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铜川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铜川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有利于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新时期,铜川要实现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政策要求,立足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征,研判发展趋势和环境,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铜川紧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体系格局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产城融合发展逐渐凸显、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整体发展较快,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坚持区域协同联动,科学优化区域布局,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推动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到 66.1%,较“十二五”末提高 2.99 个百分点。
(二)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同时,积极融入“西铜”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小城镇、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科技产业发展园区等新载体发展较快,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三)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截止 2020 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 4383 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合凤高速铜川段即将通车,西延高铁开工在建。城镇绿化美化工作持续推进,环卫体系建设运行日益完善,污染防治逐步加强,城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 96.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5.7%,全市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0.41 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水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7.02%,建成“5G+光网”双千兆示范城市,市域城镇水、气、电、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面消除,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 88.5%,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四)产城融合逐渐凸显。以新区为核心的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耀州、王益、印台、宜君等城区交通、生态、产业基础、生活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依托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人口聚集效应逐渐增强,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加快互联共享,各类产业园区与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的联系更为密切,产业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逐渐增强,产城融合
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三步走”融合发展战略,力促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吸纳人才来铜落户实施办法》,全面放开对学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户籍迁移政策,人口管理取得重大突破。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城镇管理等诸多领域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二、存在问题
铜川城镇化工作推进有序,但立足新发展阶段,距离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足。
。
(一)城镇化质量不高。虽然我市城镇化率达到 66.1%,处于全省前列,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且差距逐年加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市区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较弱,城镇文化特色彰显不足,城镇化质量仍然不高。
(二)产城融合深度不足。虽然产业园区与主城区分组团式布局,但整体发展在空间上较为分散。商业服务、生活设施等多分布于主城区,产业园区商业服务聚集度较低,不利于城市的人口增长、人才引进和就业创收,产城融合深度不足。
(三)城镇体系不够健全。城镇体系发展结构不尽完善,
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城镇职能不突出且缺乏特色。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人口和产业功能集聚能力不强。
(四)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市区路网系统不完善,断头路较多,老城区道路较窄通行压力大、停车难。新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欠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城市内涝等问题在部分区域仍会发生,老城区现有管网亟待更新,市政集中供热尚未实现,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五)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无法完全实现就近就学就医,智慧城市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城市管理和“双创”环境有待提升,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仍不足。
三、发展建议
紧紧围绕落实全面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与形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一)积极参与西安都市圈产业链整合。以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按照“服务西安、融入协作”的思路,充分发挥在西安都市圈内的配套作用,打造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产业配套服务区。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坚持稳煤、扩电、强材料,积极承接西安产业配套转移,协同打造高新技术产
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重点园区为核心载体,强化铜川航天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产业职能,积极对接渭北工业大走廊和南部科创大走廊,融入西安都市圈的“双廊”高质量现代产业空间格局。引导航汽铝精深加工和高端性铝型材产业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拓展与汽车、航空航天、石油装备、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的产能合作,积极参与都市圈产业链整合。
。
(二)合理构建城镇规模等级。以主城区(新区-耀州区)、老城区(王益区、印台区)构建市域主中心城区,打造全市生产、生活和旅游服务核心、综合交通枢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承接西安向北辐射的主要承载空间。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科学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有序疏解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地区的人口,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推动中心城区加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能力,提升在全市的社会经济首位度与龙头地位。持续完善提升宜君区域服务职能,打造城市副中心。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推动重点镇与一般镇适度扩容,扩大人口规模。
(三)构建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和城市交通新格局。依托包头至防城港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西安—铜川—延安南北纵向综合运输通道,向北衔接呼包鄂榆城市群,打造关中北向辐射的桥头堡、陕北南向能源大通道;构建韩城—铜川—平凉东西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向东衔接中原城市群,向西衔接兰州—西宁城市群,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战略合作空间。
实施铜川东部南北大通道、新耀连接、高速绕城、临铁经济带连通、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新区西环线北段(香山路-咸丰西路)、新材料产业园经一路等项目,建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航天城片区、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耀州区惠塬工业园区与新区和耀州区的快速通道,强化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交通连接线。
(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修复城市水系、岸线、山体、自然风貌,加快城市山体公园建设及山体绿化,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漆沮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牡丹园、丹阳公园、西环公园,加大城镇绿道、生态廊道、环城绿带、隔离绿地等生态功能性绿色空间拓展,推进城镇增绿扩绿。以建设打造姜女祠山体公园、济阳山体公园为契机优化老城区绿地系统结构,提升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品质。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小区,努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应用创新为驱动,充分运用 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系统推进城市交通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环卫系统等领域智能化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强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道桥坍塌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建设全域覆盖、协同共
享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全覆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