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潜值”“价值”“颜值”“产值”的“四值”文章,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展起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强文化力量。
一、加强保护利用,挖掘转化“潜值”
守正方能创新,守拙方能出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首要一步就是守住文化的“潜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利用好。
坚持保护为先。历史文化遗产历经时间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者”。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住历史文化街巷肌理感,留住城市“乡愁”,让这份“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让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切实把红色资源传承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大众心中牢牢扎根。
深化研究阐释。“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摸清文化“家底”。汇聚专家学者等力量,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历史文化研究阐释,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交流互动、展示传播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的碰撞中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丰富文化表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立足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把握传统节日重要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将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文化之韵,内化精神之力。加强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打造诸如“马踏飞燕”玩偶、兵马俑手办、含故宫馆藏服饰元素口红等更多爆款产品,开拓文化表达方式,让文化“润物无声”。
二、丰富文化供给,实现润心“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功能。只有持续优化丰富文化供给,文化才能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动文化场馆“提档升级”。文化场馆犹如“城市客厅”,场馆的提升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统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城市书吧等资源,加快城市会展中心、文化中心、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推动形成恬静厚重“文化圈”,筑起心灵栖息之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坚持走出方寸天地,厚植人民情怀,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在俯下身子、上云上网中,感受风土人情,感悟历史文化,激发创新灵感,捕捉创作素材,创作更多充满生活底蕴、饱含人间真情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加强行风艺德的引领、人才队伍的培养,推动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繁花满园”,为时代留下艺术经典。
推动文艺活动“好戏连台”。发挥基层文联、作协、群艺馆、文化馆的积极作用,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演出队、老年大学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积极参与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继续办好农民丰收节、广场舞、“村晚”等活动,让更多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乐在其中,共述文化之韵、共享文化之美。
三、打造文化景观,扮靓家乡“颜值”
“不悔梦归处,最是故乡情。”孩童记忆里的一山一水、一物一景总是令人魂牵梦绕、不时思念。历史文化景观不但是“那一抹心间的乡愁”,还扮靓了家乡的“颜值”。
再现“古景观”。作为千百年文化的展示窗口,历史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构筑着城市的精神内核。要统筹好城市更新与保护利用,加强对历史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修缮,让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当下”。要加大古村落、古建筑的评估认定、管理保护,让历史的“遗珠”始终光彩夺目。要将古诗词与文化遗迹结合起来,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
建设“新景观”。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深度挖掘古道、古树、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资源,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把一个个文化遗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文化旅游新景观。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强化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体验,实现“屏对屏”的宣传,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遍访历史遗迹,感受一座城市的深厚底蕴。整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重要文化资源,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新的文化标识。
打造“微景观”。坚持抓大不放小,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禀赋,推动各类文化元素进景区、进街区、进广场,让文化“风景线”就在身边。精准回应人民需求,在打造雕塑等文化地标方面用心思、下功夫,让文化地标赋能城市发展。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以主次干道上的各类硬件箱体为载体,通过绘画、喷绘等方式,展示文化图景,美化城市道路,打造适合“CityWalk”的城市“微景观”。
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值”
文化产业不仅能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能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完善产业体系。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带头作用,保护民营文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精准招商引资。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精准发力,避免同质竞争、千城一面。加强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宣传推介,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历史人文创意展示区、文化休闲融合区、文旅康养先行区等不同定位,分层分类开展招商引资,做到补短板、锻长板,攻难点、创亮点,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以旅彰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化资源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着力提升旅游演艺、特色节庆展会等文化供给品质,加强旅游监管,推动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让游客满怀期待出门、满心欢喜返程,助力旅游消费活力充分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