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时间:2022-07-16 14: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学习改革开放简史,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学习改革开放简史4篇

【篇1】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改革开放》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本单元的第2课,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改革开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依长时段考察这一重大举措的实践成效,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结构,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生了解与分组介绍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间接感受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树立承受挫折的价值观

(3)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在全球的视野下建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教学难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大量借助于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去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

教法:1.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材料归纳法。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3.讲述法、讲解法。可以把一些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能形象直观地去感知历史。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等。

1、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积累历史基础知识。

2、 运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2课时)依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对学习的定义,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展示有关深圳的影音文件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深圳的变化原来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让他们一同去感受改革开放的魅力,导出新课《改革开放》。

2、然后由 教师讲述,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在同一时期也发生着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通过播放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以及当时凤阳小岗村改革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同学们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并结合书上的材料,由此提问,(1).大家想一想,建国以来中共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2).实行这些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培养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方面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几次改革中去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突破难点。

3、教师小结:

农业的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的。

 4、教师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有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并由三位同学扮演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十一届三中会会后的农民,乡镇企业家农民,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成效理解,从中认识到农革实行改革是正确,从而突破难点。

5、 教师小结:

改革的成功,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虽然这并不是说农村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政府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

导出第二目: 国有企业的改革

1、教师首先提问: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2、用PPT出示一段国有企业改革前一冰箱厂的情况,让学生去分析体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以及图片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图,形成对比,通过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改革大潮中的发展变化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感受。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广泛交流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小字部分的课文,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的变化进行探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相关内容。

3、 教师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仿佛走过了改革的30多个春秋,感受着它给祖国大地带来的变化和进展,这一切就像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故事……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导出第三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教师出示:《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及与歌词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书中去找寻答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为什么要建立经济特区。

2、再出示一组第一批经济特区发展后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知,建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作用及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3、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去探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并从地图中总结其格局的特点。

4、教师再打出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特别是通过近代时期开放的广州,厦门与今天开放为沿海开放城市有何不同。让学生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和现在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更长的时段理解对外开放,从全球的视野理解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树立为民族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从中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政策得正确,应该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5、展示一组衣、食、住 、行方面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同学去感知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

6、课堂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4、说板书

按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意义结构,给学生呈现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网络。

我进行了以下板书设计

改 革 开 放

一、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开 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 圳

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篇2】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等等。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方法。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强调要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秉持问题意识,制定方案,推动落实。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同人民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打通“最后一公里”,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突破利息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3】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这份教案是一份向全市历史教师展示的公开课的教案,汇聚了多位历史教师的想法和智慧。

二、教学课题

改革开放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学习这段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因为改革才让中国逐步的富强了起来,也因为富强才让中国走向了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历史学习经验,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我校都是农村学生,我们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让他们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获取一些农村实行改革后家乡发生变化的信息。但他们对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所知甚少。分析原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五、教学方法

体验比较法、激励鼓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学创新法、省学检测法。

六、教学要求

【课标要求】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课文能准确并熟练地说出农村改革的时间、地点、名称、内容;
了解城市改革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通过地图能明确地辨认经济特区的城市及对外开发格局的地理位置。

2.通过原始史料,讨论探究农村、城市改革的作用,能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历史规律。

3.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正确性,通过对广州、厦门等地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2.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并深化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正如上课前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让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改革开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在此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 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 )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自学本课内容,边看书边对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并理解记忆,时间约15分钟。)

时间

农村改革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点

对内改革 特点

作用

城市改革:时间、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提醒学生们注意国企的改革有两个时间段1985年和1992年

(1)经济特区的设立(4+1)、特区设立的作用

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的过程、形成的格局

(学生自学的情况通过检查,基本能够完成这些基础问题。检查基础之后开始对重点问题重点讲解。)

同学们咱们自学的成果都很棒,通过小组交流做得都不错,老师给大家读一段材料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向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问题)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材料一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从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互相讨论 。)

3.凤阳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并提问展示。)

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承接下一部分:农村的这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生,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进行了哪几次改革?

复习回顾前面的三次农村改革。

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那么城市的改革又如何呢?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海尔”被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型,我们关注一下它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出示问题: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

教师:再看改革后的海尔。

学生探讨感受并发表感想。

教师总结:看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就一定要改革,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对内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还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可以吗?

探究二

1842年的中国,在敌人的“坚船利炮”的压迫下,我们被迫开放了国门们《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之后的《马关条约》又将通商口岸延伸到内地,请你谈谈这样的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开放有怎样本质的区别?各自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你们真棒!再接再厉,“从一系列开放城市的发展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1:不管任何城市都要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与机遇,加快自身建设与发展;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兴旺的灵魂;

3:这些城市发展的事实说明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做法是正确的。

4: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建设才会取得巨大成就。

教师:我们的合作真愉快,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吧。

三、拓展延伸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服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革开发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人们出行大多骑自行车,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

材料二 1985年6月,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

近30年来,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请举身边的例子来补充材料一中的内容,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感受和认识。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

四、知识梳理

(学生板演,教师及时点播,并与老师的梳理作对比,再回顾)

要求:学生稍加记忆。

教师:好了,同学们都很用功,我们来检测一下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吧。

五、反馈练习

1.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的农民是(  )

A.河南农民 B.河北农民 C.安徽农民 D.广东农民

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说明了(  )

A.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B.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批评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 D.农民反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 )

A.吸收国外资金 B.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4.下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阐述错误的是( )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D.在所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6.[2011·凉山]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D.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7.[2011·吉林]“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8.[2011·包头]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厦门 ③上海 ④汕头 ⑤珠海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9.[2011·内江]阅读下列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二:

(1)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在哪里?

(2)这种“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试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农村改革制度?

(3)材料二中有A、B、C三个城市,其中哪一个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写出英文字母代号)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请谈谈对外开放的影响?

六、课堂感悟:

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90后的你们或许感受不是很明显,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下一个30年吧!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主要注重了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对比来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魅力,这一课主要就是讲了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就是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进行的,为什么改革?怎么改?是本课探究的重点。对于开放我采取了直观演示和对比的方法,学生比较易于接受。

存在的不足:过渡上有些仓促,小组合作有待加强。

【篇4】学习改革开放简史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威海古寨中学 薛存平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需要的基本原则。

的作用和影响。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 “了解”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本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自城市职工家庭,少部分来自城中村农村家庭,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 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讲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第二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情况。第三组向父母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简史。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对外开放的格局。

用和影响。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通过选择题2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 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学生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别: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
5.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学生谈感想、收获,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到的票证,讲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原因。认识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教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新授: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过年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原因,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基本原则。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分析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远跟党走)使学生理解农民致富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学生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1)改革的原因:
原因。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
企业没有自主权;
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通过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区名字及位置。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
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交流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化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1993年威海开始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学效果。


【设计意图】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





命题双向细目表

试题类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选

考试目标(能力) 难易程度

考试内容(要点)

识记 理解 运用 易 中 难

√ √ √



择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 √




经济特区的作用 √ √ √

材料对外开放的格局和作用


√ √ √ √



【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