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完整)

时间:2022-07-14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完整),供大家参考。

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完整)

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有一种精神,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加完美的一种精神。下面×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刘丽的童年深受父亲刘文生的影响,父亲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立过功,到了大庆油田后,父亲白天工作,晚上给工人授课。

刘丽五岁时,像小尾巴一样跟着父亲去上课,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虽然听不懂父亲讲的内容,但她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聚精会神的模样,就觉得父亲特别了不起。

空闲时,父亲喜欢摆弄自己的一些奖章奖杯,还会给女儿讲自己在大庆油田的半生戎马。一个个带着原油味儿的励志故事,成了刘丽的人生第一课。

中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刘丽选择上技校。“别看上技校出来是当工人,但工人一样会有出息。”作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刘文生,希望女儿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优秀的石油工人。父亲的鼓励贯穿着刘丽的整个技校生涯,1993年,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入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工作。

上班前一天,母亲把工装叠得整整齐齐,摆在女儿的床头。刘丽兴奋得辗转反侧,父亲比她还激动:“关键时刻要敢于冲上去,无畏才能赢。”这句话,为刘丽的石油征途填满了勇敢的底色。

虽然女儿从小在油田长大,但刘文生还是不放心,执意每天陪她上班。年少时,刘丽跟在父亲身后,陪他去上课,长大了,父亲跟在女儿身后,陪她去上班。两代石油人的情怀,伴随着血缘关系慢慢传承。

从家到工厂的这条砂石路,父女俩一走就是两个月,刘文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手把手地引导女儿,直到看着她在洗井工、维修工、集输工等岗位上得心应手时,老父亲的一颗心才放下。

刘丽意识到,要想当好采油工,光靠力气不行,提升技术水平才是关键。考虑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1993年下半年,刘丽经过充分准备,以超出录取分数线200分的成绩考入大庆职业学院。

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习,非常辛苦,刘丽一下班就匆匆赶去学校,晚上9点半再坐末班车回家。从车站到家,有一段很长的路,夜深人静,清冷得令人发慌。每次下车,刘丽都能在不远处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父亲。

她像小时候一样,喜欢挽着父亲的胳膊,父女俩不紧不慢地走回家。一路上,两人话不多,却是两颗心最贴近的时候。父亲有点愧疚,是不是自己太严格了,让女儿年纪轻轻就背负这幺重的压力;
刘丽有些感伤,父亲以往走路带风的步伐,显然已有些佝偻蹒跚。

刘丽成为采油工人后的第四个年头,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比赛,夺得第三名。领导和同事都认为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然而刘丽却哭了:“我做得不够好,没能为油田争冠军。”

风雨无阻的两年学习生活一晃而过。丰富的理论知识、父亲的宝贵经验再加上一线的操作实战,让刘丽在工作中如虎添翼,她迅速成长为年轻一代的骨干。

与此同时,一段美好的爱情悄然降临。在各种比赛、培训中,刘丽和采油49队的杜守刚棋逢对手,两人都被对方的优秀和上进所吸引,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刘丽的父母很喜欢杜守刚这个淳朴憨厚的小伙儿,但不解的是,女儿难得挤出一次约会时间,却还带着笔记本。

原来,这对小情侣的恋爱,谈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井口操作流程、经验技巧等,工厂的油水井旁、井排路上都留下了两人的身影。

爱情成就着彼此的事业,1998年,年仅23岁的刘丽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杜守刚也从基层工人成为采油队主管生产的副队长。

也是在1998年,刘丽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是她的心愿,更是老父亲的期盼,为了那一刻,她足足准备了两年多,写了无数份思想汇报。每次写完,刘丽都会第一时间拿给父亲看,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逐字逐句地批改思想汇报,还会和女儿交流思想心得,指出女儿的不足之处。

2000年,刘丽和杜守刚结婚,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一排书架,上面是一本本被翻得厚了一倍的笔记本,刘丽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情书。”

的确,这些“沧桑”的笔记本见证着两人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也见证着两人从陌生到相知相爱的浪漫岁月,有着情书一样的意义,却比情书更珍贵。

油田24小时不间断运作,杜守刚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即使深夜也会接到工作电话。丈夫挂了电话,刘丽常忍不住追问:“哪口井?有什幺问题?”话题一开,夫妻俩一讨论就是大半夜,聊到激动处时,还会跑去现场忙活一番。

和很多青年女工一样,刘丽也爱美,虽然很少有机会化妆,但她也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化妆台。没想到的是,一支小小的口红竟在她手里发挥了上千万元的作用。

工作中,采油工一旦发现井口漏油,必须及时更换盘根盒里的密封圈,这项工作非常繁琐,需用螺丝刀顺着方向一点一点往外抠,越深越难抠,底部的碎块根本取不出来。

频繁取换盘根盒,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还会缩短盘根盒的使用寿命,刘丽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

2000年底的一个周末,夫妻俩难得休息,准备出门买些日用品。刘丽坐在化妆台前涂口红,手指轻轻旋转底部,口红就出来了,她瞬间有了灵感:“我有办法了!”杜守刚正在门口穿鞋,被妻子一把拉回来,两人边摆弄口红,边探讨工作,全然忘了出门这回事。

夫妻俩整理出一套思路:通过改变盘根盒的上下结构,使密封圈自己旋转出来。刘丽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图纸并找厂家加工,赶在2000年的最后几天,第一个上下可调节的新式盘根盒诞生了。

试验期间,刘丽在油井旁一刻不离地守着,晚上,她既兴奋又担心,怎幺也睡不着,杜守刚干脆起身,陪妻子去现场继续盯着。

一个星期过去,新式盘根盒运行正常,眼看就要成功,不料却出了意外,一个深夜,衬套和外壳的连接处开始漏油了。

为了这个新式盘根盒,刘丽本就吃不下睡不好,这下更加着急上火。她跑遍大庆市的五金店,寻找更好的密封材料,终于找到了一种尼龙棒,自己加工成形状和尺寸合适的密封圈,解决了漏油问题。

从此,刘丽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之后的10多年里,她先后对新式盘根盒完成了5次改进,更换时间从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还大大节省了用电量,此项技术推广至今,已创效上千万元。这个新式盘根盒还获得了大庆油田首次授予的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

在刘丽看来,工作中不顺手、不方便、效率不高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创新。2001年,她发现洗井的工具又多又笨重,操作繁琐、不便携带。经过反复琢磨,她想出了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等合为一体的办法,一件轻便实用的洗井组合工具应运而生,得到了广泛运用。

此外,刘丽研制的“螺杆泵多功能电缆护管”“螺杆泵井方卡子分体护罩”“减速箱可擦洗看窗”等革新成果都被批量推广使用。这些年,她共研制创新成果145项,获国家专利30项。

在石油行业,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依旧值得工作室的带头人珍惜和骄傲。2011年“刘丽工作室”初创时,成员只有两个人。如今,工作室共有成员531人,其中女工325人,占比达到61.2%。

刘丽说,女员工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首先面对的挑战是野外作业的恶劣环境。“我们地处东北,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女员工在身体上面临着较大的考验。在采油工作中,男女在岗位区分上的差别不大,女员工一样要管理油水井,一样要做生产维修。工作时需要使用大机械和铁工具,很多都是体力较重的活,所以对女员工的体能有较高的要求。”在她看来,要想干好工作,女员工势必要比男员工经受住更多的考验,尤其是想成长为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承担起岗位上的急难险重任务,就要付出更多。

站在井场上的油田女工,她们不娇气、不怕苦、不怕累,和男员工一样能担当。在工艺改造和技改革新方面,油田女工努力锻炼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补齐机械技术方面的短板。为了在各方面都能保持“发言权”,刘丽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

今年5月,央视新闻的《大国工匠》节目曾播出刘丽调试最新一代抽油机井口盘根盒的画面。她一边向徒弟们展示,一边解释说:“转动这个盘根盒的外壳,然后这个密封圈就出来了。”更换盘根盒中的密封圈,这项看似普通的工作是采油工巡检中发现井口出现漏油时必须要做的,然而这个活儿在过去,也是采油工最不愿意做的。“平常我需要拿螺丝刀顺着方向一点一点抠取,螺丝刀伸下去没有活动的空间,经常把这个螺丝刀都别弯了,到底下也不好抠,尤其是产生的小碎块在底部根本就抠不出来。”

几十年来,采油工们一直都用抠取的办法更换盘根盒密封圈,虽然也自创了一些工具,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更换难的问题。那时担任井长的刘丽也在重复这项工作,如何改变这种更换方式,她几乎天天都在琢磨。直到有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的时候灵光乍现。“我转动的是唇膏底部,但是唇膏从上边慢慢地露出来了。我恍然大悟,想到可以通过旋转顶出的结构把这个密封圈顶出来。”她立即着手设计图纸,寻找厂家加工。第一个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2000年生产出来,刘丽第一时间把它装到了自己管理的抽油井上试验。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工匠 大国 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大国工匠刘丽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大国工匠800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