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陈仪简介资料

时间:2024-08-28 12:3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国民党上将陈仪简介资料

  

  陈铭枢将军简介

  陈铭枢(1889.10.15-1965),字真如,广东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带兵参加北伐,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中对抗日军,后在福建发动闽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起人之一,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入读黄埔陆军小学。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武昌起义后,加入起义军总司令部学生队,任广东革命军连长。后人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13年夏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捕,获释后东渡日本,进革命党主办的军事学校和政治学校学习。1916返保定军校读至毕业。1919年加入粤军,任广东地方军肇军任游击营营长。1920任护国军第2军陆军游击第43营营长,1921年任粤军第6军第1纵队司令。1922年任粤军第1师4团团长,6月辞职往南京钻研佛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1旅旅长。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0师师长。同年冬率部进击盘踞南路的邓本殷8省联军,进驻合浦、北海,支持地方的革命运动。1926年7月率第10师北伐,与独立团一道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参加攻打武昌战役,因战功被称为“铁军”。攻克武汉后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戍卫师令,捐资创建合浦县廉州中山公园和东坡公园。1927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捐资建合浦图书馆于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校园内。捐资1.6万元建合浦五中(今公馆中学)校务楼(取名真如楼),在璋嘉村创办真如小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2月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以第11军联同陈济棠驱赶广州的张发奎,捐资建合浦医院。第11军在中原大战中于广东胜桂系,然后在中原败阎锡山、冯玉祥等。1931年通电反蒋被迫去职出走香港、日本。6月回国原第11军改编为第19路军,蒋光鼐为总指挥,任“剿赤”右翼军团总指挥,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任右翼集团军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防上海,任京沪卫戍司令。胡汉民与蒋介石发生约法之争,蒋介石下台。国民政府改组,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1932年日军登陆上海,手下之第19路军奋起抵抗,称为“一·二八”淞沪事变。事后第19路军被调往福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与李济深、蔡廷楷等发动闽变,组成“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员会主席,组织社会民主党、神州国光社,事变失败后到香港。1935年在香港组织中华民主革命同盟。1936年改社会民主党为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赞同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八一宣言》,继续进行团结各党派抗日救国活动,同年游欧洲。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国参战,蒋介石不予军权,不得领兵杀敌,只委任为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虚职。1940年出资创办上海出版机构神州国光社,出版进步书籍,编辑发行《读书杂志》、《文化评论》等刊物。

  解放战争时期,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7年底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6月13日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1949年策反浙江省长陈仪反蒋,陈仪遭蒋杀害。还策反过湖南省长程潜和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6月进北平作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参加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历任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1月当选为民革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农业部部长等职。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4年将神州国光社公私合营并人上海教育出版社,将珍藏的珂罗版画册捐献国家。所撰写的回忆录发表于《文史资料选辑》1/5等刊物。1957年整风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被罢除各职务。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理论政策研究员。

  1965年5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著有《佛学总论》等。

  陈铭枢撰题联

  生儿能报国;

  有道此归源。

  ——题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翁照垣将军母(陈克兰)之墓(墓志联)

  翁照垣,又名翁嘉添、翁辉脂,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人。中华民国成立后,投粤军陈炯明辖下陈铭枢部。1917年随军出征,晋升为连长、营长。1926年赴日本士官学校深造。1929年秋转法国慕漠尼航空学校学习;1931年回国,在陈铭枢部任保安团长。同年秋任第19路军第78师第156旅旅长,驻防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闸北,第19路军奋起抵抗。翁照垣率本旅3000多名官兵,坚守阵地,并组织敢死队和大刀队,重创日军。是年夏天第19路军奉令调闽“剿共”,翁照垣不愿再战,辞职至南洋。1933年初受张学良之邀,出任东北军第117师中将师长,后擢升为副军长,率部与日军鏖战於长城古北口及滦河以东一带。11月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被任命为福州城防司令、第6军军长。1934年春出国。1936年应李宗仁电邀,就任抗日救国军新编第1师师长,后任第60师师长,驻防于广西北海和合浦一带。“七·七”事变后北抗日,在第1战区程潜部任前敌总指挥、津浦綫督战司令。后被日机炸伤,转香港治疗。1938年春伤愈回潮汕,任广东省第8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任潮(阳)普(宁)惠(来)抗日自卫队指挥官,与日军周旋于大南山一带。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在家乡经营西岭矿场、葵峰农场和兴纪行等实业。1949年移居香港。墓志联落款处题“世愚姪陈铭枢赠”。

  陈铭枢贺赠联

  恢弘建大节;

  宁静厉八荒。

  ——集《石门颂》句书赠毛泽东

  1945年毛泽东代表中共赴渝和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时,爱国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勇敢无私精神表示十分赞赏。国民党的左翼人士陈铭枢从《石门颂》①

  句中集下这副五言联书赠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真诚的信赖。从它那挺拔、遒劲的笔法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书写它时的一片激情。①

  《石门颂》是简称,也是通称,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刻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148年),是汉中太守王升在东汉顺帝初年,因司隶校尉杨孟文修复褒斜栈道有功,而撰写的一篇颂词。全文655字,行20,每行30或31字,字径3寸左右。该帖虽属汉隶,却没有明显的隶书中的“蚕头雁尾”。字的意态放纵飘逸,体势瘦劲恣肆,字随石势,不乏意趣。历来评价高,影响大,是谓著名的摩崖石刻。清·张祖翼在此崖刻中跋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学其“形似”或易,达其“神似”难矣。更何况字的线条粗细变化无几,极易减弱书法语言内蕴。《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勉县)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侧崖壁上,后因修建水库,于1971年凿出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与陕南略阳的《甫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汉三颂”。初踏汉隶之门,首选当为《石门颂》,盖因它有“隶中草书”之称。

  烦恼性自断;

  因缘本不生。

  ——手书行书墨迹联赠友

  2/5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撰书赠袁雪芬

  此联以鹤顶格嵌受赠者名。

  陈铭枢撰挽联

  生经白刃伟男子;

  死葬沙场大丈夫。

  ——挽詹蒙

  有子蔚国华,经济文章光宇内;

  维公归太素,薇垣斗极暗江天。

  ——挽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之父郭朝沛

  郭朝沛(1853-1939),字膏如,四川省乐山县人。秉性耿介,精明能干,早年辍学从商,酿酒、榨油、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甚至贩卖烟土,“所企之业,业无不成”,未及成年就为四世同堂、伯叔共炊的大家庭当家管事,终于把其父郭明德(字秀山)因仗义疏财而凋零了的家业重振起来。由于懂一点医术,为人又慷慨大方,乐于免费行医送药,郭朝沛深得乡人敬重。1939年10月5日郭沫若之父郭朝沛在乐山县沙湾故里逝世,享年86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急忙回藉奔丧。在丧事中,郭沫若连夜撰写一篇“家祭文”。家祭之夜,郭氏家族的男女老幼跪满灵前,郭沫若颂读祭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郭沫若在祭文文尾,结合时局慷慨陈词,这篇家祭文也是当时的一篇极好的抗战檄文。其时中国政坛、文坛及各界重要人士均以各种形式致吊。或以匾额挽幛,或以诗文挽联,备极一时壮观。是年,郭沫若在重庆出版《德音录》,叙录诸人诗语联文。

  涕泪洒西州,岂独感深华屋异;

  才棺摩北极,至今人恸大星沉。

  ——挽孙中山

  遍界不曾藏,岳峙依然,川流犹是;

  无生亦如幻,缘了自去,愿在即来。

  ——挽弘一法师(李叔同)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挽陈独秀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四川一个不通公路的闭塞山村寂寞而死。最出人意料的是与陈独秀没有多少交往的陈铭枢也拟就了这副挽联,军旅出身的陈铭枢所撰此联,堪称知人论世的上乘佳构。从这挽联可以看出,陈铭枢虽是武人,却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陈铭枢以为像陈独秀这样的大名人逝世,一定会有追悼会,会有挽联挽幛,故特别嘱托在江津的朋友一定要请他问佛的老师欧阳渐代书写自己撰制的这副挽联。欧阳渐,字竟无,经史、天文历算和书法均受称道,是佛学大师杨仁山的继承人,他主持的支那内学院此时就在江津,与陈独秀也时相过从。当时有人议论说,陈铭枢的挽联和欧阳渐的书法将是陈独秀葬仪中的双美双绝。其实陈独秀的葬仪就在闭塞乡村的出殡,下葬后仅留一堆无碑的黄土,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双美双绝。没想到陈独秀死去60年后,奚金芳主编的《纪念陈独秀先生逝世60周年论文集》这部书中向人们展示了这副四美毕具的挽联,令特别惊喜、特别感慨。

  此痛岂寻常,丧我同胞,复夺其才女娇儿贤妇;

  斯行诚伟大,所留团结,原期能民主统一和平。

  ——1946年挽“四·八”烈士叶挺、邓发、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等

  3/5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

  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

  ——与郭沫若合挽刘湘

  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

  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扼,毒螫于是肆其残,鬼蜮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问谁为挺身负责之人。

  ——挽廖仲恺(44+44=88字)

  毁誉未必事为凭,试看相忌者致公速殁,相附者欲公永存,相劫持者则欲公实殁而名存。惟念本身存殁,业经历尽辛酸,公犹难补破缺河山,谁更擎天撑半壁;

  仁智皆由人所见,回忆民族论与我略同,民权论与我小异,民生著论尝与我争同以竞异。但期后世异同,当今有能辨别,我亦遇到艰危棋局,却曾挥手挽全盘。

  ——挽湖汉民(62+62=124字)

  陈铭枢合撰、应对联

  真有人对,谁即主宰;(郭沫若)

  如是我闻,佛说如来。(陈铭枢)

  ——郭沫若应对陈铭枢

  1938年1月郭沫若刚到武汉,正逢《新华日报》创刊(1月11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对于郭沫若这样的人物,新闻界自然十分注意,常有记者登门访问,不是谈广州、武汉观感,就是谈目前抗战形势,而且还要题词。在郭沫若看来,作为当年北伐会师的重镇武汉,沉睡了10年之后,现在似乎又渐渐地恢复到它在北伐时代的气势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虽然都已搬到重庆去,但党政军方面的重要人物差不多都集中在武汉;在野的各党各派的领袖们,以及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也差不多都先后汇合到这里来了,可以说武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抗战首都。当务之急在于“恢复十六年(1927年)的精神保卫大武汉”,郭沫若给《新华日报》的这一题词,充分表明了他的心愿。重来武汉,能与北伐当年的一些老朋友晤面,也是一件极为愉快的事。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来到武汉的第二天,叶挺就把他们从旅馆接到太和街26号新四军筹备处去住。当郭沫若与叶挺、陈铭枢、黄琪翔等人欢聚时,大家叙旧议新,滔滔不绝。陈铭枢以自己的字“真如”分作上、下联的首字,征求用梵语作嵌字对联,他先吟得下半联:“如是我闻,佛说如来”,沫若即顺口说出上半联:“真有人对,谁即主宰”。大家拍手称绝。他们还一同合影留念,郭沫若戏题为《五光图》,并系以七绝一首,惹得众人捧腹大笑。诗云:

  将军主任何辉煌,仿佛当年克武昌。

  十载风流云散后,惟余棍子五条光。①

  ①见田汉:《迎沫若》,战时出版社版《抗战中的郭沫若》。

  贺赠陈铭枢联

  真理唯马克思主义;

  如来是桂百炼先生。

  ——郭沫若赠陈铭枢

  嘲讽陈铭枢联

  真是陈炯明,背党国、反中山、军阀兴宁,旋跑私身逃港次;

  如同楚项羽,会鸿门、迫高祖、兵围垓下,有何面目见江东。

  ——范华山嘲讽陈铭枢

  陈铭枢,字真如,在国民政府当官后曾回公馆,范华山偏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撰联一副讽刺他。据说,陈铭枢看了这副对联,对其中的事实也无可否认,只好连连苦笑说:4/5写得好!写得好!此联为鹤顶格嵌字“真如”联,联语嘲讽陈铭枢曾不赞成孙中山主张,并在后来在福建公开立党反对南京政府,失败后出走香港一事。

  附录:【陈铭枢轶事、趣闻】

  〖错划右派〗

  1957年大多数人在鸣放中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的很少。直接将矛头

  指向毛泽东本人的虽然不多,但亦有人在。

  前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对毛个人的修养、品质抨击了

  一番:“凡是执国政治者,必要是公平正直,绝无偏见,明察秋毫,谨慎将事,精诚坦白,亦不装假,豁达大度,为国家而不为名利。并有功成身退者,如美国华盛顿然。伟大的毛主席,不是如华盛顿然,而是与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相似。政治修养上热而不淡,疾而不舒,燥而不宁,察而不周;自然为党见与感情所沸动,生出浪潮,喜功好大,难以制止。”“好好的一个优良的国家,纯朴的民情,去搞俄式的清算斗争,三反五反,弄到中国八年来混乱不清,天天忙于镇压肃反,已不成为国家政治。”

  陈铭枢还说:“光荣的、伟大的毛主席,还没有搞清楚历史文化和国本的地位、民性的风格,硬去尊夷,闹了一些甚么总路线的新名词,无产阶级专政的甚么经验……这些多馀的新名词,在愚民的苏联用得著,在文化高度的中国不会有人重视。”

  在毛泽东尚在世时便对毛作如是批评,尤其直指毛欠缺政治修养,可以说只有陈氏一人,陈因此而被一棍子打倒,实属必然。1957年7月15日《人民日报》第2版发文:《陈铭枢公然诬蔑毛主席》,说他“狂妄无耻”、“是一个包藏祸心、丧心病狂、忘恩负义的反动份子。”从此,陈铭枢这个人就在政坛消失了。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

  陈铭枢照片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5/5

推荐访问:国民党上将陈仪简介资料 上将 国民党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