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3篇
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篇1
共青团中央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作者:来源:《中国共青团》2016年第07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青年,努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结合团中央直属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1.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点,既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工作难度大的地方指导推动工作。各类调研点一律不做预先安排,不弄虚作假,避免不同层级团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重复到同一个工作示范点调研。注重面对面听取意见,多与普通青年和基层团干部座谈交流,做到讲真话、报实情、多谈思考和建议。继续坚持团中央书记处同志不同时或不在短期内连续到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团中央机关其他同志一个月去同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不超过2批次。
2.减少陪同人员,不安排层层陪同。团中央书记处同志调研期间,团中央机关陪同人员不超过3人,省级团委可有1位分管同志和1名工作人员陪同;
除第一书记外,不召开省级团委班子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
3.简化接待工作,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到基层调研,下级团组织不安排班子成员到机场、车站、地界等接送;
不张贴标语,不悬挂欢迎横幅,不组织列队欢迎,不赠送各类纪念品或土特产,不安排到名胜古迹、风景区参观;
不组织宴请。
4.加强团干部学习,注重学习党章党规,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要求,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团中央书记处要坚持每月开展集体学习,团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保证时间开展自学。
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篇2
解读中央政治局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相关新闻:坊间热议政治局常委新班子是中国特色的写照
盘点历次新常委亮相细节:红领带成多数常委选择
日本如何领会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
根据现行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之一。它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贯彻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党的五大将中央局改为中央政治局,并增加了一个领导层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出现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这样,也就在党的领导体制上开始形成了一种中央四级领导体制,并且这一体制经党的七大重新确认,一直到今天都基本上没有改变。这种“中央四级领导体制”是: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主要通过中央政治局等发挥职能
按照现行党章的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中央委员会由选举它的代表大会的届数来命名,其全体出席的会议称为“中央全会”。比如,党的十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被称为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
中央全会会期一般在3-4天。中央候补委员可以出席中央全会,但无表决权。每次的中央全会一般要审议通过一个中心议题,所讨论的内容也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如每届的一中全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二中全会决定向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
三中全会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
四中全会一般对党建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
五中全会对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出建议;
六中全会一般对文化事务或社会事务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并决定下一年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七中全会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此外,中央全会还会不定期增补中央领导机构成员。
根据现行党章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央纪委——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每届任期和同级中央委员会相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党章和中央赋予的任务,通过召开全会和工作会议向全党部署纪律检查工作,并组织领导各级纪律贯彻落实。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常5年召开一次,中央全会一般1年召开1次,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闭会状态。从人数上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多达2000多人,中央委员会加上候补委员多达300多人,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现行党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同时,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设立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这样,中央政治局就成为日常党的重大决策的中心,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决策机关。新任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是从符合年龄要求等条件的新一届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中提拔的。进入了政治局就意味其未来可能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成员的当选年龄一般界于56-65岁,但年轻化“新生代”不断涌现。如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首次出现了新中国后出生的党员。
延伸: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任期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党的重大决策的核心。从之前的惯例看,中共中央总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1个国务院副总理一般为常委会成员。
政治局常委一般当选年龄主要界于60-70岁,平均年龄在62-66岁之间,稍高于政治局委员。一般而言,常委们从以候补委员身份进入中央委员会,到最终成为中共最高领导层成员,需经过2-4届中委会(10-20年)。
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总书记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召集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在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下,总书记有权参与各口决策,在集体领导下负责各方面工作。这也就是说,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行使决策权时,总书记个人只是平等成员之一,不拥有特殊权力,保证集体决策和民主决策精神的贯彻;
而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中,总书记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具体事务执行权的集中原则和效率优先原则的体现和贯彻。如此的权力架构设置,集中体现了中央领导体制“集体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显著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党有两段时期在中央委员会设立总书记。不过那个时候,总书记并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段时期是从1956年9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央书记处被取代和取消。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是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另一段是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已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一职。他一人任主席和总书记两职,在党史上极为罕见。这颇类似1943年后毛泽东以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身份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副主席,只设总书记,从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头衔变为总书记。
现行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它由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因为经过一届常委会工作的锻炼,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总书记来说是必需的。在任期方面,由于目前总书记同时任国家主席,宪法中规定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党的十三大以后的书记处均由若干名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及党中央重要部门负责人组成,人数稳定在7人左右,政治局成员的比例在60%以上。
本文节选自《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怎么开的》章节《选贤任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选举》
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篇3
进入新世纪后,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国人共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各行各业取得世人瞻目的成绩,中华民族进入全面复兴的鼎盛时期。人们分享发展带来的好处,珍惜难得的机遇,渴望稳定的局面,需要和谐的环境。
改变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已是中共在组织、政治上的觉悟与成熟。近10年来,党在权力交接,考察、培养干部上已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要早做精心打算,合理安排,拟先让年青干部在团中央任职从政,提携党务,之后到地方挂职,雄踞一方,再到中央熟悉,占据要津,就完全能选拔、推荐一批忠于革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带头人,当作接班的理想人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就是经过这样的多年耳濡目染,从政日久,道行渐深。并且在实际工作能力和政绩赢得众多喝彩中,破罅而出。
和平和安定的环境,高知识结构,较强领导水平,更有朝气,更倾听民声的文人执政时代开启了。
十六届(2002.11-2007.)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胡锦涛(总书记) 吴邦国 贾庆林 温家宝 曾庆红吴官正 黄菊(2007.病逝) 李长春 罗干
委员:王乐泉 王兆国 回良玉 刘淇 刘云山 吴仪 张立昌张德江 陈良宇(2007撤职) 周永康
俞正声 贺国强 郭伯雄 曹刚川 曾培炎
侯补:王刚
十七届(2007年-)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胡锦涛(总书记)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习近平 贺国强 李克强 周永康
委员:
(全文在进一步修改中.欢迎各位批评,指出和补充新内容.)
(7)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的十年
“南巡”的春风再次激发改革开放的热情,徘徊不前的中国经济被猛推一把,驶入快车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轮廓被清晰勾勒。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丝毫不能怠慢、松懈,明确提出并承诺党的基本路线“百年不变”。
而此时的中国政坛随着大批党国元老的退去,或已辞世,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有政绩、能执掌党政的能人充实进来,继往开来,再创新风。巩固和发扬已取得的改革成果,继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地方党政经过层层历练,风头正健,又在抓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崭露头角的新秀,像谢非(广东)、姜春云(山东)、胡锦涛(西藏)等人一跃中坚,是水到渠成。既保证了领导集体的年轻化、又拓宽了用人管道。这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顺利、平稳过度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四届(1922.10-1997.9)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江泽民(总书记) 李鹏 乔石 李瑞环 朱镕基刘华清 胡锦涛
委员:丁关根 田纪云 李岗清 李铁映 杨白冰 吴邦国 邹家华
陈希同(95.4引咎辞职) 姜春云 钱其琛 尉建行 谢非
谭绍文(后病逝) 黄菊(94增选)
候补:温家宝 王汉斌
十五届:(1997.9-2002.11)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江泽民(总书记) 李鹏 朱镕基 李瑞环 胡锦涛 尉建行 李岚清
委员:连任/丁关根 田纪云 李铁映 吴邦国 姜春云钱其琛 谢非 黄菊
新选/李长春 吴官正 迟浩田 张万年 贾庆林 温家宝 罗干
候补:曾庆红 吴仪
附:80年以后曾任中共政治局委员的元老逝世时间
1983年 谭震林(82岁) 廖承志(75岁)
1984年 李维汉(88岁)
1985年 许世友
1986年 叶剑英(89岁) 刘伯承(94岁)
1988年 乌兰夫(82岁)
1989年 胡耀邦(74岁) 韦国清
1990年 徐向前(89岁)
1992年 邓颖超(88岁) 李先念(83岁) 聂荣臻(93岁)胡乔木(80岁)
1993年 王震(85岁)
1994年 姚依林 杨德志
1995年 陈云(90岁)
1996年 陆定一(90岁)
1997年 邓小平(93岁) 彭真(95岁) 方毅(81岁)
1998年 杨尚昆(91岁)
2002年 习仲勋(89岁)
2007年 薄一波(99岁)
(6)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到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的十年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彻底肃清文革残留影响后的中共,认真总结和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舍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轻装上阵地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
德高望重的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一幅全新的蓝图,同时,也左右着中央的决策与前进方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希望尽快地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陆续复出,重新权倾朝野的元老耆宿们,除履行保驾护航的职责,还大力推举,并把曾任团中央书记、时任中央党校校长,在真理标准争论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胡耀邦视为中流击楫,以发挥其承前启后的作用。
或许重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加上体制改革的滞后,一系列经济上的深层问题暴露出来,“官倒”、“股疯”、全国的“抢购”、“挤兑”和学潮,动摇着共产党执政的地位,经济环境和秩序不得不作出治理。这些失误,特别是违反集体领导原则,胡耀邦承担起过错,选择了辞职。继任魁首的改革先锋赵紫阳,也没撑权多久,却在“六四”政治风波中和波及全球,引发的“苏”、“东欧”和平演变的特殊时刻,犯下严重政治错误。由于采取了消极对待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被撤职审查。而负责宣传舆论的胡启立也被停职,双双告别了政坛。在上海有力处理随之引发的动乱,表现出政治成熟的的江泽民直接空降北京,临危授命,扭转大局,担当起中央领导的重任。立场坚定,忠诚可靠的李鹏、乔石,稳当雄距,继续入阁附翼。
年青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稳健地从老一辈革命家手中节接过权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十二届(1982.-1987.11)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胡耀邦(总书记, 87.1.辞职)叶剑英(86年去世)
邓小平 赵紫阳(代理书记) 李光念 陈云
委员:新增/万里 习仲勋 杨尚昆 杨德志 宋任穷胡乔木
廖承志
连任/王震 韦国清 乌兰夫 方毅 邓颖超李德生
余秋里 张廷发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真
85年补选/田纪云 乔石 李鹏 吴学谦 胡启立姚依林
候补:秦基伟 陈慕华
十三届(1987.11-1992.10)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赵紫阳(总书记, 89.6.撤职) 李鹏乔石
胡启立(89年免除) 姚依林 江泽民(89年增选,总书记)
宋平(89年增选) 李瑞环(89年增选)
委员:新增/李铁映 李锡铭 杨汝岱 秦甚伟
连任/万里 田纪云 杨尚昆 胡耀邦 胡启立姚依林
吴学谦
候补:丁关根
(5)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到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的九年
政治运动和权力斗争的变幻莫测有时让局外人惊讶,同时使局内人惊慌。派系间力量的对峙此消彼长,往往又是动荡的开始。当权力受到压制时,积蓄是主要的;
权力迅速膨胀时,干涉是主要的。熟懂政治,读通历代帝王,绝顶聪慧的毛又舞弄起维肖维妙的手腕,先对陈(伯达)的“天才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这让貌合神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林彪集团及成员沉不住气了,挻而走险地发动“九·一三”反革命政变,终究斩戟沉沙。余波未消,不幸接踵而至,却是巨星陨落。继政界长青树,自“五大”以来始终担任政治局委员(长达50年)的周总理逝世后,建国元勋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
接着改变了世界、开创了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主席撤手人寰。在弥留之际,毛指定了毫无派系,忠诚厚道,他的“父母官”华国锋为接班人,并让屡仆屡起的邓小平第三次重新复出。这样的安排与政治交代,使仅一步之遥、就要当上“女皇”的江青及集团成员彻底失去篡党夺权的机会,只能失望沮丧,还渗有几份不服,被沦为阶下囚。打倒的老干部东山再起,复出权力中心则指日可待。
但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给冤、假错案平反,却受到无法逾越的“两个凡是”的阻力。大家呼声,急待从“文革”困窘走出的中共,促使胡耀邦为代表的政治核心担负起政治责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辩论,解放思想,冲破禁锢,获得了阵阵的称赞,也赢得了党内老干部的鼎力支援。显然深深烙印着毛的印记,以华国锋为代表的群体终于完成了其过渡性的使命,最具实权的位置即由胡耀邦取代,毛泽东以其后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
十届(1973.8-1976.10)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毛泽东(主席,76年逝世)、王洪文(76年拘禁)、
叶剑英、朱德(76年逝世)、李德生(后免除)、
张春桥(76年拘禁)、周恩来(76年逝世)、董必武(75年逝世)、康生(75.12去逝)、华国锋、邓小平(75年追认)
委员:韦国清、刘伯承、江青(76年拘禁)、许世友、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陈锡联、李先念、姚文元(76年拘禁)
候补:吴桂贤、苏振华、倪志福、赛福鼎
十届(1976.10-1977.8)临时政治局
华国锋(主席)、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汪东兴、韦国清、
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吴德、陈永贵、陈锡联、李德生
十一届(1977.8-1982.9)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华国锋(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
汪东兴(80年辞去)、陈云(78年增选)、赵紫阳(80年增选)、胡耀帮(80年增选,接任主席)
委员:连任/韦国清、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80年辞去)、吴德(80年辞去)、陈永贵、陈锡联(80年辞去)、李德生
新增)/乌兰夫、方毅、苏振华、余秋里、张延发、耿飑、 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冲、邓颖超(78年增补)、
王震(78年增补)、彭真(79年增选)
候补:陈慕华、赛福鼎
(4)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的十七年
党务工作的重心相应转向政务方面。
国家体制借用苏联的部长会议制度而“三权分立”,需要有更多的生力军出策出力,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济世人才来扶持、做帮衬,以巩固中共在执政上的领导地位。经历了战火洗礼,为打下江山攻城拔寨,屡建功勋的“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十大元帅相继走马上任,组阁入局,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好景不长。
事实的无情与蒙难,多次造成比例失调和经济危机,只能接受“天灾人祸”的苦果,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经历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
由于从繁忙的具体事务中脱身,毛反而更倾注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责怪“阶级敌人”在捣乱。并且臆造的“阶级敌人”越来越多,无处不在,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和长期的阶级斗争。曾经簇拥在领袖身边的“一线”领导怎么也跟不上主席的节拍和步伐,怎么也捉摸不透主席的心思和做法。关系疏远了,情分旁落了,再也无法从政治斗争和权力较量的涡流中清醒解脱。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哪是一段最凄惨、最荒唐的岁月。有近70%的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被定性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等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消除、打倒。
当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党内各派失去均衡箝制时,就有重新分配权力的意味和要求。林彪集团成员、江青集团成员,在21名政治局委员中占拥12席。在党史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夫妻双双把政,发号施令的奇怪现象,上演着一场场闹剧。
八届(1956.9.-1969.4.)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毛泽东(主席) 刘少奇(69年去世)周恩来 朱德
陈云 邓小平 林彪(58增选)
九届(1969.4-1973.8)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毛泽东(主席) 林彪(71年叛逃去世)周恩来
陈伯达(70.9撤职) 康生
委员:叶群(71年叛逃去世) 叶剑英 刘伯承江青 朱德
许世友 陈锡联 李光念 张春桥李作鹏(71年拘捕)
吴法宪(71年拘捕)邱会作(71年拘捕)姚文光
黄永胜(71年拘捕)董必武谢富治(71年拘捕)
(3)第七届中央委员政治局的前后十九年
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家民族矛盾提升到首要位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争夺,各党派间的倾轧、伐异,暂时得到收敛和停息,统一战线和新的政治格局形成。尤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姘弃前嫌,再度合作。
党内通过“整风”运动,认真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清算了前任几届领导的思想路线错误,明确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王毛”之间的学院派与乡士派之争胜负分晓,中国的“洋马列”,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也只能屈首附翼,王(明)、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凯(丰)等,实际已被逐出权利中心,湘籍将领独领风流。毛泽东与生俱来的领袖魅力、大家风范,以及在实践斗争中的久经考验,所创立的崭新理念和思想,都格外突显出来,鲜活亮眼,被大家所仰仗。历史做出了一个最重大、最正确的选择。从此,毛泽东在众盼所归的推崇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名实相等的领衔人物。同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其病逝后陈云接任)为五大书记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雏熟成形;
彭(德怀)、高(岗)、林(彪)在最初创建红色政权时功勋显赫,随之党内地位抬升。
这一时期(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过度时期),是执政最长、也是最鼎盛、最富有成效的一届中央领导。
但是,一曲不和美的插曲击起了层层浪花。
表明个人崇拜、拉派结邦的苗头在党内有所萌发。
六届洛川会议后(1937.7-1945.6)中央委员会(改选)政治局
常委:张闻天(总负责人)毛泽东(实际负责人) 周恩来
张国焘(38年叛逃) 陈云 王明 秦邦宪
委员:任弼时 王稼祥 项英(41年牺牲)彭德怀康生
张浩(42年病逝) 关向应(增选) 朱德(增选)邓发(增选) 刘少奇(增选) 凯丰(增选)
七届(1945.6-1956.8)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毛泽东(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任弼时(50年病逝)
陈云 康生 高岗(54年自杀) 彭真 董必武 林伯渠张闻天
彭德怀 林彪(55年补选) 邓小平(55年补选)
(2)第五届临时政治局到第六届调整后政治局的十年
当蒋介石凭借“黄铺军校”及手中控制的军权,拥兵自重,以军驭政,逐步篡夺和登上了国民党之巅,俨然成为事实上的“一号人物”,即开始了排斥、屠杀共产党的清剿行动。汪精卫之流与各地武装军阀接踵而至,遥相呼应,也成为了“三民主义”的叛逆,做出了分共清党的举措。国共关系由此破裂。恐怖的阴云笼罩于全国,革命顷刻间陷于低潮。
面对风云突变的逆境和错综复杂的局势,缺乏准备,又无斗争经验的中共却受共产国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瞿秋白、李立三和身处国外、遥控指挥的王明为代表的领导人不顾举步为艰的事实,不切实际的发号施命,冒然组织了不停断的武装起义和暴动。又在苏区采取了令人发指的“肃反”运动,导致许许多多享有盛名的早期革命活动家从此消声隐迹。
这个时期(1927年8月南昌武装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有些共产党员因被捕,或被杀;
或叛变。有些积劳成疾而病逝。还有些意志脆弱的放弃了信仰。或者在权柄角逐较量和意识形态相斗纷争中,变得失意、消沉;
或者干脆脱党;
甚至分道扬镳,另立山头。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之一是知识分子的脆弱与妥协,为此,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上特别强调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领导机构中应该充实更多的工人成分,就有了向忠发、卢福坦之类短暂的政治生涯。
随着专门为培养政治骨干和理论人才的“中山大学”学成毕业的大批称职而又值得信赖的青年干部陆续被派回国,干部匮乏的问题得以缓解,也迫切需要他们来弥补革命力量的暂时不足。王明、泰邦宪、张闻天、王稼祥、陈云等人犹如破土之笋,逐节拔高,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直接一跃成为中坚,顺利地将政治局政坛改弦易辙。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之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核心成员曾八易其人。群龙无首,外忧内患,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早已按奈不住,挺身而出,以卓越非凡的伟略,重新掌控了革命的前途,并力挽狂澜,解救了党。幸存留下的不足三万红军摆脱了围追堵截的险境。从此,互为掎角,文官当家制度名存实亡。
这个时期确实是中共史上经历颇多、人员变更最多、又特别频繁的一个阶段。
五届“八·七”会议后(1927.8-1928.7)中央临时政治局
常委:瞿秋白(主席)苏兆征 李立三(增)罗亦农(增)
李维汉 张国焘(增) 周恩来(增)项英(增)任弼时(增) 罗登贤(增)
委员:向忠发 顾顺章 王荷波 彭湃
候补委员:邓中夏张太雷(增补,后撤消)毛泽东(后撤消)彭公达(后撤消)
六届(1928.7-1930.12)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常委:向忠发(主席) 苏兆征 项英 周恩来
蔡和森(后被撤) 张国焘 李立三(增选)杨殷(增选)
徐锡根(增补)
委员:瞿秋白 彭湃(增选) 关向应(增选)
候补委员:罗登贤 卢福坦 温锡成李维汉顾顺章 毛泽东
六届四中会议后(1931.1-1935.1)改选的中央政治局
常委:向忠发(总书记)泰邦宪(后为总负责)徐锡根(增补)卢福坦(增补)毛泽东(增补)周恩来项英 张国焘
陈郁(增选)
委员:关向应(增补)王明任弼时陈云张闻天康生 王稼祥
六届(1935.1-1937.7) 调整后中央政治局
常委:张闻天(总负责) 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陈云 王明
秦邦宪
委员:任弼时 项英 康生 王稼祥陈昌浩周纯全
彭德怀(候补增选)
候补委员:关向应 邓发 刘少奇 朱德 凯丰
附:大革命失败前后病逝、被杀、叛变、脱党的政治局委员
病逝:王荷波(27.10.) 苏兆征(29.2.)
被杀:李大钊(27.4.)邓培(27.4.)罗亦农(28.4.)张太雷(27.12.)向警予(28.5.)彭湃(29.8.)杨殷(29.8.)蔡和森(31.6.)
邓中夏(33.5.) 罗登贤(33.8.)瞿秋白(35.4.)夏曦(36.2.)
叛变:向忠发(28.6.)顾顺章(31.4.)黄平(33.1.)
卢福坦(33.) 王尽仁(33.2) 李竹声(34.)
脱党:李达 李汉俊 陈独秀
成立“非常委”:罗章龙 徐锡根 王克全
(1)第一届中央局到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七年
中国共产党的初始启蒙阶段(从1921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主要以共产主义理论宣传、发展组织、开展工农运动为特点。一批志存高远,具有较高理论学识并积极创办进步刊物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有学者、教授、编辑、记者,担当起中共中枢的负责人。期间核心的领导成员为3人,陈独秀(5届中央委员)一直担任委员长或总书记;
张国焘(4届中央委员)负责组织和劳工运动;
蔡和森(4届中央委员)负责党报刊物和宣传。此外,早期倡导共产小组活动,颇具社会名望的李大钊、谭平山,致力于理论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年轻精英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等,顺理成章地选进领导层。特别是赴法、德勤工俭学,以及苏俄学习归来的这两部分进步青年,像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任弼时等人作为股肱骨干,受到格外器重,在中共“三大”以后被委以重任。
此时此刻,广州国民政府孙中山总理确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中共的活动得以公开,有不少中共高层“跨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联合政府中当居要职,执掌实权。党组织也迅猛发展,由“一大”时的寥寥几十人一下子猛增几万多,遍布全国中心城市,形势日趋“乐观”的格局。
一届(1921.7-1922.7) 中央局
陈独秀(书记)张国焘(组织)李达(宣传)
二届(1922.7-1923.6) 中央执行委员会
委员:陈独秀(委员长)张国焘(组织)蔡和森(宣传)
高君宇
候补委员:邓中夏 向警予 李达
三届(1923.6-1925.1)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局委员(相当常委):陈独秀(委员长)蔡和森(宣传)
谭平山(组织)毛泽东(秘书)王荷波(9月补入)
罗章龙(会计)
委员:李大钊 朱少连 项英
候补委员:邓培 张连光 徐梅坤 李汉俊邓中夏
四届(1925.1-1927.5)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局委员(相当常委):陈独秀(总书记)蔡和森张国焘
瞿秋白 彭述之 向警予
委员:李大钊 项英 谭平山 李维汉
候补委员:邓培 王荷波 罗章龙 张太雷朱锦棠
五届(1927.5-1927.7)中央执行委员会
常委:陈独秀(总书记) 蔡和森 张国焘瞿秋白
周恩来(候补增)谭平山(后被开除)
委员:李维汉 李立三
候补委员:苏征 张太雷
序言
中国的近、现代史可以浓缩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瀚渺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的许多历史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尘埃即定的传说和真相,有不少是铭记着并伴随这些共产党人的名字。他们的神奇一生,他们的乍枯乍荣,时刻唤起我们对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敬重。
自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了八十多个春秋岁月,在党史史料上留下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每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委员、常委的更替变迁,无不记载当时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和历史必然,窥见一斑地使我们感到各个时期党内与党外的激烈斗争。在每一阶段革命形势变化和路线方针调整中,总是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权利积蓄、对峙与交换,总会有一些颇具影响、出类拔萃的人物崭露头角,名噪政坛。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诞生与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苏共及第三共产国际的领导和支持。在组建伊始,就完全效仿了苏俄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模式(国民党也是这样),都有相当重要的组织部、宣传部等,设有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局。除了中央常委、中央委员,还有中央候补委员。按中共“五大”《组织问题决议案》,将领导机构名称中央执行委员会改成中央委员会,下设政治局,组成了中共中央的最高权利和决策机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