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供大家参考。
“概论” 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摘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
为了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承接关系; “概论” 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关系; “概论” 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衔接关系; “概论” 课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互进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新课程; 承接关系; 协调关系; 衔接关系; 互进关系
中宣部、 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精神, 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明确了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根据新的改革方案, 将原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合并为一门课程,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真正进学生头脑, 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承接关系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 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虽然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不同, 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都作出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和怎样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并把这个革命引向胜利,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问题; 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三者都是科学理论, 都是党的指导思想, 不存在谁高谁低、 谁对谁错、 谁过时谁不过时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概论” 时, 不能片面地、 孤立地讲某一部分的内容, 感兴趣的、 熟悉的就多讲一点、 细讲一点, 反之就蜻蜓点水、 一略而过, 把三大理论成果割裂开来, 更不能扬—抑—, 把三者对立起来。
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角度,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来把握,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二、“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关系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 的课程设置, 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四门课。“概论” 课教学的目的, 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 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且在内容上还有一些重复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不仅要具有自己所教课程深厚的理论知识、 扎实
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 而且对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有基本的了解。
这样,才能用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帮助和促进“概论” 的教学工作, 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加深对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 对于“概论” 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彼此内容重复的问题, 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重点和课程特点, 明确分工, 相互协调。
既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可能的相互冲突, 又能使各门课程重点突出、 相互协调。
三、“概论” 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衔接关系
目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设计的必修课共 8 个学分, 分为 4 个模块, 包括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
选修课共 12 个学分, 分为 6 个模块, 包括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等。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概论” 课并不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课程。
学生对涉及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都有所接触、 了解, 只是不系统, 也缺乏理论深度。
因为,“概论” 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学政治课不要求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完整体系, 只是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 而“概论” 课是要从系统性、 深刻性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教育。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全面了解初高中思想政治课里面涉及本门课的知识及观点, 并将其系统化、 理论化, 避免教育内容的脱节和简单重复, 更好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衔接,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完整体系和精神实质, 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概论” 课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互进关系
“概论” 课是由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 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合并而成的, 但它并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也不是把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所有内容糅合在一起, 而是一门综合性与丰富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 主导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崭新课程, 它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要开好这门课, 教师必须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 认真领会新教材的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新教材的主要任务、 主题和内容体系, 对三大理论成果有系统的整体把握。
从教学规律来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理解、 掌握,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的水平。
因此,一个理论功底深厚、 知识含量丰富、 教学能力高超的教师是可以提高“概论” 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概论” 课知识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长期以来, 高校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 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教学工作的教师, 大多数是不互相兼任的。
他们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理论功底比较扎实, 知识面也比较宽, 但对于自己没有教过的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学习的教师不多。
也就是说存在知识面相对狭窄、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
在“概论” 教学过程中, 也许会出现对自己擅长的、 熟悉的、 感兴趣的问题讲得多些, 对于自己薄弱的地方讲得少些或者不讲的情况。
为此, “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 就要在新课程开课前, 积极参加培训, 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熟悉教材,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理
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推荐访问:“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好几个 概论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