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时代台风灾害与传媒预警,供大家参考。
大数据时代的台风灾害与传媒预警 大数据时代的台风灾害与传媒预警
【摘要】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随着相关技术和观念的不断进步, 我国台风应急管理成效也逐步提升。
在整个防灾系统中, 大众媒体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却忽视了自身的“环境监测”职能, 未能对台风灾害进行更积极主动的预警信息发布。
台风报道侧重于现实特征, 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内容。
此外, 台风的社会影响的预警业务尚未完全进入媒体的视野, 在大数据时代, 媒体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 挖掘台风与不同领域的损失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此预测台风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 为防灾减灾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关键词】
台风; 传媒预警;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278(2014)
03-149-02
一、 台风应急管理
商后期预测气象的占卜, 是我国天气预报的雏形, 殷周时既有农谚预测天气, 如“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 (出自《诗经・ 小雅・ 渐渐之石》)。
随着时代发展, 天气预测逐渐由人的感性认识发展为科学分析, 依靠卫星、 自动观测站、 计算机等技术进行预报, 极大地增强了预测的准确性, 为台风应对提供了 可靠的支撑。
随着以天气预测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不断发展, 在台风应对观念上, 也由以往的“抗台” 逐渐转为“防台”,“安全转移人数” 成为媒体和群众的新关注点。
在强调“抗灾抢险” 的年代, 有许多不应受的伤亡损失,如 “牛田洋抗台”中有五百多名军人和大学生在抗台前线遇难。
去年,同为超强台风的“苏力” 在福建省登陆, 全省危险区域的 30. 4 万余人员被转移, 未出现一例死亡。
两次台风的伤亡对比, 体现了台风灾害应急管理在技术和观念上的进步, 人员伤亡数总体上处于递减趋势。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突发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以台风灾害为例, 涉及气象局、 海洋局、 各级政府等机构, 多个独立部门互相配合, 形成一个防灾救灾系统。
虽然相关部门在风灾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 但在目前的实际应对中, 各机构间仍存在着协调不足、 效率不高等问题, 加之台风的复杂性、 不确定性, 我国台风应对的整体水平仍和发达国家
有较大差距。
二、 我国台风灾害的传媒预警
大众媒体是贯穿防灾救灾系统的重要环节, 履行着“耳目喉舌” 职能, 向群众传递防灾减灾信息, 而自身的“环境监测” 职能却较淡化, 未能积极主动的发布预警信息。
媒体主要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 如气象局侧重于台风的现实特征, 如最大风速、 中心最大气压等专有词汇,不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 报道中也常缺乏具体明确的防御措施, 现实的指导意义不足。
伴随实时信息的报道, 灾后损失的阶段性报道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媒体常以人员伤亡、 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等指标来报道, 但从后续灾害的预防来说, 这些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潜在的威胁, 如巨浪、 山洪等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阶段报道中,前期的评估报道, 应对后续可能受灾的地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如防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或反思失败的教训, 才更能体现媒体的“环境监测” 职能。
以《福建日报》 为例, 去年影响福建的台风共 11场, 在影响较小的“蝴蝶” 等 6 次台风的报道中, 防御信息主要面向相关部门而非群众, 如“请相关部门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 等, 部分粗线条的预防信息, 因缺乏针对性而不具备现实的预警意义。在 “苏力” 等 5 次较大台风的报道中, 虽然含有一定量的预警信息, 但信息大多来自职能部门, 如“大型广告牌加固” “危险地段电路检查” 等内容。
根据我国学者喻发胜提出的“传媒预警” 理论, “大众传媒发挥社会预警职能, 并不只是向公众传播政府有关机构授权发布的预警信息, 而是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 发现位于‘未然态’ 的各种危机因素, 有效甄别, 科学判断, 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众预警的行为。
” 。
科学有效的媒体预警信息应是面向公众发布的普遍可理解的信息, 不仅包括风灾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发布, 还应包括媒体自身的分析和处理,预判风灾可能带来的各类影响, 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提供信息支撑。
三、 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预警
(一)
台风的压力与释放模型分析
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 降雨及所引发的灾害链造成, 新闻报道涉及台风次生灾害预警的内容较少, 这与媒体新闻源单一的现状有关, 媒体常对气象和水利等部门发布的消息进行分别报道, 缺乏有效的整合分析。
英国学者 Blaikie 等在《At Risk》 一书中提出灾害形成的压力与释放模型:
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由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
同作用的结果, 脆弱性是指灾害一旦发生承灾体可能造成的损失, 反映了区域对于灾害损失的敏感程度。
台风的致灾因子尚无法有效控制,但通过对灾害链的分析, 能对次生灾害及时反应, 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从《福建日报》 来看, 登陆福建的台风“苏力” “西马仑”等均造成了局地的强降水, 使该省中、 西部山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 如山洪、 泥石流等。
此外, 如狂风引发巨浪, 威胁航海安全;风暴潮引发海水倒灌, 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根据历年报道内容, 可以建立门类详尽的灾害链模型, 将次生灾害细化到不同地域和时段, 绘制出具体的灾害时空分布图, 为防台救灾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 在非台风季节的灾后反思也应被纳入报道议程, 如从环境保护角度防台,通过封山育林等举措提高对山洪、 泥石流的防御能力。
台风对社会、 经济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威胁, 现有的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 主要是通过量化指标的方法对脆弱性的高低进行评价, 以采集到的样本数据来评价不同的地域和行业等抗御灾害能力的强弱, 对风灾的防御具有一定意义, 但并不能反映各行业或地域在台风中可能蒙受的具体损失。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 媒体根据历年报道中的灾后损失资料, 同样可以评价出不同行业或社会领域对灾害的敏感程度, 分析承灾体的脆弱性。
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 台风可能导致伤害流行病(如骨折等外伤)、 传染病(如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
等流行病。
在台风“菲特” 的报道中, 就涉及“因高空坠物和人体被风刮落导致的撞击伤和坠落伤” 等内容。
媒体应针对医疗卫生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 发布应对“外伤病患增多” 的预警信息, 同时应针对企事业单位发布 “高空设施排查” 等信息, 针对普通群众, 则应提醒 “避开大型广告牌” 等信息。
媒体根据历年报道, 可以建立台风中公共卫生事业在不同地域、 不同时间内脆弱性程度的模型。
其他社会领域的脆弱性也可以依此分析, 对台风影响地区即将面临的灾害损失进行预警。
(二)传媒预警的新发展
“如果 A 和 B 经常一起发生,我们只需要注意到如果 B 发生了, 就可以预测 A 也发生了。
” 以相关关系预测未来, 是大数据的核心思想之一。
媒体拥有的信息资源, 具有权威、 及时、 全面等的优势, 但媒体尚未发展起对灾害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或历史信息整合处理的业务。
在上述灾害链分析及各类社会影
响的具体情况分析中, 媒体均可依托其信息资源及相关技术实现职能转型, 对所有的报道相关数据进行充分挖掘, 量化两方面数据(如台风移动路径与某种行业影响)
的数理关系, 或是分析往年台风与具体行业、 社会领域之间的相关关系, 来预测台风极可能带来的影响, 为传媒预警做支撑, 争取防灾中的主动性。
在台风报道中, 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信息分析和共享的应急平台, 对现有的防灾救灾系统进行补充, 弥补各部门间协同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用户数据库, 根据各行业对台风天气的敏感程度不同, 提供专业的预警信息服务。
推荐访问:大数据时代台风灾害与传媒预警 灾害 预警 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