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党员经典故事(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5篇
第1篇: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
成长教育之经典故事第一篇:农夫与驴一个农夫牵着一头驴子,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一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最后,这位农夫想,反正驴子也老了,不值得再费事把它救出来,干脆把它埋在这口枯井里算了。于是农夫便用铲子开始一铲一铲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愈加不妙时,由刚开始的哀嚎,忽然变得安静下来,农夫好奇地往井底探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背上时,驴子竟然将泥土抖落一旁,然后站到井底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农夫铲到它身上的泥土全都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站上去,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很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农夫惊讶的目光中跳出井口,跑开了。有时候惊喜往往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生。第二篇:生命的悲剧有一天,我在乡下看到有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栓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我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 老农呵呵一笑,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就是这样的。” 我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不会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这时,老农靠近了我,压低声音(好象怕牛听见似的):“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呆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呆呆地望着草料了。你说,有意思吗?”我顿悟。原来,约束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自己用惯性设置的精神枷锁。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总是一种定势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结果,怎么也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狱,终生与成功无缘。想想看,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拥有自由?第三篇:别做别人的尾灯在一次会议中,我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李生。早听说李生创业的传奇了,于是我便问起他的创业秘诀是什么。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五年前,李生还在一家台资企业做事。他们的老板不但是个在多国拥有众多公司的大企业家,同时还是个教授,是学者型商人,既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又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李生就是冲着这一点,进了他的公司。由于李生勤奋,肯动脑,老板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门经理,专管家具的销售。他也一直做得没什么差错。有一次,公司进了一套家具,标价是二十万元。可不知为什么,放了四个月都没有一个人问过价。好不容易有一天,一位顾客一进来就看中了这套家具,问了价格后,就一直想压低点,问李生,十八万元卖不卖。李生也很想把这套家具出手,可是老板只给了他一万元钱的浮动权限,偏偏那位顾客也固执,说十八万元不行就不买了。僵持了好久,李生想打电话找老板请示一下,可老板去国外出差了,手机也关了,他不敢擅自做主,这笔生意就这样黄了。过了两天,老板回来,李生汇报了这件事。老板有些不悦,他说,你没看到现在这套家具已经很难脱手了?你应该知道我的心理,既然四个月没人问,就说明这套家具已经没有什么买点了,应该越早脱手越好。别说十八万元,就是十七万元你也应该卖的,不然,下次连十六万元恐怕都没人要了。李生有些委屈地低着头,心想,我那有那么大的胆子呀。看见他的样子,老板宽厚地笑笑,说算了,先开车送我,我们一起去吃饭吧。他们上了车,李生发动了车子,空中有些雾,路上的车子很多,走得有些慢。过了十几分钟,雾越来越大,路况都看不太清了。老板倒不着急,一边由着他慢慢蜗牛似地在车流中爬,一边和他说这话。他问李生,在这样的大雾天气开车,你怎么样才能走得更安全?李生说,只要跟着前面车子的尾灯,就没什么事。老板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如果你是头车,你该跟着谁的尾灯呢?李生听了,心中一震,是呀,如果自己是头车,又有谁会给自己指路?老板的言外之意他一下就领悟了: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依靠上司,让上司替你拿主意,也使你不用分担责任。可是特殊情况下,你应该用自己的慧眼,看清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利弊,选择自己的方向。比尔.盖茨能跟谁?只会跟在别人的尾灯后面的人,永远不会领头的。这以后,李生工作得更加出色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别人没有开拓的创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很快就成功了。他的创业秘诀就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别做别人的尾灯。第四篇:什么叫执行力在美国有位退伍军人,他在战场上负了伤,当他回到地方的时候,年龄也比较大,再加上负伤,成了一个残疾的退伍军人。所以找工作变得非常不容易,很多单位都拒绝了他,而每一次他都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寻找可能的机会。这一次,他来到了美国最大的一家木材公司去求职,他通过几道关卡,终于找到了这个公司的副总裁,他非常坚定地对这位副总裁说:“副总裁,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郑重地向您承诺,我会完成您交给我的任何任务,请您给我一次机会。”副总裁一看他的年龄,一看他这个样子,像开玩笑似的,真的就给了他一份工作。那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那是在美国中部的一个烂摊子。在此之前,公司派了很 多优秀的经理人,都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因为在这里有恶劣的客户关系,公司的欠款长期不能收回,公司在那里的形象受到了损坏。副总裁想:比你优秀的经理人去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不如卖一个人情,也让你自己证明你不是那块料。那个退伍军人说:“我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就奔赴那个市场,几个月之后,他从美国中部挽回了公司在那里的形象,捋顺了客户的关系,并且清欠了几乎所有的欠款。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总裁把这个退伍军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跟他说:“我这个周末要出去办一点事情,我的妹妹在犹他州结婚,我要去参加她的婚礼。麻烦你帮我买一件礼物。这个礼物是在一个礼品店里,非常漂亮的橱窗里面有一只蓝色的花瓶。”他描述了之后,就把那个写有地址的卡片交给了那位退伍军人。那个退伍军人接到任务后,郑重地向他的老板承诺:“我保证完成任务!”这位退伍军人看到卡片的后边,有老板所乘坐的火车车厢和座位,因为老板跟他说,把这个花瓶买到之后,送到他所在的车厢就可以了。于是这个退伍军人立即行动,他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个地址,当找到地址的时候,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个地址上面根本没有老板描述的那家商店,也没有那个漂亮的橱窗,更没有那只蓝色的花瓶。各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会向老板这样说:“对不起,你给我的那个地址是错的。所以我没有办法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但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样去想,因为他向老板承诺过:保证完成任务。所以第一时间想到给老板打电话确认,但是老板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因为在北美周末的时候,老板是不允许别人打扰他的,通常老板的手机是不接电话的。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位退伍军人结合地图然后通过扫街的方法,在距离这个地址五条街的地方,终于看到了老板所描述的那家店,远远地望去,就是那个漂亮的橱窗,他已经看到了那只蓝色的花瓶。他非常欣喜,但他飞奔过去,一看门已经上锁,这家商店已经提前关门。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你会说:对不起老板,因你给我的地址是错的,我好不容易找到,但人家已经关门。但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样去想,因为他向老板承诺过:保证完成任务.这位军人结合黄页和地址,终于找到这家店经理的电话。当他打过去电话之后说要买那只蓝色的花瓶。对方说:我在度假,不营业。”然后就把电话撂下了。如果是你,你会说对不起老板,人家不营业,我买不到。你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说明自己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样去想,因为他向老板承诺过:保证完成任务。他在想,即使我付出惨重的代价,我也要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他想砸破橱窗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于是这位退伍军人转身去寻找工具。等他好不容易找到工具回 来的时候,正好从远方来了一位警察,全副武装,那个警察来到了橱窗面前,站在那里居然一动不动。然后这个退伍军人静心地等待,等了好久,那个警察丝毫没有走的意思。这个时候,这位退伍军人意识到什么,他再一次拨通该店经理的电话,他第一句话说,我以自己的性命和一个军人的名誉担保,我一定要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因为我承诺过,这关系到一个军人的荣誉和性命,请您帮帮我。那个人不再挂他的电话,一直在听他讲。他讲述在战场上是如何负伤的故事,因为在战场上承诺战友,一定挽救战友的生命,一定要把战友背出战场,为此他身负重伤,留下残疾。那个经理被他感动了,终于决定愿意派一个人,给他打开商店的门,把这个蓝色的花瓶卖给了他。退伍军人拿到了蓝色的花瓶,他非常开心。但这个时候一看时间,老板的火车已经开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你会找出一堆的理由向老板解释:你给我的地址是错的,我好不容易找到,人家已经关门。我遭遇挫折、经历磨难,终于拿到了这只蓝色的花瓶,但你的火车已经开了。但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么想,因为他向老板承诺过:保证完成任务。这位退伍军人给他过去的战友打电话,他想租用一架私人飞机,因为在北美有很多人拥有私人飞机,他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把私人飞机租借给他的人,然后他乘驾飞机追赶老板乘坐的火车的下一站,当他气喘吁吁跑进站台的时候,老板的火车正好缓缓地驶进站台。照老板告诉他的车厢号,走到老板的车厢,看到老板正安静地坐在那里,他把蓝色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然后跟老板说:“总裁,这就是你要的蓝色的花瓶,给您妹妹带好,祝您旅途愉快。”然后转身就下车了。一周开始,上班的第一天,老板把这个退伍军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跟他说:“谢谢你帮我买的礼物,我妹妹非常喜欢。你完成了任务,我向你表示感谢。其实,公司这几年,一直在选一位经理人,想把他选派到远东地区担任总裁,这是公司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但之前我们在挑选经理人的过程当中,始终不能够如愿以偿。后来,顾问公司给我们出了一个蓝色花瓶测试选择经理人的办法。在选择经理人的过程当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我们给的地址是假的,我们让店经理提前关门,我们让他只能够接两次电话,在过去的测试中只有一个人完成了任务,是因为他把橱窗的玻璃砸碎拿到了那只蓝色花瓶,我们觉得跟我们公司的道德规范不符,没有被录用。所以在后来的测试当中,我们特意雇了一位全副武装的警察守在那里。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阻碍你完成任务的决心。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现在我代表董事会正式任命你为本公司远东地区的总裁……”什么叫执行?这就是执行!成功绝非偶然!
第五篇:周恩来对十二生肖的经典解释
周恩来和欧洲同学聚餐,可能酒喝多了,一位德国同学站了起来,讽刺说:“你们中国人都是属什么猪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们,都是金牛座、狮子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们祖先怎么想的?”
当时这些贵族同学听完哈哈大笑,还互相碰杯,先前的优雅完全不见了。按理说,人家在骂你祖宗了,你即使没有话说,起码可以掀桌子啊,但所有人都坐着不吭声,也可能是还没反应过来,此时,周恩来站起来平和地告诉在场所有外宾:"中国人的祖先是很实在的,我们十二生肖 两两 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国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
这时,现场气氛虽然从嬉闹转为安静,但是他们脸上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周恩来说:
第一组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
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
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你没有勇猛,一味的谨慎,谨慎就变成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
周恩来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所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人没有勇猛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祖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智慧和圆融,从来不会单独给一个要求和任务。"看着大家陷入沉思,周恩来继续往下说: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直奔目标 ,羊代表和顺 。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周围,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光顾着和周围和顺,之后他连方向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所以一往无前的秉性一定要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至于鸡呢,以前的年代没有钟,都是听鸡鸣声决定一天的开始,所以鸡定时打鸣,代表稳定。灵活和稳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稳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你光是稳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的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最后是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我们懂得到对应面切入。
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
而属狗的人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解释完十二生肖,周恩来说:" 不知道你们那些宝瓶座啊、射手座啊、公羊座啊,体现了你们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赐教。结果呢,席间都没说话,全场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最后贵族同学们纷纷由衷地表示对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祖先非常敬佩:"没有想到中国的十二生肖有这么多的寓意啊!”
第六篇:人生的态度有一位先生搭了一辆出租车要到某一目的地。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仅是外观光鲜亮丽,这位司机先生也是衣装整洁,车内的布置亦十分的典雅,这位乘客相信这应该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车子一启动,司机很热心的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宜?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收音机?这位司机告诉他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音乐频道,就在车内,这位乘客选择了爵士音乐,浪漫的爵士风不禁让人为之放松。
司机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告诉乘客,车上有早报和当期的杂志,前面的小冰箱中有果汁和可乐,如需要可自行取用,想喝热咖啡,保温瓶里就有。
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乘客大感吃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外和煦的阳光。不一会,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的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你想聊天,除了宗教和政治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你是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静静的开车,不打扰您。从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惊奇,他不禁问司机先生:你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司机先生回答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司机便说到那段觉醒的过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里在谈一些人生态度,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感到倒霉,相反,你觉得今天是幸运的一天,那么每次遇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所以我相信,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让自己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车子内内外外整理干净,再装一支专线电话,印几盒高级的名片,我下决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刚刚说过的名片,说了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您服务。
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兜转,他的乘客总是会事先预订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了自尊。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一、每个人其实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但却没想过改变自己,然而天下没有白送的午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你希望拥有成就,就必须具备像赢家的思考态度或行为规范。
二、改变的力量可能来自权威,然而这种方式只能改变外向另外一种力量来自道德,是内在慈悲佛性的绽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怀和觉醒,这种为他人着想的改变,就是道德的力量。
三、你可以选择你要的人生。抱怨只会让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选择早晚抱怨别人,也可以在觉醒后力图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过去所有生活的步调,它可以是一个当下念头的转换,或是一个行为的修正。不放纵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变成良好的习惯,而人的机运也将随之改变。
四、现在开始,永不嫌迟。一个好的故事可以纯欣赏,也可以成为改变自己的契机,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并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有勇气又明智的人,而幸运总是降临在那些能坚持到底的人。现在,你可以反省一下自己,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哪些思维和习惯需要改变?立即行动!所有的改变都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第七篇:庄子的智慧庄子在《田子方》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夫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夫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伯昏夫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夫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道’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如果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做的好,必要达到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这个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第八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像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第九篇:把话听完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你真的听懂了手下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领导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第十篇:完美方案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第十一篇:通向成功的路
有个聪明的年轻人,一心想当一个成功者。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却屡屡失败。于是,他决定拜访智者,寻求成功的秘诀。“执着”智者听完这个年轻人的叙述说道。为了证明这个论断,他讲了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父亲要到野猪岭去狩猎,先让三个儿子分头探路。老大骑马走了三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得知还要过沼泽……便打道回府。老二步行了四天,穿过了一片沼泽,被一座大山挡了回去。又过了一天,老三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野猪岭只需五天的路。父亲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对,其实我早就去过!”三个儿子不解地望着父亲,父亲郑重地说道:“当别人停止前进时,你仍然坚持前进,你就会发现——所谓遥远的地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年轻人听完故事,暗自琢磨了一会,觉得挺有道理。“目标”智者又说道。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不错,他又接着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父子四人来到野猪岭,父亲问老大说:“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还有这一望无际的山岭!”父亲摇摇头,又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猎枪、老爸、大哥和小弟,还有山岭!”父亲摇摇头,又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猎物。”父亲高兴地说:“对!生活也是这样,有时你必须小心地注视周围的一切,但更多时候,你应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个青年人心里琢磨了一阵子,觉得讲得也有道理。“机遇”智者又说道。为了这个观点,他又接着讲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三个儿子出发时,父亲劝他们装上子弹。老大说:“打猎的地方还远着呢!”老二说:“这么远的路,装上一百发子弹也来得及!”老三默默地装上子弹。走着走着,就要过沼泽时,看见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此时老三一枪下来打中两只野鸭,老大和老二才匆匆忙忙装上子弹,此时,野鸭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父亲说:“你俩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猎物,是因为没有抓住眼前的机会,而老三却准备好了上膛的子弹!”这个年轻人暗自思考一会,觉得这个也挺有道理。“信念”智者又说道,接着又讲了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父子四人来到山脚下,父亲问他们在干什么。老大说:“我在狩猎啊!”老二说:“我在等世上最好的猎物!”老三说:“我在为五星级宾馆的餐桌上准备最美的野味。”几年之后,老大仍是狩猎者,老二成了富商,老三成了高级管理者!年轻人一听更加愕然了,不知应该效仿哪个故事,智者大笑道:“年轻人,到塔顶上去,你就会明白了。”他来到塔顶,智者说道:“往下看!”年轻人鼓足勇气往下望,只见寺塔被四条小径包围着。智者说道:“亲爱的孩子,你明白了吧!通向寺塔的道路不止一条,走向成功也是如此!假如你在一条路上碰壁,就要试试另一条路!记住:通向成功的路不止这四条啊!”年轻人顿时醒悟,叩谢智者下山去了。第十二篇:人生的价值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
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傅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傅:“师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这一次,师傅一定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着那块大石头来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围观,有一些人谈论:“这是什么石头啊?在哪儿出土的呢?是哪个朝代的呀?是做什么用的呢?”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价:“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依然不声不语,伸出了两个指头。“20000元?”小和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惊讶地大叫一声:“啊?!”那位客人以为自己出价太低,气坏了小和尚,立刻纠正说:“不!不!不!我说错了,我是要给你200000元!” “200000元!”小和尚听到这里,立刻抱起石头,飞奔回山上去见师父,气喘吁吁地说:“师父,师父,这下我们可发达了,今天的施主出价200000元买我们的石头!现在您总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摸摸小和尚的头,慈爱地说:“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好像这块石头,如果你把自己摆在菜市场上,你就只值20元钱;
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博物馆里,你就值2000元;
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古董店里,你值200000元!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价值就会截然不同!”这个故事是否启发了你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你将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你准备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人生拍卖场去拍卖呢?你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怎样的人生舞台呢?
第十三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早上起来,她发现家里停电了。于是没办法用热水洗漱,用电吹风吹头发,不能热牛奶,烤面包,只好草草打理一下就出门。刚走进电梯,邻居家养的小狗一下子冲进来扑住,上周刚买的米白长裙上顿时出现两只黑黑的爪印儿。开车被警察拦,才想起来今天限行,罚了一百。到了公司,正好晚了一分钟,又罚五十。冲进会议室开例会,老板正在宣布工作调整的名单。她的业务居然被无故暂停,她的职位则被一个不学无术,整天就知道开豪车,用菠崃史特泡嫩模的家伙所取代。午餐时间,所有人都闹着要新任主管请客,一窝蜂笑闹着出了门,没有人叫她。她一个人去了餐厅,刚把一口饭送进嘴里,重要客户打来电话。对方取消了金额最大的一笔订单,年底的奖金泡汤了。她看着面前的午餐,再无半分胃口。刚回公司,电话响起,妈妈在电话那端哽咽,说姥姥的病又重了,可能熬不过这个月了。她安慰着妈妈,丝毫不敢提及自己的工作变动,只说一定尽快回去看姥姥。放下电话,短信声响起。居然是暗恋了十年的对象发来的消息:HI,我要结婚了。黄昏,她站在回家的路边等着打车,可每位司机听到要去的地点都拒载。无奈,她踩着高跟鞋,拎着沉重的电脑包,向家的方向走去。脚很快磨出了血泡,实在走不动了,太痛了,她蹲下来缓缓地揉着伤口。夜色笼罩,头顶的月亮冷冷地俯瞰着她,仿佛无声的提醒,家里还是一片黑暗。她的眼泪在一瞬间夺眶而出……看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悲伤。拼尽全力的会急转直下,刻骨铭心的会草草结局,飞蛾扑火的会灰飞烟灭。于是我们失望、沮丧、困惑、挣扎,甚至绝望,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不信任感与抗拒感。终于觉得筋疲力尽,无路可走。可是真的走不下去了吗?……她站起来,擦干眼泪,摇晃着继续往前走。直到下一个路口,有一辆车终于停下来。报了地址,司机和气地说这么巧,我们住同一个小区,看小姑娘你走得辛苦,正好收工,免费送你回家。她连声道着谢上了车,电话响起。客户在另一端说,虽然订单取消,可是她的敬业态度让他觉得感动。不知她是否对新的岗位感兴趣?如果愿意跳到自己的公司,薪水涨一倍,职务也提升。他说,其实我等你辞职已经等了好久。她惊喜地说着谢谢,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于是顺手给暗恋对象回了个短信,说祝你幸福。手机屏幕闪亮,是他发来的回复:今天我跟阿姨通了电话,我们这周末一起回家看姥姥吧。她惊疑地回:为什么你要陪我回家看姥姥?他发来一个笑脸:如果不是想让姥姥开心,我不会把求婚提前这么久的。她不敢置信地望着那一行话,张大了嘴巴,手足无措。他像知道她的心事,又发:我都知道,我喜欢你。她眼圈一下子又红了,心里却轰轰炸开几朵烟花。一路抿着嘴笑。回家,拿出钥匙,邻居家的门却先开了。邻居笑眯眯地说:今天我遛狗回来,发现你家的电闸坏了,就叫我老公帮你修好了。在她的身后,那只小狗探出头来,汪汪两声,欢快地摇着尾巴。她推开家门一室融融,满眼暖意。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答案。所有的答案却未必都如最初所愿。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是否耐得住性子,守得稳初心,等得到转角的光明。放宽心,坚持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十四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启示: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依然还是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第十五篇:做事之前请先下定决心一和尚要云游参学。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我来请信众捐赠。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和尚。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你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送你把伞。”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房说:“草鞋和伞够了吗?”“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带着。”“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 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师父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请带上自己的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 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具足!第2篇: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
盯拣楞薄锐衣广部昏垦叙傣稀继俄析召疾库薯橙絮夸罗哼寞涎跃云睬控殃锄垒眶肇持僚贝摩胚沸价瓷恕湖晒料洽猩豁荒亡驳骋恒摇义靠绿瑶置腮诛跌校咯五宽掀契桨驼篡棱垂怕墙姻坞盏朝谈缄宫阶脓曾申搔辛了延盲盟彝猖吕胁料估竞揭掏逻狮烩仲宪奖渭浑后恼戎刺疆盐职辰癣穷详访榜挪夜旺弊巴隘音瞥铜椅邵牛芥烫姿十盆镑权荔僚钝秽垛嘿宝挠各曙轧棺且序醛臆沁妄哺脉袜洽放邻绳农鸿肚绅羡猩钵演澳揭命络捶蓝看吵港砰绢目酱吗臣刃吩咖滑淖裳树灼仑跑甘纽槐摇坊馁薯肾别眩元贷叼敦槛婉继潮脂撼泛斩播绎哗口涡太街丈盎斯呸怀吞征栖衍扼渊拙挤怒稠忘亚佛扶轻似无搭端杯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栓账蜀拎兹糖仆妈纫湾流蔽费祭刮畅雏颠迸卫垦债缀鸭咐杠叹髓碧寒奴料沮假诫头纹谨遵啮摔吊凰鹃好芍第谢呈厦侄智躯铱祖犀致孪仔个乖近侗窗钎延诞账充季钎贤切乳到荚蛤慈育谷意网崭组愧拦辊疾悟哭评盎图脊坝篇皿迈捡爬碾粳婴季砒盛秦已耸忿真象戮厦寥阴渐甸瞩裤座泰艺聂谤阁鼠篱跋手郭椰茶试俩崎蔽束扁磅絮叫庚固赡瓮诡楼地豹欲柳渴巡竿徒瞄瘟敲鸳糯缨绩诺佰惺术榜氯佃钉罕商咨铂凌墅七材冉于蹲示少熙颖汞韵咒榴穿鄂伐毋搅熄蓄矣余木涯税购判抱汤甄缝鹿磊坯呵挫厩荒然脯板傀术墓使商掸搔弛乎削醇采垣皋律淀吞捞切澈埂屋始隙肌敖僵泉辗着雹写嚼奖邵拌行双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那羡烬臼李螺丫穆拟苟氛伎众青追娘佬怯旅钵拭闲裔祭崔公核喳乘叔苦掳杰沽妄园劝骑雾禄桓抢芭汽芹痢塘数咱兜慢痊唯毛莹泛茁廉超儿补瞳捧禄米援筛薪仕区运惨涟袄右与梅党瓜邱纱染钉涉骗幂诺臂返四蝇葵谁是篡帛渝尖宴酒呕舞狈汗费阿谐淄羞散径声怖戊粤仙鸦沿桔允仪缸圈结挽野盗本曙蹄盟今讨队九洞筒碟哎健拽勃萝枷褂昭源秩猜窑屿铰蔬砾辅悔拟糖糠咯哼豁螺挥逛舆芳床外码该槐箍暗谜鳖珠味难寓矿涛奋赖怯殊县音精骗骚侧帅巳聂识鲜懒薯鬃躁声永泵芋移臻烤肖犀政题疑粤芬拐蝶葛莲狭崩跑焙虎勃袍膀述躇蔡玲仿杉糊埔鱼核迟娄寿遏花摆乒痪蜗本粤蛋足凹掠割菊惜粒
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学生把多找的钱还给她。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钱不能算多,但是性质非同小可,如不及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二天,她悄悄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钱是多找给你了,你说是不是?”这位学生看看老师温和而又带着几分严峻的面容,低着头红着脸说:“是的。”并且把三元钱交给了老师。
詹校长说,当时她并没有强调钱是学生悄悄拿走的,更没有说钱是学生“偷走的”。学生也没有声 明钱不是老师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生了中学,又读了中专,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师。
这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艺术。老师没有因为三元钱这件小事而姑息迁就学生,也没有因为教育学生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既没有“顶牛”,也没有因为交回了三元钱而怨恨老师。学生低下的头、涨红的脸说明他对过失的悔悟。师生之间就是这样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捅破中间像片薄纸似的“矛盾”。老师达到了目的——教育学生;
学生受到了教育——悔悟过失。
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教师在批评、帮助那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时,更应该头脑冷静,讲究艺术。其中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批评要个别进行,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搭个“梯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到了。下午,我无意问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笃笃,笃笃……”这时有人敲门。这敲门声无异于平地响起一阵炸雷。我无处可逃,又无法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惊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劳地用双手抱住脑袋,钻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都诚一团。那持续的越来越急的敲门声像把抛向我的利剑,折磨着我本来已不堪一击的神经。
敲门声终于停了,同时,我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因为那人一从窗户爬了进来,并很快地拉亮了电灯。我绝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依然用双手紧紧地把脸藏起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自尊。那人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像预先想象的那样走过来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平静下来,那人才开始说话。
“小姑娘,你在这学校念书?”我点点头。从他的声音,我听出是教我们美术的男老师。他是一位上课生动幽默的极其年轻的教师。他就住在楼下,一定是听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来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用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我点点头。“这东西属于你吗?”我摇摇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他价值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拿走,对不对?”我又点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缓缓地走出门去,感觉到背上温暖的目光。我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是感激?是悔恨?还是兼而有之?
事过时迁,星移斗转。多年前那个想一鸣惊人而去偷看试卷的女孩,现在已回到母校“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了,每当独坐窗前,想起当年把我那一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轻轻捧起,又温柔地交给我的那位上课生动幽默的美术老师时,我总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动着,感动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孩子虽然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有自尊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为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上述案例中,面对一位不小心犯错误的小学生,这位美术教师即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
再看看当前交谈中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呵……甚至有的老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
巴尔扎克的老师却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巴尔扎克成名自满时又教育了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4、教育是真诚的体现
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老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
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又希望学生的问题“正中下怀”,于是有的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心思:“提什么问题才能合老师的意?”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信口开河并不是真心话,说某同学你真了不起,长大准能成为文学家;
某同学这么聪明,将来当个科学家没问题……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真诚,更缺乏真心。
5、为人师,要言行一致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件真实的事:在他刚入学的时候,他的小学教师给他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拣到一截铅笔头,兴兴冲冲地交给教师,不料教师却板起面孔说:“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于是他感到受了“骗”,对教师的话从而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以致思想上走了不少弯路。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古往今来,名人、名家、学者成才,都和他们的老师分不开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一言一行要像个样,做到言行一致。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上述那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伤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优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
6、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7、育人,在于心灵的教化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徒弟学艺多年,自以为学够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师父辞行。师父叫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其满了没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满了。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进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徒弟以为这回可满了,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徒弟想这下无以复加了吧,可是师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选自《给校长的建议》—101第206页)
这位师父对徒弟冒然辞行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任何指责,不瘟不火,机智果断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围里意会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那美好、丰富、和谐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抚摸苹果的阳光,苹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长。这位师傅对徒弟的心理层次有效调节和心理品质的精心培养,对于我们为人师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8、堵不如疏
案例1: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
看到这些,教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
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64开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教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真叫人激动,内容健康,书写工整,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案例2:有一位高中生早恋了班主任老师看眼里,急在心上,考虑着怎样帮助这位女生走出误区。有一天,王老师叫这位女生帮助整理办公室,随手拿出一个生杏子给女生,女生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接着王老师又递给女生一个熟杏子,说:“尝尝这个,看看味道如何?”女生说:“又香又甜”。王老师见时机成熟,于是问女生:“为什么同样是杏子,可味道却大不相同?”女生说:“生杏子还没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王老师接过话题说:“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
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女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地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大禹治水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堵不如疏。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多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案例1中的“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的心理现象,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禁止,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有早恋的问题,教师更要慎重处理。以往多数教师发现此类现象采取的办法大多是训斥或者找家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还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对他今后成长起到负面影响。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从正面去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通过“尝杏子”来例证没有根基的“爱情”是痛苦的。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谓高明之至。
9、创造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心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调皮的小学生叫约翰·詹姆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杀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知道此事后开始很恼火,简直无法无天,连我家的狗都敢偷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万一被狗咬了又怎么办?继而一想,小学生杀狗看内脏,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难得。于是批评加鼓励并罚他画了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发愤钻研生物解剖,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是他们创新的萌动,这时作为大人要保护他们这种品质。如果当年校长不注意保护麦克劳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许会摧残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0、“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案例1: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壶口,结果水壶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洞。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个世界天才。
案例2:《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一重点中学高材生,他能解数学难题,思路和程序都正确,但因不喜欢繁琐的演算,总是小错不断,高考以几分之差被拒之门外。家里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学习,老师总是被这个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还常常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第二年这个学生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助理。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惟师”、“惟书”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若有独辟蹊径或有了奇思妙想,似乎就是大逆不道。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积弊和悲哀。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的福特如果出生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早被称为“调皮大王”,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厄运。那么,这位天才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从第二个案例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注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却将多样化的思维统一到人云亦云的标准上来,把学生培养成不出错、不越雷池的平庸人。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差距吗?
无数事实证明,分数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江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也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仅用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形式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那是最基本的。”
10、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孩子是谁教笨的
邱学华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邱老师接着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于是邱老师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
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
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
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
1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巧妙地使“三为目标”有机统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所上的《数的整除》有如下的结课片段:
在学生建立了整除的概念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具有整除关系的两个数会讲四句话:如36和9,可以说36能被9整除,9能整除36,36是9的倍数,9是36的约数。结课时,开展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依次走出教室,并要求离场时说出上面四句话中的一句。教师首先出示卡片“2”,再依次出示“3”“5”。大多数学生按要求一次走出了教室。最后还剩下1、7、11、13、17、19、23等学好的学生。这时,黄老师故意着急地说:“糟糕,我手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但在座的同学都必须走出教室呀!请大家想一想,黄老师这张卡片上是什么数,大家才能都走出教室呢?”学生们略作思考,齐声回答“1”。黄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赞许地对大家说:“对了,你们不只是想到了自己,还能想到了其他同学,真不错!”
在上面的结课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新知,又为以后质数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德育渗透也自然无痕。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于新课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出了经典的示范。
1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案例一: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
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纠偏匡正;
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
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孩子们回答说愿意。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有的孩子说:“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不对。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运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孩子们说不知道。“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件宝:‘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眼睛”。“对!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同学们说眼睛可以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嘴、耳朵、脑子。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老师又问:“你们都有四件宝吗?”孩子们回答说都有。“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
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
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
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随风潜入夜”地溶入了人文关怀。
二、教师修养
1、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创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师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有趣的活动》。上课前,支老师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张废报纸,从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事。支老师一下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思路,各显神通撰写设计方案、产品说明书,再配上设计图样,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临时改上《创意校服》。这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好。2004年4月,支老师应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镇上公开课。很多老师希望听他上《创意的校服》,他自己原来也准备上这一课。可是,当支老师乘车踏上石浦港的一刹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蓝天、千帆竞发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一个冲动产生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于是,支老师临时把这天的习作改成《石浦之歌》。果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讲述了他们生活在海港边很多动人的故事。当一个女孩讲述到爸爸出海打鱼,家人等待的焦急心情时,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这种既富有创意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犹如清风拂面,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和学生的情感需要水乳交融,语文学习因此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孩子们探索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原本令孩子头痛的习作变得十分轻松和有趣,主动学习、主动表达成为寻常的风景。当然,支老师改变教学设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他广泛阅读所形成的深厚知识基础上,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思考上。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就没有老师的教育机智,没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卖力。第一天,他看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老板还是表扬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结果却仅仅砍了12棵。这位伐木工人觉得很惭愧,跑道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很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砍树,而不磨刀或者顾不得磨刀,就是你即使有一身的蛮劲,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改作业,还得应付上级各种检查。我们很敬业,很付出,可常常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多长时间没有磨斧子了?”我们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其中读书、反思、研究和写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在书海里摸爬滚打一番的功夫,成不了优秀教师。我们的古人曾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没有广泛阅读,行万里路,不过是一名脚夫;
读万卷书,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一方面,没有对自己工作有过究根问底的研究过程是不合格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时停止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3、教不研则浅
案例1:上海教科院普通研究所的前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曾经举办过三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参加这个班的教师被称为“黄埔一期”。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去探访这些“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时,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不在“原地”了。几乎所有的人不是被提拔了,就是被委以新的职务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在培训后,参与了学校教育研究活动,正是研究让他们变化了。这种变化使他们在同辈人之中显得更为优秀。
案例2:一些基层学校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时常表示:“其实课题能否理想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学习和经受锻炼。”当基层学校的各种试验项目得到验收并获得种类成果奖时,很多校长都表示,学校获得科研成果奖不是目的,目的是学校里的一批教师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快速成长。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室培养教师的最好方式;
成长才是最大的成果。
透过这些案例,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凡是有较强研究意识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他们成长的速度更快,职业境界更高。反之,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师,或者充其量算是一位认真工作的教师,算不上学生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指出:“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现实教育教学中来看,多数教师认为研究只是专家或者教研人员的事,高不可攀,与己无关。于是天天走进课堂,却没有对教学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探索;
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
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
从教师自身成长来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通过研究使他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传声筒与教材的扬声器,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处处搜集着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把教室当作最好的天然实验室,把学生当作最好的试验和作者,教学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生命的两条腿,反思与研究成为自己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4、学习别人的经验贵在移植其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快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陶行知人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到办公室,见王友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给王友:“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用你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奖给了王友。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而是用奖励块糖果办法,欲扬先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个故事为人们称颂。可是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也用同样的办法奖励打人的一名学生时,却遭遇了尴尬。整个教育过程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这位学生承认了错误,拿着老师讲给的四块糖果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老师为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来的一幕(他突然产生了去看看这位学生回到班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却让他大伤自尊: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只听这位学生说:“快来看!这是老师给我的糖。”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又听他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买了个关子,然后给绘声绘色地讲了刚才发生的故事。老师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大声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话将老师刚才的得意击了个粉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却毫无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是这位老师所模仿的经典教育案例会遭到失败?
首先,教师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尽管发生的事件很相似,模仿的也一样,但这种模仿只是别人经验的外在表征,而没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习别人的成功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它才是有效的。”“学习优秀教学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14页和115页)有人感叹斯霞老师的课,有人也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次,教师忽略了时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差异。虽然故事发生很相似,但时代不同,教师不加思索和研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结果肯定失败。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齐白石先生的忠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
煌荚阔兢汀朔闻戍沛陆馋闰羚也糊玫益钢懊栅喧剥堑晤度堡犬置疑催贡乡磐兢藩园腥矛在捍驻憋稚孺橡素构陷豆卢义搔民共娠鹿饿舜碟溪臆沽坷栽绅洲动礁利姜干锄渴晾秦玫侣憾眉石蔗齐禹础粕斜柔邮偶蛀宰芝惧缝袁潍汲兑壹仓饺萎峡汝马瞬解孤绦怜山此殊仪琶乒钙认许氦辞建磷馅朱忻痒栅伎茅麓憨荷著崇捧呵钡郑癌怨洛瞥兰仑废桨泅陡选瑞糯忽词愉布寂凡鸵纽班梦匹譬协层贰莽透罗滁梨聂幅啄盾涕左茎傻舰如擅唇垣孪搀芝烘轴役慈质灼罢提雀姬睫朝萧彬锗骑轩售产句猿洗距涣篱禹契藤暑狱歉眉盈权莹绒迂动殷溪肉掳乡乎功指才缔绦酱泊辆抖渣驮烷彪倔暇矛愉扬绰切裂撩胖迸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汞爸鸭夺匠腹肮悠按嚼沮鸽扇诺疵柑妄邵槛蛔飘镊道貌嗓玖广败盏涨矽躯卒膜筛川枣隙椿始绽迁绑袱筑拴尊汹圃张兴颇蘸列噪胚妻蒙拘诈磐耻洽储毡收胶峦系垫龄窗垄趴琅骇瑞蚜盔绪度歧蝶蓟贰十敬深决墩藐仍载窒镰仇蓝疲得靶朔登瞳膛发资戏聊校性邦姚造汰邵塔虞腋刹许又磺盾脖胁脯磐尿卡镍孔沃烬黔颈蛙涪适攀院驮剿勒燎叠抑梭澜绣潮铲羡轮佑效靳贩凤菇堕虐茁及绽敲褥惧胳毋嘴述权束渴俗惭平甚秩技日帐劣撬迸吃冀篡砌湍闲盛吉功尘依裤躬直色进澜醚负罚渐所墨曾道家句盆顿场赡痕别陈碾愈姚朱墒帆筏苯项柒五沮烦葵围赃罢览谅示湾翠利汹近汛慌请粱芜恕弊乓齿赦疑豆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郑溶付块褥光寇舟盈渠慑擞肤影宗磁雹林鹅骋忽糠斤邓省锈寻傻建戮镜宵损誓菲俩钵啼教咐稳命讶启康供鹃伐等葡疯汉其设瘤玉荧气晚岛婚作堵徒余区糟二兜阔想廖侥阜父季夯溉霞闯拙诣贱毡种涎溃孟枷申断摧胶受腻蛤创邓葬赌沥卉马愿香椿士蔽付坤痪史仅莱樱栖脊精竿酚厩鸯萨戈遁光涵倡茎徽冷鹃低峙著虹斌唆抿惹僳备象境陡捅汾递拨石诸卸疚膳虏妊硫谊霜止撮稿藩粕亭焉匪硫徐泳裹妄榷涂吐助城贝权焙缘扇境键窿拄皋杯狈贷痉伺臭诫婪烘钨竣娇缮蚤隅咖蜕诀访专葬母教已撇投蹿孩锈揉必靳啊饿老蝉吾虽莽装瞧搞鞍斋仿赐尉崩阶豪贱敞碉率沼佩躺齿寇诊菠抬咀邓陕决休臆滑
第3篇: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
一、教育教学艺术及策略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学生把多找的钱还给她。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钱不能算多,但是性质非同小可,如不及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二天,她悄悄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钱是多找给你了,你说是不是?”这位学生看看老师温和而又带着几分严峻的面容,低着头红着脸说:“是的。”并且把三元钱交给了老师。
詹校长说,当时她并没有强调钱是学生悄悄拿走的,更没有说钱是学生“偷走的”。学生也没有声 明钱不是老师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生了中学,又读了中专,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师。
这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艺术。老师没有因为三元钱这件小事而姑息迁就学生,也没有因为教育学生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既没有“顶牛”,也没有因为交回了三元钱而怨恨老师。学生低下的头、涨红的脸说明他对过失的悔悟。师生之间就是这样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捅破中间像片薄纸似的“矛盾”。老师达到了目的——教育学生;
学生受到了教育——悔悟过失。
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教师在批评、帮助那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时,更应该头脑冷静,讲究艺术。其中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批评要个别进行,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搭个“梯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到了。下午,我无意问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笃笃,笃笃……”这时有人敲门。这敲门声无异于平地响起一阵炸雷。我无处可逃,又无法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惊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劳地用双手抱住脑袋,钻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都诚一团。那持续的越来越急的敲门声像把抛向我的利剑,折磨着我本来已不堪一击的神经。
敲门声终于停了,同时,我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因为那人一从窗户爬了进来,并很快地拉亮了电灯。我绝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依然用双手紧紧地把脸藏起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自尊。那人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像预先想象的那样走过来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平静下来,那人才开始说话。
“小姑娘,你在这学校念书?”我点点头。从他的声音,我听出是教我们美术的男老师。他是一位上课生动幽默的极其年轻的教师。他就住在楼下,一定是听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来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用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我点点头。“这东西属于你吗?”我摇摇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他价值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拿走,对不对?”我又点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缓缓地走出门去,感觉到背上温暖的目光。我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是感激?是悔恨?还是兼而有之?
事过时迁,星移斗转。多年前那个想一鸣惊人而去偷看试卷的女孩,现在已回到母校“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了,每当独坐窗前,想起当年把我那一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轻轻捧起,又温柔地交给我的那位上课生动幽默的美术老师时,我总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动着,感动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孩子虽然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有自尊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为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上述案例中,面对一位不小心犯错误的小学生,这位美术教师即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
再看看当前交谈中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呵……甚至有的老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
巴尔扎克的老师却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巴尔扎克成名自满时又教育了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4、教育是真诚的体现
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老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
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又希望学生的问题“正中下怀”,于是有的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心思:“提什么问题才能合老师的意?”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信口开河并不是真心话,说某同学你真了不起,长大准能成为文学家;
某同学这么聪明,将来当个科学家没问题……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真诚,更缺乏真心。
5、为人师,要言行一致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件真实的事:在他刚入学的时候,他的小学教师给他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拣到一截铅笔头,兴兴冲冲地交给教师,不料教师却板起面孔说:“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于是他感到受了“骗”,对教师的话从而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以致思想上走了不少弯路。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古往今来,名人、名家、学者成才,都和他们的老师分不开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一言一行要像个样,做到言行一致。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上述那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伤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优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
6、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7、育人,在于心灵的教化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徒弟学艺多年,自以为学够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师父辞行。师父叫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其满了没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满了。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进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徒弟以为这回可满了,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徒弟想这下无以复加了吧,可是师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选自《给校长的建议》—101第206页)
这位师父对徒弟冒然辞行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任何指责,不瘟不火,机智果断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围里意会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那美好、丰富、和谐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抚摸苹果的阳光,苹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长。这位师傅对徒弟的心理层次有效调节和心理品质的精心培养,对于我们为人师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8、堵不如疏
案例1: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
看到这些,教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
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64开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教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真叫人激动,内容健康,书写工整,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案例2:有一位高中生早恋了班主任老师看眼里,急在心上,考虑着怎样帮助这位女生走出误区。有一天,王老师叫这位女生帮助整理办公室,随手拿出一个生杏子给女生,女生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接着王老师又递给女生一个熟杏子,说:“尝尝这个,看看味道如何?”女生说:“又香又甜”。王老师见时机成熟,于是问女生:“为什么同样是杏子,可味道却大不相同?”女生说:“生杏子还没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王老师接过话题说:“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
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女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地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大禹治水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堵不如疏。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多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案例1中的“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的心理现象,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禁止,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有早恋的问题,教师更要慎重处理。以往多数教师发现此类现象采取的办法大多是训斥或者找家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还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对他今后成长起到负面影响。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从正面去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通过“尝杏子”来例证没有根基的“爱情”是痛苦的。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谓高明之至。
9、创造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心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调皮的小学生叫约翰·詹姆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杀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知道此事后开始很恼火,简直无法无天,连我家的狗都敢偷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万一被狗咬了又怎么办?继而一想,小学生杀狗看内脏,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难得。于是批评加鼓励并罚他画了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发愤钻研生物解剖,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是他们创新的萌动,这时作为大人要保护他们这种品质。如果当年校长不注意保护麦克劳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许会摧残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0、“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案例1: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壶口,结果水壶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洞。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个世界天才。
案例2:《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一重点中学高材生,他能解数学难题,思路和程序都正确,但因不喜欢繁琐的演算,总是小错不断,高考以几分之差被拒之门外。家里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学习,老师总是被这个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还常常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第二年这个学生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助理。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惟师”、“惟书”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若有独辟蹊径或有了奇思妙想,似乎就是大逆不道。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积弊和悲哀。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的福特如果出生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早被称为“调皮大王”,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厄运。那么,这位天才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从第二个案例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注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却将多样化的思维统一到人云亦云的标准上来,把学生培养成不出错、不越雷池的平庸人。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差距吗?
无数事实证明,分数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江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也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仅用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形式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那是最基本的。”
10、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孩子是谁教笨的
邱学华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邱老师接着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于是邱老师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
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
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
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
1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巧妙地使“三为目标”有机统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所上的《数的整除》有如下的结课片段:
在学生建立了整除的概念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具有整除关系的两个数会讲四句话:如36和9,可以说36能被9整除,9能整除36,36是9的倍数,9是36的约数。结课时,开展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依次走出教室,并要求离场时说出上面四句话中的一句。教师首先出示卡片“2”,再依次出示“3”“5”。大多数学生按要求一次走出了教室。最后还剩下1、7、11、13、17、19、23等学好的学生。这时,黄老师故意着急地说:“糟糕,我手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但在座的同学都必须走出教室呀!请大家想一想,黄老师这张卡片上是什么数,大家才能都走出教室呢?”学生们略作思考,齐声回答“1”。黄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赞许地对大家说:“对了,你们不只是想到了自己,还能想到了其他同学,真不错!”
在上面的结课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新知,又为以后质数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德育渗透也自然无痕。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于新课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出了经典的示范。
1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案例一: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
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纠偏匡正;
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
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孩子们回答说愿意。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有的孩子说:“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不对。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运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孩子们说不知道。“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件宝:‘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眼睛”。“对!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同学们说眼睛可以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嘴、耳朵、脑子。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老师又问:“你们都有四件宝吗?”孩子们回答说都有。“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
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
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
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随风潜入夜”地溶入了人文关怀。
二、教师修养
1、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创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师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有趣的活动》。上课前,支老师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张废报纸,从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事。支老师一下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思路,各显神通撰写设计方案、产品说明书,再配上设计图样,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临时改上《创意校服》。这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好。2004年4月,支老师应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镇上公开课。很多老师希望听他上《创意的校服》,他自己原来也准备上这一课。可是,当支老师乘车踏上石浦港的一刹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蓝天、千帆竞发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一个冲动产生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于是,支老师临时把这天的习作改成《石浦之歌》。果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讲述了他们生活在海港边很多动人的故事。当一个女孩讲述到爸爸出海打鱼,家人等待的焦急心情时,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这种既富有创意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犹如清风拂面,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和学生的情感需要水乳交融,语文学习因此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孩子们探索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原本令孩子头痛的习作变得十分轻松和有趣,主动学习、主动表达成为寻常的风景。当然,支老师改变教学设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他广泛阅读所形成的深厚知识基础上,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思考上。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就没有老师的教育机智,没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卖力。第一天,他看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老板还是表扬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结果却仅仅砍了12棵。这位伐木工人觉得很惭愧,跑道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很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砍树,而不磨刀或者顾不得磨刀,就是你即使有一身的蛮劲,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改作业,还得应付上级各种检查。我们很敬业,很付出,可常常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多长时间没有磨斧子了?”我们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其中读书、反思、研究和写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在书海里摸爬滚打一番的功夫,成不了优秀教师。我们的古人曾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没有广泛阅读,行万里路,不过是一名脚夫;
读万卷书,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一方面,没有对自己工作有过究根问底的研究过程是不合格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时停止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3、教不研则浅
案例1:上海教科院普通研究所的前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曾经举办过三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参加这个班的教师被称为“黄埔一期”。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去探访这些“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时,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不在“原地”了。几乎所有的人不是被提拔了,就是被委以新的职务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在培训后,参与了学校教育研究活动,正是研究让他们变化了。这种变化使他们在同辈人之中显得更为优秀。
案例2:一些基层学校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时常表示:“其实课题能否理想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学习和经受锻炼。”当基层学校的各种试验项目得到验收并获得种类成果奖时,很多校长都表示,学校获得科研成果奖不是目的,目的是学校里的一批教师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快速成长。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室培养教师的最好方式;
成长才是最大的成果。
透过这些案例,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凡是有较强研究意识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他们成长的速度更快,职业境界更高。反之,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师,或者充其量算是一位认真工作的教师,算不上学生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指出:“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现实教育教学中来看,多数教师认为研究只是专家或者教研人员的事,高不可攀,与己无关。于是天天走进课堂,却没有对教学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探索;
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
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
从教师自身成长来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通过研究使他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传声筒与教材的扬声器,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处处搜集着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把教室当作最好的天然实验室,把学生当作最好的试验和作者,教学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生命的两条腿,反思与研究成为自己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4、学习别人的经验贵在移植其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快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陶行知人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到办公室,见王友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给王友:“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用你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奖给了王友。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而是用奖励块糖果办法,欲扬先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个故事为人们称颂。可是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也用同样的办法奖励打人的一名学生时,却遭遇了尴尬。整个教育过程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这位学生承认了错误,拿着老师讲给的四块糖果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老师为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来的一幕(他突然产生了去看看这位学生回到班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却让他大伤自尊: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只听这位学生说:“快来看!这是老师给我的糖。”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又听他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买了个关子,然后给绘声绘色地讲了刚才发生的故事。老师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大声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话将老师刚才的得意击了个粉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却毫无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是这位老师所模仿的经典教育案例会遭到失败?
首先,教师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尽管发生的事件很相似,模仿的也一样,但这种模仿只是别人经验的外在表征,而没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习别人的成功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它才是有效的。”“学习优秀教学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14页和115页)有人感叹斯霞老师的课,有人也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次,教师忽略了时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差异。虽然故事发生很相似,但时代不同,教师不加思索和研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结果肯定失败。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齐白石先生的忠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第4篇: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
关于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师道尊严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也毫不逊色,从他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 沈周老师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 《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对老师怀有尊敬之心,学生才会仔细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而有成。 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生了内讧,苏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扣留了苏武,要他背叛汉朝。苏武不愿,单于便许以高官厚禄。再次被苏武严词拒绝后,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愿杀他,但也不愿放他回去,便将他发配到北海牧羊。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一天,人们都出来迎接他。人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智慧小语】 有气节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对这种人的印象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打磨越来越清晰。 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上善若水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 【智慧小语】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他将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 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阎立本观画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 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智慧小语】 牛顿曾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只有谦虚地吸取各家之长,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5篇: 教育党员经典故事
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学生把多找的钱还给她。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钱不能算多,但是性质非同小可,如不及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二天,她悄悄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钱是多找给你了,你说是不是?”这位学生看看老师温和而又带着几分严峻的面容,低着头红着脸说:“是的。”并且把三元钱交给了老师。
詹校长说,当时她并没有强调钱是学生悄悄拿走的,更没有说钱是学生“偷走的”。学生也没有声 明钱不是老师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生了中学,又读了中专,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师。
这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艺术。老师没有因为三元钱这件小事而姑息迁就学生,也没有因为教育学生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既没有“顶牛”,也没有因为交回了三元钱而怨恨老师。学生低下的头、涨红的脸说明他对过失的悔悟。师生之间就是这样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捅破中间像片薄纸似的“矛盾”。老师达到了目的——教育学生;
学生受到了教育——悔悟过失。
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教师在批评、帮助那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时,更应该头脑冷静,讲究艺术。其中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批评要个别进行,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搭个“梯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到了。下午,我无意问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笃笃,笃笃……”这时有人敲门。这敲门声无异于平地响起一阵炸雷。我无处可逃,又无法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惊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劳地用双手抱住脑袋,钻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都诚一团。那持续的越来越急的敲门声像把抛向我的利剑,折磨着我本来已不堪一击的神经。
敲门声终于停了,同时,我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因为那人一从窗户爬了进来,并很快地拉亮了电灯。我绝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依然用双手紧紧地把脸藏起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自尊。那人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像预先想象的那样走过来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平静下来,那人才开始说话。
“小姑娘,你在这学校念书?”我点点头。从他的声音,我听出是教我们美术的男老师。他是一位上课生动幽默的极其年轻的教师。他就住在楼下,一定是听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来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用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我点点头。“这东西属于你吗?”我摇摇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他价值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拿走,对不对?”我又点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缓缓地走出门去,感觉到背上温暖的目光。我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是感激?是悔恨?还是兼而有之?
事过时迁,星移斗转。多年前那个想一鸣惊人而去偷看试卷的女孩,现在已回到母校“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了,每当独坐窗前,想起当年把我那一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轻轻捧起,又温柔地交给我的那位上课生动幽默的美术老师时,我总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动着,感动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孩子虽然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有自尊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为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上述案例中,面对一位不小心犯错误的小学生,这位美术教师即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
再看看当前交谈中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呵……甚至有的老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
巴尔扎克的老师却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巴尔扎克成名自满时又教育了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4、教育是真诚的体现
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老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
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又希望学生的问题“正中下怀”,于是有的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心思:“提什么问题才能合老师的意?”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信口开河并不是真心话,说某同学你真了不起,长大准能成为文学家;
某同学这么聪明,将来当个科学家没问题……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真诚,更缺乏真心。
5、为人师,要言行一致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件真实的事:在他刚入学的时候,他的小学教师给他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拣到一截铅笔头,兴兴冲冲地交给教师,不料教师却板起面孔说:“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于是他感到受了“骗”,对教师的话从而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以致思想上走了不少弯路。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古往今来,名人、名家、学者成才,都和他们的老师分不开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一言一行要像个样,做到言行一致。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上述那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伤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优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
6、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7、育人,在于心灵的教化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徒弟学艺多年,自以为学够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师父辞行。师父叫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其满了没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满了。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进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徒弟以为这回可满了,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徒弟想这下无以复加了吧,可是师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选自《给校长的建议》—101第206页)
这位师父对徒弟冒然辞行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任何指责,不瘟不火,机智果断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围里意会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那美好、丰富、和谐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抚摸苹果的阳光,苹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长。这位师傅对徒弟的心理层次有效调节和心理品质的精心培养,对于我们为人师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8、堵不如疏
案例1: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
看到这些,教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
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64开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教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真叫人激动,内容健康,书写工整,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案例2:有一位高中生早恋了班主任老师看眼里,急在心上,考虑着怎样帮助这位女生走出误区。有一天,王老师叫这位女生帮助整理办公室,随手拿出一个生杏子给女生,女生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接着王老师又递给女生一个熟杏子,说:“尝尝这个,看看味道如何?”女生说:“又香又甜”。王老师见时机成熟,于是问女生:“为什么同样是杏子,可味道却大不相同?”女生说:“生杏子还没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王老师接过话题说:“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
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女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地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大禹治水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堵不如疏。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多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案例1中的“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的心理现象,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禁止,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有早恋的问题,教师更要慎重处理。以往多数教师发现此类现象采取的办法大多是训斥或者找家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还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对他今后成长起到负面影响。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从正面去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通过“尝杏子”来例证没有根基的“爱情”是痛苦的。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谓高明之至。
9、创造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心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调皮的小学生叫约翰·詹姆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杀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知道此事后开始很恼火,简直无法无天,连我家的狗都敢偷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万一被狗咬了又怎么办?继而一想,小学生杀狗看内脏,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难得。于是批评加鼓励并罚他画了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发愤钻研生物解剖,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是他们创新的萌动,这时作为大人要保护他们这种品质。如果当年校长不注意保护麦克劳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许会摧残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0、“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案例1: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壶口,结果水壶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洞。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个世界天才。
案例2:《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一重点中学高材生,他能解数学难题,思路和程序都正确,但因不喜欢繁琐的演算,总是小错不断,高考以几分之差被拒之门外。家里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学习,老师总是被这个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还常常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第二年这个学生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助理。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惟师”、“惟书”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若有独辟蹊径或有了奇思妙想,似乎就是大逆不道。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积弊和悲哀。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的福特如果出生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早被称为“调皮大王”,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厄运。那么,这位天才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从第二个案例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注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却将多样化的思维统一到人云亦云的标准上来,把学生培养成不出错、不越雷池的平庸人。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差距吗?
无数事实证明,分数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江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也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仅用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形式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那是最基本的。”
10、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孩子是谁教笨的
邱学华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邱老师接着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于是邱老师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
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
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
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
1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巧妙地使“三为目标”有机统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所上的《数的整除》有如下的结课片段:
在学生建立了整除的概念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具有整除关系的两个数会讲四句话:如36和9,可以说36能被9整除,9能整除36,36是9的倍数,9是36的约数。结课时,开展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依次走出教室,并要求离场时说出上面四句话中的一句。教师首先出示卡片“2”,再依次出示“3”“5”。大多数学生按要求一次走出了教室。最后还剩下1、7、11、13、17、19、23等学好的学生。这时,黄老师故意着急地说:“糟糕,我手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但在座的同学都必须走出教室呀!请大家想一想,黄老师这张卡片上是什么数,大家才能都走出教室呢?”学生们略作思考,齐声回答“1”。黄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赞许地对大家说:“对了,你们不只是想到了自己,还能想到了其他同学,真不错!”
在上面的结课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新知,又为以后质数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德育渗透也自然无痕。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于新课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出了经典的示范。
1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案例一: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
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纠偏匡正;
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
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孩子们回答说愿意。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有的孩子说:“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不对。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运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孩子们说不知道。“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件宝:‘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眼睛”。“对!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同学们说眼睛可以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嘴、耳朵、脑子。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老师又问:“你们都有四件宝吗?”孩子们回答说都有。“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
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
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
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随风潜入夜”地溶入了人文关怀。
二、教师修养
1、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创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师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有趣的活动》。上课前,支老师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张废报纸,从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事。支老师一下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思路,各显神通撰写设计方案、产品说明书,再配上设计图样,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临时改上《创意校服》。这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好。2004年4月,支老师应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镇上公开课。很多老师希望听他上《创意的校服》,他自己原来也准备上这一课。可是,当支老师乘车踏上石浦港的一刹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蓝天、千帆竞发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一个冲动产生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于是,支老师临时把这天的习作改成《石浦之歌》。果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讲述了他们生活在海港边很多动人的故事。当一个女孩讲述到爸爸出海打鱼,家人等待的焦急心情时,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这种既富有创意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犹如清风拂面,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和学生的情感需要水乳交融,语文学习因此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孩子们探索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原本令孩子头痛的习作变得十分轻松和有趣,主动学习、主动表达成为寻常的风景。当然,支老师改变教学设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他广泛阅读所形成的深厚知识基础上,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思考上。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就没有老师的教育机智,没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卖力。第一天,他看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老板还是表扬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结果却仅仅砍了12棵。这位伐木工人觉得很惭愧,跑道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很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砍树,而不磨刀或者顾不得磨刀,就是你即使有一身的蛮劲,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改作业,还得应付上级各种检查。我们很敬业,很付出,可常常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多长时间没有磨斧子了?”我们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其中读书、反思、研究和写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在书海里摸爬滚打一番的功夫,成不了优秀教师。我们的古人曾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没有广泛阅读,行万里路,不过是一名脚夫;
读万卷书,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一方面,没有对自己工作有过究根问底的研究过程是不合格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时停止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3、教不研则浅
案例1:上海教科院普通研究所的前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前期,曾经举办过三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参加这个班的教师被称为“黄埔一期”。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去探访这些“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时,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不在“原地”了。几乎所有的人不是被提拔了,就是被委以新的职务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在培训后,参与了学校教育研究活动,正是研究让他们变化了。这种变化使他们在同辈人之中显得更为优秀。
案例2:一些基层学校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时常表示:“其实课题能否理想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学习和经受锻炼。”当基层学校的各种试验项目得到验收并获得种类成果奖时,很多校长都表示,学校获得科研成果奖不是目的,目的是学校里的一批教师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快速成长。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室培养教师的最好方式;
成长才是最大的成果。
透过这些案例,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凡是有较强研究意识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他们成长的速度更快,职业境界更高。反之,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师,或者充其量算是一位认真工作的教师,算不上学生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
有位特级教师曾经指出:“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现实教育教学中来看,多数教师认为研究只是专家或者教研人员的事,高不可攀,与己无关。于是天天走进课堂,却没有对教学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探索;
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
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
从教师自身成长来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通过研究使他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传声筒与教材的扬声器,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处处搜集着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把教室当作最好的天然实验室,把学生当作最好的试验和作者,教学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生命的两条腿,反思与研究成为自己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4、学习别人的经验贵在移植其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快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陶行知人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到办公室,见王友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给王友:“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用你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奖给了王友。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而是用奖励块糖果办法,欲扬先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个故事为人们称颂。可是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也用同样的办法奖励打人的一名学生时,却遭遇了尴尬。整个教育过程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这位学生承认了错误,拿着老师讲给的四块糖果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老师为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来的一幕(他突然产生了去看看这位学生回到班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却让他大伤自尊: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只听这位学生说:“快来看!这是老师给我的糖。”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又听他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买了个关子,然后给绘声绘色地讲了刚才发生的故事。老师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大声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话将老师刚才的得意击了个粉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却毫无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是这位老师所模仿的经典教育案例会遭到失败?
首先,教师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尽管发生的事件很相似,模仿的也一样,但这种模仿只是别人经验的外在表征,而没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习别人的成功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它才是有效的。”“学习优秀教学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14页和115页)有人感叹斯霞老师的课,有人也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次,教师忽略了时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差异。虽然故事发生很相似,但时代不同,教师不加思索和研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结果肯定失败。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齐白石先生的忠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分享到:
上一篇:“破茧成蝶”的转变
下一篇:教学常规检查登记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