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共同富裕作文(全文)

时间:2022-06-18 1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心中共同富裕作文(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我心中共同富裕作文(全文)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6篇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1

共同富裕

我向毛主席发誓,书记找我谈话要我下岗的那天,我绝对没有半点怀疑书记‘不怀好意’,当我离开工厂的大门,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街头,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坚决相信书记:他为人民某幸福,呼尔嗨哟,他是我的大救星。话再说回来,我还曾经帮助过书记的老婆打架,书记不会不领情吧。

那天书记的老婆在厂里和一个泼妇‘斗殴’,书记的老婆把泼妇的内裤扯破了,泼妇把书记老婆的胸罩扯断了,正当书记老婆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我赶紧用身体遮挡和拥抱了书记的老婆,我那曾经瘦弱的背膀不仅充当了书记老婆的人肉盾牌,还起到了‘羞杏遮桃’的作用,为此我替书记的老婆挨了那个女的好几个‘坨坨’。

哥们都怪我扯架的方式有错误,其一、扯架的时候不应该紧抱书记的老婆,应该抱紧那个恶妇,让书记的老婆狠揍泼妇几个‘坨坨’,其二、抱住了书记的老婆,不是在帮书记的老婆打架,而是在帮泼妇欧打书记的老婆,这叫帮了倒忙,出力不讨好。其三、在大庭广众之下搂抱书记的老婆的,尤其当时,书记老婆的‘咪咪’冲破了层层阻碍正在‘汹涌澎湃’,你跑过去拥抱书记的老婆,明摆地想吃‘豆腐’。我说:放屁,书记哪有你们这般‘邪恶’。

我离开工厂的那一天,书记还专门为我唱了一首励志歌,我聆听着书记的歌声,热泪盈眶,书记鼓励我说: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为来不辜负书记的殷切希望,我在工厂大门口的马路对面开了一家小吃店,老婆责骂我是揣不走的狗,还说我有‘恋记情节’,老婆搞没搞错呀,书记是个男的。

小吃店不大,十几个平方米,关键是离厂近,每天都能看见过去的工友从厂区大门口进进出出,恍惚中感觉自己并没有离开工厂,虽说隔着一条马路,但依然和工友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是每天还能够看见书记那张‘是笑非笑’的脸从我小吃店的门口经过,于是,我依旧能够感受到书记的光辉和灿烂。

我的小吃店倒数第九个门面就是‘矮子’的小吃店,矮子矮一肚子的拐,‘矮子’TMDB不够意思,国家号召公民‘共同富裕’,‘矮子’觉得自己就是公民,可以富裕,我不是公民,不许我‘富裕’,我祖宗八百代都没有人认识‘矮子’,为了响应‘共同富裕’,我和‘矮子’却成了不共戴天的‘商敌’。

‘矮子’说我仇富,端着好好的‘饭碗’不要,跑出来抢他的‘富裕’,我猛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把小吃店开在了‘矮子’的地盘上,等于要把手伸进‘矮子’的荷包里掏人民币,估计我就是‘矮子’的爹,‘矮子’也要踏上一只脚,让我永世不得翻身。

‘矮子’不显山、不露水,不象我清澈透明,‘矮子’恨人恨到骨头里,非要把我的小吃店搞垮,我一根筋,朋友就是朋友,敌人就是敌人,泾渭分明,每当我路过‘矮子’的小吃店时,‘矮子’那蒙牙护嘴的微笑和书记的招牌似微笑一摸一样,搞得我真的不知道我应该拉扯脸上的那一片肌肉才能够正确答谢‘矮子’的微笑,我开始怀疑我的父母应该是姑表开亲,不然我怎么天生弱智。

矮子这狗日的搞人稳、准、狠,拿热干面向我‘开刀’,热干面!热干面!便宜!便宜!便宜得就像坐武汉的公交车,定价一块二,实收一块,硬是把个二角钱的毛利挤的冇得了,那‘矮子’么样赚钱啦?老婆说:你傻不傻啦!矮子在剥削他的老婆和女儿,两个女人只管工作不要报酬,那象你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拉上两个村姑做垫背的,小心农民工讨工钱。

TMD,‘矮子’的姑娘按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还在县中学读书,‘矮子’为富不仁,然怪别人说:富人有原罪。‘矮子’的一家人仿佛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整天在小吃店里忙得就象三只没头没脑的苍蝇,一家三口,干在店里,吃在店里,睡在店里,店面也不大,气愤的是小吃店和我一样连个卫生间都没有,上个厕所得跑到老远老远的地方。

那天我内急到工厂上厕所,正好遇见书记从厕所里出来,慌乱中我问了一句国人标准版的问候语:书记!吃了冇。书记很有礼貌的回答:吃了,吃了。门卫看见我上厕所总是满肚子的不高兴,仿佛我是出家的和尚泼出去的水,不该回娘家沾便宜,搞得我上厕所总有一种负罪感,同时也缺少了一泻千里的快感。

我产生了一种恶毒的想法,哪天,等门卫的老婆上厕所,我要从墙的这头尿到墙的那头,让门卫的老婆知道我JJ的厉害,尽管如此,‘矮子’上厕所却不能够享受我这种优厚的厂民待遇,‘矮子’得拐过三条巷子才能找到一个公共厕所,并且还得有偿使用。

我都不知道矮子关门打烊后,‘矮子’和他老婆干这个勾当的时候,他女儿应该睡到哪里,尤其令我困惑不解的是:如果三更半夜‘矮子’的老婆要‘拉稀’会拉到哪里?武汉的公共厕所半夜都是锁门的,还有‘矮子’的姑娘来例假的时候在哪里换卫生巾,尤其是下半夜那换下来的‘你好,我也好’应该丢在哪里?

‘矮子’太厉害了,我竞争不过‘矮子’,我要给两个打工妹发工资,还要为她们租房子,她们肯定是不愿意和我老婆挤在一个床上睡觉的,‘矮子’这个狗日的,不仅一块钱一碗热干面,还外加免费送豆浆,非要把我‘斩尽杀绝’,矮子使用的竞争手段一个便宜三个爱,矮子的小吃店轰轰隆隆,我的小吃店奄奄一息。

那天有一个每天照护‘矮子’生意的食客跑到我的店里来了,原来这个兄弟看上了‘矮子’的姑娘,‘矮子’嫌贫爱富,把这个兄弟揣跑了,这个兄弟告诉我一个秘密,‘矮子’为什么能够这么便宜的卖热干面,因为有个收潲水的每天收潲水的同时都要送给‘矮子’一壶地沟油,哦!原来矮子不仅用人不花钱,用油也不花钱。

我倒闭的那一天,书记刚好从我门口路过,书记露出招牌似的微笑对我说:钱赚饱了,好好休息,好好休息。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2

论共同富裕
2013.04.16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8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其中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凝聚13亿人民磅礴力量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爬坡”,实现共同富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与制约因素,理性看待并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此前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从历史和国际视野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能够摆脱贫困,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都属于贫穷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全新阶段,其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国强民富道路。共同富裕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强调的是“共同”。尽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走上了富裕道路,但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还是在当今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都十分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矛盾异常激烈,根由就是两极分化,一面是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
另一面是贫困在劳动人民中累积。经济周期与危机的爆发,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既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社会保障,必然使得劳资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势不两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劳动者获得一定生存与发展空间,社会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有了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开始凸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我国收入差距呈扩大势头,分配不公问题明显,引起部分群众心理和行为失衡,产

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因此,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
共同富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本质上体现的是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公平,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过大,最有消费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者没有能力消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继续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在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率先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让更广大的劳动人口以更快的速度脱贫致富。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二、清醒地认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问题
当前,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思想障碍。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巨大提高的前提下,一些人从自身状况出发,对全国范围的收入差距问题感受不深,以为收入差距并不大。显然,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到2011年底,我国还有1亿多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年纯收入2300元的最低贫困线以下,还有2000多万城市居民依靠各种救济和低保生活,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比英国和法国人口总和还多,而且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深山区,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相对偏低,脱贫难度大。另一些人则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就是同步富裕,看到收入差距,就以为出现了两极分化,甚至认为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因此,缩小收入差距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可行的办法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
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市场自身缺陷、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和政府调控不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选择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就是市场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况且经济体制改革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中体制漏洞和缝隙的存在也使收入差距扩大。如少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少数人利用土地市场不规范的漏洞一夜暴富等问题,也造成了大量不合理收入现象。特别是二元经济社会政策的存在,比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着不同待遇,直接阻碍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征了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但我们在宏观调控环节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如遗产税、财产税的开征需认真筹划,个税申报还存在着偷漏税的情况等,这些都使得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扩大。
居民素质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平分配的标志是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而等量贡献的重要条件就是劳动者的素质基本均衡化或均质化,进一步讲就是全体劳动者都能接受均衡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质量均衡,另一方面要教育时间大体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与其收入虽然不必然是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上成正比例关系。要实现富裕,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事实上,由于历史、现实和劳动者个人原因,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劳动者接受的教育很不均衡。从接受教育时间来讲,不少人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接受了20多年的正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只接受了基本的扫盲教育。从教育质量来看,有的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人获得的则是比较差的教育。劳动者素质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收入上的差距有时甚至是收入悬殊。
三、理性认识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共同富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认识与正确把握。要理性认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城乡居民包括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差距,而不是一部分人绝对富裕另一部分人绝对贫困的绝对差距。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处于过大区间,但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从量上来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要超过0.5,从质上来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会

导致社会矛盾异常激化,这些在我国都没有出现。三是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一面。既要看到我国收入差距中有非法因素和不合理因素,更要看到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四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扣除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因素之后,实际的收入差距要小于名义收入差距。五是我国社会发展差距要小于收入差距。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的差距无论从城乡还是区域来看都小于收入差距,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差距并不完全与收入差距成正比。联合国人类发展署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不能用收入差距来代替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
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本质上是发展水平低和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我国的改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而且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有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逐步推进,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体制的漏洞和缝隙,产生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而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从根本上讲,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低和不平衡导致的,需要通过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解决,需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来解决。绝不能因为收入差距扩大了,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就搞平均分配,或者照抄照搬别国的办法,这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既要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要对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信心。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多地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调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打“攻坚战”、“持久战”。更重要的是对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充满信心。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收入申报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一系列鼓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综合状况的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已经开始出现缩小势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缩小趋势;
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人口要过上小

康生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执笔:赵振华)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3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朱继东时间:2012年6月04日09:141873次浏览2条评论47次顶
【内容提要】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秽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为何会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自从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剥削压迫现象,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等贵贱,均贫富”生活,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坚持不懈的朴素思想和追求目标。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追求“均贫富”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所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更为后世所传颂,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就连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而从1921年建党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而不懈奋斗,一直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1.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大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原则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炎陵县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中同样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先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不久,他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受他的讲话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2.邓小平继承并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创新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仅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而且还多次公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他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政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3.江泽民继续坚持并强调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依然继续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1992年10月,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与效率的表述如何变化,共同富裕始终是江泽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他不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不渝地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坚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坚持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他再次强调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认识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和疑惑,邓小平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光辉论断。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泽民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更是以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地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次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在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一光辉论断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并努力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新发展。其主要新意有两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我们注意到,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社会的目的根本区别开来。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导行动。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现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999年6月,他强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还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放弃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时代价值,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种时代价值会更显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现实制度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同时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存在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要求我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问题还在发展,应引起重视。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展现了社会主义最高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目标和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阶段,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将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爆发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提出严峻挑战,而共同富裕则是一把解决好诸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从源

头上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决好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近年来己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而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常效机制,甚至出现了“先富恃强凌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无所事事、骄奢淫逸且“为富不仁”甚至“为富不人”,这和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形成对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引发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连发、突发性事件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等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拦路虎。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设计上有区别,但他们都认为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胡锦涛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的区别,而共同富裕就是解决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应该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过渡。
2.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国际社会认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有效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似乎第一次分

配可以不讲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讲效率。正是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告诉我们,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还应特别注重调整初次分配,尽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为动力,显著缩小“三个差距”,这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种领导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分配”,尽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所有制问题是涉及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标准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谈不E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共同富裕是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旺,是从根本上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

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庆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五个重庆”、“民生十条”深受百姓拥护,从实践上证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4.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十年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大任务,也是我们今后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则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使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导致中国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部不平衡,导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加速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而要从根本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尽‘陕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中心课题”,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重庆能够率先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碍做大“蛋糕”。要看长远,算总账,现在就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边“做蛋糕”边“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02月05日13:26:47来源:红旗文稿
0
【字号:大中小】【打印】
【纠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

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

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

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表时间:2011-08-09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重庆召开,数十位知名专

家围绕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们指出,贫富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现在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蔓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中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多数人不富或贫穷的矛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0.4警戒线。纪宝成认为,分配不公问题开始从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向“存量不公”,即“财产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和传递,并同时出现“财富世袭”、“权力世袭”和“事业世袭”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大幅下降。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专家们强调,贫富差距拉大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万宝瑞认为,差距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障碍。纪宝成特别强调,两极分化侵蚀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抱怨文化”的蔓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能否走上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说,必须正视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们从所有制、思想基础、发展方式、分配不公和资本差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刘国光说,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应从所有制和初次分配中动脑筋,这是关键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在经济学中有三种形式的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的人对这三种资本的掌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市有,农村无;
人力资本,城市高,农村低;
社会资本,城市有,农村无。经济愈往前发展,城里人的三种资本越来越多,而农民的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的差距、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专家们强调,要按照渐进、有序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明确宣布开始“先富”向“共富”过渡。刘国光提出,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逐步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刘国光指出,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内,最终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优化三次分配格局。李慎明认为,初次分配的优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刘国光提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厉以宁建议,调整地区之间的资源开采的收益比例,让西部得到更多利益。
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夏兴有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保障。李慎明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在各级领导干部。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程恩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重视邓小平的“两次飞跃”理论,发展集体经济,搞集体化、集约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关键是发展好城镇和县域经济。
六是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厉以宁说,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界定,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承包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权证。七是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配套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建议,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崇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两个参照系,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要求。纪宝成说,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李瑞英)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

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

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

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

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

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卫兴华]发布时间:13-02-0917:12:30175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

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

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4


公开课记录表
科目_思想品德___级别_市级_执教人__张吉刚__班级__301
授课时间:__2010____年__11__月_24_日星期__三__第__十三_周第__三__节教材__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_教材地位及简要内容:
本课是初三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内容。主要讲述两个问题:我国的分配制度与目的;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教材承接上一课我国的经济制度而来,从知识上来讲是生产结束后,进行生成成果分配这一环节的内容。本课知识的体系为如何分配、分配目的和如何创造财富,这一逻辑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健全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二)能力目标
1.从我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出发,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2.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况,体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3.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角度,明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现实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自觉做到“四个尊重”。二、学生分析
1.学生的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学生心中会产生不理解和困惑,不能够体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生的需要:学生渴望从课堂上了解自己国家、自己城市在共同富裕和奔小康的道路上的进程,能够获得比文本知识更多的课外内容,老师在讲课前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难点:能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实验仪器或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
基本上按照“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做一做”这一过程。目的是为了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请大家大家回忆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说说公有制经济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经济成分?③说说非公有制经济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经济成分?
小结:这些具体的经济成分,面对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平等竞争,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今年第3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又超日本,位居世界第2。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GDP就是反映国民收入一个主要统计数据,经济学家又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那么这个蛋糕该怎么切呢?
①平均切可不可以?会有什么结果?能不能用史实来说明?(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想切多少就切多少可不可以?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
③既然平均切、按需切都不合适,那该怎么切呢?我们从昨天同学们做的作业中去找找答案!
出示调查作业及结果:①从调查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人们合法收入的来源是多样化的)。
②从同学们调查的收入来源中我们进一步来思考,人们到底凭什么得到合法收入的?(教师结合PP,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副板书:劳动、资本、管理、技术。)
小结:由此可见,人们的收入是凭自己付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得到的。(这就是切“国民收入总量”这块蛋糕的方式。
出示: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读“分配制度”:
①何为“按劳分配”?(以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②为什么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有关。出示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特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获一部分人民共同所有)决定了其分配时主要是“按劳不按资”。
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又指哪些方式?(点副板书总结:就是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如:劳动、资本、技术、管理都是生产要素的内容)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的。
④所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过渡:按照这样的分配制度来切蛋糕(收入分配)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此话怎讲?(因为按这样的分配制度,那些付出更多劳动,尤其是掌握复杂劳
动能力的人,掌握一定资本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就会获得相应较多的收益分配。)
▲由此,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到底是什么?
▲那么要让这些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这个社会该怎么做呢?(不管
学生怎么说,都可引导到“四个尊重”。)我国的这项分配制度就充分体现了“四个尊重”。
▲这对我们同学又有什么启示呢?(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②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
▲为什么?(个人的差异如劳动技能、智力水平、拥有的资金„„,地区的差异,
如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有较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城市相对农村也是如此。)
▲现在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副板书)2010年,我国已经达到0.48以上。
▲这样的收入差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会让一些人感到心里很不平衡,就像社
会稳定;
也会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持续发展。)适度的收入差距是保持效率的必要条件,但超过合理限度,则不仅损害公平,也破坏效率。
▲而这样的收入差距也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符。
解读“共同富裕”:①共同富裕等于„„?为什么?(结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又是这样的呢?(联系分配制度带来的第1个后果)点明这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③说说为实现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国家采取的积极举措。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十二五”的核心议题,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要取缔非法收入,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要保障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小结: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板书设计:
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收入分配中应注意的问题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共同富裕的内容国家如何做?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个人如何做?


课后反思
1.要为知识建立一定的结构体系,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规定动作。这样做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更准确的把握各个知识点,也使我们的执教过程变得更为顺畅。比如,本课内容围绕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分别有三块内容:现有的分配方式(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三个内容相互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现在分配制度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提示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为它们建立起彼此因果关系。同时老师不但要关注眼前的教学的内容,还应关注与之相关的其它知识点,比如高中的政治课本内容等。
2.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到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学生心中扎下思想的萌芽,行动的指针。本课中,老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价值点:先富者带后富者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先富的途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告诉我们要有诚信守法的意识;
国家为我们创业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作为我们就必须努力工作,实现心中的理想。
3.课堂教学要了解目标达成度。在每节课的结束时,老师要为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留有时间。比如,可以通知结构式的板书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头脑风暴,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与辨析,进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组内听课教师(签名
备课组长小结评议:

姜山镇实验中学质量管理中心制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5

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经济发展新变化。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 5

1
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暑假生活。
同学一:我与父母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
同学二:我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
同学三:我帮家人在市场照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部分。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发展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浪费。面对挑战,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以电代煤,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
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又发布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2016)》。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范围内接入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未来将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水”“火”互济、“风”“光”互补,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 5

2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村党支部书记小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去年,我们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收入涨得比城里人还快。
村民张大娘:现在的生活可好了,你看村里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方便,道路宽阔,住上了新房。更好的是,生病了有新农合来保障!
村民老李:现在政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村通了公路。只要人勤快,肯动脑筋,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
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5

3
③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知识拓展: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归纳总结: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 / 5

4
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 5
5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篇6

共同富裕与共同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这一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始终以“共同生活”为基本准则,得出了人类社会必定会朝着“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发展目标前进的科学结论。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轨迹。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从人们思想头脑中去寻找,而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其最终的目标指向是“共同富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著作中分别提出了不同社会发展形态的称谓。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提出了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几种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指出:“亚细
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前进的几个时代。”1[1]他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情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共同贫穷”的原始公有制——“贫富分化”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进一步确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趋势。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的考察,确认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的动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

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这一矛盾,公有制使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实现了权利的平等,依赖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夺别人的劳动成为不可能,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基础被彻底消灭。这一转型的生产关系,不仅进一步促进和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共同富裕成为了现实可能。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社会价值观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实践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符合劳资双方所有成员的最大利益,而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
能最后解放自己;只有把劳资双方都从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进而都过上符合人性的幸福生活,那才是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目标。所以,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从来都不是狭隘的阶级价值观,而是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一致,是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类普遍利益的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对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追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
从哲学上讲,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或意义,是主体对客体的判断,实际上就是指价值观。时下人们所讲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指的是“普世价值”观。而价值观显然是观念或理念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解释,观念或理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社会里,作为价值判断主体的人,受其经济地位所决定而带有阶级性。社会是划分为阶级的,每个人总是要隶属于某个阶级。不同的阶级作为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主观判断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立的。因此,一些人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在阶级社会被消灭之前,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愿望和追求。只有在阶级被消灭后,才可能有真正的“普世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揭示和代表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它包含许多普世
价值的价值取向,但绝不是普世价值的并连体,它即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由、平等、民主、和谐„„),又有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从价值论的视阈来考察什么是社会主义,它应该是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自己的价值本位,这是相对于以资本的个体占有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来讲的。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贫富差别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以理论、运动和制度形态体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追求。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就是共同富裕。卢梭曾经说过:“按照贤明的洛克的格言:在没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会有不公正的。现代社会存在不平等是必然的”。

2[2] 卢梭在这里主要是批判私有制的弊端的,尽管他也指出绝对平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也是这样。



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卢梭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把公正放在一定的历史长河里,放在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有一点要特别强调:他们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曾讲过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建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正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一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就指出,在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的个体占有为价值本位,对资本个体最大化的追求必然导致人们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和社会的裂变。社会主义是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价值本位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人民才能从总体上保持平等的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平等的人格,用列宁的话来说,“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说,全体公民同样可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公有的土地、公有的工厂等进行劳动。” 3[3]这就排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产品的可能,从而为消灭压迫、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共同幸福”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
社会主义终极价值既是贯穿于全部社会主义价值之中的价值,又是统领着全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价值,具有较强的主导性 。按照这个特征去探寻,只有“共同幸福”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理由是:
第一,人的自然属性是追求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如果说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这一价值观的物质层面追求,而共同幸福就构成建立在物质追


求基础上的精神追求,所以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实际就是共同幸福。

第二,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终极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各种文明形态之间的最终区别和最大区别也正是在于:前者是主张和实践共同幸福的,后者则在事实上是主张和实践以多数人的痛苦和不幸换取少数人的幸福的。共同幸福在这种根本区别中的终极性的核心地位,也证明了它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第三,共同幸福是使公正、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博爱、和谐等等基本价值成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终极价值源泉。人们追求这些基本价值的终极原因,在于它们一般是幸福的源泉。但当它们只为少数人所享有的时侯,它们就只是少数人的幸福源泉。它们之所以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归根结底则是因为有了共同幸福这个终极价值。按照共同幸福这个终极价值的要求,这些基本价值不能仅仅为少数人所享有,而是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普遍享有。换句话说,如果一部分人的自由、平等、人权的实现要以另一些人的相应权利为代价时,它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共同幸福既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母体,也是高居全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之上的“价值统帅”。因此,所谓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实际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
第四,共同幸福是处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内部矛盾的最高标准,也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最高协调者。在各种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之间,不仅存在着
基本的一致性,而且也存在着某些结构性或(和)阶段性的矛盾。如,在普遍自由与社会平等、普遍自由与普遍民主、普遍民主与共同富裕等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之间,就是这样。处理这些基本价值之间的矛盾,一是必须有一个人们赖以权衡利弊和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二是必须有一种能够推动人们按照这种标准协调解决这种矛盾的最高价值力量,即必须拥有解决这种矛盾的最高协调者,而这个最高标准和最高协调者就是共同幸福。共同幸福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母体所发出的最高价值命令就是:“一切服从共同幸福的需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共同幸福为标准”。共同幸福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终极价值动力,也能够通过它的遵行者而成为协调解决这些价值矛盾的最高协调者。毋庸置疑,共同幸福的这种终极性质的价值功能也证明了它确实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因而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的灵魂之所在。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动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4] 要摆脱贫穷,实现富裕,就需要寻找能够刺激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原动力。我国60多年经


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结果是共同贫穷。而打破平均主义,最好的办法是以市场机制代替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通过市场办法来解决。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动力,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承认人们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殊之处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它具有强劲的利益刺激功能 、灵敏的信息传递功能、良好的经营导向功能、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公正的奖优罚劣功能,能够通过公平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在承认社会成员个体差别的基础上承认市场原则,各尽所能,按能分配,以实现市场公平。但是,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平

现象,这就需要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动用执政资源,利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政府的这一角色不可缺失。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把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应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保市场经济沿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如果市场是动力,那么共同富裕就是方向。当今世界的富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社会两极分化;
另一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社会主义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所谋求的幸福是个人的幸福,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谋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的富裕。社会主义有富裕,资本主义也有富裕,虽然当今资本主义确实比社会主义富裕,但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存在两极分化的富裕,是多数人的普遍贫穷为代价,而社会主义的富裕是不存在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程度上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但它无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永远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
基础上保障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种不同“富裕”。

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两极分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那么,社会主义该怎样解决资本主义的市场问题?从理论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它通过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来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序状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社会公正,防止两极分化。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因此,中国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市场经济不行,必须是一种能够实现全民整体利益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同时,市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反映,而社会关系作为上层建筑自然有其不同于市场关系的更多层面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运用上层建筑的手段(政府宏观调控)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为虽然市场经济有促进人们实现富裕和幸福的价值取向,但市场无力将其冠以“共同”的约束,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在不破坏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使富裕和幸福沿着“共同”的轨道运行。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

3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这种富裕一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基本实现了小康,但是收入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证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其自身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就会引发各种问题,如出现贫富差距。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现代经济发展,市场和政府是推动经济发展两个主要力量。从它们的作用看,市场更注重效率,政府更注重公平。要消除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的发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现实悖论,靠市场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政府部门必须积极介入。只有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才能克服市场的弊端,逐步消除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社会主义政府是由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通过人民民主的途径而组建,资本
主义政府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在资产阶级民主框架内政治博弈的产物,两种政府的政治根基不同。两种政府对社会经济都有宏观调控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维护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基础上,为解决和调控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维持资本再生产而进行的国家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代表社会各个劳动阶级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而进行的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调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调控,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市场经济朝着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运行,还可以利用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财富,通过改善民生的手段,开拓市场,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这在资本主义那里是难以做到的。
二是在分配领域,强调资源与市场的社会属性,提高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和份额,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资本主义进步性日趋衰落,对社会发展的桎梏性日趋明显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产品是社会资源、生产手段和市场需求三位一体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由于生产手段的低下,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强调资源和市场的社会属性,提高各生产要素及劳动对象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和份额。这种“提高”更多的则是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手段实现
的。它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接过资本主义的接力棒,继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生产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完全取消私有制是不利于生产力提高的。但若允许所有制在社会产品分配中所占比例,日益侵占社会部分,社会生产过程同样会受到侵蚀和制约,其表现形式是无法克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此,从这个意义说,允许私有制存在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抑制私有制存在,同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强调个人财富的占有。社会主义认为,个人能力首先是社会关系作用于个人勤奋的结果。因此,在肯定关照个人能力的条件下,提倡各尽所能,奉献社会。对社会贡献较大者,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褒扬,使劳动逐渐成为第一需求,使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条件,形成社会主义的公德意识,为共产主义创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传统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实行市场需求配置。但其产品分配环节中,不是依据市场需求配置,而是主要以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为依据。因此,出现贫富差距、市场萎缩、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在产品分配过程中,既要注重资源的稀缺性,更要强调资源的共有性。同时认识到市场的平衡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动力源,而市场主体属于全社会劳动者,这就需要更全
面的分配手段,更多层次地平衡利益关系,实现市场平衡,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在其初级阶段的功能作用,就是先由市场配置资源,再由政府调节分配平衡市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它的理论依据是:资源为国家所有,市场主体是社会消费者构成,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劳动者,以共同富裕、共同幸福为终极目标。
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追求共同富裕与共同幸福
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但是,在生产发展,财富增加的前提下,避免两级分化,消灭阶级,同样是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与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
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更与共产党人的宗旨紧密相关。

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邓小平同志也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回顾我们党90年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任务的同时,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当
时不同的革命形势、任务和对象先后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旨在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实现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政策和行动,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付出了数以百万革命先烈宝贵生命的代价。站在这个历史的高度,面对新的历史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可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和共同心愿。
2.共同幸福与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定是体现人生价值追求的观念,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绝不是人生的核心追求或终极追求。毫无疑问,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强调的一定不是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是包括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共同幸福。它同共同富裕一样,同为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和执政理念。因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我
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应当指出共同富裕与共同幸福之间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首先,共同富裕是共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人生的首要权利是生存权,生存是幸福的载体,没有共同富裕,共同幸福就无从谈起;
其次,共同富裕所能满足的是人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共同幸福则涵盖了包括物质追求及其之外的政治、文化、安全及生存环境等全方位的需求;
第三,共同幸福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方向,它对共同富裕起着保障、促进、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新的反映形式。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是对共同富裕与共同幸福之间关系最好的诠释。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与共同幸福,就是科学发展观所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课题。因此,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铲除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生存权益,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重要的制度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人民追求幸福、依靠人民共创幸福、实现人民共享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和最终目标。

五、以共同富裕、共同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人类进步而言,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的持续发展着的价值观的集大成者,它作为人类主体意识发展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摆脱蒙昧、避免倒退的价值导向作用。这一核心价值观引领了社会思潮,凝聚了社会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第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一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大同”“至公”精神的契合。我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形成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使原有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去掉了历史的局限性,使真正的仁爱、和谐、大同、至公获得了现实可能。这一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观能够对群体起着向内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团结海内外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崛起而共同努力。它能够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持续而又具强大感召力的文化软实力,从而赢得世界广泛的理解和尊重。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追寻的目标和高举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制定法律的法理依据,是全体公民的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绳。具体来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国家的、社会的、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
必然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中。由于价值观是对
实践起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的精神因素,因此某种先进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掌握方向,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群众满意不满意”尺度的简约化、明了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主体框架。总之,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经验,尤其是32年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检验和审视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是否正确的第一标准和尺度。
第五,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到的两个“共同”不仅包括当代的全体劳动人民,还应当包括子孙后代,这就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价值观方面确立了一个新的定位点,以确保今后的发展能够实现着眼全体人民并惠及子孙后代。


推荐访问:作文 共同富裕 我心中 我心中共同富裕作文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