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5篇
【篇一】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又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十二五规划重提共同富裕,是让更多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的成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至出现了“发展中的停滞、富裕中的贫困”的不和谐现象。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逼近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而同样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所占份额高达50%。五中全会“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基尼系数有望维持在当前的0.45水平。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我们应该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呢?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但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邓小平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作为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一大政策提出来了。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共同富裕,也不等同于先富。先富是作为后富和共富的条件提出来的,它一开始就被共富的目标所规定,但它毕竟不是目标本身,共同富裕是目的,而先富只是手段。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十几年来,中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确富裕了起来,先富已经得到落实,但共同富裕尚未落实。我们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是从“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超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现在就应该是进入调节贫富之间差距的第二价段了。
三、如何调节贫富分化的收入差距
对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要调节贫富分化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加大政策投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达到均衡发展。在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直接的重要因素,“孔雀东南飞”、“民工潮”等现象正是这种发展差距及收入差距的真实写照。近来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国可持续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在缓解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收入再分配的机制和与此相关的系统的有效政策。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创新,调节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平致富、合法致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上保证每个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获得合理收入的起点和选择机会均等,消除产生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譬如,逐步取消实施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管理制度,除了可以直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效率之外,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就是提供一种制度平等。这是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当前,制度建设的突出重点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督。要大力整顿当前不合理的分配秩序,打击非法致富及不正当致富,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合法不一定合理的收入)。应当说,从我国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看,对违法、非法收入的界定是清楚的。但近年来,不正当致富、非法致富的问题日益突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满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之所以如此甚至更趋严重,也许主要是因为不正当收入往往与其他灰色收入及合法合理收入裹在一起,甚至与权力本身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网联在一起,因而对这种收入从真正判定到实施限制(如公款消费)乃至取缔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当然包括各种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可能受到权力、关系的干扰和抵制。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的这种整合不仅需要加大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力度,还需要直接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即需要很高的治理成本投入。财政投入不足正是实践中的关键之一。此外,也与我们对这种成本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其实,无论是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维护市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考虑,与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行为对经济社会秩序乃至政治秩序所可能带来的破坏和损失相比,政府适量增加这种成本投入无疑是值得的。换言之,打击各种非法致富行为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是最低的。
二是要在政策上确保合理致富。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是抑制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可以显著影响个人收主状况,因而税负公平对于人们的合理致富极为重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直接有调节作用的当然是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长远看,征收遗产税也可明显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在目前,个人收入所得税依然是我国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一是城市和农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是相互分离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
二是个人的收入透明度太低;
三是税率缺乏差别。例如,农村几乎所有的税费都具有“人头税”的特点。如何建立统一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如何提高个人收入透明度,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帐目化征管,从而发挥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从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需要来看,必须强化个人收入累进税制。其它税种也可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例如,农村的各种税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就很大。基于农民几十年来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城乡差别的扩大趋势,我们认为,适当降低农业方面的税负是合理的。对于当前巨大的行业收入差别,可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开征类似于特种税种的垄断税,对某些个人收入高的非垄断性行业暂时提高其原有所得税率,从而达到抑制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之目的。不能以为这是税赋不公平,会影响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效率。相反,垄断本身就阻碍了公平竞争,也缺乏效率,它实际上意味着对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公平,最终必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征收垄断税可作为对垄断的某种程度的限制,也可视为对行业性收入差距的调节;
而在转型时期,那些非垄断性行业的过高的利润和收入很大程度也往往是由于某些特殊机遇造成的,这种机遇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是难言公平的。总之,通过调整已有的税收政策或制订出台一些新的税收政策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个人多交点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支持国家的建设,这既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是共同致富的目标要求。财政政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和实施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转移支付等来缓解和改善低收入者的困难。譬如,继续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已有的扶贫政策、地区倾斜政策、产业优惠政策、生活生产救济政策等来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和缓和乃至消除人们因这种差距而产生的社会对立情绪和不公平感。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政策明显偏向于城市居民,从共同富裕的要求来看,应该改变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政策应该在缩小地区差距及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显然,健全、合理的财税政策对于建立合理、公平而有效的分配秩序,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至为重要。
三是在社会主义上要帮助共同致富。要建立、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手段,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其基本生活。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对贫困者的扶持和救助,进一步强化各项扶贫济困政策措施,以最大的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更有这个责任,要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上起先富者的作用。
四、具体措施
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
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
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3、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4、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5、降低垄断收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6、继续“两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五、从华西村看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华西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穷生乱,富生安。贫穷建不成和谐社会、幸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建不成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华西村家家富裕,也不是没有差别,不过是富裕之间的差距不大。
华西人总结出: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要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帮后富。吴仁宝反复讲:“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我们先富起来的,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欠发达的村庄,共奔小康。”华西始终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华西扶贫支出1亿元,培训各地基层干部1万人,带动10万人脱贫。宁夏华西村、黑龙江华西村发展致富以后,己移交给当地。2001年以来,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
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并”入华西共同发展。无论是建房筑路,还是移坟迁墓,老百姓无一句怨言,一通百通。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已直接或间接使周边村上万人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已经造好的和正在建造的50多万平方米的新房,3年内再造19.8万平方米的公寓小区,可节省土地200亩。华西为周边村支付修桥筑路、村民福利等八项计7470多万元。“一分五统”是体制、机制的一大创新。周边村村民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华西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华西村坚持兼顾公平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控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保证了村民们共同富裕的实现。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华西人具体做到了: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充分的就业条件,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必要前提和保证。在华西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工资,残疾人和退休不愿清闲的老人,都一样机会均等,这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二是集体宏观调控,在收入分配上对干部职工采取不同政策。共同富裕也是有差距的,做到了“既拉开档次,又不脱档”,既要不吃“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达到了承包班子担风险,职工无风险的目的。
三是积极平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华西是合作经济,集体控股,个人参股。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第二个来源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实际上就是对华西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除工资、奖金、保养金外,村民每人每年还享受一定数额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来源是股金资本分红,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入股。
六、总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二】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2、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万众关注、众目睽睽。决不能只是少数人百万、千万地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 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
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
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 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 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动乱,背后 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
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 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 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
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
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 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 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
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 “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 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 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
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 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共产党人把“共同富 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 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 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 打“业务牌”,曲线敛财;
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 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 “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 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 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 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 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 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
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动乱的变革。但是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好像都不清楚
【篇三】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朱继东时间:2012年6月04日09:141873次浏览2条评论47次顶
【内容提要】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秽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为何会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自从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剥削压迫现象,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等贵贱,均贫富”生活,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坚持不懈的朴素思想和追求目标。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追求“均贫富”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所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更为后世所传颂,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就连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而从1921年建党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而不懈奋斗,一直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1.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大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原则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炎陵县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中同样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先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不久,他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受他的讲话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2.邓小平继承并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创新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仅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而且还多次公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他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政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3.江泽民继续坚持并强调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依然继续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1992年10月,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与效率的表述如何变化,共同富裕始终是江泽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他不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不渝地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坚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坚持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他再次强调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认识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和疑惑,邓小平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光辉论断。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泽民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更是以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地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次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在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一光辉论断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并努力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新发展。其主要新意有两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我们注意到,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社会的目的根本区别开来。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导行动。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现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999年6月,他强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还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放弃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时代价值,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种时代价值会更显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现实制度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同时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存在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要求我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问题还在发展,应引起重视。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展现了社会主义最高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目标和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阶段,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将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爆发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提出严峻挑战,而共同富裕则是一把解决好诸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从源
头上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决好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近年来己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而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常效机制,甚至出现了“先富恃强凌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无所事事、骄奢淫逸且“为富不仁”甚至“为富不人”,这和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形成对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引发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连发、突发性事件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等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拦路虎。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设计上有区别,但他们都认为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胡锦涛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的区别,而共同富裕就是解决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应该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过渡。
2.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国际社会认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有效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似乎第一次分
配可以不讲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讲效率。正是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告诉我们,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还应特别注重调整初次分配,尽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为动力,显著缩小“三个差距”,这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种领导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分配”,尽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所有制问题是涉及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标准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谈不E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共同富裕是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旺,是从根本上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
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庆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五个重庆”、“民生十条”深受百姓拥护,从实践上证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4.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十年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大任务,也是我们今后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则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使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导致中国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部不平衡,导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加速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而要从根本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尽‘陕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中心课题”,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重庆能够率先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碍做大“蛋糕”。要看长远,算总账,现在就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边“做蛋糕”边“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02月05日13:26:47来源:红旗文稿
0
【字号:大中小】【打印】
【纠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
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
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
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表时间:2011-08-09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重庆召开,数十位知名专
家围绕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们指出,贫富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现在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蔓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中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多数人不富或贫穷的矛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0.4警戒线。纪宝成认为,分配不公问题开始从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向“存量不公”,即“财产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和传递,并同时出现“财富世袭”、“权力世袭”和“事业世袭”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大幅下降。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专家们强调,贫富差距拉大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万宝瑞认为,差距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障碍。纪宝成特别强调,两极分化侵蚀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抱怨文化”的蔓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能否走上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说,必须正视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们从所有制、思想基础、发展方式、分配不公和资本差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刘国光说,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应从所有制和初次分配中动脑筋,这是关键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在经济学中有三种形式的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的人对这三种资本的掌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市有,农村无;
人力资本,城市高,农村低;
社会资本,城市有,农村无。经济愈往前发展,城里人的三种资本越来越多,而农民的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的差距、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专家们强调,要按照渐进、有序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明确宣布开始“先富”向“共富”过渡。刘国光提出,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逐步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刘国光指出,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内,最终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优化三次分配格局。李慎明认为,初次分配的优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刘国光提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厉以宁建议,调整地区之间的资源开采的收益比例,让西部得到更多利益。
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夏兴有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保障。李慎明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在各级领导干部。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程恩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重视邓小平的“两次飞跃”理论,发展集体经济,搞集体化、集约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关键是发展好城镇和县域经济。
六是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厉以宁说,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界定,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承包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权证。七是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配套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建议,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崇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两个参照系,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要求。纪宝成说,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李瑞英)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
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
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
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
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
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卫兴华]发布时间:13-02-0917:12:30175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
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
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篇四】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2021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心得体会铁路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一
作为一名铁路员工我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这句话也时刻铭记在广大铁路职工的心中,从铁路部门的管理到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都是将安全放在了首位,这次铁路将安全风险管理引进来,这是一个创举,一个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一个行业不断进步的见证。
安全风险管理,顾名思义,涉及安全就有风险,就要对其进行认真管理。安全文化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文化为载体把安全风险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管理的柔韧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手段和文化的力量去引导职工、凝聚职工、激励职工,促使职工把遵章守纪,安全生产作为自觉、自律、自动的行为,把企业的安全融入个人的理想追求,使安全生产有序可控、长治久安。
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在目前运输安全还不能完全依靠先进设备和技术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要确保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当前铁路安全要素和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创新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强化铁路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在提高装备、科技保安全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
分析安全规律,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对铁路企业来说最关键、最根本的是确保运输安全,为广大旅客提供安全、快捷、经济、优质、舒适旅途服务。安全风险管理要坚持从“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入手,在既注重对物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尊重、关心和依靠职工,全面落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培育安全文化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又可以提高铁路的安全保障能力、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优质、更加快捷的旅行环境,是铁路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从铁路实现长治久安、持续稳定的需要看,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决定了安全是铁路企业的根本所在和命脉所系,必须时刻把运输安全放在首位,把现实铁路运输的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作为毕生追求;铁路系统特殊的行业特点,离不开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劳动纪律保证,但传统的就安全抓安全、就管理抓管理的做法,不能完全消除管理上的漏洞和作业中的隐患,特别是容易引起职工心理上的抵触逆反情绪。安全风险管理文化注重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
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把管理的有限性和文化的无限性统一起来,把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能动性结合起来,用管理制度硬约束之外的素养理念,用先进的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方式培育具有现代安全素质的“人”,以此来保证铁路企业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因此,培育安全文化又是实现运输安全有序可控和基本稳定的客观需要。
为进一步学习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安全风险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我们要从一线职工着手,从最简单的风险源辨识,到风险源的查找,将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从安全风险的概念,到安全风险的辨识以及安全风险的分析和总结,从管理上深入,从意识上提高,在行动中见证,在实践中将安全与风险结合并运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建设现代化铁路放在第一位,为安全风险管理打下坚实基础。铁路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铁道部,“84”全路运输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吸取教训、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攻坚克难”为主要内容的大反思。引起了我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思考和反思。铁路是最讲安全的,把安全放在首位是第一要务,是压倒一切的生命线。可“723”后让我们应该想到了什么,还应该认真做什么,去务实的做些什么,这是我
要思考的。
一、要有安全意识。我们所有的文件、会议、检查都应该在实质上下功夫,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无论开展了什么教育,实行了什么包保,采取了什么卡控,都要体现在落实上,而不是在过程中,要看到的就是一个流程的结果。这就是大安全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发现问题要立即做好记录、进行归类,当场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与措施。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导,问题解决后进行再次回访检查,直到问题的彻底解决。
二、要认真思考好每一个岗位的安全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重视的程度不够,总认为有那么多的制度,有专门抓安全的机构,有分管领导,还有专业的检查组,怎么还能出事。有一种侥幸心理。
平时应不定期的对科室整体工作进行抽查。在科室内设立若干检查小组,对各车间、班组定期进行业务方面的安全检查以及不定期的抽查,为全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添砖加瓦。
三、管理上不到位。有时在抓安全的工作中,总认为我不是管安全的,有专门管的,我说多了不好。放松了在管理上的说教,也有怕得罪人的思想和老好人的态度。没有在安全上化解职工的思想情绪,也助长了不安全因素的发展。
在日常抓安全的工作当中,遇到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应及时指出。遇到自己管理以外的问题,应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告知,必要时积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平时应向职工系统的、人性化的宣传安全生产、安全责任的相关知识,使“安全”二字深入人心。四、要从“723”事故教训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安全,全面理顺自己的安全工作。认真的思考,努力的投入,教育职工,提醒自己,找出自己工作中安全的关键部位,努力把好关口,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五、要从具体工作中抓起。作为从事材料科管理工作的我,要切实加强职工的劳动安全、材料出入库工作的安全、库房管理安全和开展有关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增强自控、互控、他控意识。所有岗位都应该有安全预想和预案,做到预防在前,想在前,做在前,把制度落实在前。
1、从材料采购源头严把质量关,杜绝任何因材料质量引起的不安全因素;
2、严格按计划及时的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3、材料验收、发放工作程序科学,安全有效。装卸材料时应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要求配戴劳动保护用品,对有毒有害、强酸强碱、易燃易爆等材料要在相关专业人员的督导下进行搬运作业。
4、材料入库后应按照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库、分类进行堆码。
5、严格执行库房“十防”制度,确保库房管理安全。6、材料向各车间运送途中要确保人身、车辆、材料的安全,杜绝任何安全隐患。
7、组织科室人员每月进行当月安全工作总结以及下月安全生产任务的预想,按照安全规章制度定出有关工作的安全预案,切合实际科学的执行,不断完善科室业务方面的安全知识。
8、定期开展有关安全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问题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
六、要从自身做起。“723”事故的发生,确实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就是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不足,应从中吸取教训,要关心好职工,关心好企业,关心好我们的生产安全和管理安全。要坚持制度,经常深入现场,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小事做起,从过程做起,给全段的安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七、努力学习规章,带领科室职工开展安全规章学习教育,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号召职工当技术能手,做安全模范。
八、围绕我段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落实好近期发出的各项安全
规章制度,努力实现生产安全稳定、人身安全万无一失。
总之。实现安全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制定制度开始到落实好制度为果,尽自己的努力,确保我段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铁路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三
通过XXX特别重大铁路事故,我作为一名铁路职工非常痛心,这是我们大家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事实摆在眼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实,结合自己工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深刻反思。针对个人在具体施工中存在:防护位置不当及作业不标准;执行规章制度不坚决,不认真;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民工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对照自己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找和分析,使自己深感自身的安全行为离"安全第一"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通过对日常工作的分析,我认为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第一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实践证明,安全意识不牢,真正懂法守法,遵章守纪,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还需要加强日常教育,付出努力。在专用线和其他不是很繁忙的线路施工时,往往会放松安全警惕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不是很严格,造成很多的违章违纪作业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和改正。
(2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掌握。每一起事故教训,都是由一系列的违章造成的。近年来铁路一系列事故,客观的因素少,设备的因素
少,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有的是应知不知、应会不会,反映出个人业务素质的问题;有的`是知道了、也会了,就是不按标准干,反映出个人思想素质的问题;这些现象,都可以在一些事故中找到影子。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没有自觉地、经常性的学习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作业制度,造成日常作业中对规章制度的掌握还不够,还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作业中,还没有完全达到用规章指挥作业的目的,造成了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3作业中不能完全落实标准化。在日常施工中,自己不能完全按照施工标准执行,从而发生了许多问题。主要从思想对施工标准化认识不足:一是觉得铁路这个活很粗,多点少点无所谓;二是觉的工务的活大多都是力气活,标准化作业就意味着多出力;三是好人主义严重,对于工作好好是是,不愿意多管多问;这些问题的存在给落实作业中的标准化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需要今后坚决改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我在安全上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稳定事关公司改革发展,事关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识树立不牢,必然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安全规章、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确保领导交给的各项施工作业
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的稳定有序。
(2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安全水平。今后工作中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掌握现场安全作业方法,并不断加以应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水平。
(3是进一步提高标准化作业的意识,做好各项工作。今后,在实际作业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执行。努力做到班前做好预想,提前掌握作业量和注意事项。作业中要严格执行各项作业标准,严把安全关键,努力减少各类问题发生。
总之,我要通过这次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进一步明确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正,以实际行动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出新的贡献。铁路安全教育心得体会(四
在20XX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部署。我认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工作,深入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也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本人有以下心得体会:1、长期以来,铁路高度重视安全基础工作,始终高喊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但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
我所在的货运车间为例,突出表现在:安全管理和现场作业控制较为薄弱;规章制度不够严谨、规范,临时性措施办法多,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职工队伍素质能力还有欠缺等等。随着新技术装备大量投入使用,安全基础薄弱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将更加突出。切实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是极为紧迫的工作。因此我认为想要破除铁路安全基础薄弱的“顽疾”,就必须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部党组在铁路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2、部党组针对铁路安全面临的严峻现实,深刻总结了铁路安全工作规律,提出了牢固树立“三点共识”,把握好“三个重中之重”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安全持续稳定。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强化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必经之路。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以传统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思路,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科学的制定措施,最终实现消除安全风险的目标。我认为安全风险管理能使铁路系统的安全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能提升全路安全管理的水平。因此,做为一名铁路人,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新体制、新格局、新变化,增进融入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在提高自己
的同时,还要带领车间的全体同志共同搞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班组学习会和安全讨论会把“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渗透到每一名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去,确保车间的安全生产。3、加强自控型班组建设,确保车间安全风险控制。要不断规范、完善班组管理各项制度,做到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形成作业标准、纪律严明、考核严格、设备完好、积极文明的班组,达到安全生产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强化现场作业安全互控、卡控机制,实现安全持续稳定。各班组、各岗位作业人员严格落实本岗位作业标准的,加强对相关岗位作业安全风险点的互相卡控,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风险,做到“你的问题我来纠、你的作业我来控、你的漏洞我来补”的良好工作氛围。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实做能力,不断提高应急应变处理能力。各班组要按照车站下发的业务学习计划,结合车间的作业特点、人员情况以及季节性特殊要求,加强日常的职工业务培训,通过班前、班后点名会,集中业务学习、职工自学、实做技能演练等形式,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从而提高岗位安全自控能力。还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劳动安全观念教育,教育全体干部职工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通过最严格的劳动安全管理和考核,形成人人遵守劳动纪律、重视劳动安全的良好氛围。4、以月度安全考核制度为有效手段,狠抓安全基础管理。我们
要进一步强化月度安全考核,提高车间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现场的控制,通过月度安全考核这一有力的管理抓手,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各项作业标准,达到对安全关键环节、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的有效控制,逐步实现车间消灭违线问题,不断较少严重违章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车间的基础管理及基本规章制度的管理,及时组织职工学习掌握不精、比较生疏的规章制度,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同时对发生的违线及严重违章问题,按规定召开专题分析会,深刻查找车间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时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简单的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应该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行车、货运之间的联劳协作,加强现场作业控制,加强标准化作业的监控工作,充分发挥“月度安全考核”机制,奖罚分明,严格考核,通过月度安全考核,有效的控制好现常
20XX年的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确保实现安全、稳定、经营和建设目标的责任重大、考验严峻。我们要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安全工作水平,为开创运输安全工作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2021部队保密整顿讨论心得体会(四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会到账机
密泄露,带来无法预计的后果,那么关于部队保密整顿讨论怎么写呢?下面是由XX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队保密整顿讨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队保密整顿讨论(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多,新时期部队保密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更好地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抓好部队保密安全工作,是我们每位官兵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的新课题.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政治任务.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安全保密工作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一定要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一、强化教育,提高认识,筑牢思想“防火墙”,做到“三要”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官兵思想麻痹,违反规定私自上互联网和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在书信中涉及部队活动的信息等保密观念淡薄,违反保密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从思想上加强教育引导,搞好信息安全保密,不断增强官兵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对信息失泄密的防范工作,从源头上堵住失泄密的渠道.
一要强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在保密教育中,要加强保密法规的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安全保密和网络安全保密知识的学习,使官兵了解失泄密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要结合业务工作,对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知识保密的教育.抓好“一点一线”:一点,就是要抓好领导干部的保密教育.把保密教育纳入本单位宣传教育工作内容,通过集中教育、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强化领导干部保密意识,提高他们的保密技能;一线,就是要抓好要害岗位、部位工作人员和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采取举办培训班、讲座、警示片巡演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保密形势、保密法制教育,帮助涉密人员增强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从思想上牢固严守国家秘密防线.二要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把保密教育纳入政治教育计划,统筹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任务性质、保密设施、涉密程度和人员状况,采取领导上课、专题讨论、安全分析和观看录像等形式进行保密教育.针对自身情况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保密教育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讨论.力求使教育课程生动活泼,易学好懂,便于掌握,做到重点突出,兼顾一般,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定期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面上教育与单个教育相结合,业务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保证每一名官兵都受到教育、受好教育.
三要突出教育效果的实效性.要注重把保密教育渗透结合到各项
工作和任务的全过程,在重大节日、重要军事活动期间要进行专项保密教育;在干部转业、人员调动、战士退伍时专门安排保密教育;对保密员、机要员、网络指挥系统工作人员等接触机密人员进行经常性教育.改变只注重教育上有多少次课、参加了多少人,学过了多少文件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把教育的实效定位在广大官兵高技术条件保密知识多与少、保密意识强与弱、泄密事件有与无的标尺上,通过激发和增强官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官兵安全保密的责任感.
二、加强管理,落实制度,筑牢管理“防火墙”,落实“四项制度”目前,虽然国家加强了安全保密工作,部队各级也适时地开展了针对性教育,强化了安全保密措施,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强部队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措施,筑牢管理的火墙”,抓好“四项制度”的落实.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单位主要领导要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保密工作组织机构.保密工作组织机构会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履行好职责,把保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官兵使用手机、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等问题,结合实际,
研究对策,制定行之有效的使用管理措施,严禁一机两用.
二是坚持办公制度.对涉密人员,要规定活动范围,严防携带秘密载体走出办公区与无关人员谈论秘密;对文件资料的制作、印发、传递、保管及销毁要进行全程控制,凡是各种手续不齐全的文件资料不得带出办公室;对软盘、移动硬盘、u盘要指定专人保管,并进行加密设置;对计算机进行统计、分类、建档,按照“机密、秘密、内部、公开”五个等级统一编号,统一粘贴密级标签,实行分级管理;对使用的涉密计算机必须设置不少于规定位数的开机密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能涉及秘密,严禁携带便携式计算机回家使用,以及不经允许接入互联网等.
队保密整顿讨论(二)
在信息化长足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基层党政系统的保密工作俨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感想,谈一下自己在此次“保密宣传月”活动中所获得的一些体会:古人云“时时检饬,谨言慎行,守口要密,防意须严”,说的是君子保守秘密修德养性的处世之道。“秘密”二字各有一“必”,也就是为“心”加了一把保险锁。而守口如瓶,一诺千金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君子之道。
在革命战争时期,有邱少云烈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深夜进攻的秘密,
而宁肯活活被流弹的烈火烧死,一动不动。而《红岩》中的江姐为了保护重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宁肯经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强不屈。《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一家为了保护游击队的密电码,更是前仆后继的走革命道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向我们证明了保守机密,维护民族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如今,通讯发达之神速令人惊叹,真可谓:一机在手可知天下之事。随着电脑入住百姓家庭,网络世界向人们打开了互通有无,共享彼此信息的便利条件,这就意味着涉及计算机中的信息对所有用户都是公开的,显示器的辐射最强,稍加改装的普通电视机,在30米内就可以接收到正在工作的计算机显示屏上的信号。有关情报传递的途径已今非昔比,一些窃密分子
仍然可以通过运用“黑客”程序等各种技术手段,窃取网络内计算机系统的秘密信息,所以,保密工作的涉及面也是非常之广。我在总结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对自己在今后做好保密工作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思路和认识。在下一步的保密工作中,我将从自身点滴做起,着实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是纠正错误认识,提高保密意识。结合一些泄密教训来看,那些泄密责任者并不是不知道做好保密工作,而是源于保密意识淡薄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单位内部人员都知道的事情就算不上秘密、将秘密告诉给关系较好的人员谈不上是泄密等等。因此,在下
一步的工作中,我将进行自我反思,查找自己对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坚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
其次是保持职业操守,抵御外界诱惑。既然工作要保密,那么工作必定就会涉及到国家与集体的利益。在对待保密工作上,我会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在面对外界诱惑时,用职业操守来约束自己,切实做到“遵纪守法,保守秘密”。
再次是恪守工作职责,做好保密工作。信息化发展在为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保密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因为我很清楚,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如果在工作中没有对工作设备加以认真管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结合我自己的工作,我认为自己要做好保密工作,那么就得加强对保密制度的学习和执行,坚决不让外界传输媒介接触工作设
备;坚决不将信息内容透露给他人;定期做好工作设备的维护保养。
最后是加快知识更新,增强防范能力。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在无形中也保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当前,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加快知识更新,不仅是会被工作所淘汰,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入侵时,
便会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不断以信息化发展趋势为指引,加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在工作中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墙”。
总之,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树立牢固的保密观念和脚踏实地做人、认真负责干事的作风,要特别能耐得住寂寞,特别守得住冷清,特别吃得了苦,要善于利用时间、静下心来抓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当新时代保密卫士。队保密整顿讨论(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部队对军事信息资源及其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加强军事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迫在眉睫。
当前,一些官兵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在信息传递上明密界限不清,密件明发、在非保密电话上谈论涉密问题、不分场合地点使用手机、涉密电脑上互联网、涉密计算机随意外修等等;还有些单位网络信息安全装置形同虚设,内部网络保密防护不力;有相当一部分官兵的信息安全知识十分缺乏,在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中,重建设、轻防护、重交流、轻保密,使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由于一些单位监督执行措施不力,致使有关保密法规制度流于形式,违反保密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千百年来,保
密作为一种军事管理活动,主要靠经验和行政措施来实施。当今世界,窃密与反窃密的较量,已经成为高技术的抗衡。构筑信息安全保密屏障,严格的行政手段仍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已难以满足需要,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等多种手段实施系统防护。
近年来,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信息安全保密研究相当活跃,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一门“显学”。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光靠思想觉悟、一般性号召远远不够,还需要严密的防护体系和专业化的保密管理;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保密专业素质和相关科技知识。着眼提高管理成效,健全保密工作机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引入现代保密理念,不断推进保密工作机制创新。当前,应该着重围绕提高保密预防能力和泄露处置能力,在保密管理、技术应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研究建立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成效。并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应该进一步突出重点,有效利用保密资源,确保重要核心秘密的安全。按照从严治军要求,加大保密督察力度。保密牵大局,治密须从严。应该进一步加大保密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泄密隐患和违规行为,堵塞漏洞。要注重利用高技术手段,提高保密检查能力。同时,要严肃查办泄密案件,加大惩处力度,开展警示教育,确保部队军事秘密安全。
队保密整顿讨论(四)
一、深刻认识保密法修订及公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现行的保密法自1989年施行以来,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保密对象、保密领域和保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越来越不能适应保密工作的新要求.这次保密法的修订在多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完善.新修订保密法的公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多年来全国保密工作理论和制度的发展,体现了我国保密工作实践的创新成果,对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肩负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承担着铸造国-家-安-全基石的社会责任.航天防务、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是集团公司的三大主业,其中先进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是集团公司发展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根本.集团公司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保密工作所特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保密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修订保密法的公布实施有利于促进集团公司适应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新形势,并依法加强保密工作,提高保密能力和水平,维护航天安全发展.
保密法明确规定,制定保密法的宗旨是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的保密范围,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领域,历来是党和国家保密工作的重点.航天工业国家秘密事项,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使命、作战效能和部队的战斗力,关系到战士的生命和战争的胜负.航天工业国家秘密始终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关窃密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军工企事业单位屡屡发生间谍窃密案件和网络泄密事件,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企业安全发展,危害职工安全成长.面对严峻的保密形势,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和广大涉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依法保密就是保国-家-安-全,保企业发展,保家庭幸福,保个人前途的重要意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密工作从我做起,每一个涉密岗位和每一名涉密人员都应当成为保守国家秘密的坚强屏障.
二、深入学习贯彻新保密法,增强保密法律责任意识和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
新修订保密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依法加强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秘密,一旦泄露,必将直接危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航天工业国家秘密是国防科技
工业国家秘密的直接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秘密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产生和保护航天工业国家秘密事项的重要主体,依法加强和做好新时期集团公司保密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实现航天企业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贯彻保密法,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观念和责任意识.新修订的保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保密法在违反保密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方面,增加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增加了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尚未造成泄密后果行为的法律责任,保密法第四十八条列举了12种严重违规行为,只要发生其中之一的,就依法给予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这就意味着在承担法律责任上,泄密查处不再以是否发生实际后果为前提;
二是增加了机关、单位违反保密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要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的法律责任;
三是增加了定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机关、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是增加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有关法律责任;
五是增加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的法律责任.保密法的这些规定,强化了违反保密规定的法律责任,加大了问责力度,进一步维护了国家秘密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保守秘密,人人有责.深入学习贯彻保密法,就是要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保密法律观念和保密责任意识,忠实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基本义务,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保密宣传教育和保密检查,依法管理和使用国家秘密,制止和纠正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2021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三篇)
对于实训的人来说,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要学的知识,一靠努力学习,二靠潜心实践,没有实践,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关于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工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一)
由于之前在大学里是学的旅游专业,和计算机毫无关系,来到XX时对自己有些半信半疑。不少人甚至怀疑XX是行骗机构。在做了
全面的了解之后,我劝服家人同意我来这里学习。另一方面,我向老师咨询了自己学习的方向,考虑到自己从文科到计算机专业跨度较大的转变,我在Java与web之间选择了web。相对于Java,web的学习更基础,容易入手,就业的机会也非常多。
Web开班第一天,老师即从网页基础、HTML入手,攫取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它的相关知识。我们主要学习了HTML5,里面有很多的新特性且时下较为流行。它相当于一个网页界面的宏观架构。如果把一个网页的实现比作是一座建筑的建造过程,那么HTML即是这座建筑里的钢筋混泥土,搭建起整个建筑的框架、承重。
之后,我们又学习了CSS基础样式,仍然借用上面的比喻,CSS则相当于建筑里各个房间的不同结构,它们使得这座建筑更加的多样化。且相对于HTML,它更加的复杂、多样化,呈现的效果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老师向我们推荐了《CSS禅意花园》这本书,里面列举了丰富且多种多样的CSS样式。
作为今后可能成为的优秀前端工程师,仅仅学习自己内部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第一个月中我们也学习了UI中PS绘图制作基础,这对于一个前端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掌握部分PS尤其是切图技术,在和UI的接触中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繁琐工作。
总之,作为一个前端工程师,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当我们写代码时的思维是缜密的。HTML和CSS是基础中的基础。之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JavaScript相关知识和其他,希望自己在这过程中仍能保持谦逊的的心态,去学习前人留下的珍贵宝藏。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二)
在实训生活中,我了解开发项目的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整个过程,让自己开始懂得一点软件工程的知识点。首先,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比如: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用户需要一个forlinux的软件,而你在软件开发前期忽略了软件的运行环境,忘了向用户询问这个问题,而想当然的认为是开发forwindows的软件,当你千辛万苦地开发完成向用户提交时才发现出了问题,那时候你是欲哭无泪了,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所以,需求分析是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然后呢?确实客户的需求的以后我们要做什么呢,那当然是设计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
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是代码实现,此阶段是将网站项目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我们这个项目为4个模块,1.界面,2.逻辑层。3实现层。4.数据库及使用说明文档,分别为4个小组成员完成。这阶段我学到很多编程的思想,如:分层思想、mvc、三大架构的整合、dao的编写。编号程序之后就是软件测试了,此时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测试是简单的使用一下每一个功能。
在编写代码时,由于自己技术知识水平不广,常常遇到技术难题;
还有自己没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不注释,有时连自己也看懵了;
编程的结构不好,维修和修改代码是很慢。这次实训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做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以后的职业中崭露头角,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在以后的途中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都立于不败之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真真领悟到“学无止境”这句话的涵义。而所学的,都是课本上没有而对我们又非常实用的东西,这又给我们的实训增加了浓墨淡采的光辉。我懂得了实
际生活中,专业知识是怎样应用与实践的。
在这次实训中,我不仅知道了职业生涯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团队中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要善于团队合作,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这才是大智慧。靠单一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大项目的,在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还要耐心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使我们的组合达到更加完美。实训过程中,除了要专业知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方式及相关礼节方面的内容,对于团队开发来说,团结一致使我深有体会。团队的合作
注重沟通和信任,不能不屑于做小事,永远都要保持亲和诚信,把专业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仅加深我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还让我拥有了一次又一次难忘的开发经历,这也是实训最大的收获。这次实训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它让我知道工作上的辛苦,事业途中的艰辛。让我知道了实际的工作并不像在学校学习那样轻松。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
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做软件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
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人非生而知之,虽然我现在的知识结构还很差,但是我知道要学的知识,一靠努力学习,二靠潜心实践。没有实践,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次实训让我在一瞬间长大:我们不可能永远呆在象牙塔中,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总是要走上社会的,而社会,就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来推动。
从初出茅庐,到现在可以熟练的按照流程开发软件,这都与我组每个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实训中,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同时也锻炼了大家踏实、稳重、沟通的能力,每个人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训机会。
在这学期的实训中,我受益匪浅,不仅专业知识增长了,最主要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事、团队合作,感觉自己比以前成熟多了。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通过这次实训,我觉得要改变以前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大学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全面发展,攻破电脑,
争取做一名出色的程序员。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对于我而言,可以说通过这次实训,真真切切的让我了解了什么是软件、网站开发,什么是软件、网站,让我对于软件最初的观点也有了本质性的改变!程序员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细心+一份耐心+一份责任心=人生价值的诠释。web实训个人心得体会(三)
实习期结束后,我和其它同事得到了正式合同并留在了这家公司,通过这次工作,我得到的最大体会就是,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那他是没有办法很好的活下来的,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才行。所以,尊敬的老师,我会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强,只有这样才能上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下到为自己、为父母、为学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web开发实训心得体会二
我们是20XX年3月7号进入宏天实训公司参加软件开发实训的,在此次实训中,除了让我明白工作中需要能力,素质,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完成一个任务,懂得了享受工作。当遇到问题,冷静,想办法一点一点的排除障碍,到最后获取成功,一种自信心就由然而生,这应该就是工作的乐趣。有时候不懂的就需要问别人了,虚心请教,从别人的身上真的能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每一次的挫折
都会使我更接近成功。还有学会了在工作中与人的合作与交流,同乐同累,合作互助,这是团体的精神,也是必须学习的东西。经过之前的在校学习,对程序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在校期间,一直都是学习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去参与项目的开发。所以说实话,在实训之前,软件项目开发对我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一个完整的项目要怎么分工以及完成该项目所要的步骤也不是很明确。而经过这次实训,让我明白了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必须由团队来分工合作,并在每个阶段中进行必要的总结与论证。
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它所要经历的阶段包括:远景范围规划和用例说明、项目结构和风险评估、业务功能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代码实现、测试和安装包等等。一个项目的开发所需要的财力、人力都是很多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远景规划,对以后的开发进度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在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项目或者完成的项目跟原来预想的不一样。一份好的项目结构、业务功能和详细设计说明书对一个项目的开发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它可以使开发人员对这个项目所要实现的功能在总体上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还能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代码的实现是一个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是说,前期作业都是为代码的实现所做的准备。
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不仅要有足够的干劲和热情,还要有扎实的编写代码基础,必须要有事先对文档进行可靠性报告,功能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等的编写和一些风险评估的编写的能力。
除了图书馆,最能让我感觉到身在大学的就是实训机房,在匆匆过去的两个月内,我往返于实训机房与宿舍之间,使我享受了一个充实的学习时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魅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大学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明天挑战。
实训中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本知识,操作起来才顺心应手,我这时才明白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学以致用”,就是要把学来的知识能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用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我想,这是实训的最根本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训过程中,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前总以为自己学的还不错,一旦应用到实际就大不一样了,这时才真正领悟“学无止境”的含义。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开发的实训,我对Visual软件开发平台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微软基础类库的认识与使用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以及如何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进行连接操作方面有了本质的提高。
短短的实训结束了,为我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提高了我的软件开发的水平,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做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篇五】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心得体会“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共同富裕的千年愿景,在新征程上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不可忽视其时代必然性、时代必要性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理性认识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性。回首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如今,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毋庸置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实现共同富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底气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发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员令,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取向。
正确看待共同富裕的时代必要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蓝图绘就,目标在前,时不我待。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虽然共同富裕已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共同富裕水平。这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新征程上,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开创美好未来,才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这是解决当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也将为全球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时代,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单一提升,而是有着更加丰富、鲜明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富裕程度的普遍提高,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共同富裕是“共建共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 形势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