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美育专题【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美育专题
美育即审美教育。自然界中的风花雪月、山川河流,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人不能缺少审美眼光。美是《诗经》里古朴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美是《古诗十九首》里痴情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美是盛唐边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是灞桥边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毋庸讳言,美育工作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几乎是一片空白,但美育不仅仅关系到审美眼光,更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操和心灵的培养塑造。因此,美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题目即观点,蕴含期许。)
作者:白龙
来源:2018-09-05 人民时评
①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日前,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 8 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通过美育为青少年涵养一颗“美丽心灵”。(开篇点题。)
②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举例论证。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也正因此,国务院办公厅 2015 年 9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去年教育部又与 13 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都要更加重视美育,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论述当前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④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
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引证法。论述美育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⑤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照应题目,呼吁期待。)
编者按
美无处不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自然潇洒是种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气节是种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奉献勇敢亦是种美。大美之美,不仅美在生态自然,美在人文艺术,亦美在人格品质。宗白华曾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亦要有一颗给予美的心灵,美之育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最是大美能致远。
大美致远(题目即观点,言简意赅。)
①美像真理一样,最朴实,也最有光辉。可以说,美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美”的话题。)
②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与美术邂逅、与艺术交流、与科学沟通、与自然对话、与朋友交流,皆是以美为媒。因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美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直接体现。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会感受其神韵之美;阅读一首诗歌,会感染其意境之美;游览一处美景,会发现其生机之美;与道德高尚之人相处,会感动其品行之美……美始终是生活的媒介、交往的桥梁、文化的硕果。从古至今,美是不变的旋律,最是大美能致远。(重要性分析。美是生活的媒介,最是大美能致远。)
④有诗云:“百年一吴生,万载留其名。画笔得正传,画史玉树青。”这首诗赞美的就是被后辈奉为祖师、尊为画圣的吴道子。他辉煌的一生,以美为媒,为我们阐释了画中的精彩绝伦。有一段时间,吴道子一直在巴山蜀水间畅游,专注于创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落笔雄浑、线条曲折,于焦黑墨痕中略施微染,色彩简单而淡雅,这是吴道子所独有的。张彦说他:“吴生作画,下笔有神。”苏东坡说他:“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作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以吴道子为例,论证美是生活的媒介,最是大美能致远。)
⑤艺术美总是伴随着人格美。颜真卿不仅是文坛大咖,更是气节名臣。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中,颜真卿的字被公认为最能体现盛唐之气,从而成为后世学者临摹的经典。颜真
卿的书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清代藏书大家郑元庆评价他:“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以颜真卿为例,阐明人格美可光传后世,最是大美能致远。)
⑥大美之美在自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美、生态美是一切美学的源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实现天人和谐、达到天人合一。今天我们外出旅游,也是在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态之美。古人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告诉我们自然之美能激发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现在有一些人甘愿做手机的“奴隶”,总是盯着手机这一方寸屏幕,不愿深入广阔天地,不愿游历名山大川,就无法涵养天地之气,自然也难有大格局、大气魄、大人生。(美的表现一:大美之美在自然。)
⑦大美之美在艺术。生活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科学,也需要人文。书画、音乐、电影、戏曲等,表现为一种艺术之美,它总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进而感染人、重构人、转化人。一部《长征组歌》不仅让几代中国人为之倾倒、为之叹服,也让很多外国人为之流连、为之敬佩。在艺术之美中,我们总能很好地体悟生命、体验人生,升华感情、洗涤灵魂,从而达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美的表现二:大美之美在艺术。)
⑧大美之美在人格。“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心灵美、人格美、道德美是一切美的归宿。以美为媒、品味美好,重在塑造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孟德斯鸠有句名言:“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近年来,我国“最美大学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公务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最美”不断涌现,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之美,感受到了人格之美,也让社会有了向上向善的风向标。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才是大美中国建设的真谛。正如哲人所言,“真正美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美的表现三:大美之美在人格。)
⑨美是生活,也是大道。我们要传播美,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给予美,先要有一颗有修养的心灵。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美育锻造,增加美学修养,提升审美水平,锻造完美品格,进而以美为媒,展示个人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大美中国建设。(总结呼吁,勉励期待。我们要以美为媒,助力大美中国建设。)编者按
从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蔡元培的“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当下,智育一家独大的畸形教育观仍不乏存在,美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为风花雪月、附庸风雅的代名词。人们在行色匆匆中,对身边的美、世界的美视而不见,可怜辜负好韶光,秋月春风等闲度。他们在行色匆匆中,忽略了花谢花开的自然之美,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文盲越来越少,美盲越来越多。美育的缺失,是可怕的。缺乏审美,整个世界都与你我无关。缺乏审美,无法感知美,发现美,即使身边花团锦簇,内心、精神也是一片荒原。因此,美育,看似无实用,实则有大用:启迪性灵,涵养心灵,陶冶情操。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题目即观点,简明形象。)
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
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开篇提出观点,明确美育的重要性,并引用新时代领路人讲话论证,观点鲜明,高屋建瓴,契合时代。)
②中华民族拥有 5 000 多年灿烂文明。今天,美在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形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满目。在“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美育的重要性之一: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感受中华古今文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秉承“德艺双馨”“艺品如人品”等理念,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比如,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千里江山图》中,能领略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新时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引导他们接近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途径之二: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④作为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我们在引领年轻人欣赏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强调作品的格调品位、精神高度、爱国之志,等等。比如,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半部的《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作为美的创造者,当代年轻人也在积极记录这个时代和它的独特之美。在他们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更开放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比如,有关怀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作品,有表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飞船等重要成果的新山水画、新静物画,还有体现新时代年轻人新风貌的影视作品,等等。这充分说明,接近美、欣赏美,涵养“美丽心灵”,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用心用情拥抱美好时代。(对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寄予希望。)
⑤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照应题目,号召展望。)来源:2021-11-08 《人民日报》
编者按
犹记 2008 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邂逅,为世
人奉上一道文化盛宴,至今仍令我们记忆犹新;时隔 14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与春天同时启幕,蕴含着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中国名片——二十四节气,联袂登场,惊艳亮相。一场开幕式,大气而浪漫,点点滴滴间都是诗意中国的最美印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北京冬奥会向世人普及了中国传统的岁月算法,让中华文化从容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创意精巧不落俗套,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巧妙结合,这样的“中国式浪漫”,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