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20篇党史学习教育署名文章汇编,供大家参考。
20篇党史学习教育署名文章汇编
目录
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
2、全面从严治党铸就百年风华
3、肃纪正风反腐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
4、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之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
5、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6、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基因图谱
7、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8、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
9、由共产党员的“硬骨头”谈革命意志
10、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政党自信
11、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
12、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
1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领导水平
14、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自我革命
15、在党史学习中立德铸魂
16、在学习党史中强化使命担当
17、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18、扎扎实实抓好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
19、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
20、中国共产党与人类进步事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
方江山
2021年05月31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之际,我们满怀虔诚和敬仰,相聚在上海——我们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重温历史,深刻感悟、深切体验我们党的初心,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三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发出的铿锵宣示,充满着激越时空、激荡人心的丰富意蕴和坚守初心的豪迈气概:“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今天,我们在这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气息,真切地触摸到了我们党的初心始终勃发有力的脉动。
扬帆起航向何处?一百年前,10多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18平方米的房间里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充满蓬勃朝气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义无反顾地坚定把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镌刻着“人民”二字,就彰显着“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坚定人民立场,宣告必须“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从这里出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由此,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一百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正是这种理论上的坚定、自觉和自信,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在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改变了世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对永恒初心的凝练表达、对崇高使命的庄严宣示。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贯通其中的是坚定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一个百年大党始终风华正茂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志在千秋伟业的充足底气。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霜雪雨、大浪淘沙,已经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这里出发,我们党踏上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顽强意志、用坚毅行动徐徐铺展了坚定践行初心的壮阔历史画卷。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永远鲜活热烈的、一以贯之的,正是始终不渝的人民情怀,正是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正是坚持不懈为人民谋幸福的忘我奉献。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矢志不渝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心心相印、命运与共。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以生命守初心、用挚爱护初心,被人民永远铭记。
——从这里出发,百年峥嵘岁月稠,踏平坎坷成大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执着坚守初心,全心全意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非凡伟业。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事实胜于雄辩,故事胜于逻辑。没有什么比发展的事实更能检验真理,没有什么比人民的福祉更能诠释初心。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伟大的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百年前,上海尽管享有所谓“远东第一大城市”的盛名,但处处可见民不聊生的悲惨苦况。作为旧中国“最重要的一个通向世界的码头”,她像一扇装潢精美却破败不堪的窗户,向世人诉说着一个文明古国“摇摇欲坠”的屈辱。正如当年初来中国的一位西方记者所言:“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里激愤地描述了身处上海的“半殖民地民众悲惨的命运”。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昔日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的旧上海,早已脱胎换骨,生机勃发,已经成为世人眼中的“魔都”,尽情释放着无穷活力、无穷魅力。今天的上海已不再需要用一个欧洲的城名装点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这里早已不是什么“东方巴黎”,这里是“世界的上海”!这里早也无所谓“十里洋场”,这里只有“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今天,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绿化面积、人均期望寿命已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74元、3.9平方米、“一双鞋”大小、不到40岁,达到近16万元、37.3平方米、8.5平方米、83.67岁。
滔滔黄浦江,见证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艰苦奋斗史,见证了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城市浴火重生、沧海桑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城市发展史。
在我们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感悟党的初心,这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不断丰富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奋斗史的一把金钥匙,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立足中国、引领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深学精研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品格、精神风范、人民情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百年岁月,风华正茂。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担当,新起点新奋斗,我们要更加清醒地把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的深刻道理。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恪守人民立场,坚守为民宗旨,永葆人民情怀,拜人民为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人民利益,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做到初心不改、志向不移、本色不变,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上不断努力,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接续奋斗,书写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篇章。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根据中宣部统一部署,人民日报社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自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根本一致性,坚决把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初心的践行贯穿到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在编委会统筹安排下,将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共产党好这个主题,突出我们党奋斗、奋发、奋进的基调,展示好党的形象;
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
突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走进人民中融入人民,在宣传人民中服务人民!
全面从严治党铸就百年风华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温亮
2021年06月04日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之一。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艰辛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前进动力,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长征路上勇往直前、再创辉煌,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严治党让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强大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如何管党治党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和论断,不断赋予从严治党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为全面从严治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厚重的理论来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学说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相结合,创新性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从严治党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建设作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实现了党内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打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探索了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1949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和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并于1962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发展了从严治党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新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得到恢复和加强。党中央决定以党内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查处严重违法乱纪、以权谋私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案件,转变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营造廉洁党风。在纯洁组织方面,清理一批存在严重问题的不合格党员,通过规范流程、建章立制、制定标准,使这次整党有章有据,体现出较强的规范化、制度化治党理念和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四大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命题,并强调“坚持从严治党”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要求把党打造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期从严治党最大亮点,是将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中分离出来,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并列,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初步形成反腐败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扬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大力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持续正风肃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形成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理论,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布局,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治党布局中,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注重用纪律治党,明确思想净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反腐败斗争取代反腐倡廉建设,将原来单独并列的制度建设改为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相融合,凸显制度重要性,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布局的系统充实和科学调整。
第二,坚持把抓“关键少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中坚分子和骨干力量,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需要依托各级领导干部来贯彻执行,党的坚强领导需要依靠各级领导干部支持和拥护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并明确提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第三,坚持把抓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加强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正风、肃纪、反腐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利抓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突破口。因此,党中央从抓作风建设、落实八项规定入手,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狠刹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等乱象。充实加强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部门力量,支持、鼓励人民群众信访举报;
开展巡视巡察、扫黑除恶、追逃追赃,打虎、拍蝇、猎狐,清除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第四,坚持把“扎牢制度笼子”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制度治党是最管用、最有力、最持久的治党方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也是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强调必须形成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自律机制,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反腐力度不放松,构建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
第五,坚持把从严治党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严治党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其程度反映了执政党自身治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引领推动国家治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必然成为决定国家治理体系水平的关键要素。进入新时代,引领国家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谋划我国改革发展大局,科学统筹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协调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更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我们党不断加强从严治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实践,可以总结概括以下几点历史经验。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先决条件。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党的领导,中国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都不会成功。在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严治党要以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为前提,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以新的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新时代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遵从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始终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社会活力,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从严治党敢于向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开刀,解决好影响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检视、纠正与党的性质宗旨不一致、与人民根本利益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
按照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执政骨干,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长期执政能力;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树立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丰富巡视等手段,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制度规定。
坚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
建党百年来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是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政治要求,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回答好的历史命题。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了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使命与担当决定了党必须是坚强有力的群体,坚持反腐倡廉并进行自我革新,时刻不脱离群众并不断提升执政能力。这些要求本身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应该具备的特质。通过从严治党,确保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让我们党在引领新时代建设中变得更成熟、更睿智,为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来讲,必须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净化党的队伍,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因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练就“打铁必须自身硬”功夫,就是要不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随时纠正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党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只有不断培育和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品格,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共产党,才能为实现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一历史命题的实践应对。回顾建党百年历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问题、风险和挑战。历史反复证明,解决各种问题、风险和挑战的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长期执政本领,为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提供坚实的根本保障,这既包含了对我们党执政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充分认识,也是我们党勇挑国家发展重担的时代呼唤和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肃纪正风反腐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玉良
2021年06月02日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一以贯之严明党的纪律、整顿党的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百年大党历经风雨洗礼、沧桑巨变而历久弥坚、叶茂根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纪律管党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对组织纪律和保密纪律作出明确规定。党的二大至六大党章,都专设“纪律”一章。党的五大明确提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宜重视政治纪律”,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五大党章明确了“严格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及全体党部最初的最重要的义务”。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四个服从”,设置了“党的监督机关”专章。建军初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简明务实的纪律要求树立了党和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革命战争年代,在严酷的环境下,没有严格的纪律,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延安时期,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黄克功案就体现了“共产党员犯法从严治罪”的纪律要求。严明党纪,净化了党的队伍,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纪律建设的内容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也不尽相同,但严明纪律始终是一条不变的原则。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将“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分设为两章,这一体例延续至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法规制度颁布,使党的纪律规范逐步完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推动党的纪律建设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发展。2012年11月16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我们党将纪律细化为“六大纪律”,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注重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制定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执纪审查中,注意把握党的政策和策略,突出党纪特色,既强调依规依纪依法,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规党纪的笼子越扎越密,纪律执行机制更加健全,纪律观念持续深入人心,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利器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政治纪律严明,党就有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基础;
政治纪律废弛,党就有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危险。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终要靠广大党员的政治自觉。这种自觉来源于坚强的党性,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党的忠诚。但这种自觉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思想淬炼和实践磨砺才能形成。形成政治自觉,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以作风兴党
党风正则事业兴。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我们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揭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经过3年时间,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针对执政后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和骄傲自满情绪有所滋长的现象,党中央及时开展整风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使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作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的重要论断。这一时期,党内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制定《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党政机关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公务接待、对外交往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历届中央均以中央全会文件的形式,对加强作风建设作出部署,要求全党解决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和学风、文风、会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带头改进作风。2012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定。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强调要“抓好八项规定落实,下大气力改进作风”,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改进作风的具体规定。党中央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问题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口。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释放出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的强烈信号。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行为,持续开展为基层减负工作,集中整治数字脱贫、餐饮浪费等突出问题,完善公务接待、督查检查等制度规定,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从具体问题入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三是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层层示范。四是建立长效机制,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我们要坚持用好这些经验做法,把党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以反腐治党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腐败与党的性质、宗旨水火不容,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
1926年8月,党中央针对革命形势高涨、投机腐败分子可能混入党内的现象,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要求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腐败的危险也随之而来。从1932年到1934年,党中央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重点反对贪污浪费行为。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将进京比喻成“赶考”,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党在全国执政后,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对防止腐败现象滋长起到了震慑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他一再告诫全党对腐败问题要“看得更深一点”,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四大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写入党章。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六大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政治判断,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刀刃向内、重典治乱,严肃查处一批高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明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稳步推进纪律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工作,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标本兼治综合效应更加凸显。把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十九大后仍不知止、胆大妄为的,作为惩治重点,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分子,着力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的腐败案件,加大金融、政法等领域反腐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等,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再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步步深入、成绩斐然。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当前,腐败的存量尚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没有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态度、决心和力度就不能变。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探索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路径,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之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徐步
2021年06月07日
中国共产党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选择,是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坚实基础和条件,有能力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实现中国和平稳定、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付出艰辛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时以自身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以大党大国的胸怀和担当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首先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才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发展繁荣。历经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能够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显著壮大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还是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今天,和平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1957年,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定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主持国际公道和正义。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广泛支持,有力促进了国际局势的总体缓和与稳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对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关注,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进入21世纪,中国两次发布关于和平发展的白皮书,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全球视野、以对时代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把世界机遇转化为中国机遇、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选择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先后写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式写入宪法。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中国已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
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只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把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本国利益和人类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又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和平,为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近代遭受欺凌和战争的苦难经历,让中国人民更加珍爱和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血液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坚持和平发展,对内追求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对外主持公道、捍卫真理、伸张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体现。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应对,世界日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潮流。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武力征服、威胁别人来谋求自身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稳定不要混乱,是各国人民真实而朴素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建立在对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之上。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更需要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各国共同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仅自身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还向世界庄严承诺: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推动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各方对我国的借重与合作不断增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坚实基础和条件,有能力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努力运筹好大国关系。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大国关系好不好,影响着和平发展之路能否走得顺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战略对话,拓展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持续改善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
不断巩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的生动体现。
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推动国际发展事业,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携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挑战。然而,任何困难和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如果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都坚决不答应。我们要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平发展与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和核心利益统一起来,推动我国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行,为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心路历程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 薛伟江
2021年06月07日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是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产生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话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接续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修养自我、砥砺前行的心路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文化一系列基本范畴,以使命引道,以理论明道,以党性率道,以正气开道,以诚信守道,以德行载道,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话语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创新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学习型政党、自觉型政党和实践型政党的特质,既为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更为破解人类精神危机贡献了新智慧。
一、以使命引道,用崇高的理想指示方向,让坚定的信念迸发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道路自觉的使命型政党。以使命贯通初心,以信仰引导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各项事业的总方向标和总动力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的底色。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修身来完善自我,进而去“立命”、“制命”和“使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使命就没有方向,没有信念就没有力量。要站在人类自由解放事业的道义制高点,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勇于追求崇高价值而进行精神赋能,保持永不懈怠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坚决的行动来诠释可能与现实、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是不忘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政治修养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历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百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鼓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劈波斩浪、不断奋进。
二、以理论明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阐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创新型政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其重要品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理论和道路是最为基础性的范畴,核心是运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辩证逻辑来深入把握实践的认识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理论和道路范畴,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道路是人的理想、理念和理论的实行;
理论与道路是有机整体,都随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拓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原理、理论的具体化、体系化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只有不断增强理论修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具备坚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实践中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进。
作为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是把理论修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国家的振兴,首先离不开对道路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深切把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根本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新的实践为基础,更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以党性率道,在实践探索中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党。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强的党性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征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性和道路范畴的独特理解。在传统文化中,“性”和“理”都是代表抽象性、规律性的范畴。宇宙有天理和天道、天命,人生则有人性、人道和性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党性也是大写的人性和人道,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性的灵魂。同时,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人格或天命,而是千百万党员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将党的优秀精神品质内化于心的结果,体现为不同层次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实际上,党的理论是党性的具体体现,依据什么样的理论,就走出什么样的道路;
发挥出什么样的党性,就成就什么样的前途。
作为服务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是时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把宗旨修养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图个人私利、泽被天下苍生的革命胸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的红墙上,通过党性教育,把党的宗旨意识根植在每个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面对新阶段、新征程、新使命,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以党章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强化带头意识,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谋事、为民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为人民服务。
四、以正气开道,用知识涵养正气,不断提升执政素质和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崇尚学习的学习型政党。以知识涵养正气,以正气开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党性作为党员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本质属性,也是学习的结果,体现为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体现为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治政能力,能够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作为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把知识修养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在每一个历史转折重要时期,我们党都强调通过学习推动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各种先进知识,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我们党努力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艰苦探索,不懈奋斗,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阻力前所未有、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肩负的重担前所未有,共产党人不能缺乏为民服务之能,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永不自满、永不停滞,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五、以诚信守道,忠诚于党和人民,信守组织纪律和规矩
中国共产党是强调忠诚和守信的自觉型政党。以忠诚之心纯洁党性,以守信之举敬畏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上改造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推动改造客观世界之路的重要品质。在中国文化中,诚也是修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点是反求诸己,强调反省和自觉。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党性是人性向真善美的充分展开,是最大的德;
党性气质,不是真空里、世外桃源中得来的,同样容易被“沾染”,必须时刻保持敬畏意识和反省意识,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慎独慎初慎微;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正气充盈,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性纯洁先进,党才更有感召力、战斗力,可以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使命。
作为自觉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是忠诚于党和人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纪律修养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古田会议和延安整风运动都是党自我革命、保持严肃组织纪律的独特历史形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整党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积累了党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以自我革命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且通过在体制机制革命中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将党的自我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忠诚干净担当的素质,说到底就是诚信。对党员的内心而言,是忠于党和人民;
对其外在行为而言,就是信守纪律、干净担当。
六、以德行载道,修养高尚政德,践行党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主张的知行合一的实践型政党。以德行彰显党性,以担当作为筑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人格境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员是社会的先锋和表率,道德标准更高、更严。党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养成宽阔的胸襟和眼界、高尚的思想情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作为实践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是修养高尚政德,把作风修养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建党以来,共产党员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形成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革命战斗风格,特别是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时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作风建设取得了新经验和进步。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坚持抓常、抓细、抓长,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基因图谱
——百年大党创辉煌的政治文化解读
姚桓 黄峰
2021年06月07日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又诞生和成长于中国大地,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把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与党群关系高度统一,把纪律和自由高度统一,把“知识、信念、行动”高度统一,把历史的必然性和自身的先进性高度统一,把继承与创新高度统一。这些政治文化蕴藏着党不断获得成功的密码,在100年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党自信,并逐渐沉淀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基因图谱。
把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与党群关系高度统一
从1921年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到如今9100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经历千难万险却始终意志如磐?这就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党内和谐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至诚质朴的同志关系。这种共同的“志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追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如同毛泽东所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种和谐的党内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政治思想原则基础上的平等、互助、合作、共进的同志关系,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政党内部派别林立、互相牵制、自我消耗的恶性竞争关系;
反对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亲缘、乡缘、熟人、朋友等为纽带建立的互相利用的圈子关系,也反对市场经济原则侵蚀导致的利益交换关系,更反对特权思想造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谐的党内关系,使共产党人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百年征途上,始终做到同心同德,迎难而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和谐的党内关系的必然延伸。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运用于中国实际,紧紧相信和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毛泽东深刻指出,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身上挤奶。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人民的一部分,要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新中国的成立,使亿万人民翻身得解放。改革开放又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富裕起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更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通过精准扶贫在中国消除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绝对贫困,全力打造新时代“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做到领导而不是包办、代表而不是代替、服务而不是恩赐。党群关系呈现良性互动的特点: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新生活,不断增加获得感;
又在实践中体会到党的领导的正确和英明,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把纪律和自由高度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尤其是政治组织都必须有自己的规矩和纪律,否则就会呈现一盘散沙。共产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以及在严密组织基础上建立的严格的纪律,纪律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党的事业全局,为每个党员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的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守党的纪律”已经成为入党誓词的一贯要求。毛泽东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他为革命军队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民军队不断战胜强敌的不二法宝。1938年10月,鉴于张国焘不遵守党的纪律,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的军阀主义行为,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重申并归纳了党的“四个服从”的纪律。他强调:“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从党的七大开始,“四个服从”被写入党章。最终经过大浪淘沙,把我们党真正建成一个有共同理想、严格纪律的先进政治组织。
然而,这种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和党员个人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又是统一的。强调严格的政治和组织纪律、强调统一意志同时又保护、发展党员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能够使全党纪律严明、行动统一又朝气勃勃、富于创造。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也依赖广大党组织、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把党内民主作为激发党员积极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的酵母,但是这绝不是为民主而民主,而是要正确发扬民主,把民主落实在增强党的战斗力上。抗战时,党面临着团结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发挥各级领导机关、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在此情势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突出强调党内民主问题。他指出:“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造成“六有”政治局面的目标。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十八大以来,党以多年经验为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进一步创新。“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四个服从”和“四个尊重”结合,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度的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科学解决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问题,让全党在思想解放中达到统一思想,活跃而又有序,全体党员团结为一个整体而每个党员又是活生生的个体。
把“知”和“行”高度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知行合一”,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始终把学以致用、理论付诸实践、指导实践作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知”体现的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它既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又是工人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带着救国救民的紧迫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旦马克思主义从一种学说变为信仰,立即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正如毛泽东所说,“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能动的学说,而不是僵死的教条。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1921年党的一大就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同教条主义的不断斗争中,毛泽东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靠实践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崭新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又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成功开辟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次集中教育活动,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严格要求;
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的工作思路。得益于知行合一、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和党内思想教育不断取得丰硕成果。100年来在知行统一中,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提高了理论自觉和思想觉悟,树立和坚定了理想信念,并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付诸实践,变成改造世界、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的物质力量。
把历史的必然性和自身的先进性高度统一
创业而非守成的文化,能够保证党永远开拓前进,完成远大历史使命。中国历史上打天下的造反者,大体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创业、守成、怠惰、腐败、灭亡,这是他们始终无法跳出的历史周期。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则与此不同。共产党人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又空前艰巨的事业,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共产党人赖以存在的信仰之基,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离开了共产主义,我们就不能叫做共产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如何在历史的必然性中行稳致远?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持续不断地艰苦创业、开拓前进,才能完成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直到完成远大历史使命。实际上,党在执政前就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1944年,中央决定在整风运动中印发郭沫若总结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提醒全党以李自成的教训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全党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提出的“两个务必”成为激励共产党人永远前进的“锦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又及时依靠自身的先进性开始新的创业,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并不断取得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邓小平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认为这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明确要求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新思想,以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百年大党依然生机盎然。
把继承与创新高度统一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分析中吸收、在继承中创新,在党的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方面吸取了大量的有益养分,并进行了成功的创造性转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对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哲学”进行了合理扬弃和吸收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党性修养理论。这个修养理论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强调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为个人的成功而是为人民的解放;
这个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修身养性,而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百炼成钢。修养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建设和党性锻炼的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固步自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此,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也必须勇于开放,在开放中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只有开放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类文明是多样丰富、互相补充的,世界上任何民族在文化上都有长处和局限,各种文化的交流既不可避免,又十分有益。政党文化亦是如此。一个政党越是先进,越是敢于大胆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思想资源。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激荡、互相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以我为主基础上进行开放,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敢于借鉴和吸收,但是绝不照搬外国模式。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也是今后党永葆辉煌的关键所在。
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尹传政
2021年06月01日
百年雨雪风霜,百年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越挫越勇,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坚持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党在重要关头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实现自我纠错的结果。“八七”会议批评了右的错误,确立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从而实现“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纠正了“左”的军事组织路线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要归功于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实现了党的团结统一。正是在总结党内右的错误和三次“左”的错误所带来的重大挫折基础上,毛泽东才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并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同时,在全党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使全党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基础上,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明确了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使中国人民大踏步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则牢牢把握住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反腐败斗争,极大改变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非凡的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同向发力,筑牢思想根基和制度防线,从而为破除各种顽瘴痼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凝聚起了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牢牢抓住政治建设这一根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整饬作风,激浊扬清,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因如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党克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种种不利条件,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蓝图绘就、目标在前。我们要继续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铢积寸累,锲而不舍,在革故鼎新中锤炼百年大党的钢筋铁骨,勇担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千钧重任。
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
尹双红
2021年06月07日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抓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学习材料厚不厚,更要看有没有提高科学决策、破解难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
有一个“红井”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来到沙洲坝。沙洲坝地处干旱地带,当地百姓喝的是不干净的池塘水,很容易生病。毛泽东同志带领干部群众一起选址挖井,让百姓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一口水井穿越时空,见证着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下去,把党史学习的感悟转化为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党史学习教育抓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学习材料厚不厚,更要看有没有提高科学决策、破解难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
在湖南浏阳,“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明晰,聚焦解决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实际问题;
宁夏银川成立综合协调、学习实践与实事督办、成果运用等5个工作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安徽铜陵各部门开展暖企、助力、减负、关爱、赋能“五个一”行动,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或是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抓起,或是完善为民服务的响应机制,或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难题,党史学习教育和工作兼顾,与民生融通,不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推动广大党员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延安时期,任弼时同志发现老乡们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农作物因缺水变得干枯焦黄,第一时间发动全体机关干部日夜奋战,不到一周的时间,修建了一条长6公里、宽4米的大渠,周围1400亩的土地灌溉都有了保障。回望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亿万人民不仅解决了生存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更好发展;
不仅享受到物质的丰富,更获得了精神的成长。一次次设身处地、一次次身体力行、一件件民生实事,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写下温暖的注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就要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内涵、新诉求,并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唯有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结合起来,针对人民群众需要办的事出实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凝聚起更强大的奋进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由共产党员的“硬骨头”谈革命意志
徐弘源 刘虓
2021年06月01日
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底色为理想信念,本质是对信仰的认定和坚守
1935年12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在云南瓦屋塘战斗中,右臂不幸被子弹击中,骨头被炸得粉碎,必须马上做手术截肢。由于没有麻醉药,只能用吗啡代替。贺炳炎坚决要求不用吗啡止痛。就这样,两位医生拿着木工用的锯子,硬生生把贺炳炎的右臂锯了下来。贺龙捡起几块碎骨包在一块手帕里,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有多硬!”
贺炳炎同志的骨头为什么这么硬?因为他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回望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一个个历史抉择关头,支撑他们视死如归、百折不挠、革命到底的,无不是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以“硬骨头”为表现特征的革命意志,是我们党和军队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要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和鲜明的特质。
有着革命意志的人铁骨铮铮,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柜里,有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其中一封是陈觉同志就义前写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上面写道:“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这封书信,是陈觉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发出的最强音,是他革命意志的高度体现,感人肺腑、震撼人心。陈觉对敌人开出“供出组织,立即释放”的劝降条件嗤之以鼻,失去耐心的敌人对他进行更加残忍的拷打,企图从肉体和心理上摧毁他。但结果令敌人失望,拷打可以折磨他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他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员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总有一天,我们将站在这个城堡上,高声宣布,太阳是我们的。”23岁从容就义的共产党员余祖胜这一革命宣言,是对“硬骨头”革命意志的生动注脚,也是共产党人在直面生死考验时党性与品格的真实写照。
有着坚定革命意志的人心有定力,足以抵御任何利诱。抗日战争中,被陈毅元帅称为“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的新四军第6师16旅47团团长巫恒通,在一次战斗突围时不幸受伤被俘。敌人以盛餐款待,他视而不见;
以请他当“清乡专员”利诱,他严词拒绝。无奈之下,敌人又找来大汉奸周佛海和伪县长劝降,均被他斥于门外,最后以绝食的方式壮烈牺牲。革命意志的伟力,总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当巫恒通团长的遗体被抬出监狱时,就连一些日本士兵也不禁向其遗体鞠躬致敬。
有着坚定革命意志的人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生发出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壮举。湘江战役中,红34师担负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中央和兄弟部队过江的任务,在与数倍于我的敌人浴血奋战后,他们被敌人阻隔在湘江以东。突围的危急时刻,师长陈树湘宣布了战场纪律: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经过激战,大部突出重围,陈树湘不幸被俘。在被押往敌人指挥部的途中,他趁敌不备时撕开了缠在腹部的绷带,把手伸进伤口,掏出了自己的肠子,以悲壮的牺牲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诠释了一个“硬骨头”的共产党员对革命气节的坚守。
实践一再证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如果有了“硬骨头”般的革命意志,就拥有了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精神。在朝鲜战场上,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出了国威军威,也为新中国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底色为理想信念,本质是对信仰的认定和坚守。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写就了感天动地、光耀千秋的奋斗史诗。革命战争年代,贺炳炎、陈觉、巫恒通、陈树湘的“硬骨头”是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王进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邓稼先、林俊德等一大批科学家是这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无惧无畏“逆行”驰援武汉,无数党员干部呕心沥血、宵衣旰食沉入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同样是这样。事实证明,唯有革命意志坚定,才能攻坚克难、不断胜利前进;
唯有革命斗志旺盛,才能超越眼前“苟且”,走向“诗和远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前,尽管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今非昔比,但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依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和发扬坚定的革命意志,才能稳住心神、挺直腰杆、敢于拼搏,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把一切陷阱、封锁线和围追堵截抛在身后,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光荣称号。
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政党自信
孙明增
2021年04月30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高岸深谷,100年沧海桑田,100年的光影交错是中国人民从饥寒交迫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跃迁,是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命运扭转,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局转换。纵览近现代史,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和底气地平视世界,这种国民心理的变化源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剧作者”和“剧中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建基于百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华民族身处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多少政治力量相继登台,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命运。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有理由自信,其历史逻辑就蕴藏于党的百年奋斗史之中。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信源于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顺应了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
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历史趋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是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科学思想武器。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世界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
自信源于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苦难辉煌史。近期热播的《觉醒年代》,有一段陈氏兄弟牺牲的场景,感动无数观众。其实,我们党为革命牺牲的党员中,兄弟烈士并不少见,还有大量的夫妻烈士、父子烈士、母子烈士……他们身上不怕牺牲、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即使在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们也能看到抗疫斗争亲兄弟、脱贫攻坚父子兵的身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勇于攻坚克难,就在于始终保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政治品格。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共产党人身先士卒、逆流而上。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个巨大差别,就是“跟我上”还是“给我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张文宏那句“共产党员先上”,成为2020年“战疫”的最强音之一。
自信源于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而脱贫攻坚是这一根本目的的生动写照。在中国,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是必须如期实现的政治任务。四川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为建一条3.8公里的通村公路,动用了全球现役运力最大的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机械设备。真心实意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精准帮扶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必然能够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党从人民中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在经济上从饥寒交迫到丰衣足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振奋,呈现出自信自强的时代风貌。
一百年雄关漫道,九万里风鹏正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回首百年历史,展望美好明天,我们要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新征程上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
王晨
2021年05月31日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是令全体共产党员和全中国人民无比自豪的日子,也是抚今思昔、温故知新、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当我们翻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延安,这座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而鲜活的城市,正因其在百年党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显得愈发光彩夺目。延安时期是百年党史教科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也因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而成为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红色灯塔。
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就是为了铭记光辉历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革命圣地孕育伟大延安精神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百折不挠突破重重险阻,带着对革命理想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抵达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我们党在这里经历了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实现解放战争战略转折,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召开党的“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探索根据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13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史;
滚滚延河水,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延安这片热土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使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十三载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谱写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红色基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精神结晶。
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延安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它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回首那段光辉岁月,“到延安去”之所以是响彻中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之所以是无数革命志士最强烈的心灵呼唤,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和延安精神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特征。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延安精神不是古董,更不是教条,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也是中国的,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延安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性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底色和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坚强精神支柱,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滋养初心,汲取力量,延安精神是永不过时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秉承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的言传身教,习近平青年时期到延安插队并工作生活了七年,对延安和延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延安精神也有着深刻的思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2020年9月,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和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贺信,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百年党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弘扬延安精神必须矢志不渝,必将大有可为。我们要把握时代要求,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延安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大力宣传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发扬光大,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第一,要以延安精神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的问题时表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1939年在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定为抗大首要的教育方针。在延安的13年中,我们党从之前经历的挫折中快速成熟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从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充分证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发展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要以延安精神砥砺初心使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开宗明义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因为我们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保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大力彰显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维护人民利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第三,要以延安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发扬优良传统,凝聚起亿万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延安精神熔铸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面对残酷战争环境的考验,我们党开展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整风运动,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面对当时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我们党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产党人住在简朴的窑洞里,睡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吃着粗糙的小米饭,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些都是党和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开创革命事业新局面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掌舵领航,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我们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进一步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自立自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无惧风雨,勇往直前,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敢于并善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投身国家发展,用延安精神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以昂扬姿态奋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
立言
2021年02月18日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强大而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本领、学习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越来越成熟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不断学习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依靠学习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立意之高、用心之苦、影响之深,需要给予深刻认识。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成绩多么辉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否则就是忘本。如何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党中央作出决定要集中开展这样一次以自身历史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正是为了通过学习更好砥砺党性,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学习党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就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回顾和认识党史。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发展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力量,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走到今天,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不管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如何困难局面,都能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正视自己的过去,敢于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从而总能以崭新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新挑战、实现新任务,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学习党史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引领广大人民观古今、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不断学习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依靠学习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强大而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本领、学习能力,正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成熟走向越来越成熟的重要法宝。在对各种理论、知识、技能、本领的学习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政治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言,什么也没有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来得快。党史学习教育无疑就是最好的政治学习,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未来。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以全面深入地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为主线,集中一段时间广泛开展政治学习,在党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和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引领未来的应有之义。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议和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的重要文献,为推动全党正确认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段奋斗历史,从而破除主观主义的影响,顺利开展整风活动,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上来,进而为成功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把学习党史提高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还在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会议上、在考察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活动中、在其他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引述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历史,为全党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善于运用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决定面向全党开展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无疑是以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等为基本内容进而建设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学习的延续和拓展,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辉煌业绩和宝贵经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领导水平
戴焰军
2021年05月21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实现新的目标,重温党的百年历史,对于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形势的复杂性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党史提高领导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际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我们的国际地位得到新的提升,同时也面临更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们是一种新的考验。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也随之而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等各方面的新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也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提出新要求。学习党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把握形势、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智慧。
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党史提高领导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际上是一次新的长征。面对各种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新的风险,考验的是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挥洒汗水的建设和改革岁月,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我们就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着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领导人民群众闯关夺隘、披荆斩棘赢得胜利。学习党史,我们可以从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的自身建设实际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党史提高领导水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前提是把党自身建设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都是先从解决好党内现实问题入手的,如果没有延安整风对党风、学风、文风问题的解决,党就不可能顺利完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前后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就不可能领导改革开放顺利前进。因此,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建设得更好,党的领导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领导水平,在实践中应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把握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以后,才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实现这一步的重要标志,就是遵义会议实质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党必须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领导始终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领导,保证党中央所作出的各项部署能够切实得到落实。今天,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三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历史伟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具有无比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内在要求。
四是不断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力。我们党是具有严密组织和严明纪律的政党,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对各项事业和各种组织实行领导的重要保证。正是有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党才能够广泛团结、组织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天,我们强调党的组织体系,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就是党的历史经验在现实中的重要体现。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自我革命
孔凡铜
2021年05月28日
每一次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每一次党性教育,都是一次自我革命。习主席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在学习教育中看到不足、找到差距,自觉进行自我革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勇于自我革命始终贯穿于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征程,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整风运动,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行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再到20世纪80年代初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自上而下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纠正错误、纯洁组织,最终实现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对于全党既是学习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革命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它使得我们党的理论旗帜更加高扬,政治方向更加明确,为民宗旨进一步贯彻,党的组织进一步纯洁,同时使广大党员的爱党、忧党、为党意识进一步增强,真正发挥出无产阶级先锋队作用。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自我革命,应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看理想信念有无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理论、忆党史、强武装,反思自己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差距,补足精神之“钙”,从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看党性观念有无削弱。党性观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绝大多数同志在入党之初党性观念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的变化,我们要回头看看是否还继续保持着当初的信念和追求。对党忠诚老实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公道正派是党员的基本价值观念,个人服从组织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必须履行的宗旨,等等,这些方面我们是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做到了?这就需要我们把检视和增强党性作为自我革命的重点,在反躬自省中强化党性意识,做到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看艰苦奋斗精神有无衰退。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重要法宝。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滋生了“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错误思想,甚至认为如今经济昌盛、市场繁荣,若不尽情享受生活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种思想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否存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应主动反思,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对照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的事迹,检视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冲锋不息的旺盛斗志。
看纪律观念有无松懈。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然而在个别人身上却存在对党阳奉阴违、做“两面人”的现象,存在拒不遵循党的原则、制度和规定的情况,存在以种种借口拒绝组织分配、调动、交流决定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党的纪律的行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照,通过学习党章党纪、回顾光荣传统,想想革命前辈,把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纠正过来,切实保证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方面做到全面合格。
看道德情操有无失守。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不仅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体现,也对社会起着示范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人受不良风气影响和错误思潮侵蚀,出现了道德滑坡、节操不保的现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应认真检视自己在这方面的情况,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决心纠正不良行为,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
在党史学习中立德铸魂
焦利
2021年04月06日
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最为生动的党史陈列。在纪念馆的展览墙上,悬挂着当年被人普遍称颂的延安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甚至令赴延安参观的爱国华侨都感叹不已。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造这样一个社会风清弊绝的奇迹?为什么延安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大批热血青年排除万难,会集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什么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延安却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不仅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而且还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致力于建设一个风清气正、乾坤朗朗、文明和谐的新世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和师生们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学习党史,就要从中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支撑和精神追求,涵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如青年毛泽东等一大批建党先驱一样,为了救国救民,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100年来,我们党能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团体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政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拥有并能够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坚强党性的优秀共产党人。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而人民,则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是你,是我,是兄弟姐妹,是父老乡亲。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共产党员的大德,是既爱国爱民,又对党忠诚,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负人民,就是对党忠诚,就是共产党员的大德。
明大德是国家之根本,守公德是社会之大势,严私德是个人之操守,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三者相辅相成。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公民自觉履行社会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要求。参与公共生活,必须遵守公共规范,约束个人自由,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展现出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守公德,还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隐含于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共产党人的严私德不仅要做到慎独慎微,而且要严格家教家风,做良好家风建设的表率。
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无数个体的私德水准,夯实了社会的公德根基,筑起了高耸的大德大厦。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贤思齐,逐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学习党史中强化使命担当
张森林
2021年06月07日
习主席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在对百年党史的深入思考中把握前进方向,更要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振奋精神、敢于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革命军人的光荣使命。
在学习党史中强化军魂意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既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有勇于探索的建设史,也有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艰辛探索、艰苦创业、艰难奋斗的精神“富矿”中汲取丰厚滋养,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探寻和把握历史规律,牢记根本宗旨、坚定理想信念,真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在深入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在学习党史中强化打赢担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国无防、无以拒敌。落后就要挨打,能战方能止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胆识远见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志愿军将士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黑天鹅”“灰犀牛”等潜在威胁。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不断提高打赢本领,坚持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追踪世界军事变革前沿浪潮,深刻把握战争形态演变趋势,探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围绕确保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深入破除和平积弊,在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中大力提升战略素养、联合素养、指挥素养、科技素养,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
在学习党史中强化斗争精神。历史能看多深,未来就能走多远。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面对新风险新挑战新考验,我们要把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继承下来,学习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学习和弘扬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勇于担当、敢为先锋的崇高品质,始终保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昂扬斗志,强化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敢于负责、善于作为,努力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用铁的肩膀扛起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宋学勤
2021年05月06日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定决心和奋进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进而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通过党史学习,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进一步感悟其思想伟力,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章明确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首百年奋斗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源于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们党成立百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
离开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就必然弱化,党的事业就必然遭受挫折。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扎扎实实抓好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21年03月31日
在两个百年交汇节点,以建党百年为契机,面向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体现了总书记深邃的理论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心灵震撼力、现实指导力。
这是百年大党立足新起点作出的一次政治动员。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讲话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对新时代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传统、开启新的征程、创造新的伟业作出动员和部署,深刻回答了百年大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书写历史新辉煌这一重大问题,回应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关切。
这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讲话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如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如何践行初心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
这是一场党史学习教育的示范宣讲。不仅阐明了为什么学、学什么,而且指出了怎么学、怎么干,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出了表率,必将激励全党掀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组织部肩负着重要职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突出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教育把“学史明理”摆在目标要求的首位,要求深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按照党中央要求,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任务的第一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课必修课,有机融合、持续深化、抓实抓好。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组织党员干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精神境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党史增信念。督促指导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办好理论进修班、专题研讨班等系列培训班,组织骨干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理论攻关、集体备课,从百年党史的宏阔视野中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阐释、逻辑论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焦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疙瘩和工作中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着力打造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场教学点,推介一批好教材好课程,学好用好攻坚克难案例,重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成功应对大战大考的伟大实践进教材进课堂,用鲜活案例、生动现场展示这一重要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带学促学、全员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党史学习态度怎么样、效果好不好,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推动领导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
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学习。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基础课和干部学习的必修课,实施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配合宣传部门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设“中共党史”研究专题进修班,继续用好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的党史精品网课、上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一批党史课程,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历史,从党的非凡历程读懂强党之路、复兴之路,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
着力加强基层干部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对基层党员干部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优良作风十分重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统筹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中,加重党史学习教育分量,着力解决部分基层党校党史教育师资不足、课程缺乏等问题,逐步提升市县党校党史教学水平,注重采用基层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好讲活党的历史、讲深讲透党的宗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永远跟党走、为民办实事、奋进新征程。
着力增强学习培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分类分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特点,分门别类设计党史培训项目、专题班次,满足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积极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特点,广泛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党史学习培训,用好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开发推出一批“有深度、接地气”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增强党史学习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导向,精准施策、务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展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风貌。
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中央把开展这项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推动全党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立足组织部门职能职责,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着力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推动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大力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好“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广泛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为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指导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规定动作。按照党中央要求,指导各级党组织召开严肃认真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党的创新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辈先进,深入开展党性分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督促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一起学习讨论、一起交流心得、一起接受思想教育,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四、突出典型示范引领这个抓手,表彰先进、营造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富矿、鲜活教材。
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开展教学。发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特别是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精心设计课程,下功夫把党的创建、井冈山和苏区斗争、党中央在延安13年、浦东改革开放30年奋斗史和党的百年历史联系贯通起来,向党员干部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发挥党性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等红色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就近开展体验教学,重温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扎实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党中央决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七一勋章”评选颁授、全国“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和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活动。要精心做好有关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好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不断深化“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激发全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
徐光春
2021年05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95年的历史经验时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他在向全党同志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坚持”的希望和要求中,第一个希望和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党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殷切希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取得的辉煌业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艰苦探索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既是党的成长发展史,也是党的理论探索史;
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发展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政治引领、思想发动、行动指南、精神动力的强大作用;
也充分说明了新时代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胜利,必须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业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石库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了。这一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取得了一系列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辉煌业绩。
一是经历三个光辉历程。第一个光辉历程就是用28年时间的武装斗争,浴血奋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个光辉历程就是用30年时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造了旧中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个光辉历程就是用42年的时间解放思想、顽强奋进,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日益接近。
二是实现三个伟大变迁。第一个伟大变迁就是中国人民从受欺压、受剥削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第二个伟大变迁就是中华民族从受凌辱、受奴役中振奋起来、团结起来、坚强起来了,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个伟大变迁就是中国从山河破碎、主权丧失、民穷国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为政治文明、经济强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化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衰败之国变为崛起之国。
三是创造三大人间奇迹。第一是建立新中国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奇迹。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把一个行将被开除“球籍”的国家,改造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社会主义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三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着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民族团结、依法治国、加强治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打下的70多年的江山长治久安,实现了世上少有的社会长期稳定的局面。
四是积累十大珍贵经验。第一,坚持旗帜不倒。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指导思想,毫不动摇。第二,坚持目标不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不偏移。第三,坚持宗旨不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第四,坚持初心不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第五,坚持改革不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点出发,坚持改革创新,永不停止。第六,坚持方位不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党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此来明确新的使命、新的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七,坚持大局不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结合起来,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做好中国的事情。第八,坚持自信不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立在自尊、自强基础上的自信历久弥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信心保障。第九,坚持奋斗不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特有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奋斗不已,为履行自己的使命、完成宏伟目标英勇奋斗。第十,坚持治党不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使党保持健康的肌体和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战斗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一百年。百年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孕育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也是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培育、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展开,始终围绕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进行。为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
一百年前,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各地军阀的混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同时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中国前途命运的一些重要政治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组织、发动下,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市民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加入,特别是各地工人群众积极参与并给予大力支持。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扩大了运动的政治影响力,加深了运动的重大政治意义,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深入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行者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广泛深入传播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发展主体和领导力量。
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创新成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开展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战火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苦苦探索如何用革命斗争的方式和途径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寻找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到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航程。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重大创新成果的指引下,排除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的干扰,确立了一系列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突出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使命任务、方向道路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法、途径、策略等等,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实践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探出了前进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创新典范,结出了丰硕成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的使命和任务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继续探寻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向何处去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向全党提出在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确立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和方向道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确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使命、新任务,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法、途径、策略等等,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困扰,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为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进程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新使命、新任务艰苦实践、顽强进取,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为社会主义发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发展的思想和传统,深入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创新精神积极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摆在全党面前迫切需要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肩负起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使命、新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主张和实践要求,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创新成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法、途径、策略等等,排除阻力、克服困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艰苦探索,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在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政治问题的同时,着力破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发展为什么,怎么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不断进入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分别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运用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新的重大创新成果,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成为开创和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作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第四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敢于进取,善于谋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破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过程中,在履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使命、新任务的征程中,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又一新进程,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成果。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产生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实践,确立了一系列新使命、新方位、新任务、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新制度、新法规、新方略、新规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百年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光明灿烂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继承和全面发展,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最新最重要的创新成果,卓有成效地指引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持久发展作出了新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伟大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真理力量,不断增强生命力、战斗力作出重大贡献;
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持续振兴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为世界谋求独立解放、发展的国家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全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出重大贡献。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形势的变化、条件的改变、任务的转换、目标的调整,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指引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同样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这两者只有紧密结合、相随发展,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战斗力,才能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的胜利。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使命和任务面前,从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哪些宝贵经验?
一是要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成为共产党人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思想武器、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从建党那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使我们的旗帜永不褪色;
坚定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不动摇。
二是要坚苦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主张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苦卓绝的实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是要坚强领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坚强领导是一条具有根本意义的重要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拥有如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捍卫者,杰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忠诚的党、国家和人民的伟大领袖,正是在他们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百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其次,中国共产党有一整套正确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办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坚强保障。
四是要坚持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级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带动实践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
五是要坚定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中,我们党更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有机地融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无不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古老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
六是要坚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固基础之上,这些基础包括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建立制度、制定办法而筑牢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在这样坚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理论大厦。
七是要坚决纠错。真理和错误往往是并行的,真理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形成的每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都是在坚决纠正当时存在的影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顺利推进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没有坚决纠错的精神和举措,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续发展。
八是要坚守阵地。有了锐利的思想政治武器,还要有坚固的思想政治阵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中,不仅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明确各级党组织、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坚守思想政治阵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职责,把思想政治阵地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共产主义的人手中。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只要继承好、发扬好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将会取得更大成就,有力推进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与人类进步事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06月04日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把中国历史推向了新高度,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格局与趋势,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写下了彪炳史册的灿烂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接力、筚路蓝缕、不息奋斗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创建、探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事业。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捍卫世界和平、民主和正义的力量,极大促进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备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国家的民族觉醒过程,提振了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勇气、热情和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在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建立,历史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在经历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此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光辉篇章。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居于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入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中国贡献,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中国自身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各国发展影响巨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比如,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20%的人口,并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重要捐赠国之一,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今天,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将不仅改变中国的面貌、东亚的面貌,也将改变世界现代化构图,乃至改变人类的前途命运。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持通过发展本国更好地兼济天下、造福世界。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但中国仍义无反顾、真诚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根据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多年来,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更好地承担起大国责任,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已经为有关国家提供了约200亿美元融资,为弥合各国基础设施鸿沟、推动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今天,中国还是联合国常规预算和维和预算第二大出资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释放出更多外溢效应,担负起更多全球责任,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走向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通往现代化?这是困扰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现代化任务,率先享受了现代化成果,并企图掌握现代化的解释权。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不过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的过程、东方向西方过渡的过程。在此理论下,发展中国家欲求实现现代化,不仅硬件要西方化,软件也要西方化;
不仅要全盘引进欧美发展模式和现代科技,也要全盘复制欧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但现实却是,一些仿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甚至有不少陷入停滞或混乱。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现代化的曲折探索说明,欧美的现代化之路,绝非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唯一方案;
实现现代化,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矢志奋斗。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已经解决、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提出“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把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得通、走得好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注入了信心底气、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共产党把为人类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出中国主张,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调整对外战略,提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同志在接见参加中印有关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冷战期间,毛泽东同志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确定了中国外交的立足点,中国政府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结成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敏锐把握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政治论断,为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徘徊不定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指针。20世纪末,江泽民同志科学把握两极格局终结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态势,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为创造世界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21世纪初,面对全球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的复兴新路,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中国力量
国强必霸是近代西方的历史逻辑。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建立了海洋霸权,瓜分世界;
17世纪,荷兰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8、19世纪是英法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相继崛起,试图建立新的世界霸权;
20世纪是美苏争霸的世纪;
21世纪,霸权思维、冷战思维仍然是西方大国筹划国际关系的主导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伟大胜利,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在不确定性中营造确定性,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针对西方的结盟机制和排他性安全观,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张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针对大国必战、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中国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为谋划21世纪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作出了新设计。
国强必霸是基于西方历史得出的结论,不能用来裁剪中国的事实,不能以此来预测中国的未来。中国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发展起来后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能从中国的历史事实中来寻找答案。今天,一个强大的中国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既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也改写了大国崛起后称王称霸的历史宿命。
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世界的问题林林总总,归根结底,根子在哲学、在文明。建设美好世界,关键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当今世界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睿智思考和独特洞见,积极担负起为人类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对于已然呈现出诸多弊端的西方文明而言,未来之中国决不是“文明之威胁”,而是治疗旧文明之良药、开启新文明之希望。
中国共产党承载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的历史重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时代发展中赓续千年文脉。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逻辑,在吸收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体现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打下深厚的中国烙印,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比如,主张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的世界观,强调各国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权利的制度观,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倡导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深刻思想体系所体现的中国智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占据道义制高点,反映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拓展出崭新历史空间。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