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22 20: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范文推荐)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6篇

第一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实践性;
继承性;
创新性;
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的民族概念 最早——古希腊;

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

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 古代:“族类”;

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一)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
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三大属性: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2.分类的依据:A 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

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
近代民族;
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2.民族源流;3.民族意愿;4.就近认同

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

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民族发展规律形成的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
军事冲突

民族发展规律形成的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
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民族发展基本内容1民族经济发展2民族政治发展 3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发生的时间不同; 2.发生的范围不同

3.发生的结果不同 4.实现的途径不同

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表现形式为: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如民族与国家政策,区域自治与中央政府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4.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
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
2.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
3.风俗习惯不同;
4.宗教文化特色不同;
5.心理素质不同。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2.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4.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5.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同时,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的特点和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引起矛盾,所以说,民族自身发展程度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出现,必然形成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各自都会动用各自拥有的力量,但由于相互间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作用的方法与方式也不相同,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

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都具有全民族的性质。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都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与国家,不仅相伴而生,而且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功能。国家以一定的民族作为基础。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民族之间的矛盾。

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是发展繁荣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私有制社会的民族不平等是不同民族敌对阶级之间对抗性的、激烈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非对抗性的、较缓和的矛盾。当然,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民族问题,远比扼要的理论概括复杂得多。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容和实质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各种宗教在我国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也不允许有居统治地位的宗教。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同步性、艰巨性、多样性。

名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
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
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 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我也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在职学生,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经济和文化素质低下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相信还有好多同学没有目睹过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这里的牧民几乎不让孩子上学,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随着牛羊的走动而四处游牧,根本谈不上有多高的文化素质和卫生条件,他们的生活条件还很有限,吃的是肉干、糌粑,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好长时间都不会洗脸或者换衣服。

民族问题的特性 共同特性:普遍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国际性;
重要性;
敏感性。另外,民族问题上的连锁反应性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而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有四个鲜明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同步性、艰巨性、多样性。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有:

1.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民族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各民族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二个趋势是各民族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日益接近。

民族平等的含义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搜索异。

江泽民提出的著名论断,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即: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另外,民族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民族问题,可以说是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②研究揭示民族及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③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途径和方法。

民族政策: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我国民族的特点是怎样的 ?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分布特点。对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
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

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

为什么说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第一,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第二,祖国的和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第三,祖国灿烂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第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第五,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一、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华夏和四裔五方格局奠定多民族基础 (二)秦统一六国造就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秦汉至隋唐,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元明清,各民族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第二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民族政策常识》复习题(十五中专用)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的地位是什么?

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2、什么是民族平等?

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有哪些?

(1)、权利的广泛性

(2)、权利的真实性

(3)、权利的彻底性

(4)、权利的完整性

(5)、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5、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是什么?

民族平等

6、为什么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想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

1、什么是民族团结?地位是什么?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这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什么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各民族的团结

4、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以身殉职,支援西藏的党的好干部是谁?孔繁森

5、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

6、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

7、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民族团结

8、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9、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各民族的团结合作。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高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是哪些因素的结合?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3、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推行几个阶段?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4、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哪?内蒙古自治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是什么?《共同纲领》

6、我国民族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7、什么的成立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全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可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什么?(或分几级管理?)

设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

10、目前,我国已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44个

11、建立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有几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多少自治县?

155个,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1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什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1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行使自治权

1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1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是有哪些?)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1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

(3)、行使自治权

17、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有哪些?

第一、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方针)有哪些?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得力的少数民族干部?)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学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3、党和国家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结果怎样?

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内地的援助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

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④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⑤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

⑥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如聘请专家兼职,组织科技工作者讲学和短期工作,开展技术协作,帮助培训人员等。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②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③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④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⑤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

⑦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

⑧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6、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建设

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③做好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7、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①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

②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和妇幼卫生工作

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

④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⑤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

⑥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8、西藏自治区什么时间正式成立?1965年

9、雪域高原的将军医生是谁?李素芝

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数量多少有几种语系?

80种以上,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

22个,数量达28种。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坚持什么政策?

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采取了哪些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设立专门的机构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5、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什么话?普通话

6、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1)、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3)、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

(4)、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5)、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课本,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并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6)、各民族一相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字,提倡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提倡少数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7)、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两种以上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就当给予奖励;

(8)、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住处化水平。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什么是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节庆、娱乐、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2、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1)、群众性(2)、民族性(3)、区域性

3、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的措施是什么?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2)、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3)、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4)、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5)、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6)、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是什么?即“保持”和“改革”

5、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才能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

2、现实中的宗教包括哪几种?

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

3、宗教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

4、我国现在的宗教主要有哪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5、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6、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7、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8、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

9、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哪些政策?

(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少数民族干部政策(5)、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6)、民族语言文字政策(7)、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三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张婕

学生学号:00909046

所在院系:创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专业年级:通信工程(1)班2009级

任课教师:赵丽华

完成日期:2010年5月25 日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提要: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集团有不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于民族平等,开拓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民族过程客观规律的途径。民族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具有理论性,政策性,知识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我们解决民族问题实践性,对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稳定,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观 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民族作为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一个历史范畴的理论,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以社会成员的身份相互交往,发生各种关系,这些都不属于民族关系。只有我们以民族成员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的关系才属于民族关系。我们在判断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内容。如在不同民族的个别成员交往中,涉及到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歧视等等,虽然只是发生在个别民族成员之间,但由于已涉及到对方整个民族或民族的特点,因而也就可能构成民族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初期就开始关注民族问题。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化的全部内容,集中贯穿了在这三大理论成果之中。中国民族理论探索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对于我们中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等于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凝聚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江泽民同志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作了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个概括,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因素,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同时,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我们的民族,让我们更好的团结身边的兄弟民族。

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的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敌对势力帮忙。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主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它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民族问题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交融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民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点。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应当坚持的正确道路。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实现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与联合,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胜利前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一个阶级和政党来说,民族观集中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纲领、原则、政策上。不同的阶级对民族、民族问题的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原则、政策极不相同。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这就是无产阶级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

无产阶级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从本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又从全世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永世不亡的,它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各民族问题的性质、内容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民族问题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世界上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不是绝对的,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民族在社会一切领域中地位平等;
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团结奋斗,求得共同解决、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民族观的内容中,其核心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持国际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我国,进行马克思民族观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助与我们学会如何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因为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亲密无间,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十分有必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能帮助我们这些青年了解国家基本国情,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我们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当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

[3]《马克思全集》,人民出版社。

[4]《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第四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窗体顶端

∙1、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基本理论和政策,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3、我国民族平等的权利包括哪些方面?

  答: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均由国家立法和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实现:政治上有平等权、参政权、民族区域自治权;
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有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文化权,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权,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权。

  4、居民更改民族成分需符合哪些条件?

  答:居民更改民族成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居民民族成分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

  (2)居民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在满十八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分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
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是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是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分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5、什么是“清真食品”?什么是清真食品的“四专”?

  答: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清真食品的“四专”是指: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

  6、什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节庆、禁忌、丧葬等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7、民族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少数民族基本知识;


  (2)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4)广泛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呼声和要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5)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6)组织联谊联络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民族感情,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8、怎样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要自觉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不仅少数民族要学习,汉族也要学习;
不仅群众要学习,干部也要学习;
不仅一般干部要学习,领导干部也要学习。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才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要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优异的成绩,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践踏,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损害,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危害。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要头脑清醒擦亮眼睛,认清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坏人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在危机关头、关键时刻,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挺身而出,敢于同各种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决捍卫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形成坚如磐石的团结,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窗体底端

第五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
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
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

第六篇: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
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
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

推荐访问:民族政策 党课 民族 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 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