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1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供大家参考。
题 课题 10 自然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说明: :
考点 1 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高原地区 分布在河谷两岸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河流冲积平原 分布最密集,形成沿河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沿海平原 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润 [ [例 例 1]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1—2 题。
1.影响图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交通线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2.图中图码代表的四个城市,其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例 例 2 2] ] 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我国 67%的城市分布在气候较凉爽的二级阶梯上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了解近百年来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 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 防治措施
B、自然地理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C、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集中,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D、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 [例 例 3]
读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分布表,回答下题.
我国城市比例较高的地形类型,其有利于城市分布的原因是 A、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盆地地势平坦,有利于建城 C、河谷区具有排污水和泄洪的功能
D、气温凉爽,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考点 2 2 山岳对交通 选 线 的影响(考虑成本、难度、安全)
名称
影响
原因
方式选择 先建公路,其次建铁路 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线路分布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地势相对和缓,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线路延伸 迂回前进,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线路相对落差小,施工难度小,行驶较安全 [ [例 例 4]
( 2008 8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山区的公路多沿河谷地带修建,主要由于河谷地带 A.植被条件好
B.热量条件好
C.水源较充足
D.地势相对和缓 [ [例 例 5]
( 2009 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判断: :当前,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首要因素是地形。
[ [例 例 6]
( 200 10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判断: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不断减弱。
考点 3 3 世界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一、 世界 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基本概念
1 1 .气候变化 ——指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2 2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 1 万年前的气候变化
3 3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 1 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4 4 .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气候 变化特点
1 1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呈波动上升趋势
2 2 .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气温升高 (三)对“ 世界 气温升高”的理解
指世界平均状况,并非指世界各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四)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
1.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西北、华北、东北——“三北”
2.长江以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不显著 二、 世界 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
(二)影响农作物产量 —— 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
(三)影响整个水循环,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旱涝灾害增加,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 世界 气候变暖的原因 —— 温室气体的增加 —— 二氧化碳、甲烷等
1.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2.森林毁坏,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 四、气候变暖的应对策略 —— “少排”、“吸收”、“顺应”、“法德”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尾气排放。
3.保护森林,种植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4.采用固碳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新的农作物
6.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
气候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水热膨胀 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农作物增产 农作物减产
7.政策法规与环保意识
[ [例 例 7 7] ] (7 2007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判断: :据科学观测,世界冰川面积在逐渐减少,这是世界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 [例 例 8 8] ] ( ( 2008 8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判断: :世界气候变化即指世界气候变暖。
[ [例 例 9 9] ]
读下边三幅图,回答 1—3 题。
1.20 世纪 60 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 CO 2 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B、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C、全球大气中 CO 2 体积分数增加了 5 倍
D、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数值在 20 C 以内
D、近三千年来,大气中的 CO 2 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无关 3.近年来,与 a、b 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A、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迅速
B、海平面下降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某些沿海地区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 [例 例 10] ]
( 2009 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
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 [ [例 例 11] ] ( 200 10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2009 年 12 月 7 日至 18 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完成 1-2 题。
1.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是为了应对
A.臭氧层变薄
B.全球变暖
C.酸雨扩散
D.地震频发 2.与传统经济模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2CO 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 GD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 4 4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什么叫自然资源?
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共性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 .水资源概念——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
3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大洲比较):最多洲——亚洲;最少的洲——大洋洲 根据自然属性分类 气候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自我再生性质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 分布的不平衡性或地域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或整体性 数
量
的 有 限
性 利 用 的 发 展 性 多 用 性 和 社 会 性
多年平均径流量(国家比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4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 .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 .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 数量不足、 质量下降 ( (1 )原因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人口众多,人均数量少;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需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
( (2 )对策— ——开源、节流、生态建设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废水处理再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改变时空分布、增加类型)
节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生态农业; 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 法与德——遵守用水的法律法规,提高水忧患意识; 生活——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 [例 例 12] ]
( 2009 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完成下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
A.数量增多,种类减少
B.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C.数量和种类都减少
D.数量和种类都增多 [ [例 例 13 ]
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 [例 例 1 14 4 ] 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 [例 例 15 ] 下列关于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 20 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 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D、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考点 5 5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与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二)类型
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暴雨、台风(飓风)、寒潮、沙尘暴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等 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 1 )气象灾害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我国时空分布 主要防御办法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暴雨 锋面、气压系统造成短时的集中降水过程 连续性的暴雨,短时的大暴雨;来势迅猛,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会发生,特别是东部和南部地区 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洪涝 暴雨、水涝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同暴雨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 干旱 长时期列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大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 (2 2 )地质灾害
地
震 火山喷发 滑
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 高温的岩浆、气 斜坡上的岩体、 饱含泥砂、石
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体,碎屑喷出地表 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破坏田园和建筑,还可诱发地震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分布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的休眠火山;台湾七星山的活火山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特征 周期性 周期性 偶发性 [ [例 例 1 16 6] ] (7 2007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2007 年 2 月 27 日,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北的斯特龙博利山口,橘红色的滚烫岩浆顺着山坡缓缓流下,碰到冰冷的海水冒出一团团白烟。”材料描述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
B.地震
c.泥石流
D.火山爆发
[ [例 例 1 17 7] ] ( ( 2008 8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2008 年 1 月底 2 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其造成的主要危害有 ①交通严重受阻
②电力供应部分中断
③引发地震
④农作物普遍绝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推荐访问: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自然环境 课题 人类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