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专题党课讲稿:“十四五”新机遇、新使命

时间:2022-06-21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专题党课讲稿:“十四五”新机遇、新使命,供大家参考。

2022年专题党课讲稿:“十四五”新机遇、新使命

专题党课讲稿:“十四五”新机遇、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按照这个发展模式,从1927年到1937年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斯大林逝世后,政敌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感慨地评价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斯大林是令对手不得不佩服的人。足见其杰出和伟大。《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明确了二战后的体制机制。斯大林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集大成者,其标志是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并以此为基础打败了法西斯德国,这就是斯大林的两大历史功绩,永远抹灭不了。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此我们对其不作全面的功过评价。此后,中国、越南、古巴、朝鲜(七年计划)等国家纷纷效仿,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之一。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用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于处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制定五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并加以落实几乎不可能。《福布斯》有一篇文章曾写道:“我们目前的体制不能实施类似五年规划的方案,因为我们无法让政客承担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曾说:“在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人只在为下一届选举规划”。虽然任何政党在竞争选举中,都会提出所谓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但选民很清楚,一旦选不上,这些规划都是空的,即使选上,四年后如果该政党下台了,这个规划也就可能终止了,或根本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个长远的规划将被新的政见和规划替代。这是西方制度的一个重大弊端。

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有制定规划并落实的制度优势。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制定的长期规划。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共制定了13个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毛泽东则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温饱、小康、现代化。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这三个阶段,目标接续、从未间断。从三个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从增长到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变迁。五年规划作为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济发展教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停滞、壮大。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五代中央领导人领航掌舵,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规划明确的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和实现规划目标。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对我国创造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计划的主题为: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五五计划(1976—1980):新跃进、大转折。六五计划(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规划(2011—2015)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十三五规划(2016—2020)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从“一五”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思路、丰富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承载上上下下,对应大大小小,兼顾左左右右。

近七十年的发展,以“五年规划”这种发展模式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五年规划”发展模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僵化模式,邓小平勇敢抛弃苏联僵化模式,习近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就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五年规划”的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具有“五个鲜明特征”和“五个有利于”。“五个鲜明特征”即:一是计划性,特征是按比例发展;
二是长期性,特征是按宏观目标发展;
三是连续性,特征是一张蓝图发展;
四是人民性,特征是按需求发展;
五是项目性,特征是编制具体的项目促进发展。“五个有利于”即: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国家战略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重大中长期战略实施;
三是有利于有步骤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四是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为中长期规划实现而奋斗。国民经济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宏观与微观、远期与近期、上级与下级、政党与民众、项目与目标、内部与外部、国家与个人等等都是“五年规划”发展要处理好、协调好、统一好、结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具体的问题,更多则是宏观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明方向、知大局、走远方。普遍性与特殊性怎么结合?内因和外因怎么结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解决?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怎么解决?都要体现其间。特别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解决好一直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六四风波都是明证,全球流行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明证。

__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点、处于“两个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关乎国家发展的走向、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全会指出:“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央的基调已经明确,XX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__精神,关键在于三句话,即: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中心组学习的主题。

一、适应新形势

1962年,毛泽东曾预言:“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50多年过去后,历史与实践证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策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这是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关乎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对于这一宏大概念,学术界从“变局”的起点、时间跨度、内涵及实质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虽然学者们阐释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清末,李鸿章无论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都是中国国运由盛而衰的转变。如果把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视为一场危机和挑战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更多是一种机遇。因此,__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指出,这个发展变化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理性研判、理性预期、理性决策,就是要站在XX的土地上看XX、看中国、看世界,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创造机遇,融入新发展的时代潮流。

(一)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切实找准XX发展新定位。__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对于“新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基于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新形势具体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从国际形势来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从历史事件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是加剧大变局演进的催化剂。四是从发展的特征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是大变局的基本特征。综合国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同盟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中国的技术虽然也会发展,但发展速度会大幅减慢,且很可能将与美国同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当然,如果只是技术封锁,中国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前进,维持国内技术与生活水平基本没有问题,因为技术是本身可以不断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比技术禁运更严重的,我们要预见到的是能源和资源的禁运与封锁。美国同盟如果对中国进行技术、能源和资源禁运与封锁,也就是切断中国经济生命线,但中国很难反制美国,一是美国经济生命线离中国太远,二是中国的军力及其投放范围无法危及美国的经济生命线,三是美国的技术、能源、资源自足性远高于中国。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推力,但也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加紧遏制的风险挑战。八国联军的历史证明,西方历来不想出现一个强大的东方中国。抗美援朝是联合国军打朝鲜,危及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六四”之后西方七国制裁中国也证明历史再重演,这次新冠肺炎如果不是中国强大了,西方列强的嘴脸早就不是如此。全球治理体系调整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世界陷入新旧治理体系碰撞对抗的风险。“西方之治”和“中国之治”是表象看问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替代现在形成的西方治理模式,有待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更有待于我们文化建设的成功,用“东方治理”代替“西方治理”任重道远,绝非易事。新冠肺炎疫情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但也存在抹黑“甩锅”我国的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们国内发展稳定的一次历史性考验,更是我们应对国际斗争的一次严峻考验。国际斗争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么轻松,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韧性。我们要在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权,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国实现新发展创造了新动力,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衍生的系列风险。中国之大、中国之宽、中国之长,全世界绝无仅有,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难度之大、困难之多、矛盾之尖锐全世界没有,不会是轻易可以解决,不会是轻松可以解决,不会是轻快可以解决。高质量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转型不畅、经济失速的风险。这实际已经出现。转型难、发展慢将是我们下步最大的风险之一。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时期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看到今天的XX即将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工业化蓄积起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动能,社会需求从数量型迈向质量型,边疆性、前沿性带来的开放优势愈加明显……,我们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亲临XX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在我们这一边。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立足XX市情新内涵,找准发展新定位,围绕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二)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XX发展新蓝图。__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质量。新发展理念则是对“依靠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作出的明确回答。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强调发展的自主性;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强调发展的共生性;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强调发展的参与性;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发展的本质性。五大理念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全会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布阵已定三分局”。由于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它是各种要素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就决定了在谋划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从XX来看,“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大力实施“四化”发展战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XX“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实际,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XX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核心优势、开放为最大机遇、共享为根本目的,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科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十三五”与“十四五”发展衔接;
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接内需的关系,充分运用好边疆开放和内需拉动两个优势;
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登高望远、务实管用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形成相互协调联动的目标群、决策群、措施群。

(三)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研究制定XX发展新举措。__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禀赋的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从XX来看,我们既有“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资源优势,又有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的发展优势。面向“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XX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初步建成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新格局。立足XX实际,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看到市情的新内涵、新优势、新机遇,从XX的历史进程中探寻发展逻辑,从大局大势中探究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有效举措推动各项工作。

二、把握新情况

毛泽东同志把调查研究、通晓国情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他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他考虑和谋划事业的一大特点,而他的战略基点和特色,就在于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看到苏联由于忽视农业、轻工业,导致各产业发展不平衡而产生严重失衡问题,毛泽东提出“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的主张。从而扭转了因重工业投入过大造成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主张的正确性。正是由于他对国情、对形势的详细了解、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才能够做出充分的论证、论断。我们党的一系列主张,也正是基于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并付之于行动,才取得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历史和实践表明:重大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而战略决策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我们对市情了解得越多,决策失误就越少;
对发展规律把握得越好,造成失误或挫折的几率和风险就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方向、定决策、做规划当中,一定要坚持从市情中把握发展规律,认识资源配置的逻辑。长期以来,XX的干部群众习惯把“边疆、山区、民族”的市情,作为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观上产生小农意识过浓、工业意识过淡、金融意识过简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思想不解放,停留于过去的认识中,新理念从哪里来?新动能从哪里来?新发展从哪里来?所以,在这次市情新内涵大讨论活动中,XX上下进行了一次政治理论的大学习、深入实际的大调研、市情新内涵的大讨论。在深入学习、深度调研、深化认识、深层研讨中,大家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思维迷雾、观念迷雾、认识迷雾。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文章、体会文章900多篇,围绕“XX市情怎么看、‘十四五’发展怎么办、高质量跨越发展怎么干”,提出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市情新内涵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有一条,就是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既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刻舟求剑。“边疆性、民族性、山区性、美丽性”既是XX省情的准确概括,也是XX市情的准确概括。这一准确的省情、市情概括内在贯通着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内在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认识省情、市情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识XX市情,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摒弃长期以来的“以农为本论”“地理决定论”“条件制约论”,看到XX“边疆性、山区性、民族性、美丽性”中所蕴含的前沿开放优势、人文环境优势、振兴潜力优势、核心竞争优势。

(一)XX的边疆性有突出的前沿开放优势。地理特征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地理决定论和地理虚无主义。前者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为支配自然地理对人类分布与迁移的三组地理因素,而后者则完全否定自然地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虽然地理环境有不可移动性,但其优势是可以转化的、可以塑造的。试想,如果没有经济特区政策,深圳即使不是那个小渔村,但会发展那么快吗?再比如,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这些都不同程度塑造着经济地理。当然,国家之所以从战略层面优先考虑对这些区域的战略支持,关键因素也是出于地理因素方面的考量,但真正改变其经济地理的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同样,XX也因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面临经济地理优势塑造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正是由边疆性这一市情带来的新优势。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指出:“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XX将从边缘地区和末稍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这次考察XX又再次指出:“XX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周边互联互通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XX区位优势不断释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优势正在逐步增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蒸蒸日上的开放高地”。XX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桥头堡中处于前沿位置。与XX其他州市对比,XX既有边疆前沿优势,又有跨境贸易基础、双向通道条件、产业发展实力。中央对XX的开放政策,不仅是全省的重大机遇,更是XX的重大机遇。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XX提出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是对XX开放性、示范性的优势认同和深切厚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看XX,必须认识到今天的XX已经不再是边缘地区和开放末稍,而是开放前沿;
今天的边疆,也不再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开放前沿和发展热土。“十四五”时期,XX上下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前沿理念,坚定不移推进XX辐射中心建设,把XX建设成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XX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二)XX的民族性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的发展稳定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时,特别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贡献,强调:“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于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树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怎样帮助,从根本上就要平衡产业布局。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族问题,是政治制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中殷切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传承好民族团结精神,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格局。”从XX来看,尽管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1%,但却是XX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认识XX的民族性?我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特点。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对人文精神具有间接的影响和潜在的塑造作用。比如,沿海的开放精神、江浙的“四千”精神等等,无不是地理环境潜移默化而成的文化性格。外界普遍认为XX人野心小、“家乡宝”,缺乏富于机变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山高路阻、信息封闭的地域标签。XX作为XX的一个板块,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明代的大规模“移民屯垦”,使XX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块“飞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淫、移民屯垦的激荡、XX抗战的洗礼,使XX人不仅普遍有诚信敦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偏执激狂的人文特征,更具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从文化特点看,XX少数民族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文化多彩。历史上的数次大规模屯垦移民、工程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等诸多因素,使得少数民族不断分散、重组,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融合发展局面。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相辉映,在碰撞交织中形成了中原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质文化,积淀为包容的开放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孕育出了艾思奇、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我们要看到民族性是XX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是XX文化内涵的精彩部分,是XX市情的一大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以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示范,为面向西南开放打牢稳定基础。

(三)XX的山区性有巨大的振兴潜力优势。“现在的山区气候宜人宜居,生态特色农产品和健康养生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清洁能源富集,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基因宝库’,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核心地带”“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XX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2%,一度被称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可见,XX的山区性从根本上影响着经济史的形成和发展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山区的发展水平,反映着XX的发展水平。山区振兴,XX才能振兴。长期以来,由于条件制约,我市山区的发展十分滞后。经过不断实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山区农村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层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成为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新家园。从乡村振兴的前景看,我市山区开发潜力巨大。绵延起伏的山区蕴含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已发现矿产资源56种,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24万千瓦;
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扬名海内外;
茶叶、小粒咖啡、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
高黎贡山风光得天独厚;
有热气田240多处;
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积淀厚重,山区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关键看如何看、如何谋、如何做。因此,我们必须看到XX的山区在自然资源贮藏、气候环境调节、物产供给保障等多方面的特点,从优势的角度来认识山区、统筹山区、发掘山区,真正找到发展出路。山区的出路说到底还是要靠工业带动,服务业促动,创新驱动。我们用工业思维、城市思维牵引农业规模化、实施美丽XX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为了改造山区的生存环境,更是挖掘山区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把山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与“四化”战略统筹起来,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按照“六七八”乡村振兴模式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整合大型灌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等项目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振兴之路。

(四)XX的美丽性有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__提出:“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十四五’及长期的一项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XX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对XX来讲,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宝贵财富,也是发展的核心优势”“精心呵护这一核心优势、保护好这一最宝贵财富,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党中央交给XX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当用价值来表示时,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自然资本。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认为,经济增长极有五种地理特征:沿海地带、水系地带、气候宜人地带、低海拔地带和工业先行区。这五种特征,XX至少占了气候宜人这个特征。XX境内有全国第二大热气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澜沧江、怒江两条国际河流穿境而过,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江河山川之美、历史文化之美、绿色生态之美,共同构成了XX的美丽要素。气候温凉、四季如春,使得XX成为宜居宜业、名副其实的“宝山”。近年来,通过实施“三个万亩”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成青华海东湖西湖、东山森林公园“园中园”等一系列举措,美丽XX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XX成功创建“XX美丽县城”,XX、XX和16个村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示范村,XX还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一方面,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就是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殷切嘱托,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XX发展的最大底色,倍加珍惜现有的生态,弛而不息的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这一方水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既可以破坏环境又能保护和改造环境,摆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悖论,根本出路在转变发展方式。“十四五”时期,我市绿色发展的优势更为明显,生态环境盈余将不断加大。我们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经济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加工、大健康产业等为载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XX实践之路。

三、推动新发展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新的东西总要冒头、总要生长、总要迸发,这就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内生动力是一个变量、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新”的权重越大,发展内生动力就趋强,反之则趋弱。所以,__紧扣“新发展”这一核心,宣布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
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新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
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之下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大系统,三者之间彼此依赖、交互作用、相互制约,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那么,“十四五”时期的主题毫无疑义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和贯穿,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分论部分(第3至第14部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组织和结构,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12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而且特别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XX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握市情新内涵,打破一切观念束缚,树立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奋进的创新思维,“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聚力建成XX榜样、干出XX经验、闯出XX道路。我们要迈向的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的阶段。这既是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又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走的是“串联式”的发展历程,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用了200多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现代化走的是“并联式”的发展历程,“四化”是叠加发展的。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工业发展正在从量变到质变向强国迈进,XX只有走“并联式”的路子,按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速,坚持稳中求进,跨越赶超,才能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目标。所以,“十四五”时期,XX的发展必须是一条继承与创新同向发力之路,一条高速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之路,一条对外开放与对内循环相互促进之路。总体思路可以初步考虑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创新强市、质量强市、制造强市、文化强市、开放强市等战略,聚焦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重点,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全面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一)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__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是现代经济的载体。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几乎都是在城市发生的,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变迁史。从世界来看,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城市越大经济密度越高。比如美国最高的是纽约、洛杉机、芝加哥三大城市,而整个中部平原虽然面积很大,经济产出密度却很低。这也恰好印证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论断。英国经济学家巴顿将城市表述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由此可见,城市是一个多维复合体,不仅包括经济属性,还包括更多属性。发展要素总是随着人在流动,城市发展得越大、越好,人口和要素就越流动,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就越强。城市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引进产业、技术的社会能力和开放能力,城市化可以产生聚集经济效果和极化效应,带来大开放、大聚集、大流动、大融合、大发展。反之,我们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人才引进、内需潜力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大多是因城市化发展滞后衍生导致。XX市作为XX地区地理位置中、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优、改革开放力、交通网络密、社会治理好的州市,在XX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理所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担负起辐射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说,以城市化为重点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是XX“十四五”期间最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梦想和期待。因此,“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XX要抓住这一重大时代机遇、重大任务,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要全力推进XX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现代化大城市为重点,坚持好“十大标准”、处理好“十种关系”、实施好“十个先行试点”,千方百计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拓展城市空间,推动发展空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发展支撑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发展动能从传统向创新转换,全面形成以XX中心城市、XX城区“双心引领”,以XX、XX、XX“三城支撑”,以“两线突破”,以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力推进XX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干线铁路建设,推进民航扩能提升,积极推进与周边州(市)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畅通国际运输大通道,构建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XX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全力推进XX能源枢纽建设,纵深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妥推进电源项目开发,加快电网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强化充电服务设施配套,提高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衔接,推动能源国际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扩大电力国际贸易范围和规模。全力推进XX物流中心建设,加强跨境物流与国际大通道、国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强重点项目培育储备和招商引资,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助推XX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XX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短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辐射周边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人文交流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辐射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到十四五末,把XX建成更好服务全国全省战略的新节点、人文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引领XX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XX辐射中心。

(二)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全面建设XX工业重镇。__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国家之争说到底就是制造业之争,地区之争也莫不如此。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三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经济落后,中国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成为追赶者。根据《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目前全球九大制造强国大体分为4个阵列,我国已进入第三阵列,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强国时代。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形成“园中园”工业发展集聚平台;
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落地生产,XX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实践证明:XX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聚集化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XX的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园区的基础、要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长期以来干部群众重农思想浓重,缺乏工业意识、工业能力、工业精神,内因和外因交织,发展瓶颈突出。所以,面向“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是XX发展的大事要事,推进XX工业重镇是XX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XX工业重镇成,则其他成;
XX工业重镇不成,则其他一切不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工业化这个重点,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要优化提升“园中园”,不断完善XX工贸园区、XX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载体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极化效应、辐射效应,XX工贸园区重点发展硅基及配套化工、石油炼化、轻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
XX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XX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矿产采选、金属冶炼及建材加工产业;
境外园区重点承接轻纺、生物医药、光伏组件、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纵向延伸产业链,重点构建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链、肉牛和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链、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链、纺织加工产业链、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化工产业链“六大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横向形成产业群,按照产业聚集度,建设一批“定位精准、布局合理、要素齐全、集群发展、绿色集约、协调联动”的工业产业“园中园”,建设硅基产业、生物大麻、石油炼化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XX绿色硅材加工一体化和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培育食药、轻纺、绿色化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推动“1+5”共建共享、“51+49”等改革举措实践创新,强化市场化、实体化、公司化运作管理,引进合作共建方,探索“混合制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推进XX州市间区域合作,打造飞地经济。依托XX数据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稳步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410亿元以上,培育5户以上百亿元产值企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初步建成XX工业重镇。

(三)高质量推进农业规模化,全面建设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__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XX是农业大市,并且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2%,这样的市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必须不走寻常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大势所趋。又要清醒看到,传统农业产业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才有发展前景。所以,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长期以来,我市农业资源存在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既有潜力、也有制约。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这是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矛盾的根源其实就在于农业的小、散、弱。因此,“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延伸到区域重大产业建设,围绕“规模化”,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新业态建设五项行动,建设一批农业现代示范区,形成一批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销售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从特色产业拓展延伸到优势产业,围绕“绿色化和专业化”,重点发展生猪、肉牛、中药材、咖啡、茶叶、核桃、蔬菜、水果、工业大麻和“两烟”十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培育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要坚持从规模农业引领拓展延伸到品牌农业引领,围绕“市场化”,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扩大“一座XX”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构建品牌农业销售体系,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弱势农业向品牌农业迈进。要坚持从单一农业拓展延伸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组织化”,着力构建农业规模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三产高效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十四五”末,XX农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

(四)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全面建设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兴起和国内高端游客群体从国外向国内回流,旅游正在从观光游、购物游向康养、体验等深度游转变,谁拥有良好的气候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谁就更有竞争力。同时区域旅游品牌形象重要性日益显现,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独具优势的旅游品牌对区域旅游业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吸引客源的主要因素。要形成优势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精品、自己的品牌,而品牌化说到底就是差异化优势。当前已经迎来了健康旅游的黄金时代,面向未来,健康旅游将保持需求旺盛的趋势。生态是XX最好的资源,气候是XX最大的优势,美丽是XX最大的特色。生态美丽、四季如春、温润如玉,已经使XX成为最宜人居的地方,尤其适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从资源、基础、要素等各方面比较,XX在发展健康旅游业方面与省内外很多旅游品牌相比都毫不逊色,关键是要继续加大对品牌的定位、包装、建设和宣传。“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要发挥处于大XX旅游环线中心枢纽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依托世界高黎贡山、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三大世界级资源,打响“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中国XX”旅游品牌,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XX国际康养度假区、XX抗战文化体验区三张名片,建设“养身养心、美景美食、宜居宜游”的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进一步优化“一圈一环一线”和“一山两心两带”规划布局,加快构建大XX旅游环线XX段“交通骨架”,完善高黎贡山和XX坝区两个旅游环线路网布局,高位推动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司莫拉幸福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和顺等项目建设,形成“全域、全季、全景、全业”发展格局,加快半山酒店、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充分挖掘XX温泉资源优势,提升XX火山热海等一批温泉康养项目,培育“旅游+中医疗养”业态,打造集温泉康养、森林康养、运动康养一体的国际温泉康养度假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摄影小镇、咖啡小镇、永子小镇、民族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高质量创建一批以和顺、XX抗战纪念馆、松山抗战遗址、青华海等为代表的高等级景区,加大举办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发展沿江、环山旅游,加大康养、会展、现代农业、体育产业等业态与旅游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缅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环线。到“十四五”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XX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XX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到巩固提升,XX区、XX县、XX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批旅游特色名镇、特色名村,XXA级景区达100个以上、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15个以上,3A级景区40个以上,初步建成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一切新的东西都是由艰苦锻炼出来的”。新的形势、新的市情、新的发展,决定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XX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新的希望。在“两个大局”之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提高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保持对新市情的深刻认识,坚定对新发展的信心决心,真正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的奋斗精神,“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实干作风,团结带领XX党员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四化”,奋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