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凡高油画艺术风格,优秀专业论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
论凡高油画的艺术风格 摘要:凡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本文以凡高油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凡高油画创作的三个分期;二是他的油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三是凡高油画的艺术风格分析,从色彩、笔触、光影三个方面,通过与米勒、伦勃朗的具体作品的对比来论述凡高油画作品的风格特征;四是凡高油画艺术的地位与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凡高油画的艺术风格,指出了其在艺术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凡高
油画
艺术风格
作品对比
一、
引言 文森特·凡·高是西方十九世纪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是西方现代艺术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凡高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独步古今的艺术成就,在西方艺术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 19 世纪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 20 世纪兴起的表现派和野兽派的开路人。
凡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其油画方面,从 27 岁开始,凡高一生共创作了800 多幅油画。凡高如此钟爱油画,也许是因为油画的笔触、色彩、线条最适合表现他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在凡高之前的油画艺术注重对自然的客观描摹与再现,在学院中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们在油画的表现手法上有一套严格的规范,而凡高的油画则打破了学院派的传统,注重画面中主观情感的表现,从外界的真实转而追求内心的真实。热烈的色彩、稚拙的笔触、流动的线条使凡高的油画艺术带有强烈的情感与个性魅力,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他成为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那么,凡高的油画与前代艺术家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艺术风格呢,这些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对后世艺术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确定凡高的油画艺术在艺术史上独特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二、
凡高油画艺术分期 1 、早期 —— 探索期 凡高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传教士之家,早年做过画廊店员、传教士等工作,27岁时决心将绘画作为终生的事业,并开始学习素描、速写、色彩,专心研究解剖、透视等绘画基本功。凡高早期的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主要受荷兰画派和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其题材大多是穷苦人民的生活,造型滞重,用色晦暗,表达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情绪,其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1885 年)等等。
《吃土豆的人》,凡高作,1885 年,油画,82×114 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凡高馆藏。
凡高早期的油画,在色彩方面遵守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宗旨;形体结构与立体造型上存在失误;线条死板生硬,明显呈现出基本功的缺乏;画面的空间表达混乱。仅就技巧而言,当时的凡高无法画出他所追求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作品。⑴这个时期的凡高逐渐认识到学院体制下对绘画的陈规戒律并不适合自己,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模拟再现,而且必须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和特点。所以凡高对绘画的注意力逐渐从绘画的技法转向对画面表现性的探寻。⑵ 2 、中期 —— 形成期 1886 年,凡高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印象派、鲁本斯和浮世绘对凡高的影响很大,他的画风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此之后,凡高的油画改变了那种深沉、厚重的绘画风格,而表现出了对强烈色彩的独特偏爱。他借助色彩笔触等艺术语言不仅再现客观世界的光与色,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炙热的情感。凡高的油画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代表作:《加卢赛桥和卢浮宫》(1986),《卢森堡的小路》(1986)。
加卢赛桥和卢浮宫
布面油画 31.0 x 44.0 cm
巴黎
1886 年 6 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3 、晚期 —— 成熟期 1988 年,凡高离开了喧嚣的城市,而隐居到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继续作画。仅 88 年一年,凡高就创作了 190 多幅作品。从此步入了他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阿尔时期以后,凡高的色彩只限于红、青、黄三原色和由此产生的间色绿、紫、橙。凡高利用这些色彩的强烈对比,有时表现出暗示的、象征的美学意味,有时表现出装饰的、充满音乐感的美学意境,有时表现出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的强烈效果”⑶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有柏树的玉米地》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向日葵》,凡高作,1888 年,油画,95×73 厘米,伦敦,泰特画廊藏。
三、凡高油画艺术风格的成因 凡高油画艺术风格的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
1 、外在因素 ( (1)
)
印象派画风的影响。
。
在凡高遇到印象派之前,他的油画色彩是晦暗、厚重的。印象派作品流动的色彩与包罗万象的光影效果为凡高的油画表现方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从此之后,他的油画变得明亮、漂亮了,在画面中注重对光学综合作用和明暗效果的全面掌握,并表现出对强烈色彩的独特偏爱。但是,凡高并没有盲目的模仿印象派绘画,他“无法容忍印象主义者的微妙的渐变的色调层次”⑷而凡高追求的是对事物内涵与本质的探索。这种追求目标的矛盾使他很快放弃了印象派的创作宗旨,但是印象派的色彩表现方式却长久的留在了他的油画作品中。
(2)
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叶,东方的艺术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畅销。日本“浮世绘”鲜艳单纯的用色,二度空间的造型,线条使用的韵味都引起了凡高在艺术上的共鸣。凡高这样形容自己见到日本艺术时的喜悦心情:“如果有幸拥有一双日本画家一样的眼睛,你在观察事物时,对色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⑸凡高尝试使用油画颜料而不是木刻手法临摹日本浮世绘版画,试图以油画语言来创作类似浮世绘的
艺术形式。凡高作品中跳跃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平面化的空间造型无一不体现主东方美学对他的创作所形成的终生印记。
( (3 )
阿尔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小镇阿尔进行创作的凡高,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阿尔炙热的阳光,明亮的色彩为凡高的油画创作提供了客观的自然条件。
2 、内在因素 ( (1 )
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凡高的一生主要从事过两种职业——传教士与画家。这两种职业都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与避世主义倾向。
凡高对爱与家有着一份深切的渴望。但是他行为与社会不相容,让他最终在寻爱的道路上举步为艰。在爱情以金钱为衡量的社会里,凡高却爱上了一个妓女,并愿意和他结婚,他这种表面看来是任性冲动、自主自为的个性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的谴责,对此凡·高辛辣地提出了“你们是一些自以为有优雅风度与良好教养的人,你们认为抛弃一个女人或援助一个被人遗弃的人,哪一个更优雅,更高尚,更有大丈夫气概呢……我所做的事是十分单纯与自然的”。⑹但是,这种单纯自然的爱在世俗面前却难逃被扼杀的命运。
身在传教士家庭的凡高,从小就具有宗教济世的理念,他曾经试图用传教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于乌托邦的理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人生遭遇使他开始怀疑宗教的真正价值。
遭受个人情感和宗教之爱打击的凡·高这种“压抑的情感”转向了艺术事业。只有在艺术上他才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艺术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在艺术中,凡高不必理会现实世界的残酷,而执着于在绘画中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所以,在凡高的油画表现出一种情感宣泄的强烈需要,他的绘画不理会客观事物的真实,而是执着于自己心灵对世界的主观表现,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理想在绘画中完全展现。
( (2 )
热烈奔放的情感世界 凡高是外表看似冷静孤僻,但实际上却拥有着热烈奔放的情感世界,他重视情感的价值,疏远中产阶级世俗化的生活法则,确立一个为理想而活的姿态。
在爱情的追求方面,他表现出了剧烈的情感强度。他对爱人的示爱方式是直截了当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整个心胸,整个灵魂,整个精神都感觉到:她!非她莫属”。恋人决绝的态度对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失恋并没有破灭凡高心中的激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爱的信念。他从小骨子里就潜藏着宗教感情,对人类怀着深广的同情和忧患,他说:“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爱许多事物,爱朋友,爱妻子,爱你所喜欢的一切事物”。⑺他诚挚、纯粹地仿效基督,心灵被爱、同情等宗教情感所占满,他扎根农村,救助穷苦民众,个人生活忐忑艰辛,可他却随时都奉献给别人以爱与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进行搏斗。
凡高将爱所释放出来的激情形容为“生命小舟上的风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敢于力排众议,特立独行。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爱”变成了一种推动他前进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向前,艺术和爱之间存在这
一种相似性。”(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Hagle,11 January 1883.)热烈奔放的情感世界是凡高艺术创作的内在源泉,没有这样强烈的情感世界,就不可能有他在艺术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情感。
( (3 )
直率孤僻的性格特征 凡高虽出生于条件优越的家庭,但深切感受到人生的痛苦和现实的丑恶,他渴望人性的自由,却寻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有过灿烂多彩的艺术和人生之梦,却遭到了现实的严酷摧残,从而陷入无法排解的孤独。
凡高的个性单纯和自我,但是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即使与自己的弟弟也时常关系紧张。这种直率而孤僻的性格,使其无法正常与人交往,更别说融入当时的社会了。他一生遭受社会和他人的冷落,这也造成了他无法以理性的态度参与社会和与他人正常交流的性格缺陷。正如他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所说的:“我经常令人感到厌恶,而我自己则感到心情抑郁,容易激动,如饥似渴地想得到人们的同情。我既不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又不乐意与人们交往,跟那些人交谈经常使我感到为难。…这是由于精神烦躁,再我那灵敏的感觉方面,这些年来当我觉得最难受时,它不仅反映再身体上,而且也反映在心灵上,…”。
虽然,凡高这种孤僻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不得志的悲剧命运,但是,就艺术创作来说,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凡高的绘画艺术,形成了他关注内心情感和表达真实的艺术品格。
四、凡高油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分析 1 、色彩 凡高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色彩的独立性,作为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此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他不满足于印象派“将大自然由于光的作用而呈现出的色彩斑斓、千变万化和稍纵即逝的‘视觉印象’都被画家们搬上画面时,这种致力于视觉印象摹写的艺术所具有的一切问题似乎都已得到了解决”
⑻ 的观点,认为“色彩自身就表达了某种东西,比如说,我要描绘一幅满树黄叶的秋天景色。假如我把它看作是黄色各层次间的协调,那么我所使用的黄色与树叶的黄色是否相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这没有什么关系。” ⑼ 他确信色彩的独立性和在精神表现上的巨大能量。
凡高的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与现实主义的用色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凡高的《播种者》与米勒的《播种者》的对比来分析凡高的油画在色彩方面的风格特点。
1888 年 6 月,凡·高用黄、兰紫、土红三种基本色画成一幅米勒的《播种者》的变体画。从它的形式技巧上看,凡高的确有意想在色彩上超越米勒。凡高借助点彩派的色点和雕刻似的跳动的笔触,画中的太阳金光四射,向大地撒下金黄的光点,天空一片橙黄,播种者步伐有力地行走在田园上。而在米勒 1950 年的油画作品《播种者》中,他使用的光线比较接近自然,即采用的土红色调,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蹂合,仿佛同大地溶为一体。
将两幅画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出凡高在用色方面与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巨大不同。米勒用色彩是为表现客观现实服务的,红色的土地,农夫身上的色彩,脸部的阴影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的,看到米勒的画,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质
朴的农民在田间劳动的真实画面。而凡高的用色则是非现实的,金色的太阳,天空与麦田都来自于凡高对太阳的一种幻想状态,凡·高曾经向弟弟谈起,他晚间在田野上散步,看见落日辉煌时的感受:“(太阳)正把他金黄的光线倾注在灌木丛和地面上,好一阵黄金骤雨,万物的形相可爱极了。”沐浴在这金色阳光下的农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劳动者,而是一个富有活力的英雄与胜利者。凡高正是使用黄色来表现自己对人类的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画面上金黄色、象燃烧的火焰一般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了一种生命的狂欢和对幸福的渴望。
凡高《播种者》1988 年 6 月
米勒《播种者》1950 年 2 、 笔触 笔触是绘画艺术中构成视觉艺术形象最基本元素,对构成画而起着重要的作用。凡高油画的笔触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他一改传统绘画的绘画法则,形成了具有独特气势的卷曲翻滚、坚挺蓬勃的绘画笔触。
凡高的笔法是条状的、散涂的,往往一笔涂上去就是厚厚的颜色,笔触和笔触之间不加融合。他用笔粗犷、豪放,充满运动感和紧张、强烈的节奏感。透过凡高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创作时的激情和紧张。他的作品中,有的节奏感强,有的富有跳跃性,有的如火焰般闪烁、扭动,有的形成一种色流在画而上旋转回荡。⑽在他的笔下一切都不停的运动着,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