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5篇
【篇1】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最新)
1、文化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担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而且承担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思想体系和文化有机体,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果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单纯个体,势必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
过去,我们曾经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比如,因传统文化落后或腐朽的成分而全盘否定其价值,或因其进步或积极的一面而片面提升其地位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警惕的。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狂热症”等思潮或倾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于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必须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方能完成。新时代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文化自身发展逻辑,注重从历史和文化延续性的视角去把握和分析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而且要认清其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文化。
2、文化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与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无论东方或者西方,文化创新对于文化的历久弥新和繁荣昌盛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本质上看并不是回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复古运动,而是一场彻底的文化再生和文化创新运动,极大地加速了西方文明进程;
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始终是主旋律,大大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积极培育和催生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中国正沿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国共产党肩负时代赋予的文化创新使命和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以创新者的姿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实现光荣梦想。
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注重“变”(创新)与“常”(继承)的辩证关系,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正因为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中华文化虽历经千险、几经变局,却依旧延续不绝、生生不息。
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与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它们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外来”与“本土”、决定与被决定、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并列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文化内容、文化精神的契合与融通。
3、文明互鉴,推动建构世界新型文明秩序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便揭示和预测了世界历史和精神文化生产全球化的趋势,他们指出,“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不同形态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创造新型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全球文明秩序,受到了世界广大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世界文明平等交流与互鉴互惠,便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繁荣兴盛;
但是十字军东征,却成了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文明或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平等而交流,因交流而有价值,因有价值而互鉴,因互鉴而得以提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和盲目排外便是逆流而动,违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当然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会迷失自我和失去方向。正确的态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吸纳各民族之优长,采百家之智慧,一方面“引进来”,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驳斥西方“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主义”等思潮,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以对话取代对抗、以交流取代排斥,消解冲突和促进融合,共同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和新型文明秩序。
【篇2】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底气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气的。这种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承,来自伟大实践成就,来自人民衷心支持与拥护,来自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自信不自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承,来自伟大实践成就,来自人民衷心支持与拥护,来自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从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政党与民众的统一、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实现了创新性的结合与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真理性、价值性与实践性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提供了有效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开放包容地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历史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脉源流。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自有文字以来从未断流过,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各民族的发展都有独特内涵与价值,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各民族在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实践中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各民族在绵延不断、融会沉淀的历史中奠定了高度稳固的身份认同。承载伟大民族品格与民族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以古鉴今的历史启迪和重要参考,滋养了文化传承的深厚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推进伟大事业建立了充分的底气与自信,赋予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根本力量。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伟大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现实支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备受屈辱的深重苦难,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探索与尝试。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深切期盼,诞生了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文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壮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确立,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我革命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合乎民意诉求、勇于改革开放,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启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深化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价值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国家事业的积极参与,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绩效的肯定,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方针的认同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党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离不开人民的拥护,党的事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与此同时,在推进党领导伟大事业进程中,人民也不断从党和国家的发展中获得实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5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措施给予充分认同:对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极为肯定;
对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改革深化翘首期盼;
对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司法公正欢欣鼓舞;
对展示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响应;
对脱贫攻坚以及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拍手称赞;
对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坚决力挺;
对强军兴军十分认可;
对增强两岸互信互动非常支持;
对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话语权满怀自豪;
对党正风肃纪,“打虎”“拍蝇”“猎狐”刚性执行点赞叫好。一系列成就和改革贴近地气、反映民意、深入人心。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体现了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崇高地位的坚决维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决维护。步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翘首期盼,积极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伟大实践中致力于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人自信的外部条件
经过建党以来97年的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后69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飞跃,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作为和国际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有关国家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2万个就业岗位。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方案。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青岛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中国提出的主张与方案得到广泛认同,由此提升了自身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在习近平主席演讲结束后,二三十位国家元首等在走廊外与他握手。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随着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全球治理贡献的增多,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成为彰显中国智慧的联合国官方词汇。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气的,更是与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如果说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认可、自我激励、自我鼓舞的话,那么忧患意识源自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篇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作者:张宏贵
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
【摘要】: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信仰属于科学信仰,并且具有唯一性。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的无神论者。共产党人只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不断巩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关键词】:共产党人 信仰
信仰是指人对某种政治主张和主义、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并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榜样。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信仰是人们灵魂的标注,是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信念是人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的无神论者。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信仰
(一)每个人都有信仰。任何一种事物,只要你相信它,而且能解释存在的理由,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指南,它就成了精神支柱,就产生了信仰。每个人都是有世界观的。世界观又总是对理想信念起支配和导向作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直接影响着人的品格行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也是应该有信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且具有唯一性。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党人不能信仰宗教。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真正的信仰绝对经受得住理智的思考,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受得住社会洪流的洗礼,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很快消失的绝对不是真正的信仰。
【篇4】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
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作者: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20年第01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从初夏到冬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部署推动和率先垂范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场严肃而深刻的党性洗礼,时机适当,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取得重大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宣示,在全党上下激荡,在神州大地回响。
“让初心和使命在广大党员、干部内心深处铸牢,在思想深处扎根”。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继续以实际行动当表率、作示范,并对全党始终守初心、担使命提出要求。
收官不收兵,永远在路上。
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写入中央全会决定,更将初心使命铭刻于灵魂深处。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不断凝聚起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上率下,率先垂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精心谋划、精准指导,推动主题教育在全党上下有序展开、步步深入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荡涤灵魂的党性锤炼。
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总是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全党开展集中教育,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战斗力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們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2019年5月31日,在京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主题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
【篇5】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心得体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全体党员必须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自觉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苦干实干,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适应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要求,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哲学、历史、法律、科技、国防、国际等各方面知识,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
以上是我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下面简略谈一下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理想与信念。
首先,在“逆”字上锤炼坚强党性。在应对复杂局面、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要注重发辉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引导群众在艰苦的岗位上和寂寞的生活中敢于迎难而上、经受历练,困境中不放弃。砥砺坚强的意志品质,锻造过硬的工作作风。要有“世事不难,我辈何用”的豪迈,努力做到既能顺风顺水又能逆水行舟。
其次,在“慎”字上修炼道德操守。“慎”的核心要义是律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律己作为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推崇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强调通过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净化,清除思想尘埃、精神污垢和不良习气,提升道德境界。必须不断修炼道德操守,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才能在直面是和非、正和邪、廉与贪时,依靠高度的自觉、定力和静气,遏制住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一闪念,顶得住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
最后,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自身干净、勇于担当,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坚决抵制错误思想侵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