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2-08-24 10: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供大家参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摘 要]骑楼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从其建筑特色体现出其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及所带来民俗文化特色。

 它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融入西方建筑文化, 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与西方文化生态孕育的结晶。

 面对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 如何看到骑楼这一建筑的文化价值、 有效的保护骑楼这一建筑遗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骑楼 骑楼文化 骑楼保护

 一、 引论

 “骑楼” 岭南地区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由于各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 改造, 骑楼建筑被许多富有现代特色的高楼大厦所取代。

 但近这几年中, 在岭南的较多城市的建设中也意识到对“骑楼” 这一建筑文化的保护。

  关于“骑楼”, 在过去有许多新闻记者对其进行了在报刊上和网络上的报道介绍, 也有部分作家将其放到作品中作为富有情感内涵的一个背景; 而研究者们对骑楼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本身的角度的关注还很少。

 本文把“骑楼” 放置于人类的整体文化中来考察, 从它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西文化交流、 民俗文化特色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来探讨骑楼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为人们认识、 重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建筑文化提供新的角度。

  二、 骑楼及其历史渊源

 何谓“骑楼” ? 骑楼, 是南方城市(福建、 广东、 广西, 包括香港、 澳门等)

 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 顾名思义就是骑在街道上面的楼, 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 而这一层它不是顺着盖, 而是凸出来的, 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 远远看去, 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所以也有将骑楼定义为:

 一个有人可以活动的悬空空间, 或连接街道两侧建筑的半封闭式空中走廊 。

 而在西方, 骑楼被称为“arcade ”,

 意思是上有顶棚旁有商店的街道。

  关于骑楼的渊源, 一般来说有二:

 一是来自国外。

 十八世纪后半期, 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 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 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 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

 这种“外廊式建筑” 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成为印度、 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 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 经由南亚、 东南亚、 东北亚而至中国。

 二是源自中国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侗家人采用自己独特的建筑工艺中的穿斗式和抬梁式等相结合的技艺。

 它的基本特点是建造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 正屋建在实地上, 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 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正房和厢房(即吊脚部分)

 的上面住人。

 其主体结构为两到三层, 第一层设有猪圈、 牛圈、 鸡窝、 米臼、 厕所或仓库等生活设施, 上层为堂厅、 卧室、 厨房等住室, 三层设有客房, 其中二层或三层为木楼最为明显的部分。

 吊脚楼的“吊” 由此而来, 它的挑出部分多为三尺, 用于走廊。“吊” 可以“吊” 前头, 也可以绕屋“吊”。

 房屋分为三柱屋或五柱屋, 像一栋完整的框架式木楼。

  三、 骑楼的建筑特点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

 骑楼是中国南方城市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

 骑楼建筑多为 2 到 4 层, 一般分为楼顶、 楼身、 骑楼底三部分。

 在骑楼建筑的楼顶, 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 有意设计成曲线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 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

 部分。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 又称“压檐墙”, 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简单, 强调实用性。

 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 称为“洋式店面”; 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 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 也就是骑楼街。

 骑楼建筑遍布岭南地区的各大城市, 其中西文化结合的具体体现则表现在其独特的建筑中, 使骑楼成为了岭南区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

 广州的骑楼

 广州的骑楼吸收与借鉴了中西不同建筑因素, 融合了西洋古典拱廊与羊城传统。

 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的发祥地, 它在外来的外廊样式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临街商业建筑, 是老广州人的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创造性吸收的成果。

 在西方建筑与中国岭南传统文化的碰撞、 融合中, 逐渐产生了骑楼式的南方商铺型建筑。

 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据南方地区避雨防晒、 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的。

 广州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 毗连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骑楼, 下面一边向街敞开, 另一边是店面橱窗, 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场、 货仓、 生活用房, 楼上一般住人, 这种建筑受“杆栏式” 建筑的影响。

 另外, 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

 立面色彩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白色和调以黄色为主, 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墙面浮雕图案、 窗洞形式、 线角、 阳台铸铁栏杆等, 融合了西方“巴洛克” 或“洛可可” 建筑装饰风格。

 附墙柱在楼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 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

 使得墙面层次清晰, 线条曲直富于变化。

 建筑细部的檐口下、 碹洞、 窗眉和窗台下以及门套、 山花等部位, 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 其图案样式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

 骑楼建筑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 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 又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

 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的满洲窗非常特别, 比我们今天常用的铁框玻璃更有艺术韵味。

 而楼顶的山花和女儿墙, 是西方古建筑中特有的元素:

 山花是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 在门或窗上也有类似的组件,广州骑楼则加入了西方柱饰或各种中国传统因素, 其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 古罗马卷廊式、 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

  (二)

 梧州的骑楼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 之称, 建筑风格主要以骑楼为主, 近年已成为“岭南第一骑楼城”。梧州地处岭南, 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 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

 梧州的骑楼十分精巧, 外观上可见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

 传统风格的花窗、 砖雕、 花鸟禅云的牌坊, 其功能与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骑楼其中颇具岭南特色的当数骑楼柱上的铁环梧州骑楼最具特色之处。

 在沿江骑楼的柱子上, 都镶嵌着两个圆形铁环, 一高一低, 这是梧州居民在河水上涨时以供系船所用。

 洪水来时, 楼下被浸, 楼上的外窗便变成了临对的门,商铺在二楼继续可以交通、 靠船, 这铁环已经伴随梧州骑楼的住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另外,房屋楼上临街的一面, 还特设洪水时人们出街入市使用的活动板门, 称作水门。

 梧州修建防洪堤后, 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作为梧州的历史见证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由于梧州是广西最早的港口开放城市, 受外来经济文化影响大,所以骑楼的西化痕迹也较浓。

 梧州的骑楼上拥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罗马柱、 圆形拱窗、 浮雕、穹雕等等, 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语言。

 一些骑楼上的商号如“兴隆米行”、“恬程洋货”现在仍依稀可见。

 中西文化在梧州骑楼上水乳交融、 和谐共存, 它汲取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凝聚着历史的沧桑, 至今仍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漫步在约一平方公里的骑楼城内, 但见水都风韵的清水墙, 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 洋味十足的额坊, 点缀在屋檐上、 窗台下的独具匠心的花纹和浮雕……无处不展现出昔日梧州百年商埠的风姿。

 四、 骑楼多元共存的文化价值

 骑楼是务实的老百姓的居住、 经商的场所, 能为行人商户遮阳避雨, 除了方便还是方便,

 所以它被喻为风雨廊。

 现代南方城市的骑楼, 幸存下来的都已经成了历史文物、 保护性建筑或旅游景点。

 骑楼, 它不仅有着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 , 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楼上住人, 楼下一条长长的半封闭走廊, 完美地结合了商住两用的建筑功能; 楼上的采光设计和通风效果俱佳, 与地 面保持一定距离则可以减少“湿气”, 走廊挡风、 遮阳、 避雨, 为购物者营造了一个舒适安心的环境。

 骑楼既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一种过渡, 也是交通的缓冲空间, 因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 防日晒、 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 所以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 便于敞开铺面, 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使顾客可以安全无忧地选购商品, 这种建筑形式, 把人行道以上的空间利用起来, 节约了城市用地。

 骑楼之妙, 不在豪华, 而在旧日人与人之间的那点温情。

 其价值在各个骑楼城市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见证。

  从总体而言, 骑楼挡避风雨侵袭, 挡避炎阳照射, 造成舒适凉爽的环境; 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 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 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连廊连柱, 主面统一, 连续完整, 中西文化合璧, 体现了其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骑楼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 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 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 自在闲适, 温馨亲近, 脚无沙尘, 清洁整齐, 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骑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成为品茗、 聊天、 纳凉、 会客、 交换信息、 小孩玩耍的地方, 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的地域特色。

 由此, 骑楼的意义及价值便充分地体现出来。

  五、 重视对骑楼的保护

 骑楼, 由于其独特的建筑特色, 体现了其人性化的内涵, 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对其采取了保护措施。

  而今, 广州正打造世界最长骑楼路。

 据悉, 其骑楼街建成后作为最长的岭南特色建筑,将会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

 广西梧州的城市建设、 旅游发展也提出要以山水、 骑楼为核心内容, 全面改造河东区富有特色的骑楼, 努力把梧州建成“岭南第一骑楼城”。

 深圳中英街重现骑楼风貌:

 在“中英街” 及其相邻的商业街区, 滨海地区实施完全步行街模式, 并通过“三大工程” 重塑“中英街”, 客家骑楼将会再现中英街。

 在海口, 骑楼与“绿荫”、“清泉水” 同是海口三宝。

 在海口的 DC 城、 明珠广场、 乐普生等都用骑楼通道联成一体, 让骑楼在现代化都市中突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这种建筑, 它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存在的。

 而骑楼正是独特的岭南文化和文化生态孕育的结果。

 在许多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中, 骑楼这一建筑已不见踪影, 人们崇尚的是具有大都市现代特色时尚的高楼大厦, 而像现在许多商住小区的建构形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 关上门后彼此不认识, 这显然不利于人文社会的发展, 更不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让人们意识到骑楼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人们应建立起对这种建筑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 让他们对骑楼这一建筑的传承产生自发的责任感。

 其次, 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对骑楼这一建筑进行保护。

 在近十多年中, 在岭南许多城市中骑楼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政府拨下巨额资金给予重建和修整, 使之既保留原来的风韵而又集以现代化的特色。

  综上所述, 从整个文化生态的角度看, 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 有着多样性的文化价值, 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骑楼将中西文化很好地传承了下去, 历史的踪迹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见证; 它以一种人性化的建筑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

 对于骑楼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们在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时也要注意对它进行合理的保护, 使它在整个生态中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德清, 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方李莉, “文化自觉” 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J]民族文艺, 2002, (4)

  [3]覃德清, 中国文化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2

 [4]王杰, 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 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 2000, (3)

  [5]黄淑娉, 龚佩华,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张欣, 中国社会文化礼俗[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7]徐愫,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推荐访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生 人与 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