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经验材料:实施“四大工程”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按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全力以赴抓传承、抓宣传,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项。
一、实施夯基固本工程,筑牢传承保护“压舱石”。开展非遗普查。立足现有非遗项目保护基础,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全县*个乡镇(城市社区)进行摸排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观摩、发布非遗项目申报公告等方式,全面调查了解全县非遗种类、数量及分布等情况,拍摄照片资料*多张,制作《武社火》等省市项目视频*个,评审公布第二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民间文学《*山的传说》等*类*项。完善档案资料。认真对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抢救性保护技术要求,通过录制、摄像等手段,对涉及国家和省市县级的*个项目的文字、图片资料及*信俗、民间脊兽制作技艺、仙鹤舞、*火烧子等*个项目的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编制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保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齐全、应收尽收。建设文化场馆。全面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和对外宣传需求,切实加大建设力度,投入*万元规划、设计、装修非遗陈列室*处,陈列展品*件,同时针对*文化宣传,专门规划、设立*信俗展厅*个,目前正在装修和布展当中;
加快推进新文化馆建设,计划投资*万元,新建集小型排练厅、美术摄影活动室、围棋活动室、培训中心、非遗展厅等为一体的综合馆一处,全力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二、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打好传承保护“组合拳”。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面统筹考虑景区布局与非遗展示,坚持一体规划、统筹推进,积极将*信俗、民间脊兽、剪纸等民俗项目,融入景区景点建设,切实加快*•*大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温泉小镇开发建设,持续完善泾明白家、王村完颜等乡村旅游景观设施,推动非遗项目多渠道再现。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紧盯春节、元宵节、华夏母亲节和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时间节点,切实加强非遗民俗项目展示、展销,连续多年举办“春官说唱”大赛、*蟠桃诗会和谒礼华夏母亲*暨海峡两岸*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表演《仙鹤舞》《扬燕麦》《春官说唱》等非遗节目*多个,观看和参与游客达*万多人。与民宿餐饮相结合。充分依托各旅游景区和老旧地坑庄子,鼓励群众开设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民宿客栈和餐馆,以*烧鸡、火烧子、荞面饸饹、罐罐蒸馍、黄酒等地方民俗小吃为主推饭菜,积极开发特色宴席,吸引广大游客进店留宿就餐,深度体验民俗文化。
三、实施宣传教育工程,吹响传承保护“冲锋号”。举办宣传活动创氛围。以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的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为主题,切实做好“自然和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主题活动,现场邀请《泥塑》、《面塑》、《剪纸》等项目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和传授,展出非遗图片展牌*余面,发放宣传资料*余份,播放《*信俗》、《民间脊兽加工》《仙鹤舞》等电视专题片*部,同时积极参加省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项目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重视保护、人人爱好的浓厚氛围。深化“三进”宣传抓教育。瞄准接受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目标,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军营”活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县乡学校、城市社区和武警支队、消防大队等开展非遗图片、传承人展示、传统书画交流等活动,通过现场讲解非遗知识、观看非遗视频和图片、开展非遗技艺传授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军官爱好非遗项目、参与非遗项目保护。注重线上宣传扩总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开展网上非遗知识竞赛,发动传承人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非遗传承和宣传,畅通省市内外双循环,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广度和深度。
四、实施人才引领工程,培育传承保护“主力军”。挖掘非遗传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摸底登记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和个人申请等方式,全面掌握非遗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对象、收徒传艺、人才培养、普及教育和展示推广等情况,填写各类传承人表格*份,拍摄照片资料*多张,拍摄了《武社火》等*个省市项目视频,并积极向省、市推荐上报,共登记非遗传承人*人,其中省级传承人*人,市级非遗传承人*人,县级非遗传承人*人。强化政策支持。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业务指导;
努力克服县级财政困难,将非遗传承保护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范畴,每年列支*万元用于非遗传承场所开办和传承人教学所需,初步认定传承场所*个,分别为脊兽传承场所、面塑传承场所、仙鹤舞传承场所和剪纸传承场所,推动非遗传承工作有力有效开展。注重帮带培育。坚持县内县外双向互动,除组织传承人员赴外省市参加皮影、剪纸等保护传承交流活动外,以发展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队伍,培养非遗后继人才为目标,积极举办*信俗、剪纸、面塑等县内培训班次,吸引广大爱好者、学徒参与其中,推动民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截止目前,共举办培训班*期,受训学员达*多人次。
推荐访问:承保 遗传 推动 经验材料:实施“四大工程”推动非遗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