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时间:2022-06-20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5篇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篇1

国际空间站介绍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领域的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为抗衡苏联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而提出来的,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上一些投资大、风险高而一个国家又无力承担的大科学研究项目逐渐走向国际合作。在这一背景下,继承了苏联航天科学成果的俄罗斯转而成为这个大的科学项目的重要伙伴。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加拿大等共同建造,计划耗资将超过630亿美元。

  国际空间站计划最早是美国提出的,当时名为国际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并于1984年得到美国总统里根的批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十亿美元的耗费,这项计划没有取得进展。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独自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设,使这一计划得以生存下来。1993年11月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与俄罗斯宇航局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轨道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俄罗斯加入空间站计划后,反对使用这个有“创始”和“第一”之意的名字,因为俄罗斯1971年发射的礼炮1号才是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故现在国际空间站没有名字。)1998年1月29日,来自1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一系列协定和三个双边谅解备忘录。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和科研部长或大使在文件上签字。这些文件的签署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计划正式启动。1998年3月7日,俄罗斯与美国就合作建设空间站达成协议,并签署了有关的一揽子基本文件。根据协议,国际空间站80%的建设资金由美国负担,工作语言为英语,并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牵头,负责从总体上领导和协调计划的实施以及在空间站运行期间发生紧急情况时进行具体指挥。

  空间站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总工期为10年。但由于资金短缺,计划一再推迟实施。

  第一阶段从1994-1997年,为准备阶段,主要进行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多次对接;
将美国宇航员送到和平号空间站上,以训练他们在空间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为和平号空间站运送新的太阳能电池板,缓解该站严重缺电的状况;
在空间站上增装两个有美国仪器的实验舱,以便美国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取得微重力、生命科学、地球资源探测和轨道交会与对接等方面的经验。1996年11月27日,俄罗斯完成了国际空间站核心部分——第一舱的制造工作。

  第二阶段拟从1997年11月开始,实际从1998年11月开始。为国际空间站的初期装配接段,也是建立国际空间站的关键阶段。它于1998年11月20日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用一枚“质子─K”火箭发射一个重量为19.5吨,13米长,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可用面积达40平方米)的俄罗斯曙光号功能货舱(FGB)。曙光号是一个与和平号空间站类似的大型舱体,用作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装有可接4个航天器的对接件。功能货舱在太空“落户”后,将陆续发射美国结点舱、实验舱,及俄罗斯和平2号服务舱、联盟号飞船等。美国结点舱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联盟号载人飞船则作为宇航员返回地面的紧急救援工具。在这一阶段,将用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质子号火箭进行多次发射,运送舱段、宇航员等,获得使用两种不同运载工具的实践经验,使空间站初具规模,并能提供3名航天员长期居住。美国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空间站可提供13个科学机柜和大于10千瓦的电力,可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阶段拟从1998年到2004年。在这期间将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各自的实验舱以及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最终完成空间站的组装。此阶段将以发射美制主桁架和太阳电池阵“打头炮”。太阳电池阵在轨道上组装好并能供电时,便可发射日欧的实验舱,其中日本的实验舱除可提供国际标准有效载荷的小型机械臂。此后,发射美制居住舱与空间站对接,它标志空间站装配完成,宇航员数目可增加到7人。计划完成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它10年的工作寿命。

  空间站的组装工作将在漆黑的太空进行,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由于它的总重量将近340吨,美俄两国宇航局得进行至少43次太空飞行才能把各种部件送入轨道,其中包括由美国航天飞机执行的34次飞行和由俄罗斯方面进行的9次飞行。美俄宇航员通过至少1800个小时的144次太空行走才能将这些材料组装成空间站。

  最终的国际空间站由6个实验舱:美国1个、欧洲航天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提供科研机柜)、1个美国居住舱(有洗手间、卧室、厨房和医务设备)、2个结点舱和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所组成,它的总重量为430吨,主桁架长88米,4个太阳电池阵宽110米,能提供110千瓦的电源功率,其中用户使用功率为46千瓦。居住舱的容积为1200立方米,有一个大气压。空间站的运行高度平均为397米。

  该空间站的服务系统包括俄罗斯的功能货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和俄罗斯服务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的遥控机臂长16.8米,能运125吨货物,可沿主桁架移动,进行空间站硬件的装配、维修和更换。俄服务舱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间和卫生设施),重20吨。空间站的运输系统包括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运货飞船等,其中后者每年为空间站运送4次推进剂。空间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双方分担,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飞船和运货飞船飞向空间站,以及飞船飞离空间站,它也是空间站运行的后备控制中心。

  在美日欧的实验舱中,共有33个国际空间站有效载荷标准机架,其中美国实验舱内有13个,日本舱内有10个,欧洲航天局舱内有10个。空间站在约350米高的轨道上组装完成后,将慢慢推移到约460千米的轨道上。

  比起自由号空间站方案,国际空间站为了俄罗斯发射的方便,轨道倾角由28°改为51.6°,这样损失了航天飞机运送有效载的一部分重量,为了弥补这一损失,美国拟用铝锂材料制造航天飞机外贮箱,以改善航天飞机性能。

  国际空间站利用地面无法提供的空间零重力状态的有利条件,可以使科学家们长期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国际空间站的建成,意味着一个共同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时代的到来。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篇2

吃在空间站
作者:
来源:《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9年第03期

        吃什么有要求

        你知道吗?由于太空的特殊环境,航天员的身体也会受到各种影响,比如钙的流失等。因此航天员食品有特定要求: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充足的钙,少渣、易消化,少产生气体。想一想,如果航天员吃了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不停放屁,那密闭的空间站里的气味儿……

        味道差点儿

        最早的航天食品只是为了解决航天员的“温饱问题”,有三种:第一种是苹果浆、菜泥一类的糊状食品,它们被压到铝制牙膏壳内,吃时像挤牙膏似的,将它们挤压到口中;第二种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将食物压成一小块儿,一口可以吃一块儿;第三种是复水食品,吃时需加水软化。不过,这三种食品实在谈不上好吃。

        花样增多了

        后来,航天食品达到了“小康水平”,主要是大大增加了航天食品的花样和品种。航天员的菜单上列有80种食品和饮料。同时,食品的包装也做了改进,例如将复水食品的包装上加了一个进水口,方便加入热水。

        享受美味大餐

        现在,航天食品达到了“享受水平”,空间站中安装了更为适用的“太空厨房”,菜单上的食品保证一周内不重样,航天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点菜。比如在天宫空间站,你可以吃上可口的八宝饭,它不仅风味独特、色泽艳丽,其中的莲子、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在太空学吃饭

        升级装备:特制磁性太空餐桌,能吸住叉、勺、碗、盘等餐具。

        准蚤动作:吃饭前,航天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

        正式开餐:夹饭、夹菜要果断,不要在碗里乱拨,以免饭菜飘走;饭菜夹住后,张嘴、闭嘴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在太空吃饭不能边吃边说,否则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飄在餐厅,航天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篇3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

  2020年5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那是因为在月球旁边,我们中国建造了银河系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空间站。
  而这个设计却是由我一手操办而成。
  这个空间站的材料选用了太阳系中的黑子、星球爆炸的碎片和显微化水,非常坚固、美观。
  空间站里面有指挥台,透过显微化玻璃看银河系,一切都似乎近在咫尺。
  这里面还有一个培养室,培养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正在培养参天大树。
  这里不只有植物,还有动物。
  里面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还有朱鹮、孔雀,他们都在这里面健康成长。
  在培养室旁边,是接待室,迎接着每一架航天飞机和每一位宇航员。
  也许有人会问在里面长期居住,食物能供上吗?不用担心,我们这个空间站中,有一个提取水分的实验室,从太阳系中提取各种对人类身体有好处的水,辛、酸、苦、辣味都有。
  而食物,则通过植物提取,进行加工,可口的食物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你再也不用替食物长时间存放会坏、会变味而担心了!这个空间站不只设备齐全,功能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可以监督地球上的一切。
  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它会用最快的速度将信号发给当地政府,也会把照片传回地球,还会派机器人来到这里进行教育。
  如果哪里发生爆炸、地震等各类危险事件,它也会纪录下来。
  同时,它也具有警惕、预报的功能,向人们预报地震情况。
  在2000年以后,地球有可能失去磁场,人类将有可能无法生存。
  到那时,它会像人类报告最新消息,告诉人们各个星球的情况,也会研究出大量氧气,供人们在其它星球生活上亿年。
  它还会去研究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每天发出一个航天飞机去侦探。
  还有让你随时进入地球或空间站的专用快速航天飞机。
  它里面还有许多方便人们的机器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穿梭银河系的飞机……它的功能真是太多了!现在,这个消息覆盖了整个银河系。
  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来吃可口大餐,来饮神奇之水,来长期居住。
  而且,连外星人也来参观,享受人类的生活,互相交谈。
  那里已是人山人海,要是想来就要抓紧时间呀!我呢,作为这个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主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现在,我坐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研究。
  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只会造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站,也许还有可能造出一个更大、更完美的空间站。
  那么现在,就请我们共同伸出勤劳之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去建造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篇4

中国载人空间站规划浅析

10月27日中国正式宣布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明年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州八号飞船,并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实验室。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它最终建成时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水平?网易军事将给予独家分析。

中国早在90年代的921工程启动的时候就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在前几年的规划中,天宫一号是计划在2010年进行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10月27日宣布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明年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州八号飞船,新闻还提到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2016年前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进行载人空间站建设。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等官方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沉寂已久的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发力,航天站的建设正式启动。读者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空间实验室”就是指明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及后续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

其实对于关注中国航天的爱好者来说,这个新闻颇有旧闻的味道。1992年正式启动的921工程中,就明确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使中国成为具备独立研制、成功发射和顺利回收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载人航天第二步的目标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实施空间实验室工程;
载人航天第三步的目标是建造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近日的新闻重提了这个规划,给出了更确切的时间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2003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后,已经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
2008年神舟七号出舱活动后,第二步的目标已经部分实现。明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与之对接的神州八号飞船后,将逐步实现第二步的目标。第三步的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此时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将具备全面的工程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宫一号实物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其对接装置仿制的是俄罗斯APAS-89对接装置(图中小图)。

天宫一号的结构和技术特点

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中提前进行了航天员出舱活动(EVA),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亮相。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为了满足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而研制的新型航天器,要求具备进行交会对接试验、提供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空间、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等能力,并为空间站系统建设积累经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两部分组成,实验舱是密封舱,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生活和工作,资源舱为非密封环境,安装发动机、电源装置并外接太阳能电池板,为飞行器提供轨道维持能力和电力供应。天宫一号将为后继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新技术验证,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化,还将验证近地轨道航天器长期在轨的能力,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天宫一号作为一种大质量平台,还将改进为货运飞船,甚至作为大型天文和对地观测平台使用。

天宫一号实验舱前段安装了一个交会对接结构,这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飞船进行对接联通的关键所在。2002年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就开始研制对接装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2009年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从天宫一号的视频和图片看,中国的对接装置仿制俄罗斯APAS-89对接装置,公开报道中和APAS-89一致的0.8米内部直径也验证了这一猜测。从现有资料看,中国的交会对接将使用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测量相对姿态,这是俄罗斯并未投入实用、欧日在ATV/HTV中开始使用的新技术,这说明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并不仅是学习俄罗斯的成熟技术,而是着眼技术前沿,博采众家之长。

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的对接想像图,请注意在对接中还使用了激光系统来进行对接校准和距离测量(图中红框处)。天宫一号将与三艘神舟飞船进行对接试验。

天宫一号将与三艘神舟飞船进行对接试验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2年,将分别在2011年下半年、2012年完成神舟八号、神州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试验。2011年首次对接试验的神州八号将是无人飞船,神舟十号则确定为有人飞船,神州九号是否载人将根据神州八号对接试验的具体结果确定。天宫一号寿命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轨道维持,由于不具备和货运飞船对接的能力,天宫一号只能靠发射时自带的推进剂维持轨道。目前太阳活动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近地轨道的大气密度将大大增加。8吨级的天宫一号维持在340公里高度的神舟飞船轨道上,较极端的情况下轨道维持需要1.6吨推进剂,若在400公里高度轨道,则同等条件下只需要800多千克。

天宫一号发射已经一再延期

由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制造的技术跨度和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难度,或许还有保证后继神舟飞船按时发射的因素,使天宫一号的发射一再延期,2010年8月18日天宫一号完成总装,发射则确定为2011年上半年,发射仍将使用现有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2011年载人航天技术领域还有一次重要发射,那就是空间机械臂卫星的发射。空间机械臂将成为大型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空间机械臂还是空间自主交会与在轨服务的必要技术。2007年《航天器工程》刊物上就刊登了《空间机械臂技术及发展建议》的论文,2008年中国公开了空间机械臂的信息并计划2011年发射,空间机械臂由科工九院的湖北红林厂生产。

央视纪录片中关于未来神舟1×号飞船与“天宫2号”对接想象图,小图为将与天宫3号进行对接的货运飞船想象图,它将以天宫一号为平台改进而来。

天宫二号将同时与两艘神舟飞船对接

按照规划,在正式发射构建空间站之前,除了天宫一号,还要发射2个空间实验室对所有技术进行验证,这就是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从目前的资料看,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在设计上与天宫一号大同小异,都是8.5吨级的空间实验室,不过后继的空间实验室可能增加一个对接装置,为大型空间站核心舱的双对接装置进行技术验证。2013年左右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分别发射两艘载人的神舟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空间应用技术和航天医学等试验,天宫二号任务期间还将与伴星二号伴飞,公开的消息中,天宫二号没有货运飞船在轨试验,它的轨道寿命恐怕仍然是2年。

天宫三号将首次与货运飞船对接

天宫三号将2015年左右发射,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和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技术,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很可能具备两个对接装置,它在轨飞行期间总计与两艘载人神舟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对接。货运飞船将输送补给,并为天宫三号提升轨道,它以天宫一号为平台改进而来,总质量13吨,上行运货能力不大于5.5吨,货运能力两倍于俄罗斯现有的进步号货运飞船,但略小于日本的HTV和欧洲的ATV飞船。

货运飞船将使用新型长征2F/H火箭发射

由于中国货运飞船的质量大于现有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运载能力,将使用新的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发射。根据载人航天官方网站的介绍,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使用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代替了原有的肼类发动机,发动机比冲更高,火箭起飞推力也更大,因此具有更大的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分别为货运13吨和客运12.5吨。

中国官方去年在国际宇航联大会上发布的最新的空间站模拟图。空间站的主体由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另外还带有大型桁架。它将在2016年后开始建设。

中国载人空间站的结构特点

天宫一号到天宫三号的空间实验室验证了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器长期飞行、再生式生保、货运飞船补给和航天员中期驻留的技术后,2016年至2022年中国将建成一个大型载人空间站,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质量可达6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建设大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这个阶段中国将掌握近地轨道空间组装、近地轨道长时间有人驻留等技术。大型空间站的舱室将由正在开发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都是密封加压舱,核心舱前部的5个对接口平时与一艘神舟飞船对接,最后留有2个对接口备用。

中国官方在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宇航联合会公布文档的想象图中,货运飞船多与核心舱另一端的对接口对接,这可能是方便货运飞船进行轨道维持的缘故,中央电视台《飞天之路》纪录片中,就有货运飞船与核心舱前部对接的片段,根据这段视频,除了核心舱和实验舱,空间站上还有两艘神舟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此时空间站总质量超过100吨。想象图和相关视频中,还出现空间机械臂的身影,但和国际空间站用于对接的机械臂不同,从视频看中国的机械臂并没有用于对接,而是用于实验舱的转移,不知道是否意味着核心舱前部只有一个对接装置具有完整的对接能力。

美国NASA拍摄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图片,由于中国缺乏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在空间站的发展规划上基本上是复制了前苏联的发展步骤。

对前苏联载人航天的复制和超越

官方资料想象图还有很有趣的一个地方,实验舱的两侧都有很明显的桁架结构,不过并没有附着太阳能电池板等功能器件,这预示着这个空间站并不是”目标站”,中国载人航天网载人空间站的文章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实现空间站建设目标后,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追求更高的目标”,或许中国航天人的目标是国际空间站类型的大型桁架式空间站,当然那肯定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了。

展望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发展规划,会发现一个现象:从天宫一号到载人空间站的发展,基本就是复制苏联时代礼炮一号到和平号的发展史,这与中国缺乏与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只能接触俄罗斯的航天技术有关。不过中国航天并没有停止对更高水平的追求,从30多年前根据公开资料仿制双子星飞船的曙光号飞船,到现在激光雷达系统、新型货运飞船的开发,还有将来可能的大型桁架式空间站,无不体现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当然更高的技术水平肯定需要更多的投资来支撑。

俄罗斯空间网根据中国在今年范堡罗航展上展出的长征5号E火箭模型(图中小图),做出的发射工位上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想象图。中国空间站计划直接推动了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的研制。

空间站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投资巨大的航天事业,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公众都颇有微词。载人航天领域投资直接的费效比很低,除了研究太空长期工作生活对人体的影响,载人航天站目前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地观测、天文观测还是工业技术研究,都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好事者曾讽刺国际空间站说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证明人类具备了组装400吨级空间站的能力,辛辣的讽刺揭示了国际空间站科研上的尴尬地位。

中国空间站计划直接推动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

同样中国的载人空间站也不会成为“下金蛋的鸡”,但就中国具体国情来说,载人空间站的发展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921工程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三步的空间站需要开发大型运载火箭,直接推动了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展。目前长征五号可预见的三个用途是发射载人空间站20吨级舱室,发射探月工程的取样返回探测器,发射大质量的东方红五号通信卫星,后两项都是近期才确定的目标,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载人空间站计划的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在载人航天站的研制中,中国将掌握诸多航天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如空间交会对接、客运货运飞船、在轨组装和长期运行、人类长期空间驻留,这些技术短期内看不到经济价值,但航天长期发展来说是不能回避的。此外空间站建设中开发的货运飞船,大型舱段,也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太空平台,发展出类似KH-9/11的大型对地观测卫星以及大型天文观测卫星,如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搭载观测GRB偏振的POLAR载荷,以天宫为平台2018年左右中国将发射15吨级的X射线时变和偏振探测卫星(XTP)。

从中国目前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来看,包括载人空间站在内的载人航天项目本身着眼于技术的积累与突破,总体投资不算太高,也没有苛求进度。美国曾有20个月发射10艘双子星飞船,实现从双人成员组到交会对接的规模与进度记录。竞赛中苏联实力不足,但14年发射40艘联盟飞船,其中22艘与礼炮号对接,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相比之下中国空间站建设6年多的准备阶段预计只会发射3个空间实验室、2艘无人飞船和5艘载人飞船外加1艘货运飞船,尽量做到好省的原则,和美苏冷战期间的疯狂发展与重复建设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对比欧洲和日本未来的载人航天发展,费效比也要高得多。

另外,载人空间站毕竟是一项投资上百亿的大型航天工程,能否顺利建成是公众目光的焦点,但我们同时也应该对“能否用好”给予足够的关注。当然,对空间站“能否用好”已不仅仅是“航天口”的事情,更多的责任将落在中国科学院及各大学的空间科学研究人员身上。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篇5

天宫 为中国空间站“奠基”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10期

        “天宫”家族有两位成员——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2016年3月,天宮一号功成身退。6个月后,天宫二号升上太空,“接待”了“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为将来建设中国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推荐访问:空间站 中国 感想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学习中国空间站感想 中国空间站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