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3篇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袁赛男
【期刊名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从大国到强国,中国综合实力正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大党到强党,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国际地位正发生历史性变革.
【总页数】5页(39-43)
【关键词】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
【作者】袁赛男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J],
2.深刻领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J], 孙强
3.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J], 李双元
4.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探微 [J], 杜艳艳
5.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就综述--搭建改革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就综述 [J], 胡浩; 罗争光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篇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专题解读党课讲稿共1.38万字26页,全面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阐述了不平凡的4大表现和历史性成就的9个方面,是响应百度号召弘扬正能量的精美文档,值得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解读党课讲稿目录
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00页
(一)历史方位不平凡……………………………………00页
(二)顺应愿望不平凡……………………………………00页
(三)解决问题不平凡……………………………………00页
(四)推出举措不平凡……………………………………00页
二、党的十八大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00页
(一)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00页
(二)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00页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00页
(四)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00页
(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00页
(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0页
(七)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军队建设………………………00页
(八)坚定不移推进特色大国外交………………………00页
(九)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00页
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在新起点上砥砺奋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很高兴能给大家上党课。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在新起点上砥砺奋进》,主要和大家学习一下习总书记7.26讲话精神,联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全面认识党和国家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平凡的5年的重要判断,树立四个自信,激发鼓舞我们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砥砺奋进,在新阶段上迈出新步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贡献力量。
大家知道,在7月26日研讨班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通过认真分析研读,我们可以看到,习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蓬勃兴旺的事业。要准确理解该部分讲话精神,全面认识砥砺奋进的五年,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不平凡五年”和“历史性成就”两大版块的丰富内涵和蕴意。下面,我分别做一下讲解,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虽寥寥数言,但极有分量,是一个重要观点和重大判断。那为什么说这5年“不平凡”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方位不平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思考阶段性特征问题。同样,思考这5年的不平凡的特性也一定要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方位上把握和考虑。从历史方位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为关键的5年,期间我们奋力拼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关键时期的5年,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决着阻碍它前进的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了三期叠加、深水区和攻坚期的种种困扰,实现了新的跨越;
这5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极为宏伟的5年,期间的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现实、直观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顺应愿望不平凡
2012年11月,刚刚当选党的领导人的习总书记就深情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自此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基于此,研讨班上习总书记提出:“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出“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办成了许多大事”,又强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些重要观点和论述,再次重申了总书记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的最终目的。深刻认识顺应人民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的不平凡性,必须要正确理解“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两句话的深刻内涵。首先,我们解读一下“顺应人民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顺应人民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这些都是回映群众,满足群众向往的坚定承诺,彰显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其次,我们探讨一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基本事实。民之所望,工作所向。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脱贫攻坚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最明显的国家;
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连续五年新增就业超1000万;
重腕治霾、打好蓝天保卫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12年增加;
等等,总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持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解决问题不平凡
坚持问题导向,狠抓问题解决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和行动纲领。针对问题解决情况,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这里提出了两类问题:一类是长期性难题,一类是最强烈最大的问题。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这些都是党和国家长期存在的硬骨头。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这5年,我们敢于问责,敢于下狠手,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巨大成就;
产权保护问题,2016年11月,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为保护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石。比如,国防军队建设问题,5年来我们大刀阔斧、蹄疾步稳深化军改,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果。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使我军体制和结构焕然一新,发展格局焕然一新,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我们看一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我认为这类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中的粗放经营、缺乏创新问题,市场运行中存在的垄断、贫富悬殊问题,司法案件中存在的执法不严谨、审判不科学问题,党内存在的各种作风不正、党风廉政问题,政府监管中失位错位、滥用职权、为官不为问题,思想观念中的信念缺失、价值扭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经过5年不懈努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小康都得到了比较有效妥善的解决,对于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非凡意义。
(四)推出举措不平凡
习总书记指出:“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首先,理解一下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比如,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分析一下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比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保持供需两端平衡,提升企业供给效率。自实施以来,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方面正有效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层矛盾,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其他领域政策也不断推出。截至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一共召开了37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提出若干个改革政策,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再次,梳理一下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可谓汗牛充栋、多不胜举,比如,实施脱贫攻坚战,2015年12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等,目前已取得辉煌成就,五千余万人已成功脱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协同发展思路,到目前三年来,三省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在2016年作出了设立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可谓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画卷的“点睛之笔”。
二、党的十八大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事实是最生动的教材,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励精图治,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推进“四个伟大”恢弘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令国人振奋、让世界惊叹的非凡成就,书写了新的传奇。具体来说,有九个方面“伟大成就”,下面,我们分别梳理一下: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上率下、层层推进,全面加强多领域、各行业、全方位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五年来,总书记亲自挂帅多个领导小组组长,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工作领导,定期听取人大政协、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召开统战、群团、新闻舆论、国企党建、高校思想政治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动员部署会议,通过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总书记全党领导核心地位,多措并举,强党兴党,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
二是强基固本,筑牢根基,充分发挥党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精准扶贫,实施脱贫攻坚战,4年间使5564万人摆脱贫困,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更加坚定,先后出台修订党内法规近80部,使制度笼子越扎越牢;
同时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改革发展主战场、抗洪抢险最前沿,不断展现广大党员身影,像廖俊波、黄大年、谢樵等许多优秀典型引领广大党员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实干担当,逐步使450多万党组织成为了450多万个战斗堡垒,使8900多万党员成为了8900多万干事创业先进模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了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三是自我革命,焕发活力,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理论武装凝心聚魂,通过整饬作风激浊扬清,通过严明纪律强化约束,通过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使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态势;
可以说以刀刃内向、自我革命的决心勇气,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1%增长到2016年的92.9%,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再次赢得了党心民心。
(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呼唤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增强动力、厚植优势,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总体上看, 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今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之间,经济稳的格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5年来,我国就业和物价形势保持稳定。2013年到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与此同时,价格涨势温和,2013年到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综合来看,,7.2%的年均经济增速、2%的通胀率、5%左右的失业率,这样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枝独秀。5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GDP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到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也再次证明我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从细节和具体效果来看,主要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追求创新发展。5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全国各类众创空间4200家,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000家,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像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导航卫星系统“北斗”、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飞机“C91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第一艘国产航母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仅2016年,国内专利拥有量就突破了110万件,成为了继美、日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的国家。
二是注重协调发展。5年来,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就,三大战略”实施进展顺利,“四大板块”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被摆在优先位置,330多万乡村教师、4000多万乡村学生受益;
超31个省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区分、放宽落户限制;
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可以说经济、产业、消费、生活结构越来越加优化,全面均衡发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三是倡导绿色发展。5年来,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实,积极纠正“唯GDP论”错误政绩观、发展观,大力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推行中央环保督察全国覆盖,坚决实施水土污染防治,开展蓝天保卫战,加快植树造林步伐,稳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单位GDP能耗、用水量连年下降,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人居环境逐渐好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四是厚植开放发展。“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5年来,从自贸区战略实施到“一带一路”建设,从G20杭州峰会到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从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到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30%,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中国,全方位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果,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是推进共享发展。5年来,党中央时刻不忘把老百姓的“关心”变成现实: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44.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约2.8倍,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养老金实现“十二连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12年减少5564万,精准扶贫成效卓著,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召开37次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把握大局、科学实策,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使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先后实施,使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不断取得突破,使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逐渐变成现实,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出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全面发力。2013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将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12月成立了由习总书记亲自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梯次推进重点改革任务,使改革航程扬帆起航。
二是改革多点突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多领域改革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数据为例: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370个改革方案;
2015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5个改革方案;
2016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97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
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各领域改革不断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正如2016年12月深改组第31次会上, 习总书记说的那样:“经过3年多努力,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就。
三是改革纵深推进。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习总书记强调,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可以说,随着“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开始涉险滩、啃硬骨头,诸如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方式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改革以钉钉子精神向纵深发展,可谓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必将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源源动力。
(四)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
一是举措集中有力。十八大以来,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重要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路线图、施工图,并坚持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一体建设等等,全面依法治国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迅速展开,展现了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气象。
二是成果丰富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实践为基础,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先后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使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出台一大批标志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党内法规,制定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同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清单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并力促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基本确立了改革主体框架,开展“六五”普法,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使全面依法治国在新的起点上创造了新辉煌,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
三是经验丰富系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筹谋划和坚强领导,切实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有力强化对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努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基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
二是在各领域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除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外,5年来,习总书记还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李保国、黄大年、廖俊波先进事迹学习活动,不断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三是以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好转。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督导各级党委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推动传统媒体新型媒体融合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旗帜鲜明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得到明确,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高位置,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是从保护到修复,着力补齐生态短板。五年来,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陆生生态修复,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年均新增造林9000余万亩;
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开展水生生态修复,稳步改善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实现了还生命以家园,还人间以绿色,还大地以根基的伟大实践。
二是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发展提速增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五年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逐步健全,2015年4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落实制度。随后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2015年落地实施,打击环境违法力度越来越大,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推动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三是从理念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和“心中播绿”,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1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国家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增加到了31.2亿亩和151亿立方米,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2.68万亿,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极大增加了百姓获得感,并使经济发展动能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七)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党中央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着力强化练兵备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展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可以说经过5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一是提出了强军目标。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不断建强军队建设。
二是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落实,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案件流毒影响。
三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使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四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五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八)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又营造了良好周边环境。
一是确立了习总书记外交思想。明确了现阶段对外工作的形势任务、目标原则、路径手段、战略策略、体制机制,科学回答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
二是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
三是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以来,中美元首多次会晤,今年4月习总书记又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会晤,明确了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和原则,推动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高层交往频密,战略互信加深,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中欧共同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我国同欧洲国家合作全面深入发展。
四是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近5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到全面展开的新阶段,特别是今年5月,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
(九)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锻造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饱含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深沉使命忧患感,以猛药去疴、重拳治乱的决心勇气,亮剑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是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此后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各级纪检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紧盯年节假期,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等“四风”问题坚决露头就打,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处理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万多起,处分十几万多人,平均每天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百余起,在神州大地上荡涤起一股激浊扬清的净化之风,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
二是以重拳反腐为全面从严治党破局。实施“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两百余人,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猜想;
实施“拍蝇”零容忍,全国纪检机关给予纪律处分超过百万人,打破所谓“法不责众”的观念;
实施“猎狐”撒天网,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数千人,释放“天网恢恢、虽远必追”的强烈信号。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持续量变产生质变。2016年,全国接到各类举报比2015年下降17.5%,实现十八大以来首次回落,特别是在高压之下,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可以说经过数年努力,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三是以党内监督为全面从严治党抓手。5年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党内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向着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迈进。首先,不断放大巡视监督震慑效应,5年来中央巡视共开展12轮,对277个地方、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政治体检”,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实现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其次,充分发挥派驻监督“探头”作用,5年来中央纪委设立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同时坚决清除“灯下黑”,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并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相互促进。
四是以建章立制为从严治党固本培元。5年来,中央累计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努力践行的高标准,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划出纪律底线;
从出台首部党内问责条例,实现问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到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治党管党链条越来越完整,从严治党越来越有规可循。此外,还积极补足精神之钙,开展打铁趁热、环环相扣的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使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更强,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修复,为思想建党打造牢固根基。可以说,随着一系列立足根本、着眼长远的制度措施的实施,从严治党正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拔烂树”、“治病树”转向培育健康“土壤”,即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又激发了党旺盛生命力和顽强战斗力。
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的5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续写辉煌、很不平凡的5年。这一切充分证明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就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走过砥砺奋进的5年,我们还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只有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开拓发展新路径、开创事业新局面;
深刻认识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成事之基,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激发担当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历史的脚步总在攻坚克难中曲折前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时代重任,我们必须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为民服务、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各项重点工作,才能奋力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扬帆奋进。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讲课内容,谢谢大家。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篇3
工作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深层次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重大战略论断,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要推动实现社会历史的跳跃式前进,就需要善于在变革中观大势,在大势中抓机遇,在机遇中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清楚地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正发生从大国向强国、大党向强党、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变革。
从大国到强国,中国综合国力正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直是全体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6年中国GDP达74.4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也分别增长36.8%、56.2%。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取得这样显著的经济成就实属不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沉睡中醒来的狮子”这些称谓,正是对“大国向强国”角色转变的生动表达。
从大党到强党,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从政党建设来理解和判断当前的历史性变革,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重要维度。当前,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政党,但是最大政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最强政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冲破利益藩篱,扎牢制度规矩,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过几年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内正气在上升,党风在好转,社会风气在上扬。这些变化,是全面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鼓舞人心的变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国际地位正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近4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在走一条适应既有国际惯例与规则,顺应既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尽可能地把对中国有益的经验做法、机制模式拿来“为我所用”的路子。这是一个从跟跑到并跑,从追随到赶超的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今天之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球治理改革中积极有为,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传递“义利合一”“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中国价值,而且还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中国动能;
不仅为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而且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动能、中国理念、中国智慧,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也恰恰说明中国已逐步进入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新阶段。
二、准确把握历史性变革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性变革作为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判定,必然蕴含着对实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新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重大历史变革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研究。
从世情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从跟跑向领跑迈进,我国将从全球经济治理的外围渐趋核心,权利增加的同时,责任也在增加。一方面,我国深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可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话语权,但难免会受到国际既得利益者的抵触;
另一方面,我国也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但这又意味着中国必须承担更多成本。我国虽然正在积极成为全球经济治理方向的引领者,但归根到底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如何既发挥引领作用,又考虑自身基础,既贡献发展智慧,又争取合理利益,不仅需要更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而且需要更大的远见卓识和智慧谋略,这都将成为新的历史变革下中国社会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并引领全球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考验。
从国情看,随着我国国家实力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的同时,改革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经历了将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虽然少了封闭与孤立的困境、匮乏与贫穷的难题,却积累了众多的风险矛盾和沉没成本,而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更加强烈。如果再“穿新鞋走旧路”,那肯定行不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这意味着,通往强国之路,既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飞跃。因此,站在历史的变革点上,如何通过新旧动能的转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如何在坚持“求同”与“存异”相结合基础上找到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13亿多人民群众改革共识;
如何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世界科技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必须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
从党情看,随着我们党从大党向强党迈进,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变革点上,党员队伍组成结构、执政条件、执政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都对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执政形象构成了新的考验。比如,当前8900多万的党员中超过七成是改革开放后入党的党员,虽然这些党员文化程度都有了很大跃升,但和平年代的宽松环境更容易让人降低要求、放松警惕,甚至上演“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再比如,领导国家现代化的党,自身也应该现代化,但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一些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如何从“总开关”上固本培元,把党员数量优势化为巨大执政优势;
如何加强党自我革新,净化党内生态环境,是处在历史变革点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三、在正确把握历史性变革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弘利遴选)
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来评价和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很不平凡的5年,既客观准确,又高度凝练。只有深刻理解并牢固立足于“历史性变革”,才能更好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必胜信念,激发起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磅礴力量。
在跟跑向领跑跨越的历史变革中,进一步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对于一个深度融入世界、并将引领世界的大国来说,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仅越来越必要,而且越来越有利于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后来者居上的中国来说,要取得与自己力量相称的制度话语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未来如何把我国的利益诉求与国际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从跟随到赶超再到引领跨越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针对已有的国际上接受、使用范围较广的制度,努力进一步增加投票权和决策权,力争在已有的制度内积极争取话语权;
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环境、深海、极地、空天等正在制订中的全球新兴议题领域的制度和规则,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增强设置引导议程和参与决策的能力,来扩大中国制度性话语权,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在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历史变革中,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我国从大国向强国突破的重要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新时期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向往、新期待。“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站在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变革点上,改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从改革共识最多、群众呼声最强的领域入手,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使小康水平线“水涨船高”、覆盖面“拾遗补缺”,从而在实现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在大党向强党跨越的历史变革中,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充分说明,在大党向强党迈进的征程中,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力气把管党治党抓紧抓好。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完善党规党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