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4篇
第一篇: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作者:何小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7期
摘 要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目标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
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
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第二篇: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四个尊重”方针;
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
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
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主题词”、“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和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 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 “个案研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长期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让海尔的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才使海尔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的。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讨论会”主题为“我理解的小康社会”,从同龄人眼中看到小康社会的不同状况:有的地区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有的地区经济富裕了,生活提高了,但是人们的文化素质、遵纪守法意识低下。让学生懂得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全面小康。
国情导读 共安排了三个子栏目。
第一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述了三个意思: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二是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二目:“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主要介绍党和国家为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的“四个尊重”的方针,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并说明了“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
第三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首先介绍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并阐明了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接着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们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实践与评价 设置了一个“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让学生对照全面小康的“10项具体指标”,调查自己所在区的情况,找一找还有哪些差距。这一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小康社会的各方面要求,同时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达标情况,将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这个板块里,还有一个写演讲提纲的环节,主题为“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阅读与感悟 提供的材料有两个。一个是“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城乡改革发展的情况并使邓小平同志萌生出“小康”概念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小康”概念提出的背景,体验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个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可能性,同时用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是能够走向共同富裕的。
课内活动设计意图及操作建议
“个案研讨”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研讨海尔集团从亏损小厂到世界知名企业,认识“四个尊重”的必要性和它的现实意义。本活动提出了两个问题:
1.海尔集团北美总部落户美国纽约繁华商业区曼哈顿,这一事实对你有何启发?
2.试收集有关海尔集团的资料或你们当地有类似的成功企业,探讨它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中国的企业也能走向世界,也能成为跨国公司。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是十分正确的。
2.海尔集团或类似的成功企业成功的原因:倡导“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让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探讨成功的原因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理解“四个尊重”方针。
活动操作建议:本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时进行。让学生通过思考个案后面的问题和收集相关资料,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演讲会”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关注小康社会的建设,让学生思考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应该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明白目前我国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不全面的。本活动设计了两个问题:
1.细阅材料,你认为上述发言哪些说法是正确的,那些是片面的?
2.国家将要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1.小山和小斌的说法是片面的,小欣和小华的说法是正确的。
2.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去描述。国家将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繁荣的社会;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去描述。
活动操作建议:本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堂中间讨论,在讲解我国目前小康社会的不平衡现状时进行。
“调查与分析”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指标和要求,关注和了解自己所在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的达标情况。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上表的指标体系,逐项调查。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全面的指导:既要组织学生学习10项具体指标,同时又要教给学生调查的方法、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对“缩小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则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让他们提出各种建议。可以将学生的调查报告展览出来。
活动操作建议:本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后作为评价性作业。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方式作为作业。
“提笔思考”栏目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弄清楚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思考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同时也让学生练习书写演讲稿,锻炼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操作建议:建议在本课或者本单元结束以后专门举行一场演讲比赛。
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本课建议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以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每课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课时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内容:
“国情导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与感悟”:造就大华西。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理解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以“阅读与感悟”的华西村材料导入,让学生讨论感受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教师可以收集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用数据等直观资料说明我国目前已经进人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己归纳。本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召开“演讲会”:我理解的小康社会,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发展的现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目前的国情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
课时2: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内容:
“探究园”:“个案研讨”海尔集团从亏损小厂到世界知名企业;
“国情导读”: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过程:先让学生阅读海尔的案例讨论海尔成功的原因,引出“四个尊重”方针的概念。教师用视频或者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四个尊重”方针的提出的背景。并带领学生深刻理解“四个尊重”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对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 “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思考和尊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本课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四个尊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对建设全面小康的意义,并让学生从情感上懂得珍惜劳动、尊重劳动。最后教师指引学生怎样写“调查与分析”预习下节课小康社会的知识点作准备。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做“调查与分析”。
课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教学内容:
“阅读与感悟”: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
“国情导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演讲会”:我理解的小康社会;
“实践与评价”:“提笔思考”。
教学过程:
本课首先检查学生上节课布置做“调查与分析”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指标,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懂得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方法。再通过“演讲会”:我理解的小康社会,让学生对我国目前的小康现状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在小组进行“演讲”后,要求学生阅读理解 “国情导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认真阅读教材,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目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课堂讨论写“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演讲提纲的注意事项。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写“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演讲提纲。
教学提纲
课时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阅读与感悟”:造就大华西
二、阅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3.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三、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
课时2: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一、“探究园”:“个案研讨”海尔集团从亏损小厂到世界知名企业;
二、阅读理解: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1.“四个尊重”方针;
2.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
三、课堂讲解:写“调查与分析”
四、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做“调查与分析”
课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学生代表汇报“调查与分析”的情况
二、“演讲会”:我理解的小康社会
三、“阅读与感悟”: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
四、“国情导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l.共同富裕的含义;
2.我国目前小康的状况;
3.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课堂讨论:写“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演讲提纲的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写“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演讲提纲。
第三篇: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
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
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
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
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它会产生如下三个作用:
首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社会资源能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实现资源的节约,另一方面却会使劳动力出现富余。原来十个人干的活,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后,也许只要两个人就可以干完,于是,另外的八个人就会成为过剩人口而面临下岗或失业的风险。如此一来,原本收入相似的工人之间出现了有的有收入,有的没有收入这样一种落差,长此以往,在岗的工人和下岗或失业的工人之间就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次,价值规律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价值规律的这种刺激作用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不同的生产者对这种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是参差不齐的。那些反应快,能力强的生产者由于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会不断做大做强,快速致富;
而反应慢,能力弱的生产者则可能被前者击垮,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显然,其结果也是两极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最后,价值规律还有优胜劣汰的功能。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包容所有的人,必然有一部分人留在市场而另一部分人要被市场所淘汰,而去留的判定标准,就是看谁是优者谁是劣者,即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不断地优胜劣汰,只有极少数人作为优者胜出,而大多数人作为劣者而被市场淘汰,从而在财富上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总之,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这是与我们共同富裕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市场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是有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的。
三、利用政府干预实现共同富裕
正如前文所述,市场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有消极影响的,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
第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社会中的某些人利用私有的生产资料榨取工人劳动成果的可能。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使收入差距主要源自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公有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5]这样一种对工人极为不利的局面。这种局面最终必将演变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这样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所以,邓小平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一样,是社会主义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第二,发挥税的真正功能。尽管我们认识到公有制的重要性,但囿于现实的考量,我们只要求公有制占主体,而且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资料并不是平等地对全国人民开放的,这就导致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占有了生产资料,并以有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产,由此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有一部分被其侵占。如果说,被侵占的部分在整个劳动成果中的比重较小,这作为权宜之计倒尚可接受。但现实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资本回报比重却节节上扬。这种资本性质的所得大于劳动所得的现状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见,公有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日渐式微,因而出现“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 4%的财富”[1]结果也就不难理解。而这种结果的出现,也确证了我国当前的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加紧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通过完善税收政策,以求达到变“劫贫济富”为“劫富济贫”,以填平收入差距的巨大鸿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财富既有个人基础,也有社会基础”[7]94,富人获取的财富并非全部来自个人的努力,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配合和保护,因此,“为社会争取财富中来源于社会的部分,或者说得更透彻些,一切不来源于个人努力的东西”[7]102,这正是税的真正功能。“当基于这些原则的税被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健康的生存条件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决不是把甲的东西剥夺来送给乙”[7]102。因此,为了实现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也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税收进行“劫富济贫”并不违背社会正义。
第三,要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平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平等包涵经济平等、政治平等与教育平等这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三方面作出努力。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平等,就必须坚持和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而有效地和全面地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科学地协调劳资关系。为促进我国的政治平等,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也就是要使广大劳动者拥有真实的利益代表,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必须完善以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他们的合法利益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平等,我们在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时,必须完善弱势人群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援助制度,给予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更多的照顾,通过教育扶贫、智力脱贫这个根本之策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经费的 “三个增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财政收入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发行教育彩票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
第四,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8]279。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失去了工作就意味着陷入贫困的境地,从而拉大了他们与有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的很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口和地区缺少充分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要在贫困地区大力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各行各业投资于这些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也可给当地有特殊技能的人提供便捷优惠的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及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态,走向富裕。
第五,要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即便贯彻落实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维护了社会平等,人们还是会因为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而形成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尽管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而得到部分改善,但是造原子弹的专家和卖茶叶蛋的普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有可能相当之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对二者的收入进行调节。在不损害先进分子劳动积极性从而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的主要方式就唯有用精神来调节物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9]中曾提到人具有一种本能,他将这种本能称为慈悲或怜悯,正是这种本能,使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痛而悲伤”,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我们“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而“感到高兴”是符合功利主义者边沁所说的人都具有促进自己的利益、快乐、幸福和防止自己遭受损害、痛苦或不幸的倾向的。因此,不管这种收益能不能归属于私利范畴,但却可以根据人性的这一普遍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即我们可以通过给予那些因带动他人致富者以精神奖励,让其“感到高兴”,从而使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
当然,精神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我国一直在使用。但是,使用的结果往往是促进了效率却损害了公平。比如现今在我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最终获得这一光荣称号的,不是劳动质量高的人,就是劳动时间长的人。这些人本身根据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物质上已相比他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按照这种激励方式,他在精神上也因此获得更多。这就导致了社会上的少数成员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而大部分成员却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匮乏这样一种结果。这不但是物质上的两极分化,而且还是精神上的两极分化,而且同一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处在同一极,这就比单一的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更可怕,更不公平。显然,这样一种精神奖励无益于共同富裕,是必须加以纠正的。而纠正的办法,就是变换精神奖励的评选方法,即变个人自己所取得经济成就的多寡转为个人对他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所作贡献的大小。就劳动模范的评选而言,一定要体现出模范的精神,即他以自己为模版,让其身边的人也获得了像他那样的劳动优势,提高了他人的劳动水平与技能,并带动他们劳动致富,从而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较好地体现了效率和公平双赢的原则。当然,劳动模范这样去做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致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能得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他还是会有动力去这么做。于是,在先富成员的带领下,后富成员也会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同样,对于致富能手的评选,也不应像时下所做的那样以某些成员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拥有量为标准,而是要以让多少人实现了多大程度的富裕为准绳。因此,其中的“富”,不是指个人多有财富,而是指有多少人在他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致富,以及富裕到什么程度。
总之,既然“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291,而共同富裕本身又是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在经济方面联合行动的表现和追求,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获得精神奖励的标准也应以联合行动的结果为标准,而不应该只看个人的指标。我们说先富带动后富,其中的“带”的实现条件和动力所在就在于,要想获得精神奖励,就必须带动他人,并且还要看带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先富起来的人才有可能放慢致富的脚步,停下来帮助致富道路上的落后者,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四篇: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教师在面对这个差异中的劣者——“后20%的学生”时,往往感到心力交瘁。的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在这些“后20%的学生”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得到的进步也不是很大。因此,通过何种更科学的方法,来更有效地转化“数学后20%的学生”就是我下面要谈的主要问题。一、联系生活实际,明确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的每一项学习活动的目的,并且使学生认清学习活动与他们的长远人生目标的关系,可以通过介绍古今数学成就,例如:讲圆周率的计算、杨辉三角等故事以唤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爱国热情;
激励他们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积极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人类文明的作用,做法可以是:一方面,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应用问题素材,改编成为例习题,赋以实际情景,使纯数学实际化,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可以介绍存款利率、沙漠恶化等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搜索整理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成应用题,引入教学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奋斗 青春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