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时间:2022-06-11 16:4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供大家参考。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 第 28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年 12 月)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②1978 年 5 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召开:1978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

 (3)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4)内容:

 ①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二次: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 、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3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 6 月)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 32 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过程:1982 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

 ①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②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二、改革开放进程

 1 、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1980 年 5 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2 、逐步深化 (1)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 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 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00 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 、稳步推进:进入 21 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 2010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过程 ①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2.10,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 、“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84 年 12 月和 1987 年 4 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葡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2)1992 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 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 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

 (5)2005 年,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2015 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 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第 第 29 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邓小平理论 (1)形成: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

 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核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即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4)地位:1997 年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 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核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地位:2002 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 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核心: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地位:2007 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 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2)核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地位:2017 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宪法。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的问题 地位 意义 形成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 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7 年 中共十五大 被写入党章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 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 年 中共十六大 被写入党章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 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 年 中共十七大 被写入党章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 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社 会 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 年 中共十九大 被写入党章 (2018 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1)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2)2018 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 90 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 3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 位里面中国占有 7 席。

 (3)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超级计算机、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4)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人工智能助推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3 、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 、国防和军队改 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表现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①方向: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大国: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周边: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④非洲: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欧拉: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 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 、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②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两次 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大 转变 ①指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

 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五大 理论 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实事求是。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上册 纲要 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