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时期与清朝科举制度不同(全文),供大家参考。
隋唐时期与清朝科举制度的不同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
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 二是通过州县地方 选 拔考试而选送的“乡 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
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 即生徒和乡 贡。
关于报考的手续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 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
乡试(州、 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2.考试科目及内容
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科。
这些科又称常科。
3.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 但方法却只有五种, 即口试、 帖经、 墨义、 策论、 诗赋。
由于八股取士, 考场舞弊等多种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 使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弊窦丛生,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批评, 直至清末, 废科举, 兴学堂已成大势所趋。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对 科举, 尤其是八股取士的批评是切中时弊的。
顾炎武曾抨击道:
八股取士“败坏天下之人才, 而至于士不成士, 官不成官, 兵不成兵, 将不成将”,
致使“ 寇贼奸宄得而乘之, 敌国外侮得而胜之。
”为此, 可以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 败坏人才 ,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
八股取士不仅败坏人才, 而且败坏了学术, 造成举业盛而学术衰的可悲下场。
科举考试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 甚或仅限于《四书》, 且只能代圣贤立言, 八股取士的程式又极为固定, 不能有所变通, 这样固定的内容和死板的形式极易被揣摹、 效仿, 所以迎合考生的心理, 适应 八股取士之需要, 许多人开始押题做答案,考生便花钱买答案, 只要背诵答案就可以应付考 试, 而对经书原文, 对研究学术莫不关心, 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它降低了对儒学的研究水 平, 淡化了学术空气。
另外, 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愈演愈烈, 使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 或附庸。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准备科举, 科举考试的内容, 就是学校传授考核学生的内容; 科 举考试的方法也成为学校中考核学生的主要方法, 科举完全成为学校的指挥棒, 学校完全成 为应试教育的机构, 无法培养出利济苍生、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再加上科举舞弊现象的屡禁不绝和愈演愈烈, 科举制已随封建政权的末落而走到了穷途末路 。
1 901 年,张之洞、 刘坤一等提出递减取士名额, 1 903 年, 张百熙也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 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
”1 905 年, 清廷被迫宣布“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推荐访问:隋唐时期与清朝科举制度不同 科举 隋唐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