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15 0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完整文档)

 

 2009MPA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号 042080055

 姓名 沈健 一、 听课感言

  通过杨苏老师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 我对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有了 全新的认识, 让我在学习 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

 通过学习 , 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其内 在要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从发展初期, 经过了 一系列的风风雨雨,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最终的共产主义形态, 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就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 60 年后的今天,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人们自 然会有两个比较。

 第一个是纵向比较, 就是将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国 民党在大陆执政进行比较。

 当年国 民党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建设中国, 却最终还是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打败, 最后被人民抛弃; 而中国 共产党虽 然从执政一开始就遇到帝国 主义和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封锁与破坏, 却在国民党留下的破烂摊子的基础上, 在执政的征途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显示出 强大的生命力。

 国共比较, 成功与失败原因 何在, 有什么规律可循? 第二个是横向比较,即中苏两党执政的比较。

 同是共产党执政, 苏联由改革而走向失败, 共产党丧失政权, 社会主义国 家解体, 当初的宏伟目 标像雪崩一样垮掉了 ; 而中国共产党对国 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功, 社会变得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 极大的改善, 综合国 力得到了 巨大的增强。

 人们又会问:

 都是共产党执政, 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况且苏联社会主义历史长, 影响大, 综合国力强, 为什么一个执政大党说垮就垮, 而另 一个执政党却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有生命力,其原因何在?

 对此, 我觉得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中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一, 执政为民:

 中国 共产党执政惟一的出 发点就是为了 最广大的人们群众的利益。

 只有一切为了 人民, 依靠科学发展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去, 并且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 全方位提升社会物质、 文化水平, 这个政党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戴, 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 坚持用 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列 宁主义,

 选择符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点很重要。

 每一个国 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 身的特点。

 马克思列 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框架, 一个思想的灵魂。只 有在其思想上发扬光大, 同时融入本国 国情, 才能真正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 才能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

 第三, 独立自 主、 自 力更生。

 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实践证明, 要在世界强国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就是要有自 己的东西。跟着别人走, 就要看别人的脸色, 就不能有改革, 只能依附于别人的治下。

 只有政治、 经济、 文化的独立才能让中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必须从严。

 当初苏联的解体, 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执政党内 的腐败。

 腐败滋生官僚, 官僚导致低效。

 而一个低效的政府是无论如何也长久不了 的。

 第五,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

 圣人也不例外。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也犯过错。

 但是可贵之处在于中国 共产党能及时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 并依照马列主义中国 化的理念进行国家改革, 并取得了 最终的成功。

  二、 读书笔记-学习“科学发展观” 的感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 发提出 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国 际发展环境、 借鉴其他国 家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 来的, 是在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 来的, 是在深入分析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 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来的, 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长远发展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呢? 简而言之,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句话虽 然简单, 但是它有着深刻、 丰富的内 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需要我们怎样做呢? 我认为, 首先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其次是在行动上要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要做到以上两

 点, 必然是一个长期、 持续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那么 , 如何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行动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呢?

 首先在思想上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个人, 他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对他产生重大的影响, 他的世界观决定了 他要走的人生道路; 同理,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 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同 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过去, 我们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也走过一段弯路,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从中总结了 一些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和教训说明了 一个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识过程、 都有一个实践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因此, 要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也应该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要想在思想上牢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不仅仅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那是远远不够的, 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只 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 要想树立这样的意识和进一步提高认识还需要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 与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相结合。

 我认为,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提炼。

 一、 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阐述得很清晰。

 值得思考的是, 我们在认识中要搞清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做好五个统筹, 要想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 我们国 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搞好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 只有国家的综合能力提高了 , 才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角 度充分的思考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实证明, 我们正在探索的这条经济建设道路方向没有错, 取得的实效很明显。

 三、 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回答这个问题, 不管是一名普通公务员还是领导干部, 要始终抓住“公仆” 的涵义, 只 有树立了 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并且是这么去做的, 你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理解到位, 看得见、 摸得着。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

 那么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呢? 以前讲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做一个四有新人, 这些具体的标准在今天看来并不过时, 它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细化。

 那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国

 家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国 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文明在不断进步。

 如何在行动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相对于传统的发展观 , 是宏观经济管理指导思想的一次飞跃。

 实现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实属不易, 但更难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政策法规中和工作行动上。

 下面对如何在行动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几点体会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要让各级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经济社会, 而要做到这一点, 没有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是万万不行的。

 说到底, 政府是由各单位、 各部门 组成的,落实到单位特别是政府职能机构, 就是要对工作的成效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办法。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需要全方位的创新, 这包括了 方方面面, 从创新内 容看,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还包括了 理论创新、 管理创新、 体制创新、 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

 从创新主体看, 不仅要求企业创新, 政府机关、 学校、 事业单位、军队、 各社会团体都要创新。

 从创新形式上看, 不仅鼓励原始创新, 还鼓励集成创新和引 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也就是鼓励学习 型创新。

 从细小处促进和谐, 讲究效益的科学性。

 我们究竟是以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的, 还是单纯的以 GDP 的增长为目 的, 这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 发展的重要目 标和必要条件。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从解决关系 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从细小处促进和谐。

 伴随着新局面的到来, 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也出 现了 一系 列 引 人注目 的新特征, 出现了 阶段性的重大变化, 这包括: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总体上还较低;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工业化进程加快, 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 益突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 体制性、 机制性障碍; 对外开放范围扩大、 领域拓宽, 国 际化趋势明显, 但面临的国际竞争日 益激烈;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越来越大, 但自 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分工协作、 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

 刻变化, 但社会管理还面临一系 列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等等。

 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阶段性重大变化, 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准确把握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趋势, 与时俱进, 实现发展观上的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就是着眼长远和全局, 为了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并实施的, 是党中央着眼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 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选择,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面临国 际金融危机的今天, 我们更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深入落实各项应对措施。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 现的这些阶段性重大变化, 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准确把握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趋势, 与时俱进, 实现发展观上的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就是着眼长远和全局, 为了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并实施的, 是党中央着眼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 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选择,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 专题思考-中日关系

  从地理方位来看, 中国与日 本互为亚洲 重要的邻国 , 从历史角 度来看, 两国经历过让人难以抹去的历史, 因此中国和日 本的关系 如何牵动着世界各国 人民的心, 对于日 益发生变化的国 际形势与政治发展, 中国 与日 本的关系 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如何去详细的评价中日 关系 ? 我想通个下列 几个不同的视角 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阐述。

 一、 如何为中日 关系定位

  中日 关系 在经历了 九十年代前半期的重新调整、 重新定位的转折期, 经过1997 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 双方确定了 21 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 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达成了 一致, 落实诸项合作内 容的新阶段。

 近两年来, 中日 关系 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 良性发展势头。在另 一方面也应看到, 中日 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 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仍需中日 双方共同 做出很大努力来防止这些矛盾与摩擦

 破坏两国 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

 中国的“崛起” 与日 本的“自 立” 是这一时代大潮中的两朵耀眼的浪花。

 在两千多 年的交往史上, 中日 两国 同时平衡向前发展的现象还是第一次出现。

 然而, 两国 人民彼此对对方的发展、 强大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未来中日 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中日 两国 相互间能否结束以“中国威胁论” 和“日 本威胁论” 为表现的相互戒备的恶性循环,能否增进相互信任, 促进共同 利益, 建立起稳固的双边机制。

 二、 历史问题角 度看中日 关系

 历史永远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 特别是看中国与日 本的近代史。

 但是如果不了 解历史, 就不能理解现存的国际政治秩序, 就不能预测和规划未来。

 中日 间历史问题的实质, 就是日 本一小撮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华历史的丑行不断伤害着中国 人民的感情、 迫使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做出 正当反应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 从东汉开始到明朝一千多 年的时间内 日 本在都是走在中国的影响下, 从饮食习 惯, 文化, 意识都有很多 来自 中国的印记。

 但是日 本只是在模仿, 而没有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

 表面的彬彬有礼掩不住内 在的焦躁、 贪婪。

 日 本的侵略扩张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美国, 苏联的参战, 全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的建立, 日 本走向了 穷途末路( 1945 年)。

 随着二战硝烟的散去, 战败的日 本匍匐在美军的铁蹄下。

 美国及其盟国对战...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 执政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