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党建带少团,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以党建带少团,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3篇
第1篇: 以党建带少团,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
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
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促进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实现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科学定位适度发展
(一)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城市人民政府是出租汽车管理的责任主体,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出行需要,同时根据城市自身特点、交通需求、道路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等因素,适度发展出租汽车,使其与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多样化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出租汽车包括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巡游出租汽车喷涂、安装明显的巡游出租汽车专用标识,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站点候客;
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预约出租汽车包括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电话预约出租汽车等形式,具有预约出租汽车专用标识,不得巡游揽客,只能通过预约方式提供运营服务。各城市要本着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规范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运输服务。
(三)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实行动态调整。出租汽车运营实行许可管理。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出租汽车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和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等因素,科学确定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及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每年评估市场供求情况并及时调整运力规模。
二、改革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权管理制度
(四)逐步实行经营权期限制和无偿使用。出租汽车经营权实行期限制,具体期限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于现有出租汽车经营权未明确具体经营期限的,城市人民政府要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充分协商论证后合理确定经营期限,实现平稳过渡。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并不得变更经营主体。各地不得新出台经营权有偿使用政策。已实行经营权有偿使用的,城市人民政府要考虑市场公平竞争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过渡方案,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
(五)完善经营权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信誉为导向的经营权配置和管理制度。出租汽车经营权准入,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或依据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结果等方式进行配置,并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与经营权取得人签订经营协议。城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出租汽车经营权退出机制,对经营权期限届满、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服务质量问题、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严重违法经营行为、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以及因故不能继续经营等情形,按有关规定收回经营权。
(六)规范经营权的使用管理。公司化经营的企业,经营权与车辆产权应“两权合一”,不得向驾驶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个体经营者取得经营权后,要按照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实施注册管理。在出租汽车经营权有效期限内,需要变更经营主体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变更手续,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
三、完善巡游出租汽车经营管理
(七)规范出租汽车经营行为。出租汽车企业、个体经营者要依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或经营合同,劳动合同应当明确驾驶员的劳动报酬、工作和休息时间、保险福利等事项。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的,承包人应取得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按规定注册上岗,并直接从事运营活动。鼓励、支持和引导出租汽车企业、行业协会与出租汽车驾驶员、工会组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出租汽车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并根据经营成本、运价变化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承包费或定额任务的项目组成、测算方法。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构建企业和驾驶员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经营模式。
(八)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出租汽车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严格落实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和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驾驶员从业资格准入、注册、继续教育、从业管理和退出,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文明服务水平。
(九)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鼓励出租汽车经营者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入股等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经营,探索实行员工制管理。引导个体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有组织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促进互联网与出租汽车融合发展
(十)推动出租汽车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出租汽车行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巡游出租汽车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减少车辆空驶,方便公众乘车。鼓励巡游出租汽车推广使用符合金融标准的非现金支付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巡游出租汽车经营者可按规定开展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构建出租汽车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行业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进行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实现优胜劣汰。
(十一)规范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作为运输服务的提供者,承担承运人责任。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并向通信主管部门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相关服务器设在中国大陆,并在服务所在地具有相应机构和服务能力。提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车辆,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使用性质应登记为出租客运,并取得服务所在地管理部门核发的营运许可证件。提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备一定时间安全驾驶经历,无危险驾驶违法犯罪记录,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提供运营服务,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购买相关保险。加强网络和系统安全防护,依法合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管理相关数据及信息,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十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拒载、议价、途中甩客、故意绕道等出租汽车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从业人员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开举报电话,切实保护乘客合法权益。建立出租汽车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加强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投诉举报、乘客服务评价等信息的记录与应用,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并作为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
(十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对巡游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继续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要依法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综合考虑出租汽车运营成本、居民收入水平、交通状况、服务质量等因素,科学制定、及时调整出租汽车运价水平和结构;
建立出租汽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作价规则、完善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办法,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出租汽车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要依法规范出租汽车运输市场价格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十四)推动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制度改革。财政、交通运输、发展改革、价格主管部门要推动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制度改革,在保证驾驶员合理收益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取消或减免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指导企业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等综合措施,逐步取消出租汽车燃油补贴,促进出租汽车回归合理定位。
(十五)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交通运输部要加强对地方出租汽车管理的指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改革监管方式,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监管能力。各地要定期公布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权的经营主体、数量、取得方式及变更等信息,以及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等有关信息,并向社会及时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测评等结果,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的透明度。建立部门协同联合工作机制,强化对出租汽车的事中事后监管。
(十六)完善服务设施。城市人民政府要统筹考虑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停靠点、候客泊位等服务设施布局,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出租汽车驾驶员在停车、就餐、如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应当划定出租汽车候客区域,为乘客和出租汽车运营提供便利。
(十七)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运营。建立和完善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条块联动的打击非法运营工作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加大非法运营惩处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
六、加强组织保障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城市人民政府要成立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领导机构,加强对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各地交通运输、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工商、通信、法制、网信、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履职尽责,文明执法,形成合力,加强与工会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推动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
(十九)完善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完善出租汽车管理政策、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对出租汽车管理和经营行为作出相关规定,明确管理职责,规范资质条件和经营许可,加强经营服务和运营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和法律责任,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和经营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十)维护行业稳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稳主体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社会沟通,强化社会监督,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听取各方意见,主动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凝聚改革共识,引导各方预期,回应社会关切,为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前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对改革中的重大决策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维护社会稳定。对违反法律法规、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损害公众利益、引发或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严肃追究责任。
各地要认真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明确具体目标,细化分解任务,抓好督办落实,积极稳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
《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出租汽车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讨论修改,起草形成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出租汽车137万辆,出租汽车经营企业8428户,个体经营业户126292户,从业人员261.8万人,2014年完成客运量406亿人次。出租汽车行业在城市交通中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的功能,运输量虽占比不高,但却事关人民群众出行,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出租汽车行业在解决群众出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部分城市也存在出租汽车“打车难”、行业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稳定基础薄弱等现象,存在行业定位失准、供需失衡、经营权管理不尽规范、服务水平难以提升,以及新旧业态冲突等问题。特别是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快速融入出租汽车行业,在提高出行效率、便捷群众出行的同时,对传统巡游出租汽车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行业矛盾进一步凸显。
二、起草过程
今年1月以来,交通运输部成立了改革工作组,赴10多个不同类别城市深入系统调研,召开了30余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论证会及专题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借鉴国内外出租汽车管理改革经验和教训,凝聚改革共识,形成了《指导意见》。
今年3月、5月间,交通运输部多次征求了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国务院11个有关部门意见。6月下旬,召开了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座谈会,邀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公安、交通运输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进一步听取意见建议。7月中旬,召开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论证会,邀请了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出租汽车企业、“专车”平台(互联网)企业、出租汽车驾驶员、“专车”驾驶员和乘客等相关方代表参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9月,再次下发各省份征求相关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根据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征求意见稿。
三、深化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法治思维,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循序渐进,通过“增量带动存量改革、细分市场提升运输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确保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原则是:
一是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对出租汽车行业长期积累的历史矛盾和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运用改革思维和创新思路,坚持转型发展,坚持趋利避害,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统筹协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满足公众个性化出行需求,统筹兼顾乘客、驾驶员、出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等各方利益。
三是鼓励创新,依法规范。促进互联网与出租汽车融合发展。多部门联合制定规章,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统分结合,循序渐进。落实城市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将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给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和政策空间,不搞“一刀切”,发挥各方面优势和积极性,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思路是:将新业态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畴,构建包括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新老业态共存的多样化服务体系。在《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2004年第412号)的法律框架下,对新老业态实行分类管理,逐步融合发展。首先,改革传统出租汽车行业体制机制的弊端,解决政府与企业、企业与驾驶员、运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出租汽车+互联网”,实现传统出租汽车转型升级。其次,规范新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依法实施许可管理,市场运力规模调整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车辆准入条件实现,充分发挥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对驾驶员服务评价的优点,通过“互联网+出租汽车”,为乘客提供差异化服务,与传统巡游出租汽车错位经营。第三,充分考虑行业复杂情况,充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对新老两种业态,既要肯定多样化、差异性,因势利导、分类指导;
又要推动融合发展,避免对立和冲撞,构建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和谐稳定的新型市场体系。避免操之过急的“休克式”改革,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四、《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共六个部分20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科学定位,适度发展,动态调整运力规模。《指导意见》提出: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由于出租汽车社会出行成本的不经济性、对城市道路或停车等资源的过多占用等原因,决定了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在对出租汽车运营实行许可管理时,要区分大中小城市,结合公共交通完善程度,科学确定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及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并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等因素,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运力规模。具体到某一个城市,运力规模总量及其具体配置方式,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
二是构建多样化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本着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规范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对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行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服务。对巡游出租汽车实行数量调控,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在站点候客,也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
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行准入管理,不得在道路上巡游揽客,只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符合规定的车辆开展预约运营服务。
三是深化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权管理改革。首先,规定实行经营权期限制和无偿使用。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并不得变更经营主体。已实行经营权有偿使用的,要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减轻行业负担。同时,对历史遗留问题审慎处理,现有未明确具体经营期限的,要合理确定期限,实现平稳过渡。其次,完善经营权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信誉为导向的出租汽车经营权配置和管理制度。第三,规范经营权的使用管理。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
四是协商确定并公开承包费标准。承包经营是为调动驾驶员积极性采取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提升运营效率,具有现实合理性。承包费关系到出租汽车企业发展和驾驶员切身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出租汽车企业、行业协会与出租汽车驾驶员、工会组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实行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探索多种利益分配机制,构建企业和驾驶员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经营模式。
五是促进互联网与出租汽车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巡游出租汽车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鼓励巡游出租汽车拓展服务功能,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改进提升服务。另一方面,规范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实施许可管理。明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承担承运人责任。提供差异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强化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六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对巡游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要科学制定、及时调整出租汽车运价水平和结构,建立出租汽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出租汽车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推动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制度改革,通过综合措施逐步取消出租汽车燃油补贴,促进出租汽车回归合理定位。
第2篇: 以党建带少团,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 党建带妇建 工作的实施方案各党组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妇女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 党建带妇建 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X]44号)及县委组织部、县妇女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 党建带妇建 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组[201X]6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妇联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全镇妇联工作的整体水平,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但是,在新形势下妇联基层组织在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条件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了妇联组织作用的发挥。全镇各党组织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党建带妇建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妇联和妇女工作的领导,按照将妇建纳入党建的总体部署,以 党建带妇建 ,在党组织的带领和带动下,推动妇联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的新发展,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目标要求:
通过加强 党建带妇建 工作,使基层妇联组织普遍达到 有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服务妇女的活动阵地、有保障工作开展的专项经费 的目标。
三、工作任务坚持 党建带妇建 ,关键是 建 ,根本是 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镇 党建带妇建 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各党组织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做到党建、妇建同步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在加强党建过程中切实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做到 五带 ,即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带阵地建设。
第3篇: 以党建带少团,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
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位,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显突出和重要。积极探索当前社会转型期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新课题。如何针对目前社区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尽快建立起网络健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共同参与、利益共享、条块联动、齐抓共建的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政治核心、责任领导的职能和作用,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不断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xx区社区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xx区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x个社区中共有党员x名,其中:流动党员x名,离退休党员x名,下岗失业党员x名。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x区党委和市委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加强街道社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阵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了我区社区建设、社区党建迈上新台阶。
配强领导班子、强化队伍素质,夯实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工作基础
1、拓宽选拔渠道,优化班子结构。区委坚持将配强街道领导班子,作为加强街道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两年来先后将13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街道领导班子,使全区街道党政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达到39.8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3.33%。在社区干部选配上,采取“选、派、聘、兼”等多种方法,拓宽选用渠道,优化社区班子结构。目前我区共有社区工作者613名,其中事业编制干部253名,聘用人员208名,35岁以下307名,大专以上学历370名。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将区委党校作为街道社区干部培训基地,相继对全区160余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务知识、先进性教育、社区党建理论等10余个专题的集中培训。同时区委将对社区干部的培训纳入街道党建目标考核,要求每个街道党工委每年对社区干部进行不少于10天的集中培训。各街道党工委近年来先后组织163名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到上海、南京、沈阳等地及本市先进社区考察学习。
3、提高待遇,稳定队伍。制定出台了《xx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员编制待遇及办公经费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待遇问题。各社区根据管理居民户数确定3—5个事业编制不等,为街道科级干部每月补助300—600元,为聘用的纯居民担任的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每月补助500元,切实提高了街道社区干部待遇。将街道社区优秀干部纳入街道、区后备干部队伍管理,近年来有11名干部从街道社区一线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社区党建、社区建设新格局
1、创新结对共建机制,构架横向联系网络。我们在区委层面上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x个街道建立了党建联席会,并在x个社区分别建立了联席分会或联络站,大力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的结对共建。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社区党组织加大了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服务力度,先后接管、代管驻区企业单位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2000余名;
驻区单位党组织则先后为社区建设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无偿开放文化、学习、健身、娱乐场所90余处,提供 “星光计划”用地53块,切实形成了思想共育、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2、创新投入机制,优化社区阵地建设。2006年以来,根据市委有关要求,我区切实将社区阵地建设工作作为刚性任务纳入区级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财政支撑体系,由区财政投入600余万元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机制,相继争取福利彩票公益基金、国债项目资金、残疾人保障基金、科技三项费等500余万元,建设社区办公用房25个,建筑面积达12732平方米,截止目前我区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已达到271平米,有11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500平米以上。开发了社区建设信息化管理软件,在30个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投入30万元为试点社区更新了电脑和打印机设备。同时坚持政策向基层倾斜制度,将社区的办公经费从2万元提高到3.5万元,今后每年还按5%的比例增长。
3、创新责任机制,强化工作意识。在全区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工作制度,为96名县、科级领导确定了联系点,帮助社区协调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各级领导下联系点达23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178件。同时建立了街道社区与机关双向评议制度,在年终目标考核时实行双向打分考评,赋予社区对驻区单位创先评优的评议权,从而建立起社区与驻区单位、街道、区直部门的双向互动约束监督机制。
完善社区功能,挖掘社区潜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
按照“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的思路,我们在全区大力开展了特色社区建设工作,引导社区挖掘自身亮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促进社区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升社区发展潜力。
1、搭建爱心平台,创建“扶贫帮困型”社区。区委在社区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爱心慈善超市”,为706户特困家庭发放了价值约18.05万元的生活用品,在六家社区医院开展了对弱势群体减免医疗费用试点工作,减免幅度均在13%-80%之间。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队600余支,有5000余名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x街道党工委依托地区医院建立了“爱心医疗救助站”,向社区500户特困低保户发放了“爱心医疗救助卡”。x街道x社区针对孤寡老人建立了家庭智能呼叫服务系统,为10户孤寡老人安装了呼叫电话和急救按钮,使孤寡老人在遇到危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的援助。
2、搭建文化平台,创建“文化科普型”社区。全区各社区相继建立文体队伍433支,近两年开展社区广场文化活动489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80多万人次。其中:x街道x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内生态与地理研究标本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网络图书馆等科普基地,开展了“假日新视野”科普一日游活动,先后接待10余所学校的教师学生1200余人次。x街道x、x等社区大力推进“文化品牌社区”建设,广泛开展 “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进社区”、社区体育节、周末大家乐、美食节、居民才艺展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地区颇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
3、搭建就业平台,创建“服务就业型”社区。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拓宽就业领域,目前我区已形成了家政服务、助残康复、信息中介、就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32个系列、336项服务内容、1260多个服务网点的社区服务网络,近两年相继安置8562人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44.6%。如:x街道依托地区职业教育基地优势,开办了下岗失业人员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00余人次。x街道x社区、x街道x户社区积极创办开办早夜市、家政服务,与所属2个市场、3家大型超市及餐饮网点签订服务协议,统一服务规范,开展便民配送服务,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安置5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搭建互助平台,创建“双拥共建型”社区。针对地区部队多的特点,x街道x社区、x街道x社区与部队结成共建对子,大力开展“智力拥军”和“爱心拥军”,相继开展了科技进军营活动、帮助建立连队阅览室、购置科普书籍、免费开办部队战士计算机培训班。同时成立了由15名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兵妈妈拥军服务队”,开辟“兵妈妈信箱”、“心与心愿信箱”,10年如一日地做好部队战士的政治思想工作,关心帮助战士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部队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针对社区开展了居民军营一日游,坚持6年组织战士承担社区活动室及特困户家庭卫生的清理工作,选派优秀士兵到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形成了共建互助的良好氛围。
5、搭建综治平台,创建“绿色平安型”社区。为营造宜居和谐的人居环境,区委投入8000余万元资金加强社区巷道打通、绿化、供排水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社区大力开展“绿色社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居民家庭绿地认养、建立“红领巾、老党员护绿小分队”、设立绿色休闲长廊、开展绿色家庭创建等活动,强化居民环保意识。按照“一居一警”的模式设立了司法警务室,组建了400余人的治安小联防,聘请熟悉情况、有责任心的离退休党员担任义务巡逻员,完善了社区单位、社区联防、社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近年来我区先后创建安全文明小区33个,社区一般性治安案件发案率比三年前下降了15.8%,社区整体治安状况良好。
二、当前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区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区党建正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但总体上看,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步子还不够大,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与社区建设的繁重任务还不相适应
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的工程,它需要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不完善、不规范,造成社区党建的活动内容、工作形式单一,共建合力不强,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使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共同参与、利益共享、条块联动、齐抓共建的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1、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好,缺乏完善的领导机制。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党组织包括党工委对社区党建工作还缺乏足够认识,表现为调查研究不够,领导和指导还不够有力。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着时紧时松的倾向,重经济轻党建、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环境、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思想。一些社区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认为,现在社区建设任务重,难以集中精力抓党建,对社区中属于条条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协调、指导,工作难度大,因而工作怕越权、越位,存在消极等待思想,不图变、不创新,消极应付,从而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社区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工作载体。在党组织的活动方面,部分社区党组织继续沿袭了机关党建工作的传统做法,局限于组织党员学习、开展党内活动,满足于一般性号召、临时性发动的水平上,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对党员难以形成凝聚力,对群众难以形成向心力。
2、驻区单位社区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共建机制。一是概念不清。由于计划经济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影响,社区内许多单位、党员和居民对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怎么开展等概念不清,认识比较模糊。二是参与意识不强。长期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当前不少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要么各自为政,形如散沙;
要么只挂名不出征,成为摆设,上下联动出现断层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离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驻区单位党组织认为社区党建工作,应当由街道、社区承担,对于单位来说是“份外事”。有的甚至将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对立起来,认为单位党建工作任务已经不少,再腾出精力参与社区党建,怕影响单位党建和单位工作。
3、在职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制约激励机制。从实践看,如何引导在职单位党员从单位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党建,仍然是当前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一大难点。目前,大多数在职党员只是到社区报到登记,并未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和工作。大部分在职单位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他们没有认识到作为身居社区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㈡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单一,与社区党员分布和构成的复杂性不相适应
从总体来看,由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社区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党员思想状态不佳、精神面貌不振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部分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淡薄,在社区党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部分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社区,使得社区管理的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他们中的一些党员由于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党员意识淡漠、先进性观念淡化,特别是一些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面对改革的阵痛,产生了悲观、消沉情绪,加之部分党组织的关心、引导、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党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怨恨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悲观消沉,对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和党的活动持厌烦、排斥的态度。
2、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措施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部分党组织对社区党员缺少争优创先的有效载体。二是党员管理教育模式僵化、内容单一,基本上沿袭了党政机关的传统做法,要么局限于定期组织读书看报、座谈讨论的小圈子里,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要么摆花架子,搞一大堆制度,贴到墙上,挂在嘴边,用来装潢门面,只见形式不见行动,对党员起不到任何的实际管理作用。
3、社区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增加了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同一社区中,有新经济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还有流动党员。这些党员思想迥异、利益相左,要统一起来尤为困难。此外,由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增多,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快,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随之产生了党员组织关系在居民区而找不到人的情况。在调查中,基层还反映,不仅年老体弱的党员难管理,解除劳动合同、下岗失业职工中转进来的党员更难管理。另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转移到社区党支部的退休党员干部,怕到了社区会失去原单位的一些待遇,故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心怀顾虑,不甘融入。
4、社区居民中缺乏人选,社区党支部发展党员困难较大。社区管理的人员多为无业和在外打工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愿加入党组织,真正能让社区党支部发展的党员后备人选较少。加上一些地方的社区党务工作处于任其发展的自然状态,党支部的工作力度较弱,党员发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㈢街道社区财力、物力不足,与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不相适应
相对于社区党建的高要求,社区在财力、物力投入方面普遍存在不足的现象。尽管区委、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社区财力和物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我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基数较小。因此,对社区建设的财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1、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办公用房不达标。目前,全区x个社区中,办公服务用房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仅有x个,多数在100-200平方米之间,还有x个社区未达到100平方米,党员电化教育等内部设施不足。
2、工作经费较为短缺。这是制约社区工作落实和党建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比较困难,几年来,区财政向社区拨发经费较少x,不少社区又没有固定经济收入来源,造成一些工作因缺乏经费而无法落实,党建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发展社区经济路子少,实现自我发展难度大。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经济是搞好社区党建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区发展社区服务、壮大社区经济遇到的难题较多。一是工作起步晚、发展步伐慢。受客观原因的制约,大部分社区组织对如何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谈不上研究、顾不上探索,发展点子少,工作水平低。二是物质基础差,造血功能弱。对发展社区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是“一穷二白”,缺乏资金投入,要么是“虎头蛇尾”,运转难以为继。三是市场潜力小,发展空间窄。我区人口密度较小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实际压缩了社区服务发展的空间,社区服务项目大多集中在家政保洁等几个有限领域中,同样的项目,重复开发、相互争利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使社区经济难以形成规模,上档次。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党的活动载体还不多。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还不是很丰富,主要是建立“联席会”、“协调会”等,形式比较单一,工作及活动也不是很多。组织党员活动,也主要局限于办实事、做好事、义务奉献等社会性活动,还缺乏区街与驻区单位共同联动,缺乏借助于载体拓宽社区经济发展领域的有效方式。
㈣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1、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力量和工作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对社区党建日益重要的地位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目前社区党建工作队伍存在着人员较少、素质较低等不足。以社区现有的工作人员配置,应付原来的工作就已经人手不够,面对大量复杂的新情况、新变化,则更显人员紧张,以至经常出现“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忙于应付,疲于奔波”的尴尬局面。同时,相当多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不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不强,对如何开展社区党建不熟悉,与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社区党建工作者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少社区党建工作者缺乏奉献精神。一些社区党建工作者不居住在本社区,他们上班来办公室,下班就回家,工作机关化,难以做到与辖区居民群众心贴心。此外,一些社区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不少社区工作者面对烦琐的工作,心生厌恶;
面对困难,心生气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社区工作者仍然存在消极等待思想。认为社区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城市基层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存在“等、靠”思想,怕走弯路,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这些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工作上缺乏创新和大胆实践,因而也就直接影响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
3、社区党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社区工作条件较差、任务较重,不但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而且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一是社区党建工作者工作压力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改革的深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难点工作最终需要社区来落实,造成社区党建工作任务的过度“膨胀”。二是经济待遇低。由于我区财力紧张,有一部分社区党建工作者每月生活补贴只有五百元(聘用人员),没有其它的福利费。由于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待遇低,加之一些单位、群众的不理解,社区党建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
三、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面对社区党建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从进一步明确新型社区党建的目标任务开始,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各项工作机制,拓宽群众工作的渠道,增强党员的“社区党建意识”,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在社区中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此,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㈠创新思路,找准定位,丰富社区党建工作内涵
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广泛,应围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等任务开展。
1、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要着眼于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发挥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探索在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探索在社区内各类组织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协调运作的机制,以及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机制。要关注社区党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理论性探索和前瞻性思考,努力把握社区党建的规律,提高社区党建水平。
2、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体现广泛的群众性。赢得群众的支持、爱戴、拥护是党发展壮大的基础,只有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关心群众疾苦,才能提高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渗透力和影响力。社区党员干部要以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为第一目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要及时了解、把握和反映社情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以居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3、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体现较强的协调性。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由于彼此间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因而组织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应当坚持以协调、服务为宗旨,并通过有效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加以实施。在组织载体上,要在建立社区党建联席分会、党员服务点、流动党员管理站等机构的基础上,通过载体把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的党组织联系起来,共同探索一条利用、发挥社区内政治和组织的优势,互相服务,互相支持,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工作共担的党建工作新路,从而形成以往主要依靠区街党组织的自身力量而向更多地依靠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党员力量的转变;
在活动载体上,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精心设计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实效。创新活动载体,开展社区党建活动,不能脱离社区建设就党建抓党建,而应着眼于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党的建设工作融合、渗透到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中去,融合、渗透到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去,融合、渗透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去。
㈡健全组织,强化领导,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社区党组织建设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党在社区工作的组织体系。
1、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街道党建工作向社区拓展和延伸,归根结底还要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一些街道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的问题,要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方法,把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社区建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充实到街道领导班子中去,培养出一批社区工作的“土专家”。
2、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中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在社区设分管社区党建的专职委员会,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社区党建工作。要按照“党为核心、议行分设”的原则,协调好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可以实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干部之间交叉任职,在社区组织创新中形成较强的合力。
3、调整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居委会干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尤其要注意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改善干部结构,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
4、切实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探索和完善对各类党员的分类管理,使不同党员的不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要坚持因情施教、分类管理。一是从加强宗旨教育人手,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二是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坚定信念献余热”教育。广大离退休党员是社区党员的主体,是社区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保护好、发挥好这支骨干队伍的作用,使之成为社区文明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是社区党组织的光荣使命。三是对下岗党员进行自强创业教育,引导他们争当“双带”模范。四是对私营业主和个体业者党员组织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引导他们致富不忘国家,守法经营,依法纳税;
鼓励他们立志图强,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时引导他们关心群众疾苦,为弱势群众尽可能提供支持,走共同富裕之路。五是对流动党员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完善党支部和党小组与流动党员定人定期联系制度,使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管理网络。六是要发挥在职党员的职业特长,让他们在参与社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职党员“设岗定责、任岗履责”活动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完善在职党员志愿者制度,评比表彰制度等,实现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的“双重管理”。
五是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不断改善社区党支部的工作条件。实践证明,社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活动经费少、干部报酬低等困扰社区党建的问题就好解决。而这些问题解决了,就有利于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就能够有效地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因而社区党组织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收渠道,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㈢健全制度,理顺体制,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工作。社区党组织除“三会一课”、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民主评议等常规制度外,还要建立党组织议事、信息反馈制度、公开与监督、考核奖惩、社区党建工作成果交流等制度。采取建立公开台、建议箱,聘请监督员,设立民主活动日,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等,定期对社区工作实行全面公开,多渠道、全方位地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费随事转、利随权移”。对整体接收或集中接受退休党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要组织协调这些党员的原单位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党员活动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从财力、物力上积极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要建立督查机制。要定期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各级党委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二要形成激励机制。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列人领导干部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和激励,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三要健全创新机制。要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专题研讨,不断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问题研究
2007年8月12日
推荐访问:党建 推进 学校 以党建带少团 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 以党建带少团 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 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