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绕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6篇
第1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对课标基本理念之三:教学观与学生观的理解
问题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怎么描述的?
(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问题二:如何理解积极参与的含义?
(1)行为参与: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课堂表现(努力和钻研两个变量)和时间参与(每天完成作业时间和每周补充学习时间)两个方面。
(2)认知参与:是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它分为深层次、浅层次和依赖策略的三种变量;
(3)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它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和厌倦感四个变量。
问题三:如何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比如用挑战性问题、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开始一节课);
(2)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比如改变高音或音量,在转向新活动时四处走动);
(3)变化呈现方式(比如演讲、提问、提供独立练习的时间等);
(4)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比如额外的学分,口头表扬,独立练习等);
(5)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使用间接指导或发散性问题等);
(6)变化提问类型(比如发散性、聚合性的问题和试探性的问题)。
第2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
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
识字教学
平舆县东和店镇第一小学 刘庆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内容摘要】
在近一个学期的科研研究中,为引导低年级学生攻破识字难关,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多元化的识字途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以趣味化的识字成果展示激发学生主动识字;
以科学化的评价方式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关键词】
激发 拓展 快乐 自主
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不能尽早进入阅读,而不能尽早进入阅读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的识字量不大。我们以往第一册的教材的识字量,只有200个左右,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此,让学生早识字,多识字,提前阅读势在必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识字分流”的识字教学新概念,新课标的实验教材中,把认字和写字暂时分开,也就是把生字“四会”的要求分项,分阶段落实,先识后写,识多写少,从描到写。我们在新课标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看到生字会认,在课文里会读,大致了解生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我们科研教师在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摸索中,为引导学生攻破识字关,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一年级就能多识字,快识字,从而突破了小学生阅读起步的生字难关。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们的实验教师在这方面可是想了不少点子,下了不少功夫,
1、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模拟情况:让卡车送蔬菜到教室。接着,老师出示实物,让孩子上来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蔬菜的名称,并找出相对应的词卡,带领大家认读生字。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识字的效率还特别高。
2、在游戏中识字
⑴设游戏多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白鸽送信”、“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白鸽送信”让孩子扮演小白鸽信使,手中拿着生字卡,送到讲台上,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红旗。在教学《口耳目》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⑵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迷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识字生字。在教学“闪”字,学生马上就能编出:一个小人门里坐。教学“大”字,就编出:一人张开大腿就是“大”……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巧妙地识记生字。
⑶想像识记生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让孩子们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燕”字时,教师出示燕子图。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燕”这个字进行了形象识记。从“燕”字的各个部件,联想到“廿”是燕子的头部;
“口”是燕子的身体;
“北”是燕子的翅膀;
“灬”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展开丰富联想,进行形象识记,是帮助孩子识字的好方法。
二、识字途径多元化,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交际、生活、阅读中开动小脑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1、在交际中识字。
刚刚开学不久,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还比较陌生。虽是起始阶段,但老师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多识字。老师让孩子们制作名片,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家里的电话号码,并配以精美图案,张贴在课桌一角,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际,互相认名片,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最多,谁认识的姓名最多。
2、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店、学校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广告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题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也可引学生到自选商场走一走,多多认识商品包装上的汉字。让孩子们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在拼音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就可以开始引导孩子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儿童读物。只要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励他们更多地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我们的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一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三十首古诗。经典的智慧或先人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
三、识字成果展示趣味化,激励学生主动识字
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学期,每一位孩子都建立了识字袋,凡是遇到感兴趣的生字,孩子们都会主动将生字制作成识字卡,放到自己的识字袋中,并定期整理,这一段时间我认识了哪些生字,并把识字卡带到学校里,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展示台”定期展出孩子们的识字成果。有的展示台刊出孩子自己办的识字报,这些识字报形式丰富多样。《一路高歌》专门收集孩子在课外学会的儿歌,颇具诗刊风范。《昆虫世界》以剪报的形式收录各种昆虫的图片名称,生活习性,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利用商品包装纸制作出的剪贴报,构思新颖、奇巧。有的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在认识了路标、牌匾后的即兴画,图文并茂,富有生活化。有了这一让孩子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孩子们在课外识字的热情特别高涨,识字量也在不断增加。正是这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找到了成功和自信。
四、评价方式科学化,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在以往的评价中,评价方式是非常单一的,唯一能对学生的识字作出评价的就是期末的语文检测。这一学期,我们的实验教师改进了一些评价方式,尽量作到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让老师、家长,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生字的检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每教完一个单元,老师先检测四人小组组长认读生字的情况,再让组长去检测组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应对生字回生的现象。在期末检测中则利用课内的二、三百个生字,编排出一些词语,短文,让高段的学生担任测试员,对孩子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存档。在识字测试中,能全部掌握400个生字的学生占38,能基本掌握的学生占46,掌握得还不甚好的学生占16。
课外识字的评价由家长、老师共同进行。平时的检测由家长进行,定期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检测,把结果记录到家校联系卡上,告之老师。期末,孩子们就把课外认识的生字全部打印成册,让老师对他们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并及时评价,评选班内的识字小能手并发放喜报。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课外识字更落到实处。
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大量识字,为学生的尽早阅读铺开道路。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这一学期识字教学中,我们的实验老师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开放的。一是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决不把孩子禁锢在课堂,而是放飞孩子学习的翅膀,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识字,让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和开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与孩子们共同创造识字方法。实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到多识字不但不是负担,而且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那么早识字多识字,真正成为一把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能让孩子提早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感受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提前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今后的语文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识字教学综合化,促进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认字、写字、用字。因此,孩子们普遍订阅了《语文新天地》、《三字经》、《开放性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在家时,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用上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刚开始的生吞活剥式的阅读到现在一拿到一篇短文,用不了几次的阅读,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每位家长都用惊喜的眼光看着孩子的学习成就。孩子们还常常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大声朗读古诗、儿歌,兴趣盎然。一个班级中已有大部分学生读完了《语文天地》和《开放性学习》。有个别学生能背诵五六十首的古诗,30的学生已会背30多首古诗;
50的学生能背20多首古诗;
15的学生能背十来首古诗。哪怕是一些平时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据家长反映,基本也都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能背诵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一些古诗了。
2、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在识字教学中,每位实验老师都牢记一个宗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于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老师采用不断复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识字,一学期内基本认识400多个生字。而对于识字能力强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认识生字。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个孩子识字量已达到上千个汉字,绝大部分的孩子已认识了五、六百个生字。哪怕是一些识字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这一学期中所认识的汉字也大大超过了前几届的一年级新生。这不正是新课程带来的福音吗?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
孩子们在掌握了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了强烈的识字愿望时,他们就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认字,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他们亲身实践,利用广告、商标、路标……来识字,通过收集资料来识字,并且自制生字卡。一年级段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识字袋,里面收录了孩子们从各种渠道所认识的生字。当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很多孩子动手制作识字报。有不少孩子手中都有一册怎样编辑小报和黑板报的书,他们居然能参考书中设计的一些版面,自己来设计识字报。从学写美术字到绘出精美图案,俨然一副小编辑的模样。在这一学期内,每班每人至少制作了两张识字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掌握了多种技能,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这一切不正是超越了识字所蕴含的内涵,而大大扩展了识字的外延。“合抱之木起于毫米,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的孩子在不断积累感悟的过程中,必定能积少成多,积小悟成大悟。
一年级有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真是难以置信啊,我的孩子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居然轻轻松松地学会了五、六百个生字,会背那么多古诗,哪能和我们那时候比啊!我的孩子能赶上这趟课改的列车,是多么幸运啊!
是的,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无不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冲击,让我们在冲撞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我们又或多或少存在着迷茫和困惑。
困惑一:我们的孩子个体差异较大,他们之间差距较大,其学习速度、学习进程也大不相同。在识字检测中,我们就已发现有16个学生对于本册的400个生字,掌握得不够好,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又要如何进行评价呢?
困惑二:这一学期课时紧,而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量又多,孩子们的回生现象较为严重,如何能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学生的回生现象呢?
我们的科研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常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感,这时就迫切希望有关专家能深入课改的第一线,对我们进行专业引领,引导我们走出重重迷雾,让新课程在平舆县东和店镇第一小学这块沃土上碰撞出更美丽的火花。
第3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以“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为例
南京市中华中学 夏小强 210019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虑到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延续性,本文侧重于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情况分析。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对学与教的活动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的互动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上完一堂课后,如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在充分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解课程标准,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教学环节,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提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材从实际出发,提出比较两个非负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大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分解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基本不等式的证明”的要求为“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习者;
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行为表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程度是指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基于这个原则,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问题情境,能写出任意两个正数的算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目标2:通过自主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能确定基本不等式的成立条件和取等条件,体会不同证明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目标3:通过计算,能对基本不等式进行转化,推出常用的不等式;
目标4:通过观察、比较,能从图形的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
目标5:通过练习,能将基本不等式作为结论,进行简单应用。
四.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五.教学难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基本不等式的直接应用。
六.教学案例分析:
环节一.问题情境
问题1:比较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大小?
【设计意图】
预设达成目标1。数学情境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为突破口,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情境还可以从数学的内部从发,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讲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概念,对于两个实数的a和b,试比较它们
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大小关系?
生:只有在a和b同号时才存在等比中项,若a和b同为负数,与a和b同为正数时的研究思路是一样。
师:你打算如何研究?
生:只研究当a和b同为正时,比较a和b的等差中项与a和b的正的等比中项的大小关系。
师:对于两个正数a和b,称为a和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和b的几何平均数。
【目标达成分析】
通过分析实数a和b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符号,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
学生体会到比较正数a和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大小关系的价值,这也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性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能将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目标达成。
环节二.建构数学
(一). 证明基本不等式
问题2:请你证明()?
【设计意图】
预设达成目标2。通过设置问题,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通过猜想、比较、操作,感性得出不等式,但是还没有进行证明,在证明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中,由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多,且难度不大,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研究证明方法,故这个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学实录】
生:
证:
==,
师:该问题证明完毕了吗?当两数相等时两者成立如何体现呢?
生:当且仅当即时,取“”。
师:这里当时=,反过来如果=则只能是。
师:此方法为作差法, 这个结论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师:要证明这个结论成立,需要什么结论成立呢?
生:即成立。
师:要使成立,又需要什么结论成立呢?
生:即成立。
师:要使成立,又需要什么结论成立呢?
生:即成立。
师:成立吗?
生:成立。
师: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所以成立,证明完了吗?
生:当且仅当即时,取“”。
师:
这个结论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生:对于正数,有
,
,
,
.
【目标达成分析】
学生根据证明函数单调性的经验,利用比较法去证明,完成一种证明之后,就没有继续思考的动力。在老师的提示之下,学生也能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完成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应该说,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在老师的追问和提示之下去思考,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动力。因此,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问题2改为“请你证明()?看谁的方法多!”,可以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欲望,促进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证明,也为后面对不同的证明方法进行比较做铺垫,教师在学生证明的基础上,对比较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作简要的说明。
(二). 内化基本不等式
问题3:你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不等式吗?
【设计意图】
为完成目标3做铺垫,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通过外化的文字语言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基本不等式。
【教学实录】
师:请用文字语言描述基本不等式。
生:两个非负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三). 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
问题4:你能根据基本不等式写出一些别的不等式吗?
【设计意图】
预设达成目标3。基本不等式是一个数学命题,数学命题的学习过程包括命题的获得、命题的证明、命题的应用。在应用基本不等式之前,首先要基本分析不等式的特征,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取等条件,然后再进行练习。
【教学实录】
师: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生:。
师:当且仅当是什么含义?
生:当且仅当时,取“”的含义:一方面是当时取等号,即;
另一方面是仅当时取等号,即。
师:通过刚才的证明过程,把不等式两边同乘以2可得,你还能得到什么式子呢?
生:,等
师:我们再看这个结论,它一边是两个数的和,一边是两个数的积的形式。
师:你能根据基本不等式写出一些别的不等式吗?
生:如果a,b是非负数,则(当且仅当时取“”);
生: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
【目标达成分析】
对于基本不等式,学生并不是消极的接受它,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数学认知结构对它进行扩充和改造,将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同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分化和扩充。学生能根据基本不等式,写出类似的不等式,使得不等式一边是两个数的和,一边是两个数的积的形式,从结构上认识了基本不等式。至于对于得出的不等式如何应用,可以在后续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境再应用、深化。
(四). . 从图形的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
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C是AB上任意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半弦DC。
问题4:你能根据这个图,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
预设达成目标4。形(几何图形)和数(数量关系)是中学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形——生动、形象、整体性好,数——严谨、精确、逻辑性强,前面是从代数的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接着从几何图形中的长度关系获得基本不等式,数和形互相支撑。
【教学实录】
师:你能根据这个图,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生:AB是半圆O的直径,DC垂直于AB,则有DC=, ,
DC为半弦,OD为半径,故有,即
【目标达成分析】
利用图形中半弦长与半径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基本不等式,从整体上感受代数与几何的密切联系。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找出线段DC与OD的大小关系,不仅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且从图形上直观上认识了基本不等式。
环节四.数学运用
问题5:请你证明下列不等式?
【设计意图】
预设达成目标5。在证明不等式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法、分析法或综合法来完成证明,诚然,这也体现了学生掌握了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为“能将基本不等式作为结论,进行直接应用”,因此,通过设置问题5,引导学生在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先辨别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由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作为生长点,把基本不等式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基本不等式作为一个结论,利用该结论进行证明。
例1:设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
(1);
(2)
例2:当时,求函数的最小值.
【教学实录】
通过学生的书写和演示,许多同学利用基本不等式作为结论的来证明,也有许多同学在证明 的过程中利用比较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证明。
【目标达成分析】
在例1的证明过程中,学生更习惯用比较法和分析法来证明不等式,这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沿着学生的思路探索前进,而不是强硬的摒弃,强行纳入到教师的思维轨道。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如同救世主从天而降,直接呈现结果,而应成为一个启发者,通过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将问题5改为“学习了基本不等式后,你能用它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吗?”,帮助其走出困境;
当学生的解答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并给出正确的解答,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成认识过程的一种经历,通过适当的质疑、设问,使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探究正确的解决途径。
环节五.回顾小结:
1.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2.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且时,式子
(2)时,式子的取值范围是[2,+∞).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归纳,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 “问题式小结”的设计,可以用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简单问题的形式,也可以纠错的形式,让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点,关注重点,注意易错点。
七.教学反思:
1. 预设要与生成相结合。教学的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应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同时,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在实施预设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经验及体验,鼓励师生在互动中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由基本不等式写出别的不等式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反思等活动,会产生许多非预设的问题,探究的方向、方式、进程等过程性思维也会与预设大相径庭。这就需要以灵活的教学预设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给学生的探究留有充足的空间,使教学预设随课堂进程不断调整,保证学生个体知识的自主建构和逐步完善。当预设与生成存在偏差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然后诊断情况,做出合理的引导。
2.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要与学生相适应。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根据学生原有认知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基本不等式之前,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利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这种已有的适当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同时,数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需要学习者将新旧知识建立实质的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逻辑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因此设置教学目标3,和4,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学生面对基本不等式的时候,并不是消极的接受它,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它进行改造,使基本不等式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3.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要与数学相适应。因此,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够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充满趣味性,更要充满数学味。问题情景的设计,从数学的内部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体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也符合G·波利亚怎样解题的思想,为了达成目标4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从图形的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数和形的角度刻画基本不等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形成完整的命题域。
4. 课程标准包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通过分解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成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何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实现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单墫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3]涂荣豹,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4]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5]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刘景麟 曹之江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12。
第4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谈谈分散识字
国家级专家 吴忠豪
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斯霞老师称其为“随课文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与集中识字并列的另一种识字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随课文教学生字。
首先,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让学生掌握识字工具。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应先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拼音来学习生字新词和正音。教了拼音后,再教独体字。在教独体字时,结合教学偏旁部首、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这样学生便具备了识字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多读课文多识字创造了条件。
其次,教完拼音和一部分独体字之后,就开始让学生随课文识字。学生边阅读边识字,注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加强字词练习。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把识字、理解词句、朗读、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又多次与生字见面,并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有利于识字教学音、形、义的结合,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思想,学生既学会了生字,也读懂了课文。随课文分散识字,并不是说每一个字都必须随课文出现。斯霞老师归纳了随课文分散识字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
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
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也就是说,运用分散识字教学方法并非是出现什么字就学什么字,而应该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写说紧密结合。
现行人教版、苏教版、上教版等大多数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兼取多种识字方法的长处,但都是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应该说斯霞老师的实验为我国识字教材编写作出了积极的历史性贡献。与其他识字教学方法相比较,分散识字即随课文识字具有独特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课文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讲述生动有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克服集中识字比较乏味的弊端。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牢固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分散识字的最大优势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可凭借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因此有利于学生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尤其对多义词、虚词、含义较深的词,如虚词“其实”“如果”,意义较抽象的词“英明”“祖国”,引申意的词,如“花朵”引申儿童,“园丁”引申教师,如果脱离了课文进行教学,很难说明它们的意义,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结合课文,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理解这些词,就不难掌握了。
3.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随课文分散识字把识、读、说、写等语文活动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课堂内学生不仅仅是识字,一篇篇课文的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随课文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
第5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
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
第1页
性。●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2页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第3页
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第4页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
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
第5页
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
第6页
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
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
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页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参考答案:1.智力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
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6.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教学步骤]
第8页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
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
第9页
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10页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第11页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第12页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第13页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
第14页
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15页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第16页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记鸟语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
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
第17页
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
第18页
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
第19页
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为写鸟语作注脚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口语和书面语古代和世界蜜蜂和蚂蚁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时哉鸟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4.略。●备课资料一、时文超市
1.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节选)萧柯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第20页
声音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的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二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等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
如果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便单调而冗长;
一旦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就每隔8秒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它的同伴们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四处逃窜了。
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的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
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
第21页
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超声语言
螽(zhōng)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动物,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的。螽斯有三种鸣声:“单身汉”螽斯唱得大多是“求婚曲”,其他“单身汉”听到后,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雄螽斯闻乐赴会,并选中歌声嘹亮者。两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赞歌”,面对面地摆好阵势,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周围出现危险时,螽斯就高奏“报警曲”,闻者便“噤若寒蝉”,溜之?大吉。?
海豚的超声语言是颇为复杂的。它们能交流情况,展开讨论,共商大计。1962年,有人曾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侦察了一番;
然后其他海豚听到侦察报告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半小时后,意见统一了——障碍物中没有危险,不必担忧,于是他们就穿游了过去。
现在人们已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开始声调很高,而后渐渐下降。当海豚因受伤不能升向水面进行呼吸时,就发出这种尖叫声,召唤近处的伙伴火速前来营救。有人由此得到启发,认为今后人们可以直接用海豚的语言,向海豚发号施令,让它们携带仪器潜入大海深处进行勘察,或完成某些特殊的
第22页
使命,使之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得力助手。运动语言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络信号的。在我国的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
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
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色彩语言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
第23页
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别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提示:《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说明的是动物的语言,文章介绍了种种不同的动物语言,并说明了它对我们人类的认识价值。用文艺的笔法介绍知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可以把此文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比较。2.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物候。?
第24页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
第25页
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示: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都是介绍物候的,很有可比性。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两文,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谈谈它们的同与异。二、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梅花[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第26页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竹下残雪[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柳
[唐]李商隐
第27页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第28页
第6篇: 围绕2022课标基本理念谈谈识字教学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一、 以动为主体,现健康第一
1、 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
体育课应该使学生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2、 体育课必须“一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一) 正确和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补虚弱。
1、 体育锻炼与人的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身体,促进人的身体发育,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
2、 体育锻炼与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 发挥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技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一) 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 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练习条件和练习方法,通过积极鼓励等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实现个人的学习价值。
(二)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条件
1、在体育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资源的占有上享有平等的条件,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平等,使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3、在体育竞赛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体育技能。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1、体育教学过程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为: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
2)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有: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反馈。
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有:第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第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第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第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第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2、体育教学规律 1) 认识事物的规律 2)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3) 人体生理技能适应变化的规律 4) 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3、 体育教学原则
1)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2)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的原则 3)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
4) 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5) 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安全运动与安全教育原则 4、 体育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3)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4) 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5) 以 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5、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 体育教学常规
2) 体育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运用 3) 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布置 4) 教学组织形式 5) 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6)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度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度,以达到合理的现实状态。
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隙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 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
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休息 7)体育课的总结 6、体育锻炼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2)讲求实效原则 3)持之以恒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全面性原则
7、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独立意识欠缺,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
初中学生易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第二,学业压力不断增大。如果学生学习负担重,得不到放松,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8、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1)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教师以什么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是否抱有希望、在学生中有无威信、情绪感染力的大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师生的心理交流,使心理关系处于不同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果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原因,就应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最后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身到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4)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是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
教师从三方面着手: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以轻松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体育学习动机系统差异 运动认知能力的差异
情感特点及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 个性类型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9、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
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加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使体育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主动适应改革的发展
一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激发事业心和责任心。
10、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
制定比较详尽的教研计划,防止盲目性 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教研活动 每次教研活动都要确定重点 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参与
防止闭门教研和弄虚作假,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教学研究的选题 1、选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 必要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2、选题的程序与选题的来源 1)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程序
选题的一般程序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准备,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搜集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初步设想 课题的系统化,主要包括三个环节:a.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论域范围
b.筛选研究方法
c.撰写选题报告(课题报告,课题的名称、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与经费预算)
课题的确定,包括课题的论证、确定课题两个方面 2选题研究课题的来源
体育教学实践、对已有教学理论的质疑、对相关文献信息的分析、体育教学研究规划。
学校体育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a.从学术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
b.从学校体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 c.从有关的课题指南中选择研究课题 3)体育教学研究选题策略
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所学专业范围内选题,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课题,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二)教学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按照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归纳。
2)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能动的进行系统的考查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对象、施加因素和非施加因素、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方的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性原则及均衡性原则。
4)调查法
调查法师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方法。
调查法的基本形式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5)数学统计法
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法。
可采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或因子分析、模糊教学等复杂数学方法,并借用专门的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10、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1)地位: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德、智、美等教育结合,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的重要途径。
2)作用和价值:
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运动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练就强健的体魄。
学校体育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11、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学校体育政策法规 1)法律
与学校教育和体育有关的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政策和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于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组织机构和管理、奖励与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要求中小学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
《中国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2、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基础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性质: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过程: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全体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合作、竞争、进取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1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特征
《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整体健康。
2)三类课程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基本内容1和基本内容2组成
拓展型课程,是供学生、教师和学校选择的课程,找眼于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健身兴趣和多元发展的需求。
研究型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的体验。
3)课程内容与学习模块
基础型课程由基本内容1和基本内容2组成:拓展性课程由拓展内容组成;研究型课程由学校自主设定。每个课程内容都由学习模块组成。学习模块由具体的内容主题形成,
其中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不同范畴,形成学习模块的多元结构。
基础内容1由基础知识、基本活动或基本运动、核心健身项目3个学习模块组成。基本内容2:一至五年级为1个学习模块,六至九年级、十至十二年级各为4个学习模块。拓展内容:一至五年级为1个学习模块,六至九年级为2个学习模块,十至十二年级为4个学习模块。拓展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不作单独选择,相关内容穿插在其他学习模块的教学之中。
4) 学习内容
依据基础性与发展性、健身性与兴趣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要求,设计学习内容。一至五年级以基本活动为主,六至九年级采用基本运动与健身项目、十至十二年级采用基本运动与运动项目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学习内容。
5) 学习水平
为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考虑学生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基本内容1设置两级学习水平,其中“A”表示基本学习水平,“B”表示较高学习水平。
6) 课程目标
总目标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阶段目标,反映课程方案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阶段目标按总目标所含的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阐述。
阶段目标是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围绕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一至五年级目标”、“六至九年级目标”和“十至十二年级目标”三个阶段目标。
7) 课程设置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为教师提供了课程结构和各年级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8) 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具体划分为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2、拓展内容和研究型课程内容四个方面。基本内容1是《体育与健身》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身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基本方法,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每位学生必修的基本内容。
14、课程实施
1)教学目标的把握 2)教学计划的定制 3)教学组织形式
一至五年级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教学的形式,六至九年级,特别是十至十二年级,可按男女分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小班化的教学。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差异和体育设施等不同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4)教与学的活动 15、教学评价
1)明确学习评价的目的 2)遵循学习评价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一、制定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计划是教师依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
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他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是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之一。
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是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不可缺少的文件,是课程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制定教学计划能使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计划有机练习成一个整体。
1、学年工作计划
1)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个年级全年级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2)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2、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次和课次进行合理安排,形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体现科学性和计划性,并为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确定被学期教学内容。根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分类。
二、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1、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
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教学计划或单元教学流程,是实现主题内容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课时计划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单元教学计划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主题和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策略和方法 2、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划分教学单元 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体育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实际,为实施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与编写的教学方案,他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时计划的主要基本要素包括: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内容
学练方法与指导 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 运动负荷
4、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订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指导思想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事件安排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的措施与要求 课外体育活动评价和考核 三、撰写教学方案
(一)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材分析
(四) 课时计划的撰写
程序是: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重点、难点——选择学习法知道内容和教法——安排课时的组织形式、练习队形(包括练习时间、次数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安排课的开始和结束。
(五)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六) 教学媒介、背景音乐的运用 四、规范教学运行 (一) 教师语言 1、 提问技巧
2、 动作示范(肢体语言)
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示范目的和时机要明确及时 示范必须正确
示范方向和位置要正确 示范必须与讲解相结合 (二) 教学组织(导入、口令) 1、 课堂导入
2、 口令、口哨的运用 3、 课堂组织
(三) 教学方法运用 1、 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趣味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情景化 教学方法科学化 2、 保护与帮助
保护帮助是指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或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技能时,为了防止教学意外和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直接或间接协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教学能力。
(1) 他人的保护 (2) 自我保护 (3) 利用器械保护
帮助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 (四)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前反思
教学中反思 教学后反思 2、 自我总结
(了解) 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1、 运动训练的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事宜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直观性原则 适时回复原则 2、 运动训练方法 分解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 间歇性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