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党课: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密码

时间:2024-01-01 14:4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党课: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密码,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党课: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密码


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涵盖精神之源、精神动力、精神之钙和精神价值四个层面,体现为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辨别现代化路径并建构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厘清现代化本质并构筑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拓展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从传统性、现代性、人民性、先进性的精神实质,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自知、自觉、自信、自强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

主动的感知来自苦难中的觉醒,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是在蒙辱、蒙难、蒙尘的历史实践中感知到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不同,并且在逐步引导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作为现代的表现,与作为理念的现代性不同。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一种包含着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的精神力量。欧洲的现代性是“脱神入俗”的过程,文艺复兴运动以感性、自然反抗宗教的禁欲主义、释放人类欲望以及感性的异化形成了欧洲现代性的启蒙。作为一种历史趋向的现代性,在西方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是与教会和贵族对抗的个体欲望释放、个体竞争发展和个体自由至上的内生性演化过程。对于崇尚集体理性儒家人文精神的中国而言,传统农耕文明、史官文化和分散主义心理的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现代性的内生需求,现代性是“外发的”“被迫的”和“引进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实用理性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了以中国式的“科学”(科学理性)和“民主”(价值理性)的方式“脱圣入俗”。

近代中国,在学习革新与民族独立的激烈矛盾之间,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各运动群体只能将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指向人文社会,尝试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效之后转向科学社会主义;
运用价值理性的民主观念进行变法革命并没有形成动员底层社会的有效力量转而奔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论。在“以俄为师”“节制资本”等官僚资本的实践失败之后,以彻底唯物史观的态度反对西方现代性入侵的中国共产党,重新定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和实践坐标,认真审视了革命的主体力量和终极任务,以民族主权独立为首要任务,积极动员一切反对资本殖民的力量,带领底层民众通过“人民的战争”完成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缺乏西方现代化支持又需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独立自主和群众首创精神,以国家动员社会、国家计划经济、政党组织民众的方式继续推进社会革命。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开创“一化”、和平与发展中建设“四化”,到在多极变化中寻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以“计划”“规划”和“谋划”的方式,分步骤开展工业化建设并逐步实现科技的自主创新发展;
分层次开放商品市场以实现资本发展的有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分领域改革机制体制以建构社会公平之下的自由平等理念,坚定党的领导且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拓展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不断自我革命和争取历史主动性的过程中,从目标、战略、内容和道路等层面实现了由“被迫的现代化”向“主动的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批判现代性并坚守民族独立性,在改革建设中开放现代性并发展民族性,在新时代拓展现代性以复兴民族性,无论任何时期都对中国的现代性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积极研判和主动定位,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始终保持了历史主动意识。

二、辨别现代化路径并建构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

科学的认知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辨别现代化路径并建构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众多现代化路径中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面对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经过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五年计划”、六十年代的“两步走”战略、八十年代的“三步走”战略,到九十年代的“新三步走”战略,再到2017年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尝试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现代化、“农轻重”并重的“四个现代化”,最终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脱胎于革命叙事中的西方现代性,又超越生产力叙事下的经济现代化,更涵盖了民族复兴叙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在社会文明史的叙事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内容上,革命时期开始奋斗“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
“一五”计划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同时建设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
1964年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后,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
进入新时期,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现代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时代,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的现代化,并提出在新发展格局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思想;
奋进新征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目标上,从单一式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系统,发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步骤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进步、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再拓展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论和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在动力上,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动力,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格局上,经历了从区域现代化到整体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到全方位现代化、从低层次现代化到高水平现代化、从西方的现代性到人类文明史中的现代化。

由此,形成了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运用“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科学实践”的创新思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关键、找重点、察规律”的辩证思维、“公正”的法治思维和“客观务实”的底线思维,处理好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应对了现代知识的普遍化、经济的全球化、人员的跨国迁徙、国际资本的控制等问题,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进发展。扎根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整体地建构和推进自立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在辨别现代化路径中建构了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形成了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意识。

三、厘清现代化本质并构筑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

认清本质是正确实践的保证,厘清现代化本质并构筑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之钙。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向世人昭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的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独立是错位的。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强盛中华,另一方面又需要调动传统文化资源对抗列强实现独立。在原生性与外来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势之下,中国选择了民族独立,并且将现代性作为救亡之道。这恰巧与西方作为理念的现代性相去甚远,形成了在引进现代性技术手段的同时,反对西方现代性理论,实用理性取代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认清中国近现代化的本质,并找到实现其本质的主体力量,成为创造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面对现代性,清醒认识到“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不可能发展工业”,而中国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的”。同时,作为意识形态进入中国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主体力量——人民群众革命。作为拥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唯物史观转化为群众观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从而为发展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具有了人民性和“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特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力量也具有了人民性和党性的本质特点。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建构历程来看。从《井冈山的斗争》中分析的“为人民打仗”,到张思德追悼会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再到《论联合政府》中的“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始终将“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视为“真正的铜墙铁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面对外交围困、技术封锁、经济分散、资本匮乏等不利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利益的原则,尽可能克服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问题,以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为原则,坚守“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效率竞争的现代性开始挑战传统的民本公义,整体性民族文化意识开始博弈西方个体至上观念,知识技术精英与平常民众在各个层面上张力凸显。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明确“领导干部来自群众”“领导就是服务”“干实事”的思想,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新时代,面对各国纷纷打出文化战略牌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以“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这样宽广的视角,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提出文化标识的问题,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文化情怀,激发文化活力,构建文化优势。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发展,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其次,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容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精神;
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精神,展示了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和求真进取、科学务实的敬业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华西精神”“孔繁森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公义性和整体性为主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原则;
进入新时代,形成了“西迁精神”“塞罕坝精神”“劳模精神”等以“人民至上”为特征的精神,始终牢记“公仆”的宗旨和责任,坚信“实干兴邦”,坚守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

最后,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集体选择和意志锻造了以传统民本文化为根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为根本、以丰富的革命实践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具有传统性、现代性、人民性和引领性的特征,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构筑的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可以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又可以坚定人民立场形成政治坚定意识,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历史逻辑和现实发展条件,理解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结构和意识特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拓展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

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前进方向,拓展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征程的新时代,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正确的方向、崇高的目的和行为的准则。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和公民道德规范的统一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

一是坚守一个根本点。根本上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传承。在理解中华文化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在弘扬革命文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中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学习研究、整理挖掘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并萃取精华、增厚底蕴。

三是互鉴。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开放包容、平等对待、择善而从、深化交流。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四是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五是育人。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志存高远,增强自我定力。由此,建构具有现代性视野、世界格局和引领未来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丰富现代化内涵“离不开的力量”。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党课 现代化 党课: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