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完整),供大家参考。
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我旗是蒙古族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
蒙医蒙药源远流长, 长期以来蒙医药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效果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 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wwwwenmi114.com 为了弘扬民族医药, 挖掘蒙医药学这一伟大的宝库,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旗委、 旗政府决定成立旗蒙医
蒙药研究所, 1973 年 1 月正式设立。
当时是吉林省内唯一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现在也是全区唯一保留的旗县级蒙医药研究所。
多年来, 研究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在各级卫生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 政府的亲切关怀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 艰苦创业, 心系民族医药
建所伊始, 研究所只有 4 名职工, 借旗保健所一间平房办公。
固定资产只有两套桌椅。
简陋的工作环境无法开展工作。
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们不等不靠, 主动向旗委政府汇报工作, 得到了旗委政府的支持。
建了土木结构七间平房, 解决了办公问题。
从此, 揭开了科右中旗历史上民族医药研究的序幕。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能否开展好第一步工作,关系到今后能否搞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所自身发展问题。
经研究决定整体工作分三步走:
一是调入一批知名度高, 有威望的中、 老蒙医, 充实到科研队伍中去, 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迅速打开门诊工作局面,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医愿望, 同时也打好经济基础。
三要牢牢地把握研究所的职能任务, 在蒙医药“挖掘、 整理、 研究、 提高” 上下功夫。
四是通过对门诊患者的调研, 为以后科学研究的选题立项进行积极的探索。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着手解决在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集聚一批知名老蒙医, 解决了人才问题; 第二步开设门诊, 首先要解决药品, 但启动资金如何筹措成了难题。
是等, 是靠, 还是要, 他们认为, 决不能再
给政府增加压力, 事业成功最根本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 这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我们发动职工筹措资金, 所领导带头把“文革” 中受打击迫害补发的工资拿出一千元, 加上职工集资的两千元资金, 购买了药品, 开展简陋的蒙医药制剂工作。
但不到一年办公室用房在大雨中倒塌。
不得不再次为解决房屋问题而奔忙。
老所长不顾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几次到当时的哲盟请示资金。
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盟领导被老所长的事业心, 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特批了 6 万元, 重建蒙医研究所办公室。
有了办公场所, 蒙医药科研工作很快得到恢复, 蒙医老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发挥。
研究所名望越来越大, 远近闻名。
研究所门庭若市, 来诊患者络绎不绝。
有来自本地的, 有来自突泉、 淘南、 通榆、 扎旗等比邻旗县的, 还有特意从北京、 哈尔滨、 长春、 白城等地暮名前来的患者。
患者的信任, 政府的支持, 老辈人的敬业精神鼓舞和激励着蒙医人。
三十多年来,几届所领导带领全所职工,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 勤奋创业的优良传统, 把研究所建设的越来越好。
后来, 旗、 盟两级政府先后投入, 现占地面积 14400 平方米,盖起了门诊楼、 病房楼、 制剂楼, 固定资产由建所初期的不足万元增加到 1000万元, 建筑面积不组 250 平米增加到 4100 平米, 职工由 4 名增加到 147 名, 蒙药制剂生产不再是当年的药碾子蹬, 石碾子推, 手工团丸的初始制剂方式,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二、 弘扬民族医药, 努力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研究所解决房屋、 科研人员问题后, 把蒙医药的挖掘、 整理、 研究、 提高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
这项工作对他们来讲, 是一份空白答卷。
我们把这项工作当做考核研究所工作的标准来认识。决心, 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认为科右中旗蒙医药源远流长, 在本地区防治疾病的历史上蒙医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全旗卫生工作高度, 发扬民族医药的高度, 解决我旗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当时, 蒙医药知识技术只有为数不多的中、 老蒙医所掌握, “缺医少药” 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因此, 研究所决定办蒙医乡 村医生培训班。
培养蒙医药人才, 为人民健康服务。
经向主管局和政府请示批准后, 举办了三期培训班。
当时全所职工不到 20 人, 人力、 财力、 物力均不具备办班条件,但是为了民族医药队伍的发展壮大, 提出了“有条件要办, 没条件创造条件办”
的口号, 腾出办公室当教室, 办公桌椅搬出来当课桌。
把实在没有条件住宿的学员安排到职工家去住。
任课老师白天给学员讲课, 晚上加班干机关的工作。
发扬硬骨头精神完成培训任务。
110 名学员回到各自家乡 , 为广大农牧民服务, 他们至今还活跃在田间地头、 牧点, 很好地发挥了我旗三级医疗网网底功能。
培训工作完成后, 研究所经常派一些理论知识较好,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深入嘎查、 艾里, 对学员进行技术指导, 传授经验, 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同时, 也了解到缺医学工本文章共2页, 当前在第 1 页
下一页
具书, 尤其蒙医药书籍奇缺。
这是因为解放前老蒙医学的都是蒙医藏经, 他们也没有能力出书。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药工作, 50 年代出版了《蒙文四部医典》, 但也因版本少而无法满足广大蒙医药人员的愿望。
为解决蒙医药书籍少的问题, 研究所决定编写蒙医专业工具书。
当时, 我们又遇到了困难, 一是著书立说没有经验; 二是文献资料少。
可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
, 派人员到各苏木镇、 农村牧区进行调研, 广泛征求卫生院、 乡村医生、 社会各界及中、 西医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遍访当时哲盟地区各旗县老蒙医, 介绍研究所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畅谈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发展给予重视和关怀, 听取他们对研究所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说明研究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为祖国民族医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胜知以理,动之以情, 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深深的感动了他们。
他们纷纷解围, 把深藏一辈子的蒙医藏文经典著作献了出来, 为研究所开展蒙医药挖掘、 整理、 研究、 提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研究所决定, 首先编写蒙医药人员急需的方剂选。
经过编写人员忘我的工作, 仅用一年时间出版了蒙汉对照 15 万字的《蒙医常用方剂选》, 该书以配方简便、 合理、 疗效确切而深受蒙、 中、 西不同专业人员和蒙医药爱好者普遍欢迎。
以后陆续理挖掘翻译编写整出版了《蒙医乡 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斯日吉德米格》、《长寿奥秘》 等书。
三、 开拓进取、 科研创新, 丰富民族医药宝库。
研究所努力做好蒙医药挖掘整理工作过程中也在探讨蒙医药的研究提高工作的思路。
我们认为不仅要做好传统医药的继承工作, 更重要的是做好蒙医
药发扬光大的工作, 只有这样民族医药才能更有生命力。
经过一段慎重考虑, 决定从本所治疗肝病临床效果较好的这一特点做研究方向, 开设了肝病病房, 接诊肝病患者, 开始医药系统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工作。
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 认为可性, 并进行了省级立项研究。
本课题经三年多的时间, 对 6530 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用传统蒙药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病类型、 病机、 诊法、 治测做了较为完整、 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并对 135 例典型病例收住所内进行重点观察和治疗。结果治愈率达 79.3, 显效率达 85.2, 其中初期肝热症和慢性肝热病的治愈率达91.8, 肝硬化症治愈率达 48.6。
本项目不仅在治疗效果方面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具有药源广、 费用低、 方法简便易用的特点, 深受肝病患者的欢迎。
尤其对边远地区肝病的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其研究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后, 研究所陆续承担了兴安盟科委、 内蒙古卫生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蒙药尼哈其塔拉哈治疗妇科病》、《蒙药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呼和散治疗出血症》 等课题。
其中《哈屯塔拉哈》 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尼哈其塔拉哈》 获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成果促进了蒙医药的发展, 丰富了民族医药宝库。
四、 再度辉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院(所)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赖于运转的医疗卫生单位转入市场经济轨道,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蒙医药研究所也不例外, 也处在这种举步畏艰的境地, 科研工作一度停止。
面对当时困难处境, 所领导班子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方法, 冷静分析,认识总结, 提高对当前经济变革的认识, 统一思想, 决策能够共识,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某发展。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所方向, 牢牢掌握可行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 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 充任认识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一是切实要加强研究所管理, 每年工作要落到到实处。
二是要下决心打破过去只注意科研, 忽略医疗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 实施以医养研, 抓医疗促科研的整体发展的战略。
三是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效益为核心,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四是转变科室发展的思路, 根据社会医疗需求, 加快科室建设, 拓宽业
务领域, 以病人为中心服务。
学科范围做到既有分工, 又需紧密联系本学科范围,突出重点、 难点、 弱点, 建立一个、 巩固一个, 提高一个, 促使各科室之间协调发展。
现在我们有了 4 个疗区, 12 个业务科室, 9 个医技科室和 5 个辅助科室,基本满足了当地蒙医药医疗需求。
五是认真贯彻到科技兴所发展战略, 把依靠科技和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上, 把有经验, 技术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用服务质量, 技术特色取胜。
做到人尽其才, 量才使用,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六是转变科室建设意识。
狠抓重点学科建设, 推动科研工作。
设立蒙医肝病、 宫颈糜烂、 风湿病、 骨质增生、 高血脂症等专病专科, 形成了以重点带一般, 重点促进全面的技术格局。
多年来, 内于把握决策, 抓好科室管理这个基础, 充分发挥整体素质, 有力的促进了研究所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两个效益” 逐年提高。
业务收入九五年以来年均增长 25, 2005 年达到了 510 万元。
门诊患者 3 万人次, 住院、 门诊患者逐年增多, 创造收住院患者 2000 例。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 部分科研经费逐步得到解决。
科研工作由一度停止投入到增加, 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 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力度, 提升民族医药科研水平。
研究所建所以来始终坚持突出蒙医药特色的办所方针, 一切建设围绕蒙医药的发展。
但从不固步自封、 闭关自守, 利用一切有利于蒙医药发展的机会,促进蒙医药发展的条件因素, 为蒙医药医疗科研服务。
因此, 院(所)
不断现代化医疗诊断设备装备医技科室, 医疗、 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医技科室投入引进了 ct 机、 彩超、 b 超、 全自生化动分析仪、 电子胃镜、 500 毫安 x 光机、动态心电监测仪、 动态血压监测仪、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等用现代科技手段指导医疗、 科研工作, 进一步提高了医疗、 科研水平。
蒙医药科研工作有了质的发展, 由过去的临床研究深化到分子、 离子层面。
近年来立项或申请立项的有《喜晶ⅰ ⅱ 治疗糖尿病》、《其顺格根治疗高脂血症》、《雅顺色音治疗骨质增生》 等课题, 研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 研究所建所 3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们深知, 我们的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中蒙医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上我们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中蒙医药科研开发乃至中蒙医机构科学化管理还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这次全区中蒙医工作交流会议给我们搭建了学
习交流的平台, 我们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加倍努力工作, 为建设现代化蒙医研究, 为蒙医蒙药的繁荣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