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学习理论著作感悟【完整版】

时间:2023-12-13 14:16: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轻干部学习理论著作感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年轻干部学习理论著作感悟【完整版】

  

实践丰富多彩,而理论之树常青。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向我们党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在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我理解,这种新的飞跃,首先体现在“不变”上,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种新的飞跃,也体现在“变”上,就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年轻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悟,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感受一个共产党员在新时代应该认识和把握的“不变”与“变”,从而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一脉相承的不变

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人民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曾讽刺德国哲学“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
和它们相反的,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生活的人。”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疫情防控中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必须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发展观上的创造性运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现代化的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不变的是一往无前的斗争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底色。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攻坚战,这当中的每一个历史性成就和每一个历史性变革,无一不是斗争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不变的是一抓到底的实践性。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我们评价一个人,不是从“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者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出发,不是“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我理解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态度,即我们看一个人,不是看他颜值有多高、做了多大官、赚了多少钱,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正确方法,其实就是看他是否肯做事、是否做了事,以及他究竟做成了什么事。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十九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对党忠诚是具体的、实践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物有甘甜,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二、敏锐把握新时代复杂深刻之“变”

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在这个变动不居的年代,变是常态,变中有机,变中也有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一部分的标题是,“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体会,这其中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如何应变处变的要求。作为年轻干部,顺应变化、应对变局,最关键的就是锤炼心智、提升本领、引领风气。

锤炼心智——“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船到中流水更急,山到中途坡更陡,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若想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心智。一要锤炼忠诚之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是否对党忠诚,就是看他能不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舍生忘死;
在和平建设时期,干部对党忠诚就是看他能否在急难险重面前勇挑重担、履职尽责。对党忠诚是具体的、实践的,是能够落实到我们一言一行中,是要在斗争中不断锤炼的。二要牢记忧患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不管是大到影响全球的疫情防控,还是小到几分田地的及时排涝、抗旱取水,都必须要用最大概率思维应对最小概率事件,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三要永葆为民之心。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的口碑最能说明问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基层群众,尤其是对特殊群体,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任何一项诉求,只要有1%的情有可原,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在兼顾政策执行和满足群众期盼中不遗余力,真心实意为了群众、将心比心服务群众。

提升本领——“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要下“苦功夫”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最根本的本领,年轻干部每天都要承担大量的日常基础工作,如果干得多学得少,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很容易陷入事务主义。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才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下“真功夫”提高实践本领。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到四川考察沼气,一待就是40多天,每一个沼气池必下去,各种类别的都要看到,最终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做基层工作,就是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脚没有走到的地方,心自然也到不了;
心到不了的地方,工作又能开展得有多好?三是要下“实功夫”提高学习本领。要向书本学习。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要向实践学习。基层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更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要向历史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要向群众学习,只有学习群众、了解群众,才能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引领风气——“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现在各行各业都面对着很多的困境和诱惑。是躺平还是榜样?是佛系还是担当?是逃避还是守望?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干部的精神状态。我们意气风发,安徽就会日新月异;
我们雷厉风行,安徽就会辉煌精彩!我们格局要大,胸怀高远志气。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安徽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工作质量提升安徽发展质量。要有一股冲劲、拼劲和韧劲,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勇气、昂扬向上的状态,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想做的事。我们身心要正,铸就铮铮骨气。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初慎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