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6篇
第1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结合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研究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场合阐述了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摘要。如何做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需。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党和政府始终秉持这一思想,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构建生态发展示范区。力图通过努力,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关键词:丽水;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旅游资源
在当今全球绿色发展的浪潮下,构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经济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的要求。那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联系条件是什么,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为金山银山。自然成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议题。
一、明确绿水青山是一种潜在价值,切忌鼠目寸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业绩。一方面,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产状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雾霾、黄沙、酸雨、土地退化、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极具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难以持久。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丽水的发展模式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丽水山川明秀,树木葱郁,是浙江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对缙云仙都的鼎湖峰赞不绝口。[1]浙江省丽水市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属全省之末。同时丽水全市地形以中山丘陵为主,自然资源丰富。在浙江省旅游局普查中,丽水市共认定2356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类型覆盖了全部的8个主类,占93.55%,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20个,占77.42%。从丽水市旅游资源图(下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丽水的潜在旅游资源价值丰富,绿色产业有较大潜力与空间。
倘若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丽水市需要优先发展工业。这显然与丽水市的客观条件不符合。丽水市山区面积广大,受杭州等城市经济辐射作用小。盲目要求指标上的GDP增长,会牺牲大量的森林资源,是一种短浅的发展模式。
二、辨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条件,努力把握机遇
从产业结构上看,绿色经济的开发,是一种初期投资大、见效慢、回收周期长的经济行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想实现自身独立的绿色经济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市,要实现自身绿色生态资源的转化,需要借助相应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
以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为例。2015年9月16日,杭州宋城集团拟出资1.2亿元在龙泉龙泉山景区成立龙泉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浙江龙泉山景区二期旅游建设项目。这不仅为短期龙泉山的建设提供契机,而且为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作为江浙第一高峰的龙泉山黄毛尖,山脚下孕育了浓厚的剑瓷文化,是集自然、文化为一体的绿色旅游地。龙泉市人民政府借助招商引资,促进了龙泉山的开发力度,从而带动全市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当然,大力发展地区的交通网的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培育特色本土文化也不失为一种积极谋求绿色发展的表现。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当地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老百姓们,通过定期举办畲族特色的文化节,发展了特色的生态环境旅游,从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二、注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对于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省而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再加上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这为绿水青山转换成为金山银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作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应该辩证统一。只强调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
只强调环境保护,忽视经济发展,会造成普遍贫穷。不过经济发展不应该以发展牺牲环境为前提。“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作为浙江省的各级政府,都应该积极相应号召,切不可为发展而发展,更应该有长远的见识与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三、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浙江省经济探索中已经初步成果。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浙江丽水市,勇于实验,敢于实践,以自身行动给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一定借鉴作用。笔者相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浙江省,通过自身不断探索与总结,定会走出一条绿色和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件:
[1]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7年.第33、34页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第2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守护绿水青山,看住金山银山《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守护绿水青山,看住金山银山 7月22日晚8点,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在中央电视台准时开播。
片中有一句铿锵有力的言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改革,这是一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保卫战。”表明了中华儿女守护祖国秀丽山河的决心;
表达了桂西北儿女根系最美山水桂林的情结;
倾吐了资源人民将秀美风景带给世界的心声。 “专题片内容很真实,很接地气。山水是资源人民的根,走在旅游兴县路上的资源,没有了绿水青山,也就没有了我们的金山银山。县领导给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老百姓赋予我们的责任很巨大,但是车田苗族乡的自然条件很好,干部队伍干劲很足,我们有信心借助世界赛事把车田的秀美山河带上世界舞台”车田苗族乡党委书记徐志民如是说,“2017年是车田苗族乡的环保年,是收获年,是幸运年。年初完成了为期两年多的“书记工程”验收,乡镇各部分功能大为改善,叔叔阿姨跳广场舞有了去处,茶余饭后河堤两岸都是锻炼健身的男女老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整齐成排的房子,更值得高兴的人们吐故纳新的精神风貌。有美丽的山水,有可爱的人民,我们在世界面前也有了信心。对于8月18—22日在车田举办的2017世界杯漂流赛我们充满了期待。” “资江漂流,华南第一”这是诗人贺敬之对资江漂流的盛赞,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段河面宽约8米,似一条玉带穿梭于奇山峻岭之间,风景绮丽,令人流连忘返。河段全程30公里,落差近200米,河道坡降9.5%,20余个滩潭,其间植被丰茂,古木荫森,竹木沿江而植,奇石沿江排列,有犀牛石、穿孔石、鹰嘴石,有“奇石园”之称,沿岸的溪流从山顶飞流而入,犹如银河落九天,有“水险、石奇、林幽、瀑美”四大特点,被誉为桂林的“黄河壶口”、“虎跳峡” ,是国内唯一能满足世界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所有6个级别训练和比赛要求的场所。
借助漂流赛事,与世界握手。“2017年8月资源县五排河成功举办了全国漂流邀请赛,拉开了漂流赛事的序幕,此次漂流世界杯握手资源,让资源五排河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启航。”2017年是资源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关键之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打好“漂流”这张特色牌,开创一条国际关注度高、群众参与性强的独特旅游发展路线,通过赛事向国内外同胞以及世界友人展示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好资源,新车田。让世界人民领略五排秀美山河,优秀民族文化,漂流赛是契机,是机会。
今年6月6日,由朕玥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鑫富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脱贫攻坚主题电影《绿水青山》在车田苗族乡石山底屯正式开拍。电影取名《绿水青山》,是一种自信,对资源山水美景的自信,也透露了一种隐忧,绿水青山需要被重视被保护。近年来,由于修建二级公路、扶贫公路、建造风力发电厂等原因,对于山林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度,今年防汛期间,大量的塌方,泥石流灾害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发工作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率,忽视了水土保持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资源县对于环境治理工作一直没有放松,无论是“违规沙场整治行动”还是“乡村垃圾攻坚”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都展示了全县人民上下一心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环境质量的决心。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使命光荣,福泽子孙,任务艰巨,一刻不容放松。守护资源的绿水青山,看住这座永远的金山银山,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第3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
耕地逼近十八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
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
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着名的“雾都”。一九三〇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4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食物生于泥土,源于江海。一些竹笋、山果、药材等纯天然的物质是大山给予我们的礼物;
鱼虾、蟹蚌是灵秀之水对人类的馈赠;
美丽的风景可以变成旅游资源,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换来真金白银。
现在人们都崇尚自然,想回归自然,吃东西都怀念儿时的味道,寻求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我们得益于自然的滋养,所以对惠及我们的自然要倍加爱护。只有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保护青山绿水,我们才能最大限度从自然中获取财富,绿水青山才会成为金山银山。可以设想:穷山恶水、不毛之地又怎能变成金山银山?
不仅是我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绿水青山,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得益于绿水青山。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歌赋、丹青水墨都寄情山水,将自己的凌云壮志、离愁别绪都倚于高山流水,托物言志,成为千古传诵的文化精髓,使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保护生态的队伍中,善待我们的山山水水,在山水中寻根觅食,从山水中感受诗情画意,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人类。那时,我们放眼祖国的江山将到处是百草丰茂、秀雅奇异、欣欣向荣。
第5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和%,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确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
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亿千瓦时,节约燃油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亿元的同时,五年内规模翻了一番,装机容量达到6302万千瓦,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这是中国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的成绩说明,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
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
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
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6篇: 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后感
《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
世界环境日的设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环境保护部27日发布XX年我国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教育、主题活动、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开展集中宣传、组织活动及对违法行为的暴光和严格执法,让大众知道破环环境的切身影响,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我省提出,从今年起到2020年,将推动67家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促进城市工业与城市发展、
居民生活相协调,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能源转型,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启动“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农村地区,推广节能采暖炉等节能燃具,鼓励燃烧型煤,创造条件尽力实行集中供暖。相关企业和工厂要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确保相关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起到应有作用。
每个人都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打一场守住“绿水青山”的人民保卫战,守住人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