边的资源及医疗、通信设施,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投入,扎实有效的推动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
2、我市于2009年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市地震局建立了6处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拨款设置了一些标牌标志,做出了功能分布规划。同时结合人防工程已经建设使用建设1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基地容纳1.5万人,储存物资
5000吨,具有规模的大型人防工程(1万平方米以上)十多个,分布在市各个区域。我们还认真做好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工作,重点做好了省农房抗震试点单位奎西村应急避难场所。在充分利用现有广场休闲地段,投入了一定资金配套,完善了水电功能等设施,建立了明显的标牌标志,明确了专人管理,可容纳避难人员近3万人。
3、严格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执行中对确定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建设各地紧密的与经济建设节约型城乡建设结合起来,遵循“统筹规划,平实结合,结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
三、主要措施
1、是否建立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县(市)、区基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定相关推进抗震防灾工作的措施,地震民防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对有效推动我市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积极指导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市、县(市)政府是否安排专项资金
XX市政府每年列入抗震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全市抗震防灾研究的管理工作,县(市)政府也拨付一些资金。
3、是否就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监督检查
市政府组织一次对我市应急避难场所检查工作,特别是对高烈度区的县(市),检查了县(市)、区指导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同时市建设局与地震局、民防局一起开展多次的应急避难场所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制定相关落实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建设
1、维护管理措施制度制定情况
对规划改造的公园广场等建立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标识,县(市)、区均都明确委托了广场、园林、物业等部门专人负责管理,并相继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
2、是否做到已建成避难场所设施妥善维护
已基本建成市(县)、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水、电等正常设施,包括标志、标识牌的维护,都有园林、城管、物业等部门管理。
五、基本情况
1、年度市县财政投入资金1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10万元,主要用于抗震管理工作业务培训;
2、组织检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10次;
3、2010年前已建成(改造)2个,其中固定避难场所2个(人防办1个,奎西社区1个);
2010年开工新建(改造)2个,固定避难场所2个;
2011年计划开工新建(改造)7个,其中中心避难场所2个(XX市、XX市各一个),固定避难场所5个(其中XX市、XX区、XX县各1个)。
六、本行政区域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存在哪些困难?
存在的问题:
1、目前市(县)、区只是依据抗震防灾规划完成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前期工作,对场所的功能、设施和管理还不够完善,只解决了当前有的问题,多数场所的建设还留有形式,不能保证在灾难来临时,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作用。
2、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维护和管理上责任不清,没有制定相关的场所管理规定
和要求,有的没有明确指定相关的维护管理单位,造成个别场所标牌破损的现象。
3、部分职能部门及人员对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识淡薄,抗震防灾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抗震防灾工作认识不到位。
下一步工作落实:
1、我们将按照省检查组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加大推进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根据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和大型露天停车场设施,通过规划增设必要的应急设施,规范统一标牌、标识和平面图设置,使其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满足居民避难疏散需要。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关的联席制度,明确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内容,定期开展城市避难场所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科学制定城市避难场所的疏散方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市民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快速有序的到达指定场所,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通过学习和新闻媒体传播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篇八: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交流材料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人们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下面是关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交流材料,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各位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交流,我代表XXX部门向大家报告一下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应急避难场所,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在防灾减灾、抢险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现阶段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应急避难场所严重不足。其次是布局不合理,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址不够科学,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是设施老旧,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结构老化,安全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应急情况。
为此,未来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进现状。首先,加大投入,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特别是在易发灾害地区,加强场所的建设。其次,优化布局,科学选址,根据当地的灾害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再次,提高设施水平,加强场所的建筑结构和安全设施的设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群众的安全。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场所的日常巡查和维修,确保设施的完好性和可用性。加强场所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和利用率。加强对场所的适应性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应急避难指导。
最后,我要呼吁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应急避难场所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
篇九: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及中国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文件精神,现就以防震减灾为重点推进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丽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服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1734-2008)确定的标准,根据《2004-2020年丽江城市总体规划》及修编,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配套完善相关应急避难功能设施,切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市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应急疏散和避险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城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
(一)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和年度规划,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牵头,市直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布局应突出地震灾害的预防,根据人口规模、建筑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用地面积、人均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等标准,充分考虑场所规模、周边环境和旅游城市的特点,做到既方便居民、游客快捷疏散,又易于组织抢险救灾、安置灾民,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应急避难场所要尽可能规划在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群集中的区域周围,同时又要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路、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以及地
下断层、易发生洪水、滑坡、塌方等的区域,场所内应保证一定面积的平坦用地,以便于搭建临时性简易建筑等设施。连接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通道需设置2条以上,宽度符合消防要求,保证快速通畅。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等要从严掌握相关标准,防止破坏。
(三)平灾结合。将现有或待建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等规划为集应急避难、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场所,遭遇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时作为避难、避险场所使用,实现综合利用。
(四)多灾共用。应急避难场所要重点突出遭遇地震灾害后的避难、避险功能,同时兼顾其他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实现多灾种共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的救灾设备、设施,要充分考虑多灾共用的特殊需要。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任务
(一)实行分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按场地面积、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应急避难场所适合作为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各种减轻灾害活动的场所;Ⅱ类应急避难场所适合作为灾后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在相当时期内供避难居民生活的场所;Ⅲ类应急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适合作为灾后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和到Ⅰ类、Ⅱ类避难场所避难的中转地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规划分级,突出重点、分类实施。
(二)突出设施配套。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标牌,为居民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应急避难场所内应配备应急供水设施(水管、贮水池、自备水井等)、应急供电设施、应急通信设施、应急物资(食品、救灾用品、油料等类)供应处、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厕所、应急篷宿区、应急指挥(调度)部、应急广播站、保卫处、消防处等,有条件的场所要考虑建设应急直升机停机坪。
(三)明确责任划分。针对辖区已建成区域,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逐一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的标识标牌,并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场地改造和应急设施配套工作。针对辖区未来发展区域,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新建片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严把项目审批关,业主单位要结合项目实施同步完成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功能建设和设施配套。市、县(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验收。
(四)分期逐步完成。市中心城区(含玉龙县)实行市级统一规划,结合创园达标工作,由属地分级负责,分步推进实施,2011年5月31日前首先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分布规划图编制和指向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永胜、华坪、宁蒗三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完成县城所在地至少1个以上Ⅰ类应急避难场所标识标牌设置工作,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分别建设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各县(区)人民政府在“十二五”内,实现辖区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建成1个以上Ⅰ类或者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并具备
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的各项功能设施、设备。具体任务详见《丽江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分解表》(附件)。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
在市、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避难工作程序、场地内功能设置以及应急宣传手册,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时,成立应急避难场所指挥机构,按照应急预案组织群众避险避难,实施灾后紧急救助、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相关救灾工作。为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要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我市处于川滇交界地震危险区和高烈度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危险防御区,震情形势严峻而复杂,同时,我市也是全省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减灾也是生产力、减灾就是增效、防灾就是维稳”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切实形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工作合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任务紧迫、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注意借鉴和吸收相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使用的经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逐步完善,使现有的资源条件发挥最大效益。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知晓、爱护应急避难场所,支持建设、管理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到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按照“县(区)属地建设管理,市直加强指导督促”的原则,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具体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负责组织实施。市直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工作分工如下:
1.应急避难场所分布规划图编制(督促单位:市规划局、地震局)。
2.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指向标识标牌(督促单位:市住建局、地震局)。
3.应急避难功能区域规划(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4.应急指挥(调度)办公场所(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5.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场所(督促单位:市规划局、民政局);食品、救灾用的手电、雨具、防寒防晒等物品、饮用水等应急物资(督促单位:市民政局、财政局);油料供应(督促单位:市工信委、商务局)。
6.应急避难医疗卫生防疫和卫生安全(督促单位:市卫生局)。
7.应急厕所和污水处理(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8.应急篷宿区篷宿用帐篷等(督促单位:市住建局、民政局)。
9.应急广播站(督促单位:市文广局)。
10.应急保卫处(督促单位:市公安局)。
11.应急消防处(督促单位:市消防支队)。
12.应急交通处(督促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13.应急气象服务(督促单位:市气象局)。
14.应急通讯设施(督促单位:市工信委)。
15.应急供电设施(督促单位:市工信委)。
16.应急供水设施(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17.应急照明设施(督促单位:市住建局、工信委)。
18.应急监控设施(督促单位:市公安局)。
19.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0.应急工作程序和应急宣传手册编制(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1.应急场地功能设置手册编制(督促单位:市住建局)。
22.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编制(督促单位: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23.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督促单位:市地震局、民政局)。
2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协调机构,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市、县(区)相关部门、单位参与。
25.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市、县(区)相关部门、单位参与。
(三)切实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统筹安排、保障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实现投资多元化。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投入大,维护管理难度高,鉴于当前我市财力状况,各级各部门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结合实
际创造性地开展建设,各级财政要保证必需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投入,使应急避难场所按规划逐步建成,并不断完善相应功能。
(四)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督促检查。在市、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组织,分级对各地、各部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预案的编制与修订;应急指挥、设备及物资储备情况;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建设及管理;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督查情况将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对措施不力,工作拖沓滞后的地方和部门,将严肃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丽江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分解表附件.doc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
意见
—————————————————————————————————————————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委员会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丽江军分区,省属驻丽有关单位。
—————————————————————————————————————————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月26日印(共25份)
—————————————————————————————————————————
打字:马静
校对:田豪
篇十: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e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them,they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our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practicalmaterials,suchaseducationalessays,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excerpts,ancientpoems,classicarticles,topiccomposition,worksummary,wordparsing,copyexcerpts,othermaterialsandsoon,wanttoknowdifferentdataformatsandwritingmethods,pleasepayattention!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认真推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展开了全面分析,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以下将对此次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以期更好地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建设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得到充分执行
我们在制定建设方案时,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保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提供避难、救助和保障。具体包括:
-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规划,确保覆盖面广、布局合理;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设施;
-加强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响应能力。
二、建设过程规范,监督措施得到加强
在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措施。具体包括:
1.规范施工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2.加强建设现场安全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加强对建设进度和质量的监督,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4.定期组织专家评估,对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
三、建设成果显著,社会效益得到凸显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效益得到了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扩大,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和分布有了明显提升;
2.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了有效补充和改善;
3.响应能力提升,各类应急演练和实战中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提高;
4.社会认可度提升,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认可。
四、亮点总结,经验启示得到分享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亮点和经验启示,值得后续工作借鉴和参考。具体包括:
1.制定长远规划,确保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加强协同合作,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3.积极宣传推广,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4.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质量和安全。
五、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得到规划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和解决。具体包括:
1.部分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需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部分设施不完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和完善;
3.人员培训不到位,需要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
4.管理机制不健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建设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谢谢!
推荐访问:局长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推进讲话材料怎么写 避难 应急 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